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走马观花看云南
24882800000012

第12章 西行快记

中国的西部是一个神性的地方,一直以来,我心向往之。又是一年高考之后,2012年6月12日,一行30人在阳光旅行社廖总的的带领下,开始了愉快的西部阳光之行——青海双卧六日游。

我们的主要目的地是“中国夏都”西宁,这个无与伦比的高原之城。到了武汉上火车还早,我们游览了东湖,在美丽的东湖岸边留影,在传奇的九女墩旁谈心。下午四点多的K624火车,从武昌首发,经孝感、广水、信阳、驻马店、西平、漯河、许昌、郑州、洛阳、义马、三门峡、灵宝、渭南、西安、宝鸡、天水、兰州、海石湾,沿途尽览平原秀色、峡谷风情、高原风光,26小时之后到达西宁。

当地导游小李,有个很文化的名字,李驿默,很爱笑的一个女孩,像极了我的学生邵阿芳。爱笑,这也应该是导游的一种气质,或者说一种工作方法吧。她安排我们进晚餐,立即有好喝酒的老何说,得买青海的青稞酒来喝,一瓶酒,220元,一桌的人都品尝了味道。入住酒店之后,几人一组,到西宁城最热闹的地方十字街看了看。确实,最热闹的地方也不及我们的小城。西宁人少,不过240万人;而我们的小城,居然也有近50万人了。

大美青海,魅力西宁,最美丽的地方当数青海湖了。第一天我们直奔青海湖。

途经丹噶尔古城,我们下车去看看。丹噶尔古城位于青海省湟源县,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西宁市40公里。被誉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丹噶尔,即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

丹噶尔古城现存的一座洋行——英国人办的仁记商行,它是旧中国外商在湟源经商的历史见证,可见当年的辉煌。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丹噶尔古城商贸鼎盛,年交易额达到白银300万两,是当时西宁府贸易总额的六七倍,英、美、俄、比利时等国商人,京、津、晋巨商大贾,纷纷前来此地设立洋行,驻庄经商。有名的洋行有新泰兴、仁记(英)、平和、怡和、居里、瑞记(美)、美最斯(俄)、瓦利(土)等。他们主要从事青海羊毛的收购贩运,在国际市场赚取丰厚的利润。

最有趣的是审案,我也戴了个官帽,参与其中。

匆忙中又上路了,向青海湖进发。行走在青藏公路,沿途两旁都是山,或高或低,像两两长长的世龙偎依在我们身旁。经过倒淌河,这条河,与其它的河流不同,它是自东向西流。导游小李说,当年的文成公主从长安远嫁吐蕃,不舍亲情,泪水汇成了这条河。旅游车继续向上攀爬,这是在翻越日月山,这时的海拔已经是3000多米了。不多久,两旁的高山离我们的车远了些,让出了些平地。我们的视野里出现了成群的牛羊,这应该是草原了。水草并不茂盛,不少的地方甚至是戈壁滩的样子,但是,那些牛羊们,努力地扎在自己的头,啃着属于自己不多的青草。有成片的草地被人开垦过,那是种了油菜。“还过一个多月啊,这里的油菜花开了,遍野的金黄,那才叫壮观呢。”导游小李向我们介绍。我在心里想,她应该没有见过平原的油菜的,大片大片的金黄,那才真是壮观哩。不时有牧民的蒙古包从车旁闪过,让好奇的我们看不清牧民们的生活。渐渐地,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蓝天白云也越来越分明。

青海湖就要到了。

1000多年前,唐蕃联姻,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临行前,唐王赐给她能够照出家乡景象的日月宝镜。途中,公主思念起家乡,便拿出日月宝镜,果然看见了久违的家乡长安。她泪如泉涌。然而,公主突然记起了自己的使命,便毅然决然的将日月宝镜扔出手去,没想到那宝镜落地时闪出一道金光,变成了青海湖。还有的说,是当年东海龙王最小的儿子引来一百零八条湖水,汇成这浩瀚的西海,因此他成了西海龙王。还有说是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被二郎神追赶到这里,二郎神非常口渴,就发现了这个神湖。

其实,青海湖又名“库库淖尔”,即蒙语“青色的海”之意。它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

远远望去,那青海湖就像块大大的青绿的翡翠。映着蓝天,衬着白云,颜色不停地变化着。没有雷声,一场雨不约而至。导游小李不失时机地说了句:“这就应了那句诗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迅速地解决了午饭,一同奔向青海湖边。雨早就停了,本来就洁净的天空更加澄澈了,湖水的颜色也更亮了。远远望去,那是望不到尽头的。同行的朋友们都拿出相机,拍照,摄影,一张又一张,似乎要将青海湖的美丽全部收进相机,收进自己的心里。走近青海湖,用双手掬一捧青海湖的水,想要喝上一口……

见有游船,不少人又上了游船,到湖心游玩一番。

青海湖,不是一湾湖,她就是一片海,一个大大的青色的海。

这里,还是中国鱼雷发射基地。

沿着湖边走上一段路,吹着清凉的湖风,好不惬意。不由地,又拿出相机,照上几张照片。

往回走,参观了一个藏獒基地,各自购买了一些土特产和纪念品。

上了回西宁的车,我们没有从原路返回。熟悉的地方肯定没有好的风景。返回的车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沙漠,成片成片的沙,几乎没有一点植被。没有风,但可以感受这片沙被大风肆虐过的痕迹。环保啊,上个永恒的话题。又来到了青海最大的草原——金银滩草原。风很大,但没有感受到“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草原风情。只有几匹马,孤单地站在草原上,等着游客用金钱来青睐。正觉得单调,草原上走过两位侠女,长长的银色头发,拿着宝剑,身后跟着摄影机。我们猜想是哪个片组来这儿拍个镜头,但是错了。正读大学的小晶说:“这是在拍动漫图片哩。”我们恍然大悟。有些冷,我们不少人买了杯牦牛奶,酸酸地喝着,上了车。

不远处,是原子城。在这里,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研制出了中国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之后在罗布泊自豪地升起了蘑菇云。同行老郭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曾有片组在这金银滩草原拍摄了个很有名的电影《金银滩》,但就是有这里美丽的草原景色,而又因为中国的原子弹研究也在这里,所以这部电影最后被禁演了。

草原上,没有被禁住的是美丽的爱情。王洛宾先生,是著名的情歌王子,曾在这里与美丽的草原姑娘相爱,写下了许多著名的歌曲:“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每天她拿着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当年,就是这首脍炙人口的浪漫情歌,使这片名不见经传的草原一夜成名。

不少人对这里研究原子弹的事有了兴趣,都想着去看一看原子弹博物馆。我们就驱车前往,可惜的是,博物馆就要关门了,我们只得扫兴而归。

6月15日,我们的行程主要是前往李家峡水库,感受坎布拉的丹霞地貌。

途经尖札县康杨镇,这里流淌着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在我们的印象中,黄河的水是“天上来”,气势磅礴,它的颜色总是黄色的,是“一碗水半碗沙”的情景;但是,这里的黄河,既没有印象中的气势磅礴,也没有“一碗水半碗沙”的景象。这里,黄河水静静地流淌着,几乎没有泥沙。坐在车上,远远望去,黄河像一条绿色的带子,镶嵌在群山之中。导游小李介绍,这里因为是黄河的上游,河岸植被很好,加之有几座水库,起到了净化的作用,所以水质很好,在青海省贵德县,黄河水最清澈,******先生曾写下了“天下黄河贵德清”几个字,算是给青海的黄河一个活广告了。

公路两旁照样是接连不断的高山,没有草原,但也不时地会冒出一小群一小群的羊来,有的钻进了山洞,有的啃着一株瘦弱的小草,有的悠闲得很,正如这里的居民一般,悠闲,淡然,并不急匆匆地赶路。

我们先是坐船游览李家峡水库。李家峡水库,位于青海省尖札县和化隆县交界处的黄河主流李家峡河谷中段,建有黄河上游水电梯级开发中的第三级大型水电站。电站拦水坝形成的水库面积32平方公里,库容量16.5亿立方米,为一大型人工湖泊。水库很大,水很清澈。坐着游船,看着岸边的高山,你就可以想像,那一座一座的高山山头像什么。有时你觉得那座山头就是伟人******的雕像,有时你也会觉得这座山头像刘胡兰那刚毅的面容,还有的,像乌龟,像小猴子,像狮子。那山,大多呈红色,有了些丹霞地貌的特征了。

解决了午饭问题,我们又接着坐车前往坎布拉国家地质森林公园。这座公园平均海拔3000多米。旅游车沿着盘山公路向上攀爬,时有峭壁,却总是有惊无险。碧蓝的天空上,盘旋着几只鹰,我们知道,这里的天空,是它们的世界。自由翱翔,是它们生命的意义。我们,又何尝不总是想着成为天空中的雄鹰呢?

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也有村庄,村庄的老人孩子都安详地生活着。

选择几个地势稍微平坦的平台,照了几张照片,又上了车,向森林公园进发。森林公园到了,没有我们想像中的森林,那像东北林海一般的情景当然是没有的,更加不及我们湖北神龙架的原始森林了。我们就想,或许,相对于青海省其它地方而言,这里,肯定能够算得上是一片森林了。

这里的山体,不少的石头已是一片赭红。这就是所谓的丹霞地貌了。丹霞地貌,由陆相红色沙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沙砾岩层巨厚,垂直节理发育。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这种地质特征,先前在李家峡时我们已见过。听说前往真正的丹霞地带还得有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有胆小的怕坐车走山路,就说,我们看过了,不去了吧。于是,旅游车原路返回。

我觉得,我没有看到大片大片的丹霞地貌,是这一天我的遗憾。

坐车返回西宁,进了两个购物店。一是“西北骄”牦牛肉店。牦牛肉确实是青海的特产,味道也不错。进到店去,买了些许。二是昆仑玉器店,也购物一二,算作是给家人的纪念。

6月16日,我们的主要行程是参观塔尔寺,然后到土族风情园观光。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它坐落在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连花山坳中,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尔寺始建于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600余亩,寺院建筑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势壮观。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辉煌,是该寺的主建筑,它与小金瓦殿(护法神殿),大经堂,弥勒殿,释迦殿,依诂殿,文殊菩萨殿,大拉让宫(吉祥宫),四大经院(显宗经院,密宗经院,医明经院,十轮经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来八塔,菩提塔,过门塔,时轮塔,僧舍等建筑形成了错落有致,布局严谨,风格独特,集汉藏技术于一体的宏伟建筑群。殿内佛像造型生动优美,超然神圣。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和色彩绚烂的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每年举行的佛事活动“四大****”,更是热闹非凡,游人如潮。

塔尔寺是青海省和中国西北地区的佛教中心和黄教的圣地,整座寺依山叠砌、蜿蜒起伏、错落有致、气势磅礴,寺内古树参天,佛塔林立,景色壮丽非凡。塔尔寺的酥油花雕塑也是栩栩如生,远近闻名。

塔尔寺是宗喀巴大师罗桑扎巴(1357-1419)的诞生地。宗喀巴大师早年学经于夏琼寺,16岁去西藏深造,改革西藏佛教,创立格鲁派(黄教),成为一代宗师。传说他诞生以后,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树上十万片叶子,每片上自燃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释迦牟尼身像的一种),“衮本”(十万身像)的名称即源于此。宗喀巴去西藏6年后,其母香萨阿切盼儿心切,让人捎去一束白发和一封信,要宗喀巴回家一晤。宗喀巴接信后,为学佛教而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1幅,并写信说:“若能在我出生的地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指宗喀巴出生处的那株白旃檀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与我见面一样”。第二年,即明洪武十二年(1379),香萨阿切在信徒们的支持下建塔,取名“莲聚塔”。此后180年中,此塔虽多次改建维修,但一直未形成寺院。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掸师仁钦宗哲坚赞于塔侧倡建静房1座修禅。17年后的万历五年(1577),复于塔之南侧建造弥勒殿。至此,塔尔寺初具规模。万历十年(1582)第三世****喇嘛索南嘉措第二次来青海,翌年春,由当地申中昂索从措卡请至塔尔寺。三世****向仁钦宗哲坚赞及当地申中、西纳、祁家、龙本、米纳等藏族部落昂索指示扩建塔尔寺,赐赠供奉佛像,并进行各种建寺仪式。从此,塔尔寺发展很快,先后建成****行宫、三世****灵塔殿、九间殿、依怙殿、释迦殿等。经四世****指示,万历四十年(1612)正月,正式建立显宗学院,讲经开法,标志着塔尔寺成为格鲁派的正规寺院。

寺里的导游小张,带着我们进入塔尔寺。进了不少的殿,拜了不少的菩萨,也供了些许香火钱。印象最深的是两尊佛——宗喀巴大师和弥勒佛。

藏族的男孩子没有正规的学校去上,他们都会成为阿卡(阿卡是可以结婚的),然后少量人成为喇嘛,极个别成为最高级别的活佛。

游客中,有不少的外国人。拿起相机,你想要偷拍个外国美女,不想,人家还大方一些,摆出了POSS,让你觉得不自在。这应该是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差别吧。

吃过午饭,一同参观了藏族博物馆。这是和藏医有关的一座博物馆。

然后,坐车一个多小时,到达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自治县,参观土族风情园。土族现有人口24万,主要聚居在青海省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以及民和回族自治县和大通回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同仁等地。土族是本民族的自称。因地区不同而自称不一,如“蒙古尔”、“察罕蒙古尔”、“土昆”、“土户家”等都是其自称。对于土族的历史渊源,曾有不同说法,如鲜卑支系吐谷浑人后裔、沙陀突厥后裔以及蒙古族后裔等,现在倾向于吐谷浑后裔之说。据载,吐谷浑于公元4世纪初在甘肃南部和青海东南部曾建立吐谷浑王国政权;唐初迁至青海东部;后来为吐蕃所并,一分为三,其中一部留在了青海东北部故地,成为土族的先祖。唐中期以后,其族称有所变化,如称之为“退浑”、“吐浑”、“浑”等,吐蕃人则称之为“霍尔”,也是“浑”的音变。到了元朝,“吐谷浑”一名方从史籍中消失,代之以“西宁州土人”,“土”来源于吐谷浑的“吐”,“浑”在蒙古语中是“人”的意思,故元代汉文典籍以此称之。在以后的发展中,又有多个民族与之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土族。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土族。土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内部又分互助、民和、同仁三大方言。部分土族兼通汉语和藏语。原无本民族文字,长期以来,一直使用汉字和藏文,1979年,国家为其制定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普遍信仰藏传佛教。

还没有进园,先听见欢迎的歌声响起。洁白的哈达献上来,三杯美酒端过来。这叫进门大礼,进门“三杯酒”。参观土族青稞酒作坊,感受手工制酒的魅力。

再坐好,观看土族歌舞表演。表演之前,乐曲响起,露天舞台上,一个两岁的小男孩不由自主地跳起了自由舞蹈。我们同行的最小的团员——又清先生的三岁多的儿子乐乐,也禁不住诱惑,上台跳舞。两个小家伙,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

正式表演开始,有土族服饰表演,有土族“花儿”(青海民歌)演唱。

最精彩的当然是“轮子秋”的表演了。轮子秋是土族人民勇敢、智慧、团结的结晶和象征,也是土族男女老幼喜闻乐见并踊跃开展的传统活动。据传说,土族从游牧民族转向农耕民族后,有了木轮车,有了碾场的碌碡。在麦场上,几个玩童无意掀翻了大板车,爬上车轮随意旋转,这就成为了最原始的轮子秋。每年秋收季节,碾完场后,人们在平整宽阔的麦场或者宽敞的地场上,把卸掉车棚的大板车(木轮大车)车轴连同车轮竖起来,底下车轮压上碌碡,上面车轮绑上一根长木横杆,横杆两头拴上绳子做成的秋千,打秋人坐在秋千上,其他人推动横杆,转动车轮。或平绑一架长木梯,梯子两端牢固地系上皮绳或麻绳挽成的绳圈或捆绑一能站人的架子。两人相向推动木梯,使之旋转,形成转动的秋千,然后乘着惯性分别坐或站在绳圈内,快地转动起来,并在梯子或架子上做出各种惊险动作。观看的人还不时地帮推木梯,使之加速旋转。八十年代后,原来的车轱辘改用钢制轮盘,套以滚珠轴承,使之更为结实和美观,再饰以各色彩旗。现在轮子秋运动是在场地正中竖立着一根4米来高的钢管,安装在钢管正中为一直径约1.2米的钢(或铁)制圆盘,将钢管分两部分,下接底座,顶端置火炬。数名身着民族盛装的土族姑和小伙子们足踩悬吊在铁盘边缘的踏板,随着大圆盘飞快地旋转,并不时作出“寒鹊探梅”、“雄鹰展翅”、“猛虎下山”、“孔雀三点头”、“金钟倒挂”、“春燕串柳”、“蛟龙出海”等各种高难度空中动作。

最吸引人眼球节目是观众参与的娶亲节目。三个男性游客,扮演新郎,在这个节目中要娶上三位美丽的土族女孩。这其间,要“过三关”,即用土族话问好关、喝青稞酒关、才艺关(与女孩一起跳土族舞)。这三人,被分别称作大姐夫、二姐夫、三姐夫。

节目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我们的晚餐,就是这别有风情的土族园举行。吃完了饭,要上车了,“出门三杯酒”,喝了酒再上车,依依惜别这别有风情的地方。

16日晚8点25分,我们坐西宁至武昌火车返回。17日22时至汉口下火车,18日凌晨2时13分回到家中。

附:西行花絮

2位姐夫:在土族风情园,现场招聘游客出演娶亲的三个姐夫。本旅行团有二位被人家土族姑娘选上,一是成为大姐夫的穆,二是成了二姐夫的林。

4个“最”:同行的又清一家,最有特色,捞了四个“最”,儿子乐乐最有趣,老婆萍子最漂亮,岳母此行年龄最大最开朗,又清呢,剃了个光头最亮。儿子乐乐爱跑,于是给他系上了根安全带,一路拉着,颇有意思。

50多个小时:这次旅行坐火车时间先后共计五十多小时,然而我们觉得又是快乐的。正如人言:我们的旅行,不在乎真正的目的地,而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100元的主席:到武汉时,正吃午餐,有人进来问:要听歌么?同事老何说,听听。来人开口就唱,说:歌声献给我们的何主席。老何也不示弱,递过100元,让大伙共听了五首歌。于是,因了这100元,同行的朋友们都叫他“何主席”。

120元:火车上,也有看醉了风景的人,吆喝着一起玩起了扑克,也带点彩,有些刺激。卧铺上玩扑克不方便,就进了餐厅。餐厅五十多岁的老头服务员直说,按价收钱,每人30元。呵,这样下来,玩一次扑克,得交120元。当然,这是阻拦不住他们的牌瘾的。这其中,也有一个我。

2380元:还在湖北时我们就想,要吃一吃青海的烤全羊。到了青海,见到了真正的烤全羊,但是价格是2380元。有人想买只羊腿尝尝,人家不卖,只得遗憾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