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早立志,早成才:送给青少年的人生导航书
24885100000021

第21章 习惯帮你实现梦想

你们“知道”了,但我们“做到”了

在美国某公司的一次促销会上,销售经理请与会者都站起来,看看自己的座椅下面有什么东西。结果每个按照要求做的人都在自己的椅子下面发现了钱——最少的捡到一枚硬币,最多的有人捡到了100美元。

这位经理说:“这些钱谁捡到就归谁了,但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做吗?”与会人员用眼神和表情相互交换了意见之后,面面相觑,不明白经理的用意。最后经理一字一顿地说:“我只不过想告诉你们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甚至忘掉的道理:坐着不动是永远也赚不到钱的!”

“坐着不动是永远也赚不到钱的”,知道了却不去行动,是不会有结果的。孩子知道很多道理,他们从来都不喜欢父母和老师的说教,可是知道是一回事,却总是做不到;父母也明白怎么做是对孩子好,怎么做会对孩子成才有利,可就是难以遏制自己的情绪,知道了却做不到,做的少,或者能坚持下来的少。

我想你可能听说过中国所谓的“知道文化”——什么都知道,说起来一套又一套,谈起来一个比一个头头是道,但就是做不到!“知道文化”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但是在我国却最为明显,最为厉害。前几年,我曾看过一篇报道,写的是泰国某著名旅游景点一些醒目的中文警示。

“此处不能进去!”

“此处不能洗手!”

“请不要骑上马背!”

“请不要骑上大象!”

“请保持清洁!”

“请上前一小步!”

一个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全世界的游客都有,却独用汉字写着这样令人刺目的警示,难道我们不“知道”不应乱闯吗?难道我们不“知道”不应在碧水中洗手吗?难道我们不“知道”不应骑那些专供观赏的木马、石象吗?难道我们不“知道”应该保持清洁吗?难道所有男同胞不知道小便要上前一小步吗?我们全知道、全明白、全清楚!但为何人家用如此刺眼的方式专门向我们警示呢?都是“知道文化”惹的祸!

说实话,现在的社会很浮躁,年轻人工作多是眼高手低,大的做不了小的不愿做,不是不知道道理和方法,就是做不下去,一上手就想出成果,似乎只要“我”做了就要有成果,哪来的那么简单,没有积累会有什么成果?其实,孩子学习也是如此,很多同学明显带有浮躁心理,总希望得到“灵丹妙药”,希望一下子“得道成仙”解决自己所有问题,自己不是不知道方法,而是觉得这个方法不是最好的,有时候即使明明知道了方法,又觉得执行起来太辛苦,想找一个省力又最有效果的方法。其实,这些方法可能就是好方法,只不过你只是“知道”了却没有“做到”,假如你认真的做了,结果可能比你想象的更令你满意。父母对孩子的教导更是如此,大大小小的亲子书籍没少读,可就是没有解决孩子的问题,讲起道理来比一些专家还像专家,可为什么孩子的问题就是解决不了呢?知道的多了,说的多了,做的少了!

难怪有了“2004年杰克·韦尔奇与中国企业高峰论坛”上的一幕,当时有2000多名中国工商界精英参与,许多人都希望从杰克·韦尔奇那儿得到“一招灵”式的秘诀。当时有一幕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中国企业家问:

“我们大家知道的都差不多,但为什么我们与你们的差距却那么大?”

这位通用电气前总裁、20世纪全球最杰出的经理人一字一句地回答说:

“你们‘知道’了,但我们‘做到’了。”

学习也好,教育孩子也好,知道了永远是不够的,只有行动才可以把想到的变为现实,也只有做到了才会让你的梦想成真。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一个人获得知识很容易,相比之下实践每一个知识反倒困难了。以前我们是缺少方法,现在是有了方法,却不能把每种方法执行到底。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都知道做笔记,这是我们在学校都坚持的事情,可一旦离开了学校有多少人还会记笔记,还能坚持记笔记?现在的人喜欢参加各种辅导和培训,在辅导和培训中,我们往往会学习大量的内容,仅靠听是不可能完成整个学习过程的,除非我们能够拥有一对照相机般的耳朵。听到的东西,过一段时间就会忘记,不做笔记会很受伤,记了笔记过一段时间,至少我们可以温习,可以让以往的学习内容重现。但这不是应付公事,不能当做任务来做,而应该成为自己的习惯,也许起初不易,但时间久了重复多了也就容易了。

制约成才的两大弱点

我们的人性中有两大弱点:知而不行和行而不恒。也正是由于无法克服这两大弱点,大多数人无法取得自己设想的成就。在上文,我讲了我国的“知道文化”,说白了就是我们人性两大弱点的一种——“知而不行”。很多人知道了,同时也开始做了,但为什么仍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呢?这就不得不提另一个弱点了——“行而不恒”,我们知道了一种好东西后,也行动了,但是没有坚持下去,只是“三分钟热度”,开头热了两三天,就是所谓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是我们人性中最普遍的现象。我们经常设置目标,在知道了方法之后,之所以没有实现目标,最重要的就是没有持之以恒,任何一个过程都是从量变到质变逐步实现的过程,孩子学习、孩子成才都是这样,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离开了积累,离开了行动一切都会是空谈。

周士渊老师是我国习惯养成研究最具权威的大师,也是我的“恩师”。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让我深刻的意识到习惯的重要,最重要的是帮我身体力行。他有一本书《知道更要做到》讲的是如何养成习惯,如何解决“知道却做不到”问题,假如你有机会一定要看看,对你养成习惯有莫大的帮助。

习惯是这样养成的

习惯,尤其是好习惯容易养成吗?恐怕很多人都会说比较困难,我们很清楚这点:所谓的好习惯,必然是和自身的某些不良习惯作斗争,让自己更优秀,从另一个方面说那是纠正自己的不足,而这又意味着会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甚至是痛苦,所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知道写日记是件好事,每天写两页日记,养成习惯,过一年之后再拿出来看就非常有意义。可是有多少人能坚持天天写日记?也许小时候、在学校的时候我们会坚持,可是长大后离开了学校后还有多少人坚持?看书不是一件坏事,对于孩子来说上学就是天天都在读书——学习的课本,那对于父母呢?有多少父母会读书,甚至喜欢读书?我敢说绝大多数人读书最多的时候是在学校里,可是我们忽略了一点,有成就的人几乎都是终生学习的。所以我希望每个人(无论孩子还是父母)都能坚持看书。只要对自己有帮助的书都可以看,不一定读很多,每天看10页,一个月就把它看完,一年下来就能读12本,十年就能读120本。如果告诉你去读120本书吧,你觉得多不多?太多了,可是分解下来每天看10页又相当轻松了,关键是能天天坚持。

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很简单,不断地重复、重复、再重复!譬如学习,一开始我们可能并不是特别喜欢,遇到了困难也总想着逃避,可是不断重复养成了习惯后,我们又会乐于去学习,遇到问题我们的第一反应也将是去解决问题。习惯是有规律的,我的“恩师”周士渊,研究习惯一辈子,发现了习惯的“五动理论”:起动——百动——自动——恒动——乐动。

起动: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光在脑子里转,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这个习惯养成的,还必须动,必须起动。正所谓“关键在于观念转变”,一旦我们有了观念的良种,不要只是将它们堆在库房里,而要对它们进行精心筛选,选出其中最适合自家水土、气候的良种;选好后,就要将它们适时播下去,就要立即起动,千万不能明日复明日,千万不能只在脑子里转。如果是那样,那这习惯是永远不可能养成的,这金秋沉甸甸的谷穗也永远不会是属于你的。

百动:就是“起动”后,要不断地“动”、足够地“动”、一直动到习惯养成为止。习惯养成就像烧开水,要不停地烧、不断地烧,烧到90度不开,99度不开,99.9度不开,99.99度也不会开,只有烧到100度才会开。在习惯培养上也完全如此,必须动到足够量,习惯才能养成。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缺乏耐心,水烧到40度就烦了,到50度就没有耐心了,再到60度就失去信心、认为烧不开就放弃了。而放弃的结果就是水又凉了。可当我们又渴了又想喝水时,又开始烧水,又60度、70度、80度地烧,结果又没耐心,又放弃,水又重新变凉,周而复始的循环,却在抱怨自己没能养成习惯。正如20世纪全球最杰出的职业经理人杰克·韦尔奇所说的一句经典名言:“一旦你产生了一个简单的、坚定的想法,只要你不断地重复它,终会使之成为现实;提炼、坚持、重复,这是你成功的法宝;持之以恒,终将达到临界值。”

自动:当我们坚持不懈,做到了“百动”,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使我们受益终生的良好习惯就养成了,这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神奇的现象——“自动”。无须监督,无须压力,自己就会动,仿佛是你的本能一样,自然而然的重复行动起来。如同我们在物理学中学到的“惯性”,任何事物都有惯性,同样一旦习惯养成了我们就具有了惯性。

恒动:当我们养成了习惯,我们就会按照习惯办事,自觉地坚持下去——“自动”,而“自动”的结果又会让我们“永动”,如同我们常说的“毅力”——总在坚持,总在自觉地坚持,总在经年累月地坚持,总在默不作声地坚持。

乐动:当习惯到了最高阶段,按照习惯办事就舒服,不按习惯办事就不舒服,更甚者会感到内心不安。

习惯是很神奇的东西,周老师的“五动理论”恰恰说明了习惯的特性,习惯养成开头难,坚持难,一旦养成了习惯,则会自动、自发、自乐其中。我身体力行了好些习惯,对此深有体会,譬如我养成了下列习惯:

我每天坚持做俯卧撑;

我周一到周五工作时间坚持6:30起床,7:00开始写文章;

我每天清晨要列好今天要做的所有事情,将其按急缓轻重分类,先做最重要紧急的事情;

我每天晚上又要反思这一天的安排,作出第二天的计划;

我每天坚持看至少一个小时的书;

……

那怎么养成习惯呢?

在谈习惯养成之前,我们还要明白习惯养成的三个阶段。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形成习惯性动作。同理,同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重复验正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从前边提到的“五动理论”中我们也可以隐约看到习惯养成的三个阶段:刻意不自然阶段(通常1~7天左右,需要十分刻意的提醒自己改变,做起来有些不自然不舒服)、刻意自然阶段(通常7~21天左右,仍需刻意提醒自己改变,但是做起来会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已经可以适应了)和不经意自然阶段(通常21~90天左右,不再需要刻意的意识控制,做起来十分自然,这是习惯的稳定期)。

我的“恩师”周士渊老师在养成习惯中提出了“三二一”模式,指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要注意的三个“性”、二道“关”、一个“数”。

三个“性”:即要把握习惯培养的三个“性”——策略性,可行性,操作性。

二道“关”:即要闯过习惯培养的二道“关”——开头关,信心关。

一个“数”:即要牢记习惯培养的一个“数”——21。

我结合周士渊老师的“三二一”模式、习惯养成的三个阶段和自己习惯养成的经历,提出了养成习惯的五个诀窍,同时给出养成习惯的通用步骤。

习惯养成的五个诀窍。

诀窍一:做好习惯的开始工作,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摆脱一种旧习惯,起初会感到很难受,这是由于旧有习惯“惯性”的原因。培养一个好习惯,特别要注意开头,开头是个难关,尤其是前七天。

诀窍二:开始一个习惯要注意三个策略:逐个击破(聚焦)、从易处小处着手和从好习惯开始。

养成一个习惯要讲究策略,需要知道从哪一类习惯开始、先挑哪一个习惯突破,这习惯培养怎么一步步打,才使我们势如破竹、节节胜利。我们常犯这样的错误:希望自己在很多方面得到提升,于是,一口气开始了N多个好习惯,一个出问题也带动了其他的出问题。所以,不要急于求成,要聚焦从众多习惯中挑出一个,全力盯住它,在一个月内就养成这个习惯,这就是聚焦、逐个击破。好习惯有很多,也有难易之分,养成习惯也需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所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从易处开始,从小处出发,更容易养成好习惯。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好的习惯,克服一个坏习惯,比养成一个新的好习惯更为困难,所以,不妨从养成一个新的好习惯开始。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些同学很喜欢玩游戏,但是直接克制游戏不容易,所以限制不玩游戏就显得困难了。不妨养成一个新的好习惯,譬如每天坚持背20个单词,更重要的是可以从游戏中学习新单词,这反而容易些。一旦一天中有意义的事情做的多了,自然就会减少玩游戏的时间,慢慢的也就会限制无节制玩游戏的恶习。从养成好的习惯入手,会帮助你克服恶习,从而更有利于自己成长进步。

诀窍三:养成一个习惯要注意四个可行性:习惯要具体化、习惯要数字化、习惯的门槛不要太高和习惯要符合自己实际。

养成习惯要注意实施的可行性,既然我们决定了要培养这个习惯,就要明白怎样培养才可行、才科学、才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将习惯培养成功。常有人跟我说,他要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可是这个一点都不具体,怎样锻炼?是跑步,篮球,羽毛球,游泳,还是爬山啊?不能只想着“锻炼”二字,就没有下文了。也有不少同学告诉我,要养成好好学习的习惯,可是啥是好好学习啊?一点都不具体,至少要在后边加些实际行动的目标,如背20个单词,做10道数学题之类的。养成习惯,一定要有数字,用数字量化习惯,就如同我前边提的20个单词、10道数学题、每天半个小时看书之类的,如果没有数字,没有量化,我们就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到了,很容易似做非做,容易不认真,量化后至少知道了目标。养成习惯的门槛不要太高,习惯数字化要适当、要量力而行、要适可而止、要让自己做起来不太费劲。培养孩子的习惯,门槛低一些,孩子自然就容易做到;容易做到,总能达成自己的目标,孩子就会很有成就感;很有成就感,就会对此兴趣日浓、信心日增;兴趣日浓、信心日增,自然就更乐于在培养习惯上下工夫……这就是一种良性循环。好习惯有很多,但是一定要贴合自己,从自身实际出发,譬如周士渊老师身上很多习惯很好,每天坚持清晨4、5点钟起来写作,可是我要工作到晚上零点,不可能在4点半起床,周老师每天要去游泳、保健,而我不喜欢游泳,加上时间也不允许,所以我选择了每天晚上坚持做俯卧撑。所以,千万别僵化和教条化,不要看别人养成了什么好习惯,而是别人好习惯背后遵循了什么。无论是周老师还是我自己在养成习惯上都遵循着规律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让自己更有效的工作,让自己更能进步,更是为了让自己更强大。

诀窍四:养成习惯要注意提醒、监督和考察。

在前文,我讲了习惯养成有一定阶段特征,尤其最初的阶段,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醒自己,在没有达到习惯的稳定期,需要经常不断地提醒自己。我在养成习惯时,经常拿一张纸,上边写上醒目的提醒。譬如,每天我都有一到两个小时是专注工作的时间,纸上会写着“这两个小时只专注一件事”;每天早晨7点钟我要写文章或修改文章,我会在镜子上贴一个纸条,“6:40~6:50洗刷;6:50~7:00吃早餐;7:00钟准时开始写作!”这会提醒我。可有时候尽管提醒自己了,但真正做的时候可能还是忘了。所以,还需要监督和考察。一般来说,自己对自己往往不够狠和严格,不妨请同学、朋友、父母帮助监督检查,最好的是这些人也培养良好的习惯,大家相互监督。每天进行监督检查,譬如我今天7:00开始写作,坚持了两天,后天开始7:10开始写作,如果不监督不考察,那慢慢的习惯培养就会失败。所以,每天要对养成习惯所做的事情进行监督考察,必要时要学会惩罚自己。

诀窍五:养成习惯要注意选择“帮助工具”。

养成习惯也有工具吗?是的,不过这个工具很特别,它是一些表格记录,记录了我们要养成的习惯,记录了我们养成习惯要做的事情,记录了我们完成的情况。下边的表格是我结合自己情况以及很多参与习惯养成实验者的情况总结出来的,你可以结合自身实际稍作修改。习惯养成说明要养成的习惯:习惯养成开始时间:习惯养成结束时间:习惯量化说明:(每天要做什么,坚持做多少,譬如每天记20个单词;做的时间安排,可以固定某个时间段,也可以是零散的)

养成习惯的通用步骤如下。

第一步:分析自身的习惯。尽可能列出自身所有不好的习惯和准备培养的好习惯,列出不是在头脑中想象,而是要写在纸上,如下面的表格。个人习惯分析自身不好的习惯:准备养成的好习惯:第二步:选择切合自己现状的习惯。第一步列出了所有的习惯,根据习惯养成的诀窍选择出从自身情况出发的便于培养的习惯。

第三步:制订习惯养成的计划,量化习惯为可衡量的数字。

第四步:利用习惯养成日志,开展习惯养成活动。

第五步:坚持、坚持、再坚持!

如何吃掉一头大象

很多孩子问我数学学不好怎么办?物理学不好怎么办?怎样快速提高成绩?说实话,问题的答案并不在我这里,而在每个孩子身上,只不过他们没做一件事情。在说这件事情前,我想让大家明白一件事,为什么孩子不知道怎么学习这门课?很多孩子不知道怎么学,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其实不是真的不知道,而是问题太多了,反而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家长的恐惧跟孩子一样,不知道怎么帮孩子,实际不是不知道,而是孩子在太多方面需要提升,在太多方面有问题,结果搞得父母反而不知道从哪个方面着手。解决学习问题,解决成长问题,孩子没做的一件事,家长没做的一件事是:没有列出来学习上的所有问题,没有列出来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列出来问题后,事情开始变得简单起来,只需要选所有问题中最主要、最关键的问题,先解决这类问题。解决问题又是将问题分解,譬如,怎么提高数学成绩,根据考试试卷和作业情况,列出来自己丢分、不理解的知识点,找出这些知识点中常考的;接下来就来解决这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又会涉及多少类型的题目;每一个类型的题目找出来一道,研究每一道题的标准化解法,从而掌握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再找一两道同类型题来练习掌握的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吧?是的,所有的问题本来就没有那么复杂,为何变的复杂了?那是因为我们想的太多,更要命的是我们仅仅是在想,而没有行动,所以,一旦明白了问题,就行动下去,只有行动才能解决问题。

为什么我们遇到问题,常常不知所措?是因为我们知道问题涉及了太多的方面,脑子中飞来飞去的全是问题的方方面面,始终没有写出来,没有选择出来一个入手角度脚踏实地的解决。人都有惰性,很多问题,之所以成为大问题,是因为累积的问题太多了。一开始可能是一道题一个知识点不会,慢慢的变成了很多题很多知识点;一开始也许孩子只是出现了一个小问题,结果小问题越来越多,结果慢慢变成了大问题,再解决便复杂困难了。问题像一头大象,我们要吃掉这头大象怎么办?站着看是不会起作用的,只有行动才能起作用,我们不可能一口就吃掉大象,只能一点儿一点儿、一块儿一块儿的吃。

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关键是我们要把问题列出来,选择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步一步去做,重复、重复、再重复,形成习惯,从而自发、自动、乐动地解决问题。

作为一个完结,我希望大家牢记这句话:“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为它缠上新的一股,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记住它,并且坚持下去,终有一天我们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很喜欢这句话,希望对你也有启发:“人这一生可以不显赫,可以不飞黄腾达,但是不能不努力,努力了没有达到目的也不会遗憾;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不能庸碌地过一辈子!”

§§§附录 如何预习

家长经常向我抱怨,为什么我们家的孩子上课总走神,不能专注的听课?我对我们家孩子都快要无助了,我……

家长有很多的困惑,其实,孩子比你更困惑,因为父母是他们最亲的人,自己的困惑如果父母都不能全心的接受和帮助,还能找谁?孩子的注意力是有一定时间的,年龄越小,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越短,从开始的10~15分钟,到后来的30~40分钟。说句实话,即使成年人上课时,也会走神的。对于孩子上课能否集中听课,最大的解决办法是调动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就是有一个好的预习。

很多孩子都没有预习的习惯,即使有预习的,做的也不太好。预习是什么呢?就是将第二天要讲的知识过一遍,了解个大概,知道老师第二天讲什么吗?这是不够的!记得去山西一个中学做讲座时,一个高一的孩子跟我说,和老师你说预习怎样最有效呢?然后,他一口气列出了4、5种方法,接下来又说复习,考试,每一个又有好几种方法,我当时很感慨,孩子,你是在学习知识,还是学习方法呢?是不是本末倒置了?

其实,预习很简单,我们可以从以下六点去做。

第一,第二天老师要讲的知识点是什么?

很多人只是看看课本,了解第二天讲什么内容,这只是粗略的,考试真正考的都是最基本的知识,难题都是基本知识点的累积。好的预习,应该是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来这节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又涉及了哪些其他知识点,思考前边学习的知识点是否与这节的知识点有联系。

第二,新知识点包含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做完第一点后,你列出了要讲的知识点,你可以在知识点下简要列出你认为的这个知识点的重点内容。

第三,新知识点内容,包含了哪些解题方法?

新知识点,都有例题,可是多数人看例题,都是自己看下只要了解了会了就完成了,即使做题也仅仅要求会做。这样做实际是不够了,例题的研究很重要,要学习课本上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标准化步骤。题目是对这个知识点的哪个角度的考查,为什么按这样的步骤写下来,每一步有什么样的道理,也就是从上一步到下一步,包含了哪些知识点,这类题的方法步骤是什么。你需要将这个总结出来。

第四,对新知识点,你有什么是不明白的?

新知识点,自己预习,有不明白的地方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将这些不明白的地方全列出来,这些是第二天听课的重点,你要在第二天听听老师的思路,老师解释这个知识点的思路。听老师讲这个知识点与你自己的想法有什么出入,有对比才能集中注意力,如果你的思路好,甚至可以提出来告诉老师,分享它,这就是一种学习的快乐。

第五,拿一页空白纸,勾画知识点内容。

在这页纸上,将这节知识点的所有点列出来,自己画一棵知识点树,每个枝节都是这些知识点的细节,每个细节上列出解题方法,解题方法按照这样的样子列出来:

考察知识点的角度:……

步骤安排: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

该解题方法的陷阱是:……

该类题目考核的意图是:……

以上是我对预习的一些看法。有些同学开始可能不太适应,这是正常的,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坚持21次,就会有一定的雏形,从“刻意不自然”到“刻意自然”再到“不经意自然”你就将掌握一个好的方法,提升自己注意力,掌握知识点背后的东西,掌握解题的规范化步骤。

请记住,例题很重要,一定要重视,要养成规范化解题的步骤。我曾有个师兄,在高考“二模”时,数理化三科在老师只找错误的情况下才扣了5分,用老师的话说“他的答案就是标准答案”。现在的考试,是按照答题步骤给分的,需要找准踩分点。我曾与出题、阅卷的老师交流过,他们深感现在的孩子在步骤上做得不到位,不是什么所谓的粗心马虎,而是很多同学自己根本不了解什么是规范化步骤,没有总结好例题的解题步骤,没有思考上一步推出下一步用了什么知识点,怎么推到下一步的,以后凡是做题都要检查上一步能否推出下一步,如果推不出一定是错误的,推出来了要考虑用了什么知识点(定理、推论之类的),条件要罗列全。

一旦养成了好的习惯,掌握了规范化解题,你的成绩就会出现奇迹性的变化。

如何做题

这个问题是我被问的非常多的一个问题,也是现在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很多家长告诉我他们的孩子疲劳于作业,做课外习题的时间不够。这里我要讲一讲如何做题。你一定要明白这两个问题:孩子一定要搞“题海”战术吗?做题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人非常熟悉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主人公张无忌集各派神功于一身,他精通“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七伤拳”“少林龙爪手”,武当派的“太极拳”和“太极剑”,其功力已然天下无双。仔细分析张无忌练就这一身武功的历程,可以发现,他的所有功力都是以“九阳神功”为根基稍加修炼而成的。金庸先生书中言道,张无忌被困深山之中,花四年时间练就了九阳神功。在光明顶的密室中花两个时辰练就了“乾坤大挪移”神功,并且一练就练到了第七层。在光明顶上与六大门派高手比武之时,忽而回忆起小时候背诵的口诀,当即练成了“七伤拳”,观看了少林神僧的武功后立刻领悟到了“少林龙爪手”的精要,在武当山上只由张三丰指点了一个时辰便领悟了“太极拳”和“太极剑”。他之所以能进展如此神速,完全在于他有强大的“九阳神功”作为根基。

做题时,我们的“九阳神功”是什么?接下来我将分析下如何做题,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九阳神功”。

谈如何做题,首先需要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做题?做题的目的应该是掌握知识点,因为不同的题目考察的是知识点的不同侧面。出于这个目的,我们做题应该区分,应该掌握题目背后的东西——知识点的类型。很多同学,做题不善于总结不善于分析这道题考察什么。接下来我从几个方面谈谈做题。

第一,怎么看待课本上的例题。

很多人觉得书本上的例题很简单,一看就会了,就不太重视了。其实,我们犯了一个大错误,我们不应该轻视例题。纵观考试,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题目都源于例题,却又衍生变化的。对待例题我们要做到这两点:

第一点:掌握例题的标准解法。很多人做题只求会做,对于标准化解题不注重,这是最要不得的,熟不知你的马虎粗心大意都是由于做题不标准导致的。

现在判卷子是按照步骤给分的,如果答案不正确,步骤不在得分点上,分数就打了折扣,关注标准化解法是做题的根本。

第二点:掌握例题考察的知识点,从中得到这类题的标准解法。任何一道题都是考察知识点,或者是一个定理的应用,或者是推论的应用,题目无非就是知识点的应用,从例题中学习知识点怎么在实践中应用。

第二,怎么看待课后习题和老师作业。

我对于课后习题的看法是不要只图做完作业,作业的目的在于对今天学习的知识点的考核。习题一般是从多个角度去考查知识点的。我们做完后也需要总结下,都从哪几个角度考查了,角度不同,容易出错的地方是不是变化了。找到题目背后不变的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老师的作业,我同样抱这样的看法,老师给我们的作业一般不是无的放矢的,综合复习的试卷作业,考查的知识点就多了,每一道题都需要认真对待,做一道掌握一道,然后,将这份试卷考查的知识点列到纸上,看看考核了多少,这些知识点有哪些是你不太熟悉的,这个题目考查的是不是你不熟悉的,如果是自己把它复习了学会了就是一种进步。

第三,做题之后你是否总结了。

做题之后一定要总结,很多人做完题不反过来看看题目,而是直接做下一道了。这种做法在平时的作业中,我是不提倡的,做完后看看自己的步骤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可以再优化,是不是只有一种做法,这道题目和别的题目有什么不同,同一个知识点的考察,解法有没有不同。

第四,如何做题。

怎么样分析题目并做题?我喜欢数学也最喜欢讲数学的题目,拿数学题目来说,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将题目的已知条件列出来,然后,在条件下边列出需要求解的问题。不要都在脑子里思考,写出来是最直观的,便于你思考和解决问题。见到题目,列出已知后,思考下这道题的知识点是什么,考核这类知识点,一般怎么入手,这是你总结的结果。从这类题目方法入手思考,看已知条件是否可以直接得出结论,如果不能利用已知条件怎么样求出未知条件再去解题。

从上一步得到下一步一定是有理由的,即使最简单的四则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也是理由,每一步推出下一步的理由自己要明白,然后看是否能够推出来,如果推不出来,就一定是错的。

有些人由于不列出已知条件,没有时刻关注条件,结果就出现题目做着做着已知条件就弄丢了,或者自己创造出新的条件来,这是要不得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想我们需要的“九阳神功”就浮出水面了,就是规范化的解题步骤和良好的解题习惯,就是上边所提到的四个需要注意的点。归纳下来,做题就是六个步骤:

步骤一:列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步骤二:明白要考察的知识点;

步骤三:按照这类知识点的做法,拿笔写下去,不断将条件应用进去(直接或者利用条件推出新条件);

步骤四:每推出一步都要检查上一步是否能推出下一步;

步骤五:做完题目后做个总结和思考,看是否自己的步骤很完善(每应用一个定理或者推论、条件,一定要列出来,然后写明通过什么定理得出你的结论);

步骤六:将解这类题目的方法总结出来,写进自己的总结本和记在脑子里。

如何考试

现今中国是一个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国,对于同学们来说,真是“分分我们的命根”。所有的考核到了老师、父母的眼里都是成绩,如果成绩不好,意味着丧失了很多,甚至是一切。不可否认,在当今如果学习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没有学校上,不容易成功。从个人体会来讲,一个好的大学,就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譬如说,同样计算机系,北大的学生就更容易找到工作,工资也更高些。正是由于这样,老师、家长甚至孩子也都越来越看重成绩,只有好的成绩,才有好的出路。

也正是由于我们被灌输了这个观念,学习成绩才成了重担,原本学习的乐趣成了不断追逐成绩的重担。失衡的心态带来了学习上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考试是一种技巧,很多同学掌握的知识点并不比其他人少,认真程度也一样可就是成绩比别人低,这不是因为他不聪明,而是因为他不了解考试技巧。这个技巧,你一定要了解,这至少可以帮助你提升不少分数。

考试是对我们掌握知识的一种考察,而试卷则是作为这种考察的手段,通过一份试卷解答来反映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考试中我们怎么样才能拿到高分?有人说知识和分数成正比,这是不严格的,有知识得到低分很难,但是如果忽略了试卷的答题技巧以及自身的一些非知识方面的能力(譬如心态),那也很难得到高分。怎么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得到更高的分数呢?这里我将谈谈试卷答题的艺术!

试卷答题的优化方法:圈地法。

试卷答题的主要环节:

正式答题前(拿到试卷)——答题过程中——答题基本结束(检查阶段)。

答题最终的目的:明白出题人的意图,考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会设置什么陷阱,要做到心里有数,这样我们就站在了出题人的角度,想出错都很难!

试卷答题优化方法的要点:

【圈地法】:顾名思义,这不是英国“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而是像圈地一样将分数一点点地圈到自己手中。这要求我们答题时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掌握程度,分层次地将分数一步一步拿到手。这也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考试难免紧张,其实有点紧张反而更有利于我们发挥,如果一点紧张都没有反而不正常了。这里的分层次得分,要有一个舍弃的心理。舍弃并不是放弃,相反是为了更好的得分,一般来说我们做题通常的思路是由选择题入手,而选择题中必然会设置一道中难挡的题目,如果一味在这里耗费时间这是得不偿失的,更甚者让你的心态发生变化,越来越烦躁,导致后边会做的题都做不对,也浪费了很多时间。

舍弃原则:先把它搁置,做后面的题目,将试卷中你会的题目都做完之后,返回来再去考虑这些搁置的题目,这便是一层或两层的“圈地运动”。

每个人的知识水平不同,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不同,一份卷子你最多的得分也是有一定限制的。采用“圈地法”一层一层的做题,第一层是我们最有把握的题目,应该保证正确率,可以到达100%;第二层是要稍微思考才能做的题目,能保证90%左右的正确率;一层一层的圈,这样便优化了我们的做题,我们将优势兵力首先集中在自己会的题目上,做的很顺手,既可以增加信心又尽可能的缩短了做题时间。由于做题进行了优化,从而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分数!

答题的三个环节我们需要注意的事情有:

【正式答题前】:填好该填的内容,然后用两三分钟去浏览试卷,对试卷题目的难易程度以及试卷题目的分布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我们分层去做题。不要小看最开始的浏览,我曾经有同学在大学,甚至研究生考试的时候居然发现有一道题目没有看到,这不是玩笑!

【答题过程中】:答题前的工作,让我们对题目做到了心中有数,这时就要用最快的时间进入平时的正常状态,然后根据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采用“圈地法”层层选题,一步一步地将题目解决,从而在最短时间内将自己会做的题目做完,同时增加信心,提高正确率!

【答题结束检查阶段】:考试很难有检查时间,即使有了检查时间,也很难在检查中发现错误。正如丰田汽车公司曾经说过的,问题不是在检测中发现的,而是在生产中发现的。我们在前边提到舍弃的原则,根据自己的情况,先放弃那些要花很长时间而又可能(很大可能)做不出来的题目(这类题目往往属于最后几道大题的第二或第三问,这类题目不多仅一两道),先检查自己前边做的题目,从而通过提高正确率最大可能的提高自己的分数。

下边是试卷答题三个环节的详细分析。

1.正式答题前(试卷刚发下来要做的工作):

除去把该填的东西填上(有人甚至忘记填写准考证号码,不要急在一时),我们还要对试卷进行浏览,花费2~3分钟对试卷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对于掌控时间,选择做题顺序以及后续我们采用“圈地法”做题很有必要。因为一份试卷虽然大体是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来的,但是,总有些题目是出离常规的,出题老师这么做是为了考察考生的心理素质,高考不都是知识的考察,在这些题目上设置陷阱恰恰可以考验一些考生的心理情况。如果把握不好落入陷阱,后边该得的题目就很难做对了。

所以,要重视试卷答题前的浏览工作!

[要点]:试卷发下来,首先填完该填的项目,然后浏览题目,大体上明白题目难易程度,题目知识点的分布,便于分层筛选做题!

2.答题过程中(“圈地法”实施的过程):

对于每一个考生而言,都有一个进入状态(这个状态是我们平时做题时那种良好的心态)的时间,或长或短,如果在短时间内不能进入状态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这样将会导致这份卷子的做题失利!怎么样进入答题状态呢?

一般试卷的安排是由易到难,特别是选择题中的前三至五道题,是属于简单的题目。这几道题目可以作为我们进入状态的题目,这几道题,可以作为我们“圈地法”做题的第一次“圈地”,就是最先做的题目!

注意:有时候某些特别的同学,刚开始做题时可能会出现“发蒙”的情况,可能会感觉脑子里空白,似乎知识都忘了,那么先不要急,平静一下想象自己最熟悉的掌握的最好的是哪一个知识点,从简单题目中选择这个知识点的题目入手,也是一个进入状态的方法。

大题(前三道)的顺序筛选,先按照自己掌握的知识点筛选,再按照上边的顺序筛选题目,那么这样就可以完成选择填空和前三道答题的第一次筛选“圈地运动”,这一次“圈地”要保证正确率!当然有时候几道题还是很难进入状态,那么我们的“圈地法”恰是进入状态的最好方法,你可以根据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况,从自己掌握的最熟、最牢靠、最得意的知识点入手,开展“圈地法”做题。

再考虑后边三道大题,记住不要按照顺序,应该按照你的知识掌握以及试卷中这些题的难易情况去做。先将第一、二问做了,如果第二或第三问思考了一段时间没什么头绪,那就返回来进行再一轮的“圈地”,就是前边我们选择“圈题”时留下的题目,再去做它,这时候我们基本上已经是一个很好的状态了,这时开始不一定做出的题目,在这时没有负担和压力的情况下就可以更好的思考了!

注意:对于后边的一些答题,即使不会做我们也有办法让你得到不少的分数,因为有些题目有固定的解题规律,尤其像高考的解析几何,有固定的思考模式,按照这个模式可以提高3~6分。

这样,经过一轮一轮的“圈地”,我们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自己会做得题目做完,同时保证了做题的正确率,而且对于原本做得棘手的一些题目都可以做得比较顺畅了!当然这样的做题方式,起初可能不太适应,那么从现在开始练习运用几次后,就可以很熟练了,希望在考试中能有帮助!

【要点】:在我们做题的过程中,采用的“圈地法”要我们必须先贯彻一个“舍弃”的原则,好像古语中说的“欲擒故纵”,我们暂时地放下是为了后边更好地将它解决,而不是彻底不管,这是我们要弄明白的。这个原则不仅对数学适用对其他学科也适用,而且对今后我们处事上也有帮助!

3.答题结束检查阶段:

在考试中,将题目都做完通常很困难(通常情况,即使我们明白了做题要舍弃的心理,在考试中多数同学还是尽可能的希望去将试卷完成),我们的检查时间就更不用说了,然而,检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我们不能保证自己的正确率是百分百的。

这时,我们就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了(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将题目做完再检查,对于中等和偏下的同学我们贯彻我们上边的方法和原则,要懂得舍弃原则),根据我们上边做题贯彻的原则,采用了舍弃一部分题目,去换取我们前边题目的检查时间,这是一种变相的得分手段。

这里,要注意我们是对每一道题都去检查吗?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你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检查题目,那么怎么样在有效的时间内对做过的题目进行检查呢?这里我介绍一种方法,大家可以借鉴一下:

(1)好的检查,首先要注意我们草稿纸的使用。

考试中我们都会发一张草稿纸,草稿纸的使用是很重要的。很多同学是满纸写,有空白就写,最后自己都不清楚哪一个题自己到底在哪个位置上写了!为了有效地进行后边的检查我们可以作理清楚地使用草稿纸。

可以将纸分块,比如分成三块:选择题、填空题和大题。每道题写到相对应的空白上,这样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稿纸,同时,检查的时候也便于看出错误!

(2)不需要每道题都检查,我们可以做记号!

我们采取的是“圈地法”做题,第一次“圈地”的错误率很低,但是为了防止出错,在少有疑惑的题目前做个小标记;当第二次“圈地”时我们在有疑惑需要在验证的题目前做另一种标记,以区别第一种的,这样我们可以将两种标记的检查时间安排的不同。

【要点】:建议要进行检查,我们可以舍弃一些难题,换取检查的时间;要对我们的草稿纸进行区域划分,便于检查;同时在要检查的题目前做不同的记号,便于我们分重点检查!

如何分析试卷

作为学生,不可避免都要经历考试,我在《如何考试》中,介绍了试卷答题的艺术。知识不一定代表分数,高手的过招在于细节。你会如何对待试卷呢?同学们考完试后,最期望知道的恐怕就是分数了,批完的试卷发到手里,第一个要做的就是看那红红的分数,然后再去看哪些题出错了。于是,有些人开始捶胸长叹——娘啊,这次太马虎了,太粗心了!错误原来是粗心!老师讲试卷时,一般不会讲出错少的题目,个别错误个别提醒即可,重点讲出错多的题目,出错的学生听了,了解了,觉得会做了,于是万事ok,觉得下次应该不会出错了。其实,大多数同学只是了解了个大概,仅是当下会了。有些同学将错题誊到错题本上,在旁边注明了出错的原因——粗心、大意、马虎,五花八门——如果仅是这样写你就犯了大错了,这不是你出错的根本原因,背后的东西你还没有总结出来——你缺少的是规范化的解题。

试卷讲完后绝不是简简单单的放起来,等下次复习时,拿出来再看看错题。试卷的利用对于掌握知识点、提升自己成绩至关重要,是总结所学知识点的过程。我将从下边几个方面说明下如何用好试卷,如何从试卷中提高自己的成绩。

第一,老师讲解试卷时,需要注意什么。

老师一般都会讲解试卷,题目往往有多种解题思路,每个人的切入点也不太相同,所以,老师讲解试卷时,如果发现老师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与自己不同,就需要认真听老师的方法,记录下来。如果老师的思路和切入点跟自己相同,就要注意老师的解题步骤是否规范,每一步是否合理,老师是怎么从上一步推出下一步的,怎么落在得分点上,看老师对得分点的把握。

第二,如何利用错题本。

我做过专门的调查,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错题本,每次考试出错的题目,基本上都要誊到错题本上,有些同学是直接将正确的答案写到上边,后边写上自己出错的原因。

然后在这个题目下边写出自己做题时出错的原因,不是简单的粗心大意,根本的原因在于步骤是否合理,习惯是否得当,并且标明自己改进的方法。

错题本,记录了自己出错的所有问题,是自己失败经验的总结,你可以从中吸取经验,避免再犯错,从而提升自己。

第三,如何分析试卷。

试卷是对本章或者多章知识点的综合考核,它是最好的提升工具,可以检查你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老师讲完试卷后,自己要对试卷总结,拿数学来说,即使最简单的选择题,即使我们当时做对了,也要考虑是否真的明白了。我们可能是用排除法、画图法做的,背后的知识点是什么,我们可能了解但是绝不是很透彻,考完了,讲解完了,这时候就是自己分析试卷提升自己的时候。一道题一道题地分析,看看这道题考了什么知识点,这个知识点的解题方法通常有几种,容易考的角度有几个。有条件的也可以借同学的试卷看看,看他们错在哪里,当时怎么错的。建议能够组织小规模的交流,每个人可以介绍试卷中自己做的不错的题,介绍自己的想法,这是提高自己的最有效方法。

试卷分析完,自己要知道考了多少知识点,有些知识点是重复考察的,但考察侧重点可能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这总结出来就是收获,同时可以强化自己对这种知识点的理解。

试卷的知识点分析总结可以写到试卷上,妥善放好,随时可以拿出来看看。

第四,如何利用多份试卷。

单一试卷的分析总结是提升的一方面,纵向的总结(自己不同时间段的考试试卷)则是更大的总结。尤其是综合考试,譬如初三、高三的综合的考试,拿出10套卷子,可以对比下,看看选择题中的题目考查的知识点都是怎么分布的。那些经常出的题目,意味着考的概率比较大,这类题都从哪些角度考,全都总结出来;填空题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去总结。对于计算题,可以将10套卷子中的同知识点题目全都罗列到一张纸上,然后自己再去做一遍,对比这些同知识点的考题,看看不同的题目从哪些重点考查,又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是否相似。通过这样的总结,做题,方法归纳,就将这一类题掌握了。

这类纵向比较总结,初三、高三毕业班用的比较多。

总之,将试卷的知识点分析清楚,总结出题目背后的通用方法,然后将不同试卷中的同类型题目进行总结,可以专门将这些同类型题目誊写到一个地方(一页纸或几页纸,留出做题的空间),自己重新思考,这是一种综合集中提升。

考试,考的是知识点的应用,一个人掌握的知识点是固定的。建议每位同学平时多做总结,每周、每个月都要列出来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是看上去熟悉但做题比较慢,并且容易出问题的;还有哪些是不会做,一做就错的。只有将所有的知识点都量化,每次考试拿到自己设定提升知识点所对应的分数,这就是进步。很多同学不知道怎么提升分数就是因为没有量化知识点,量化分数。

考试是一门艺术,试卷分析也是一门艺术。我们不仅要学会学习,还应该学会总结,只有总结了才是自己的东西,只学不总结,你学到的东西放哪儿了你都不知道。

学习方法有很多,对你来说重要的是学习知识点、应用知识点,而不是为了学习学习方法,这是最基本的。所有的同学都应该以这个为前提,不要过度追求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能提升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失败是成功之母”,但一定程度上“成功也是失败之母”!

§§§参考书目

1.和云峰著:《成才总有好方法》,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2.东子著:《家有中等生——成绩中等生也照样成才》,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肖卫编著:《为你自己读书:一本改变千万青少年人生命运的书》,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年版。

4.王静主编:《生命中那串摇曳的风铃——当代青少年人生与生命读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