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人类发明之谜
24888800000012

第12章 “共享”世界文明——因特网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后,尽管由于它代替了部分人脑劳动,因而被誉为电脑,并在人类文明史上,谱写了划时代的光辉篇章;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电脑不但体积庞大,而且十分昂贵,仅极少数大型企业有购置能力。当时,上机既费时,又费力,很不方便。于是,人们很自然地想到,能否将需要求解的“题”的有关数据和程序,通过电话线路送到电脑上,再将“答案”通过电话线路送回来。1950年美国军事部门在本土北部和加拿大境内,就用这种方法建立了地面防空系统,简称“赛其”(SAGE的音译)系统。这在电脑发展史上,虽然是一个创举,但严格地说,并不能称为网络(简名“网”)。因为它的另一端并非电脑,而仅是一个数据输入输出设备,或称终端设备。这种“联机系统”是电脑网络的雏形,迄今仍有使用价值。例如航空、铁道部门在各个售票点利用“终端”,就可全面、精确了解航班、车种、车次地售票消息,明显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1969年12月,在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局的资助下,科学家们第一次成功地将4台电脑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电脑网络,简称ARPA网络。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人类探索一台电脑的用户利用其他电脑强大的计算能力、昂贵的外部设备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即“共享”的理想终于实现。ARPA网为因特网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因特网是英文Internet的音译,其涵义是“国际计算机分组交换网”的英文缩写。它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大。据1998年7月的统计,随着微型电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因特网已经覆盖212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全世界登记的“域名”多达650多万个,用户已经超过1亿。二是规范统一。因特网统一遵守TCP/IP网络协议,为各种应用的开发提供统一的“平台”;更由于网上有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共享,因而无论是政府、企事业单位、团体、家庭,直到个人,都正在不断掀起上网的热潮。

上网,也有一套程序。首先,要决定上网的方式。以家庭电脑为例,目前最简便的选择是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但是,由于电话线上网只能传输声音——一种模拟信号;而电脑中传的是用二进制0和1表示的一串数字信号,因而需要进行信号转换。这种设备叫做“调制器”(Moducator)。而对方的电脑收到模拟信号后,又需用另一种“解调器”(Demodulator)还原成数字信号。把这两种功能结合在一起的设备,就是“调制解调器”(英文缩写成MO-Dem)。所以上网前,必须选购一台调制解调器。其传输速率一般有33.6千比特/秒和56千比特/秒两种(“比特”是英文二进制数Bit的音译,“千”为1000。1千比特/秒即表示1秒钟能传输1000位二进制数)。需要说明的是,采用后一种调制解调器,按照香农的信息论原理,56千比特/秒是因特网向用户传输(俗称下行)的速率;而用户向网络传输(俗称上行)速率仍为33.6大比特/秒。还有一种上网方式是选择“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它能够直接传输数字信号,就不需要调制解调器了,速度也快得多。但目前这种方式在我国尚未普及。

其次,不论采用哪一种上网方式,都必须有一位“介绍人”,它叫“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SP)。例如,苏州电信局就是一个ISP。ISP负责将用户直接或间接接到“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简称“163”)上,而“163”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又通过卫星和太平洋海底电缆与美国本土,实际上也是与全球因特网联接在一起。

用户在ISP办好上网手续以后,除了得到一个账号、一个专用电话号码、一个密码(口令)外,对方还提供两种重要服务:一、万维网信息浏览;二、电子函件地址和专用电子信箱。用户的“域名”(作为识别标记的用英文缩写表示的用户“惟一”名字),也由ISP负责翻译成相应的IP地址(可以在“网络”中传输的32位二进制数)。

许多用户上网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我所用”,例如充分利用“网”上提供的信息。但是,用户又怎样从茫茫的信息“大海”中“捞”到自己急需的“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粗浅地理解几个专业名词。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是从左向右,从上向下,按照由字、标点、空格组成的一行又一行的“程序”进行的。这样的文章在电脑中称为“文本”。如果这篇文章是古文,对一些难懂的字句还有注解,但这种注解只有一层,换句话说,注解中不可能再有注解了,而在电脑文本中,这种注解却往往是多层次的,就像链节那样,一个“接”一个。含有这种超链接的文本,叫做“超文本”。这一个又一个超文本都贮存在一种万维网服务器中形成一页又一页的主页(Home Page,又名“网页”)。万维网的英文缩写为WWW,意思是世界范围之“网”,它提供的电脑就叫万维网服务器。服务的对象是用户电脑上的“浏览器”(操作系统上装有的专用软件)。

用户在上网时,ISP会提供发送电子函件的服务器。实际上它就是电子邮局。他们在这个服务器的磁盘存储器里会开辟一个区域,作为某个用户的电子信箱。电子函件首先传到电子邮局,并立即放入电子信箱中。然后“邮局”通过因特网在短短几秒钟,至多几分钟之内,就可将函件传送到对方的邮局和信箱——大洋彼岸那位“网上天使”处。与传真机相比,由于电子函件不但保密性强,而且“邮资”要低得多,因而已被广泛采用。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伊妹儿”(英文E-Mail的音译)。

因特网为高明的企业家们提供了一种极好的商机。这就是网上购物。它的原理同样是占用了万维网服务器的主页显示。例如,有一家名为“上帝之家”的商店。它的主页上罗列了该店商品大类的名目,如化妆品、鞋帽、电脑、家用电器、文具、钟表家具、服装等。如果你用鼠标点一下“电脑”,就会出现它的主页,上面有整机、便携机、手持机、CPU、内存、硬盘等。再在“整机”上用鼠标点一下,又会展示它的主页……当你找到所需电脑的型号后,运用鼠标,就会在屏幕上清楚地看到该机的技术指标,售后服务项目和价格等。同时,主页上还会有一栏空格,列有姓名、地址、购买数量、折扣、总金额、支付方式……请你逐项填写。很快,网上商店就会将货物送到你的家中。

与传统的商店相比,网上购物的优势是很明显的。首先,你对感兴趣的商品可以作详细了解。如果商店与厂家一起精心制作,那么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结合的形式,就能让某一产品的功能、性能和使用方法,在主页上作精彩演示。这在一般商店中是不可能做到的。其次,你可以真正“货比三家”不吃亏,因为你在网上运用鼠标了解各个品牌十分方便。再次,省去了你上街的劳累。所以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1994年5月,上海市开设了“名医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它汇集了海内外250多位著名的中西医专家、教授为公众服务。这种“远程医疗”和一般的“电脑医生”不同,它是利用电脑网络进行医疗的一种模式。所谓“远程”,是指医生与病人可以不在一起。所以这种医疗方式,人们通俗地称之为“网络医院”。

“网络医院”由病人服务医疗系统、专家医疗系统和会诊中心组成。前两者可以很多,会诊中心只有一个,它们通过因特网连在一起。病人就近到设有服务系统的医院进行检查,有关资料通过网络传送到会诊中心。中心根据病情为病人分配或联系适当的专家医疗系统,并预约会诊时间。会诊时,病人和本地医生一起通过电脑网络与远地的专家“见面”,进行交谈讨论,然后病人由本地医生按照专家的意见进行治疗。对于少见的疑难病,可以通过因特网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寻医。根据这家网上医院的要求,一个县级医院只需配置适当的仪器设备和相应的软件,就可以建成病人服务系统。多建立一些这种系统,将大大缓解目前求名医治病难的社会问题。

当然,因特网还有许多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的重要应用。例如,“天涯若比邻”——足不出户,你就可以结识异国的网上朋友,利用电脑在网上聊天、交谈;用上比传统通话方式价格低得多的网络长途电话;在家中,网络学校能让第一流的老师用最佳教材为你上自己爱好的课程;你可以在网上进入世界各地的图书馆查找资料,可以阅读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报刊,了解最新的消息或信息;还可以在网上炒股票;甚至刑警部门也可以在网上追捕逃犯……因此,随着上网用户和信息量的急剧增加。1993年1月,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之初,即提出了一项庞大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其目标是要在美国建立一个以光缆为干线的、高速的、遍布全国的、四通八达的数字通信网络,把每一个地区、部门、单位、家庭都互联在一起。预计它的第一阶段传输速率是每秒1G比特(10亿个二进制数)。而到1998年底,我国通向因特网的总传输率为每秒1.43256亿比特,仅占上述数字的七分之一。面对这种巨大差距,必须急起直追。据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正在制订和实施过程中……

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也同时出现了利用网络犯罪的人。他们凭借娴熟的电脑技术,专门在网络中为非作歹,被人们痛恨地称之为“黑客”。

世界各国都已受到黑客的严重伤害。我国也不例外。1998年6月15日,首例入侵“上海市公共信息网”案告破。黑客先后多次攻击了这个网络并登录成功。侵入了网络中的8台服务器,破译了多个网络工作人员和用户的密码和账号。此外,黑客们还经常乱改他人档案,盗用他人IP地址,非法收集E-Mail地址,在网上传播和散播病毒、谣言、传播反动、色情内容,盗用他人信用卡购物……这一切,在我国都是明令禁止的犯罪行为。特别是由于因特网把世界各地的电脑紧密相连,因而如果不严加防范,一旦网络受到黑客攻击,后果将不堪设想。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目前,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反黑客攻击技术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在黑客入侵时能瞬时拦截查杀他们的程序正在不断开发出来。人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因特网在我国一定会有一个和谐、安全的环境。

漫步因特网,定能遨游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