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小企业如何做账
24885300000041

第41章 利润表的具体编制怎样进行?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例如,反映1月1日至12月31日经营成果的利润表,由于它反映的是某一期间的情况,所以,又称为动态报表。有时,利润表也称为损益表、收益表。

1.利润表的作用

2.利润表的特征

利润表分项列示了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对外投资等所取得的各种收入以及与各种收入相对应的费用、损失并将收入与费用、损失加以对比结出当期的净利润。

这一将收入与相关的费用、损失进行对比,结出净利润的过程,会计上称为配比。其目的是为了衡量企业在特定时期或特定业务中所取得的成果,以及为取得这些成果所付出的代价,为考核经营效益和效果提供数据。比如分别列示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并加以对比,得出主营业务利润,从而掌握一个企业主营业务活动的成果。配比是一项重要的会计原则,在利润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利润表包含的内容

通常,利润表主要反映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构成主营业务利润的各项要素。从主营业务收入出发,减去为取得主营业务收入而发生的相关费用、税金后得出主营业务利润。

(2)构成营业利润的各项要素。营业利润在主营业务利润的基础上,加其他业务利润,减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后得出。

若为小型企业,营业利润在主营业务利润的基础上,加其他业务利润,减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后得出。

(3)构成利润总额(或亏损总额)的各项要素。利润总额(或亏损总额)在营业利润的基础上加(减)投资收益(损失)、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后得出。

(4)构成净利润(或净亏损)的各项要素。净利润(或净亏损)在利润总额(或亏损总额)的基础上,减去本期计入损益的所得税费用后得出。

在利润表中,企业通常接各项收入、费用以及构成利润的各个项目分类分项列示。也就是说收入按其重要性进行列示,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费用按其性质进行列示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支出、所得税等;利润按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等利润的构成分类分项列示。

若为小型企业,收入按其重要性进行列示,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费用按其性质进行列示,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支出、所得税等;利润按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等利润的构成分类分项列示。

4.编制利润表的步骤

5.利润表的编制原理

利润表编制的原理是“收入-费用=利润”的会计平衡公式和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

在生产经营中企业不断地发生各种费用支出,同时取得各种收入,收入减去费用,剩余的部分就是企业的盈利。取得的收入和发生的相关费用的对比情况就是企业的经营成果。如果企业经营不当,发生的生产经营费用超过取得的收入,企业就发生了亏损;反之企业就能取得一定的利润。会计部门应定期(一般按月份)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并将核算结果编制成报表,这就形成了利润表。

6.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计算利润时,企业应以收入为起点,计算出当期的利润总额和净利润额。其利润总额和净利润额的形成的计算步骤为:

(1)以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计算主营业务利润,目的是考核企业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净收入-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

其中:

主营业务净收入=主营业务收入-销售退回-销售折让、折扣

上述公式的特点是: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与主营业务直接有关,先从主营业务净收入中直接扣除,计算出主营业务利润。

若为小型企业,以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计算主营业务利润,目的是考核企业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净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其中:

主营业务净收入=主营业务收入-销售退回-销售折让、折扣

上述公式的特点是: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与主营业务直接有关,先从主营业务净收入中直接扣除,计算出主营业务利润。

(2)从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中减去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计算出企业的营业利润,目的是考核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获利能力。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

上述公式的特点是: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减去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后,得出的营业利润近似净利的概念。公式中,将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作为营业利润的扣减项目,意味着不仅主营业务应负担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其他业务也应负担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若为小型企业,从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中减去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计算出企业的营业利润,目的是考核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获利能力。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

上述公式的特点是: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减去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后,得出的营业利润近似净利的概念。公式中,将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作为营业利润的扣减项目,意味着不仅主营业务应负担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其他业务也应负担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

(3)在营业利润的基础上,加上投资净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计算出当期利润总额,目的是考核企业的综合获利能力。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补贴收入

其中:

投资净收益=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4)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减去所得税,计算出当期净利润额,目的是考核企业最终获利能力。

多步式利润表的优点在于,便于对企业利润形成的渠道进行分析,明了盈利的主要因素,或亏损的主要原因,使管理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比较;还可以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

7.利润表的填列

(1)利润表各项目的填列方法。

①“营业收入”项目,反映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

②“营业成本”项目,反映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发生的实际成本总额。

③“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反映企业经营业务应负担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等。“销售费用”项目,反映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包装费、广告费等费用和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工薪酬、业务费等经营费用。“管理费用”项目,反映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发生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项目,反映企业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资产减值损失”项目,反映企业各项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发生勘探费用的企业,应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项目之间增设“勘探费用”项目。

若为小型企业,“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改为“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改为“营业费用”。

④“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反映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投资收益”项目,反映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其中,“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项目,反映采用权益法核算的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投资在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中应享有的份额(不包括处置投资形成的收益)。

⑤“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项目,反映企业发生的与其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其中,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应当单独列示。

⑥“所得税费用”项目,反映企业根据所得税准则确认的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

⑦“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项目,应当反映根据每股收益准则的规定计算的金额。

(2)月份利润表“本年累计数”栏各项目的填列方法。

利润表“本年累计数”栏反映各项目自年初起至本月末止的累计实际发生数。根据上月利润表的“本年累计数”栏的数字,加上本月利润表的“本月数”栏的数字,可以得出各项目本月的“本年累计数”,然后填入相应的项目内。

(3)年度利润表有关栏目的填列方法。

在编制中期和年度利润表时,应将“本月数”栏改为“上年数”栏。在编制中期利润表时,在“上年数”栏中填列上年同期累计实际发生额;在编制年度利润表时,在“上年数”栏中填列上年全年累计实际发生额。如果上年度利润表与本年度利润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不相一致,应对上年度报表项目的名称和数字按本年度的规定进行调整,填入“上年数”栏内。

12月份利润表的“本年累计数”,就是年度利润表的“本年累计数”,可以直接转抄。由于年终结账时,全年收入和支出已全部转入“本年利润”科目,并且通过收支对比结出本年净利润的数额。因此,应将年报中的“净利润”数字,与“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的数额相核对,检查报表编制和账簿记录的正确性。

8.利润表编制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