书城医学糖尿病防治教育手册
24881300000034

第34章 糖尿病办理障碍与日常生活(1)

第一节 糖尿病心理障碍

许多糖尿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碍,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障碍发生率达30%-50%。糖尿病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到糖尿病的控制效果。

一、糖尿病心理障碍的临床特点

1.恐惧心理。是糖尿病患者一种特有的精神应激反应,患者常常对以下情况感到恐惧;①确诊患有糖尿病;②需要改变生活模式(如饮食、运动调整);③糖尿病繁琐的治疗,如规律的服药、注射胰岛素、定期门诊随访、血糖监测等;④会出现糖尿病并发症;⑤可能发生低血糖反应;⑥因为糖尿病调换工作,还可能会影响到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等。

恐惧是具有较大责任感患者的一种特点,诸如唯一负担家庭生计的父亲,或必须照顾全家生活的母亲。这些人惧怕自己患了糖尿病后,将会对那些需要他们负责任的人受影响。

2.焦虑。患者的心理反应,与个体对糖尿病的关心程度不同而有差异,但常有恐惧、愤怒、内疚、混乱、拒绝等反应。产生的原因有:①对糖尿病缺乏了解而焦虑;②担心血糖控制不佳;③害怕出现糖尿病并发症;④恐惧注射胰岛素;⑤疏远感和罪恶感。

年轻有活力的糖尿病患者经常有愤怒的表现,并且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与自由。在青少年中,因自己患了糖尿病而责备其父母。孩子患有糖尿病时,父母内疚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反应。拒绝见于疾病过程的早期,对所患疾病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虽然,这能够使一个人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但是,过长时间的拒绝,有可能妨碍了适当的自我监测,从而忽视了一些预警指征,有可能导致延误治疗。

3.抑郁。约占糖尿病患者的1/5,心理、社会原因复杂,与糖尿病互为因果,诊断要慎重,复发率高。典型抑郁性心理障碍的核心征象是心境低落、愉快感丧失,活动效能减低。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为:①全部兴趣减退;②不愿与其他人交往;③自觉病情严重;④自我评价过低;⑤感到前途悲观;⑥自觉疲乏;⑦自杀念头;⑧病程在2年以上。符合3条以上典型症状者即可诊断。

二、心理障碍对糖尿病治疗及预后的影响

消极情感、抑郁、焦虑对血糖的控制不利。长期的消极情感会导致一些患者的心理障碍,产生焦虑、抑郁。常见的消极情感包括:“为什么只有我得病?”、“得到太少,失去太多!”、“对低血糖及合并症感到恐惧”、“糖尿病不能根治,生活令人厌倦!”、“与别人不同,感到孤独”,等等。情绪越消极,血糖越不容易控制。患有抑郁、焦虑及对血糖测定结果恐惧的糖尿病患者,不仅血糖控制差,而且慢性并发症多。

许多因素影响一个人对糖尿病诊断的接受,并且影响自我监测的责任,这些因素包括:年龄、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情况、健康信条、控制目标。较年轻的患者更有能力接受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缺乏关于糖尿病的知识,或者糖尿病知识掌握不准确,将会产生莫须有的压力和焦虑。在缺乏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疾病无形的本性有可能导致糖尿病患者对疾病存在的拒绝。在糖尿病治疗中,患者自我监测是最基本的。

心理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如自信、自尊、情感、精神刺激、抑郁症、认知功能受限、进食障碍)、所处的环境(如治疗环境、家庭/社会、与医生的关系、糖尿病教育、合并症/伴发病)、自我管理能力(如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坚持服药、胰岛素治疗、自我血糖监测、足护理、门诊复查)及治疗的结果(如检查结果、疾病后果,包括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胰岛功能、尿蛋白、血压、心电图、酮体、身体感觉、并发症、治疗满意度、生活质量)之间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其中,重要的是患者掌握糖尿病知识的多少,以及对糖尿病的认识程度;患者对待糖尿病的态度及其情感状态;患者与医生、家庭及社会的关系。

三、糖尿病心理障碍的治疗要点

(一)心理治疗的原则与步骤

1.心理治疗的原则。包括:真诚原则、保密原则、耐心原则、“中立”原则、回避(亲朋好友)原则。关键是同情、尊重、真诚。

2.心理治疗的步骤。应遵循分阶段的原则:首先,要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的普及教育,使之了解病情及危害;其次,了解病人改变生活方式的问题所在,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再次,鼓励病人试着行动,医生要有计划地给予帮助,使之发挥最大的能动性;最后,要根据病人的具体困难,寻找原因并予以解决,必要时需重新调整计划。

(二)糖尿病患者心理障碍治疗注意事项

1.严格控制血糖。既要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又要防治低血糖及合并症。

2.正确评价患者的身体状况及心理状况,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运动有助于患者降低血糖,提高生活情趣,积极配合治疗。引导的方法是树立“运动促进健康”的观念,安排时间运动,培养运动兴趣。

3.尊重患者。帮助他们保持自尊最重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紧张不安、抑郁悲观等心理负担,特别是青少年,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对于严重的焦虑、恐惧患者,应适当地使用抗焦虑药物干预治疗。

4.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和家庭关系。医生、护士要尊重病人,倾听病人心声,想尽一切办法帮助病人提高对糖尿病的正确认识,积极配合治疗(饮食、运动、药物),使病人生活的满意度提高。鼓励家人帮助患者控制血糖,并给予积极地心理援助,帮助患者树立信心,自强不息,遵守医嘱。依赖医生是患者常见的行为,不少患者认为治疗是医生的事,缺少主动性,消极配合。对待这样的病人,医生、护士应当帮助病人树立自尊、自爱、自强的思想。

5.开展适宜的小组治疗。对于存在糖尿病心理疾患的病人,进行小组治疗也是有益的,其意义在于给予患者希望,让他们了解疾病的普遍性;为患者提供更多的信息,让他们共勉、互助、向他人学习、模仿他人有益的行为;学习处理人际关系,通过糖尿病教育提高凝聚力,提高人生价值感。糖尿病集体心理治疗可以揭开一些病人的防御面纱,让他们揭开面纱、放下架子、放松心情等,开展不高不低的批评与接受。

6.鼓励患者自我心理调试。可试用以下几种方法:①正确对待;②倾诉出来;③寻求平衡;④转移精力;⑤寻求安慰。

四、不同人群患者的心理障碍特点

1.儿童。儿童时期诊断为糖尿病,对孩子与父母都会产生巨大的内疚和焦虑。父母必须学会如何照顾孩子,还要妥善处理好自己的感受。让儿童承受疼痛(注射,抽血检查)是非常困难的,这种任务通常落在了父母的身上,有时是很困难的,并且增加了交流障碍。新近诊断的糖尿病儿童,可能会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或有时会感到低于其他同胞兄弟姐妹或同龄人,这会影响儿童将来的发展。拒绝胰岛素治疗将会引起酮症酸中毒,而拒绝饮食有可能导致低血糖症。

2.青少年。从青春期向成年人转变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身体上的迅速变化,对于青少年和父母来说,都是很难处理的。这是自我形象还很脆弱的时期,被同龄人接受是最基本的,对权威的逆反是很常见的。患有糖尿病将会使青春期变得不好度过。青少年有可能不愿意被看做与他人有什么不同,因此,有可能千方百计地逃避胰岛素注射和抽血检查,或者放弃已经设定好的饮食计划。另一方面,由于受到过度地庇护,因而出现与其他人交往上的困难。

在这个阶段,父母必须允许孩子照顾自己的疾病,如血、尿的检查以及胰岛素的调整。并且有可能拒绝父母的照顾。由于青少年的成熟性,可能会担心将糖尿病遗传给自己未来的孩子。支持、鼓励以及恰当的忠告是十分重要的。

3.成年人。在成年人中,最显著的变化是需要对多年来形成的生活行为习惯进行改变,饮食模式不得不被打破。常常厌恶在食物选择上的限制,并且伴随有愤怒、拒绝和忽略。亲属关系有可能被搅乱,同时,会因家庭/配偶的过度呵护,从而导致过度的依赖或反抗。

既要有家庭的支持,又要允许其独立,病人会逐渐适应妥善地处理自己的疾病,并且更主动地自我监测病情。

4.老年人。年老的糖尿病患者,经常存在多种健康问题,有些是糖尿病相关并发症所导致的。对其他疾病进行治疗所使用的药物,有可能会引起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联合服用时应权衡利弊。在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年老患者中,低血糖症的发生可能在临床上较难被识别,可能并不存在典型的低血糖症状,而被误以为脑血管意外、精神紊乱或正常老化现象。老年人健忘现象十分普遍,可能会漏服药物或吃错药。因此,对于存在多种健康问题的老年人,需要亲属的家庭护理和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