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小企业如何做账
24885300000004

第4章 如何理解会计职能?

会计有三大职能,分别为:

(1)核算职能。

(2)监督职能。

(3)参与决策的职能。

这三大职能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1.会计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职能也称会计反映,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的反映。

(1)会计核算的内容。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在我国,会计核算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符合有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力求会计资料真实、正确、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2)会计核算的内容。

我国《会计法》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有明确的规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三十七条重申了《会计法》的这一规定,要求对下列会计事项,必须及时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

①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可以作为款项收付的货币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如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在途货币资金、信用证存款和各种备用金等。有价证券是具有一定财产权利或者支配权利的票证,如股票、国库券、其他企业债券等。

款项的收付是经常发生的,在有的企业其发生额很大。有价证券收付的频繁程度在多数企业要低一些,但发生额一般都比较大。款项和有价证券收付的业务涉及到较易受损的资产,绝大部分业务本身又直接造成一个企业货币资金的增减变化,影响企业的资金调度能力,所以通常要求进行严密、及时和准确的核算。

②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财物是一个企业用来进行或维持经营管理活动的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包括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自制半成品、产成品、商品等流动资产和机器、机械、设备、设施、运输工具、家具等固定资产。

财物在许多企业构成资产的主体,并在资产总额中占有很大比重。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业务,是会计核算中的经常性业务,有关的核算资料往往是企业内部进行业务成果考核、控制和降低成本费用的重要依据。此外,财物会计核算还对保障各种财物的安全、完整有重要作用。作为会计人员,应当加强对财物的核算和管理。

③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债权是指一个企业收取款项的权利,包括各种应收、预付的款项。债务则是一个企业需要以货币资金等资产或者劳务清偿的义务,包括各项借款、应付和预收款项以及应交款项等。

债权和债务都是一个企业在自己的经营活动中必然要发生的事项。对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的会计核算,涉及企业与其他企业以及企业与其他有关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到企业自身的资金周转,同时从法律上讲,债务还决定一个企业的生存问题,因而债权债务是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内容。

④资本的增减。

资本一般指企业单位的所有者对企业的净资产的所有权,亦称所有者权益,具体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资本的利益关系人比较明确,用途也基本定向。办理资本增减的会计核算,政策性很强,一般都应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协议、董事会决议或政府部门的有关文件等为依据。会计人员切忌盲从企业领导或其他指示人的未经法定程序认可或未办理法定手续的任何处置意见。

⑤收支与成本、费用的计算。

收入是指一个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由于销售产品、商品,提供劳务、服务或提供资产的使用权等取得的款项或收取款项的权利。支出是一个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或损失。费用的涵义比支出窄,通常使用范围也小一些,仅指企业因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耗费和支出。成本一般仅限于企业在生产产品、购置商品和提供劳务或服务中所发生的各项直接耗费,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工资、直接费用、商品进价以及燃料、动力等其他直接费用。

收入、支出、费用、成本都是重要的会计要素,体现着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度量,是计算一个企业经营成果及其盈亏情况的主要依据。

⑥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财务成果主要是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通过从事经营活动而在财务上所取得的结果,具体表现为盈利或是亏损。

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和利润的分配(或亏损的弥补)等,这个环节上的会计核算主要涉及到所有者和国家的利益。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虚盈实亏”和“虚亏实盈”,一般视企业的所有制性质而异,呈典型的利益驱动倾向,其共同特点是损害国家或社会公众利益,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

⑦其他会计事项。

其他会计事项是指在上述六项会计核算内容中未能包括的,按有关法律法规、会计制度的规定(或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需要办理)会计手续和进行会计核算的事项。企业在有这类事项时,应当按照各有关法律、法规或者会计制度的规定,认真、严格办理有关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

2.会计核算的要求

对会计核算的其他要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从第三十八条至第四十六条作出了规定。这些规定是对《会计法》中有关规定的延伸和扩充,也是对《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各行业会计制度中有关会计核算的共性要求的概括和重申。

(1)会计核算依据和处理方法。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三十八条规定:“各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保证会计指标的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前后各期相一致。”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要求:

①真实性与客观性要求。

会计核算体现了真实性和客观性要求,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其具体要求是,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取得可靠的凭据,进行准确的核算,形成符合质量标准的会计信息。

②合法性要求。

会计核算的合法性要求,即是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在会计核算中不执行规定的处理方法是十分有害的,如折旧应提不提,利息应计不计,财产损失应处理不处理,销售收入应确认不确认,成本费用应列不列、该转不转或不该转的反倒转了等,据此形成的会计信息不仅不能为管理或决策所用,反而会对管理或决策产生严重误导。

③一致性要求。

一致性要求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必须保持稳定,但并不意味着这个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必须自始至终一成不变。企业在对其不同时期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时,要在处理方法上保持一致,这可以增强这个企业的会计指标在纵向上的可比性,这种可比性仍是改善经营管理和作出理性的投资决策所需要的。在客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改善经营管理需要或会计技术发展需要时,企业是可以也允许改变其会计处理的方法的。在发生这种变动时,重要的是必须按照有关法规或会计制度的要求在财务报告中予以说明,以便会计信息的使用人了解这种会计处理方法变动的影响。

(2)会计年度。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三十九条重申,各企业的“会计年度自公历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3)记账本位币。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四十条关于记账本位币的规定,在《会计法》规定的基础上作了扩充:“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收支业务以外国货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国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制的财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境外企业向国内有关部门编制的财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4)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按照会计要素的具体构成进行进一步科学分类而确立的会计核算项目。国家统一的行业或企业会计制度,一般都对会计科目以及明细科目的设置、科目名称、主要核算内容和基本业务的核算方法等作出了规定。这些规定是各企业进行会计科目设置和使用的依据。同时,由于会计核算手段的进步和经营管理工作的强化,会计核算的细化是必要的,但企业之间在经营管理的风格和要求上是有差异的,由此带来不同企业在会计科目设置和使用需要上的差异。因而,应该允许各企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自行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以便使会计核算更好地满足需要。

这个“一定的条件”,就是“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和“不影响会计核算要求、财务报表指标汇总和对外统一财务报表”。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警惕只见“可以自行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不见“一定的条件”的倾向。基层企业在自主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中,还应注意本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应能与之相适应,即要使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使用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需要,又能适应对外财务报表编报和会计指标汇总的需要。

(5)会计资料。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四十二条规定:“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内容和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不得设置账外账,不得报送虚假财务报表。”这是对《会计法》规定的充实和重申,也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为数不多的强制性规范之一。

(6)财务报表格式。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四十三条规定:“各企业对外报送的财务报表格式由财政部统一规定。”这是对《会计法》规定的补充。

财务报表是会计核算工作的最终产品。企业对外报送的财务报表采用统一的格式,有利于不同企业会计指标的口径一致和相互可比,也有利于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会计指标的汇总,同时还提供了衡量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质量的标准。

(7)会计记录文字。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四十六条重申了《企业会计准则》关于会计记录文字的规定:“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可以同时使用少数民族文字。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经济组织也可以同时使用某种外国文字。”

3.会计核算的原则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是从事账务处理、编制财务报表时所依据的一般规则和准绳。

(1)真实性。

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地反映经济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3)有用性。

有用性原则是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4)一致性。

一致性原则是指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这样才便于同一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进行比较,从而对企业不同期间的经营管理成果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5)可比性。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只有遵循可比性原则,一个企业才可以同本行业的不同企业进行比较,了解自己在本行业中的地位,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从而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

(6)及时性。

及时行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保证会计信息与所反映的对象在时间上保持一致,以免使会计信息失去时效。凡会计期内发生的经济事项,应当在该期内及时登记入账,不得拖至后期,并要做到按时结账,按期编报财务报表,以利决策者使用。

(7)清晰性。

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都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能清楚的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及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根据清晰性原则,会计记录应准确清晰,账户对应关系明确,文字摘要清楚,数字金额准确,手续齐备,程序合理,以便信息使用者准确完整地把握信息的内容,更好地加以利用。

(8)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的时间基础,即收入或费用是否计入某会计期间,不是以是否在该期间内收到或付出现金为标志,而是依据收入是否归属该期间的成果、费用是否由该期间负担来确定。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是一种记账基础,建立在该基础之上的会计模式可以正确地将收入与费用相配合,正确地计算损益。

(9)配比性。

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是指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配比。这一原则是以会计分期为前提的。当确定某一会计期间已经实现收入之后,就必须确定与该收入有关的已经发生了的费用,这样才能完整地反映特定时期的经营成果,从而有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配比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比,即将收入与对应的成本相配比;二是时间配比,即将一定时期的收入与同时期的费用相配比。

(10)实际成本。

实际成本原则,亦称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如有变动,除有特殊规定外,不得调整账面价值。按照此原则,企业的资产应以取得时所花费的实际成本作为入账和计价的基础。历史成本不仅是一切资产据以入账的基础,而且是其以后分摊转为费用的基础。

(11)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如果支出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只与本会计年度有关,那么该项支出就是收益性支出;如果支出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不仅与本年度有关,而且同时与几个会计年度有关,那么该项支出就是资本性支出。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有助于正确地确认当期的损益和资产的价值,保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12)谨慎性。

谨慎性原则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不抬高资产或收益,也不压低负债或费用。对于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应当加以合理估计。实施谨慎性原则能对企业经营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将之化解,并对防范风险起到预警作用,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利益,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13)重要性。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要考虑经济业务本身的性质和规模,根据特定经济业务对经济决策影响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和程序。

会计是一项复杂、琐碎的工作,各种理论及操作规范非常多。但它们之间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首先,会计工作需要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即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前要明确为谁进行,怎样进行,工作结果如何衡量等问题。于是,便有了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的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其次,在具体进行会计核算时,为了便于会计信息的分析、比较,要统一记账的文字、方法和本位币;又由于进行会计核算的目的是向各有关决策者提供会计信息,帮助作出决策。所以,就有必要对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作一些要求,如信息要及时提供,并要真实、可靠,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等等。会计核算工作的最后,要对形成书面的各种会计信息立档管理。这就又涉及到了对会计档案的规定和要求。总之,各项内容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应全面把握这些内容。

4.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称会计假设,它是人们对那些未经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事物和会计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作出的合乎事理的推断。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个方面的内容。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人员为之服务的对象。这一基本前提包含着如下四个方面的意思:

①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企业(企业)只能是一个,而不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②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在经济上是独立的,所以不仅要把各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划分清楚,而且还应把企业的经营活动与企业所有者及企业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

③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与作为法人的企业是有区别的。法人是指在政府部门注册登记、有独立财产、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实体,它强调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法律关系。而会计主体则是按照正确处理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企业内部关系的要求而设立的。

④会计为之服务的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是作为整体存在的。厂内车间或班组只能是企业内部的核算企业,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会计主体。这是因为企业内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经济联系,它们不能作为独立的、整体的经济实体,无法完全划分其各自的经济业务,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核算。因此,企业内部核算并不完全具备会计主体的条件。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企业将会按既定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换,而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在正常经营过程中按期清偿。持续经营作为会计核算前提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如果有证据表明一个企业已无法履行它所承担的义务,正常的经营活动亦无法持续下去,那么,以持续经营为前提所规定的各种会计方法和程序也就不再适用,而不得不改用其他方法。即以法律(如破产法)、法规为依据,根据清算的要求如实反映企业清算时的财务状况和财务关系,并着眼于变现能力与偿债能力,提供有助于正确处理各方权益关系的信息。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即人为地把持续不断的企业经营活动过程划分为一个个首尾相接、等间距的会计期间,分期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反映和控制,确定每个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和利润,确定每个会计期间的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进行账目结算和编制财务报表。会计分期前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企业会计准则》第七条规定,我国“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也就是说,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每季度的第一个月的一日至该季度的最后一天为一个会计季度,每月的第一天至最后一天为一个会计月份。企业应当按年、按季和按月分期结算账目,编制财务报表。

(4)货币计量。

要想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显然无法采用各种实物计量进行企业计量,而只能采用货币(严格地说,应该是观念上的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这是因为:

①货币是衡量其他一切有价物价值的共同尺度。

②货币是交换的媒价物。

③货币是价值的贮藏物。

④货币是债权、债务的结算手段。

⑤唯有货币可以进入复式簿记系统。

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企业,还有一个附带的前提,即假定货币本身的价值不变。也就是说,货币购买力的波动不予考虑。按照世界各国的会计惯例,当货币本身的价值波动不大,或前后波动能抵销时,会计核算中可以不考虑这些波动,仍然认为币值是稳定的,但在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时,(如年通货膨胀率达26%,或三年的通货膨胀率达100%),就需采用特殊的会计准则(如通货膨胀会计准则)来加以处理。

5.会计监督的职能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在会计工作中,通过记录、计算、分析和检查,对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察和督促的一项管理活动。会计是进行监察和督促的一项管理活动。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同时又是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监督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按监督实行的时间,可以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事前监督是对将要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事中监督是对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事后监督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患于未然;事后监督便于全面、真实、准确地检查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提高会计监督的准确性。因此,应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监督的方法。

(2)按监督的要求不同,可以分为政策性监督和技术性监督。政策性监督是检查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着眼于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技术性监督是检查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会计的核算技术要求,着眼于经济活动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全面性。

6.会计监督的特征

会计监督的特征是:

(1)会计监督职能依附于会计核算职能而存在,会计核算职能作用则以会计监督职能而存在,并发挥作用。

(2)会计监督职能的主要含义是会计在工作中所具有的对经济行为的引导力、制约力和对经济管理的保证力、促进力。

(3)现代会计主要借助于提供以下信息实现监督职能:

①反映资产购存、流转、流量的实况。

②反映资产利用效率、效益的差异。

③反映、制止和纠正本企业收支偏离规定、标准的内容及规模。

7.会计监督的主体和内容

(1)会计监督的主体。

会计监督的主体是指实行会计监督的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十六条规定:“各企业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企业实行会计监督。”这一规定明确了会计人员是会计监督的主体。在我国,会计人员作为会计监督的主体,有其特殊性。一方面,会计人员是国家财经法规的维护者;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又是本企业的经济管理人员,要维护本企业的经济利益。会计人员的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会计监督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主要表现在,当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不一致时,会计人员坚持原则、维护国家利益,往往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原则性。

(2)会计监督的内容。

8.会计监督的作用和要求

(1)实行会计监督的主要作用。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财经法规。会计监督是依据国家财经法规,对各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可行性等进行检查,从而促进企业严格遵守国家财经法规。会计工作是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一切财务收支都要通过会计这个“关口”。

②有利于强化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会计监督是经济管理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会计监督职能的要求。

会计监督可以分为企业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对企业内部的其他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以更好地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国家监督、社会监督也有相应的要求。

①市场经济要求强化会计监督。

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要求企业的经济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会计监督作为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财政经济法律、法规、规章贯彻执行中发挥重要作用。

②会计监督必须以财政经济法律、法规为依据。

会计人员对经济业务是否合法的界限,必须以财经法律、法规为依据作出判断,并据此作出恰当的处理。当然,对根据财经法律、法规制定的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计划、预算等,会计人员有责任通过监督和控制,协助企业领导检查执行情况,揭示存在的问题,纠正不符合规定的做法,提出改进意见,保证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的实施。

③企业领导人要保障会计监督的顺利进行。

企业领导人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对本企业,包括会计工作在内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负有责任。《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都规定,企业领导人要对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负有责任。要保证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监督工作能否按规定进行。只要会计监督真正起到把关守口的作用,财务收支中的任何违法违纪问题都会得到有效地制止和纠正。也就是说,只要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责完全到位,企业领导人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法律责任就能得到很好的履行。从这一意义上讲,企业领导人与会计人员在会计监督问题上的目标是一致的,会计人员认真履行会计监督职责,完全是对企业领导人负责,能避免企业领导人因不了解会计法规制度而触犯法律。因此,加强会计监督,对于履行企业领导人对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责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企业领导人要支持、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进行监督,为会计人员撑腰,帮助解决会计人员在监督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在企业内部为会计人员进行有效地会计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企业领导人自己要以身作则,带头支持会计人员履行监督职责,尤其不应对会计人员依法履行监督职责进行干扰、阻挠。

④会计人员要认真履行会计监督职责。

会计人员要履行好会计监督职责,一方面要认真掌握财经法律、法规、制度,以便准确地判断出各种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理的界限,不断提高会计监督水平;另一方面,要转变会计监督观念和改进工作方法。

⑤构筑完整的会计监督体系。

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共同构成完整的会计监督体系,三者缺一不可。

国家监督,主要是指财政、审计、税务等机关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对各企业进行的监督,它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和形式。

社会监督,主要是指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中的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依法审计,并据实作出客观评价的一种监督形式。

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都是从企业外部进行的,相对于企业内部会计监督而言,它是一种外部监督。要发挥会计监督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的作用,必须在强化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同时,加强国家监督机关和社会监督机构对各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所决定的。

9.会计的参与决策职能

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的目标是股东权益最大化、经济效益最优化和利润最大化,利用会计信息帮助企业提高治理水平,需要发挥会计的决策职能。企业面临的竞争不仅来自国内,更来自国外。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与强大的竞争对手,会计的基本职能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因此会计参与决策的职能显得尤为重要。

(1)事前会计决策的参谋职能。

市场经济的瞬息变化要求会计提供的各种信息不可能等到相关过程完结后才去收集,信息滞后就失去了价值。会计决策职能,就是通过反映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资源要素的变化来测定其发展趋势。

(2)事中会计决策的参与职能。

企业内其他部门的经理经常会怨声载道,埋怨存货周转率太低,产品利润不高,投资损失严重,发生的间接费用太高等,要改善这种状况,会计的决策参与职能便显得更加重要。会计人员可以为治理层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以减少不确定带来的决策风险,这些支持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会计治理范畴,会计决策已经影响到公司的战略决策层面。公司对于战略优势的确立更多地来自于会计的决策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