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万物由来之谜
24889200000007

第7章 服饰由来之“谜”

日常生活用品的由来

床罩的由来

床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法国。据记载,这个伟大的发明者是一个普通的法国高卢妇女,她是一个红脸颊的、满脸雀斑的害羞的姑娘,名叫迪迪,在与同村的马夫·路易幽会了3个月后正式举行了婚礼。不幸的是,一直到了新婚后的早晨,年轻的妻子方才发现丈夫有遗尿的毛病——他把婚床和被褥变成了尿布。这时,祝贺婚礼的客人们已陆续临近,在门外,他们大声笑闹,捶打木门,更换床褥已经没有时间。聪明的妻子望着神情沮丧的丈夫,忽然灵机一动,从衣橱里取出一张床单,迅速铺在潮湿骚臭的被褥上,然后开门迎客。客人们按以往的惯例为新郎、新娘祝福,并参观他们的新居。突然,客人中的一个指着床单惊奇地叫道:

“多奇怪的布置呀,这洁白的‘床罩’它一定是巴黎上流社会设计的最新玩意儿吧?”

新娘微微一笑,不置可否。客人们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哦!这多么时髦,多么漂亮!”

于是,在他们离开后,一种崭新的铺床法就迅速在法国各地传播开来。3年内,法国宫廷正式采用了这种方法,按那个客人所说的那样,命名它为“床罩”并且把它载入了“宫廷起居事典”。

袜子的由来

从古代起,罗马城的妇女就在脚和腿上缠着细带子,这种绑腿就是最原始的袜子。后来,男人也效法使用。直到中世纪中叶,这种习惯才在欧洲广泛传开,只是用布片代替了细带子。16世纪时,可能是在西班牙,人们才把连裤长袜和裤子分开,并开始像编织手套那样编织袜子。

16世纪末,英国人W·李发明了织袜机,从而改进了制袜方法。不久,法国人富尼埃在里昂开始生产丝袜,到17世纪中叶又出现了棉袜。

直到1938年,美国杜邦公司的卡罗瑟斯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发明了尼龙后,袜子市场才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在欧洲,第一批尼龙袜是1945年正式投入市场的。

衣裳的由来

现代,人们身上的穿着一般统称为衣裳。衣裳的名称始于战国时期。

最初的衣裳是什么样子呢?清雷尊《古经服纬》卷上引《五经要义》说:“太古之时,未有布帛,食兽肉,而衣其皮,先知蔽前,而未知蔽后,此即谓神农以前也。”最初的衣服应是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的服饰。故后人称上衣作“衣”,下衣作“裳”。到有文字记载的时代,中国的服装样式早已形成。如殷商时上衣下裳连在一起的“深衣式”服装。到春秋战国时,这种上衣下裳开始变化,女子的“裳(裙)”已比男子的“裳”长了一些,就是说这一时期男女还都穿“裙”子。从《诗经·绿衣》一诗中可以知道,2500多年前古人穿的是绿外衣、黄内衣、黄短裙等服饰。《诗经》中多处提及有“麻(衣领)”的新式服装,以及“袍(一种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作被的长式衣服)”、“褐”、“袭”等儿童裸衣和皮衣。可见,当时先民们的衣着已十分可观了。

手帕的由来

手帕的来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中国,手帕是从手巾逐渐发展而来的。早在先秦时期,人们每天洗脸时,就已经使用手巾了,当时称“巾”。在封建的中国,男女授受不亲,因此在使用巾时也有区别。一是男女不能共同使用一条手巾,二是手巾的执拿必须是女人,由此可见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但汉朝之前的手巾,只是为了洗脸时才用,平时并不用,所以称“面巾”更恰当些。汉朝以后,“巾”的用途扩大了,平时流泪也拿来揩拭,这时,有人已把“巾”称“手巾”了。

到了唐代,手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手帕”的名称便是这时候兴起来的。“缏便红罗手帕子,中心细画一双蝉。”(唐人王建《宫词》之四)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唐时的手帕已有绘画刺绣,成为一种很美的装饰品,它已超出了生活日用品的范围。或许是手帕越来越鲜艳精美的缘故,明代以后,手帕竟成了妇女们美好的象征饰物。当时,一些交往深厚的妇女,往往自称为“手帕姐妹”。

古代人使用的手帕,都是手工产品,花色、品样及质量都有局限性。至1928年,中国上海才出现了第一家专门生产手帕的工厂——汉阳手帕厂。汉阳手帕厂生产的机制手帕名为“环球牌”手帕,在当时很有些名望。

鞋的由来

鞋的历史,已相当久远。古称鞋为革沓趿或屐。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即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3000多年前的《周易》中已有“屐”的记载。《诗经》上“纠纠葛屐,可以屐霜”里的“屐”,就是一种比较简陋的用麻、葛编成的鞋。

每一种鞋,都有自己的历史沿革。

皮靴是战国时孙膑发明的。孙膑被庞涓敲碎了膝盖骨后,不能行走,就用皮革裁成“底”和“帮”,然后缝成高皮靴。孙膑就穿着这种皮靴乘车指挥作战,打败了庞涓。中国历史博物馆里就珍藏着一双2000余年前的皮靴。

尖头鞋发源于法国。据说,是一个伯爵为了掩饰他那双畸形脚而做的。后来人们觉得它的式样新鲜奇特,争相仿效。

睡衣的由来

欧美研究服装史的专家认为,“睡衣”一词在希腊语和乌尔都语里,指的是晚上房内穿的一种肥而宽的裤子。后来侨居印度的英、法服装设计师,又在这种款式裤子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改进,才产生了专供夜晚房内穿着的睡衣。到19世纪后半期,睡衣已普及欧洲各国。

睡衣一般是由穿着宽松的上衣和裤子组成,据欧洲古代名医伊博·萨卡里的著作介绍,******世界早在公元9世纪就有这类睡衣了。然而,当时的欧洲,即使是王公贵族还不知道“睡衣”是何许物呢!直到16世纪,意大利才普及睡衣,因为当时意大利已同其邻国土耳其建立了不少通商口岸。

在罗马时代,睡衣是专供上层富有阶级使用的。有的学者认为,睡衣是十字军东征时代(公元11世纪末至13世纪末)欧洲人从******世界传入的。

背心的由来

背心是一种没有袖子的上衣,可称背子、马甲、坎肩或半臂等。背心源于汉代。汉末刘熙在《释名·释衣服》中称:“衤两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衤两裆者即背心,这在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中讲得更清楚了:“案即唐宋时之半背,今俗谓之背心。当背当心,亦两当义也。”徐坷的《清稗类钞·服饰类》也说:“半臂,汉时名绣裙,即今之坎肩也,又名背心。”由此可见,至少在2000年前的汉朝背心就已经面世了。中国历代关于背心的趣闻逸事有很多。据《南史》记载,南北朝时,徐州刺史薛安都“着绛衲衤两裆衫,驰入贼阵”杀敌。《实录》对背心也有记述:“隋大业中,内官多服半涂,即长袖也。唐高祖减其袖谓之半臂,今背子也。江淮之间或曰绰子。士人竞服,隋始制之也。今俗名搭护,又名背心。”看来唐高祖李渊也是一位背心的积极倡导者。北宋文学家苏轼也爱穿背心,他因“谤讪朝廷”罪而被贬谪到海南岛后回常州地区,在归途中就是穿着背心的。这在邵博的《邵氏闻见后录》里有记述:“东坡自海外归毗陵,病暑,着小冠,披半臂,坐船中,夹运河岸千万人随观之。”

清时有一种“军机坎”称之为“巴图鲁坎肩”,巴图鲁是满语中勇士的意思。这种背心制作讲究,四周镶边,正胸前13颗纽扣,一字排开,因此也称它为“一字襟”、马甲或“十三太保”。只有朝廷要员才有资格穿这种马甲,视之为殊荣。后来这种马甲逐渐成为一种礼服,一般官员也都穿了。

汗衫的由来

汗衫在中国已有4000多年历史。早在夏、商时期人们已普遍穿着汗衫。但那时的汗衫不叫“汗衫”,叫法很多,其中有叫“无裤衣”的。裤,即袖子,“无裤衣”就是没有袖子的衣服。那时的汗衫有棉、夹、单多种。按赵宦光在《义证》一书中的说法:“半臂衣也,武士谓之蔽甲;方俗谓之披衫;小者曰背子。”到汉魏时期,汗衫就专指单的了。《三国志》的《魏志·杨阜传》上讲:“(杨)阜尝见明帝着帽,披缥绫半袖,(杨阜)问帝曰:此于礼法何服也?明帝答曰:是背子也。”可见当时帝王也穿汗衫。汉代时,还有把“汗衫”叫“中单”的。据《事物纪原》中记载:“汉高祖与项羽战,汗透中单,遂有汗衫之名。”

游泳衣的由来

1880年,泳装由一种光滑细密的棉布或法兰绒做成,着上衣,内穿束腹连身内衣,下身着长度至脚踝的灯笼裤,再加上其他附件搭配,才算是完美的装备。附件有:一双黑色的羊毛裤袜;一双用帆布制成的泳鞋,附有扣子及带子做装饰,鞋底是皮做的,有洞口,是为让水流出而设计的。头上戴着一顶大大的泳帽,用橡胶原料制成。当时的欧洲,男人在服兵役时都要游泳,因此,他们都是穿制服式的泳衣。1887年,游衣出现海军领。1888年,游衣又有了荷叶边设计,而裤子的部分也短至膝盖。1891年,可以露出手臂了。1901年,长裤变成短裤。当时有位名叫席诺的礼仪权威,对泳装非常反对,认为在大庭广众之下穿着泳装是不体面的事。因此,当时女性的泳装仍是把身体包在束腹连身内衣及长裤袜里面。1905年,澳洲女郎游泳通过塞纳河,引起瞩目:她的服装无袖,上衣是钩织而成,短裤外罩是一件很短的裙子。1907年,在海滩上开始出现女性****着脚,不戴帽子、手套及内衣、衬裙等较简便的泳装。1911年,海滩装的式样,出现了无袖、微露胸部、长度到膝盖等改变。男士也有蓝、白线条及花俏的红、白款式的设计。同时,人们开始注意适合泳装的质料,应是可让皮肤透气且不易变形,不易褪色,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容易晾干。

胭脂的由来

胭脂,自古以来在东方文化中就是女性美的一种象征,胭脂在中国,先秦已有。若深究其源,又有两种说法:一为胭脂起源于匈奴说。持此说者,都是根据《西河旧事》等书之记载。据说匈奴在汉武帝时,失去祁连、燕支两山之后,曾凄凉地唱出一首悲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燕支,又作焉支,其山遍生燕支花,即红花。匈奴嫁妇,采其花,榨其汁,凝为脂,以为饰。后来,燕支才写作燕脂、胭脂。二为胭脂始于商纣之说。五代马缩在《中华古今注》中记载:燕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为脂,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

以上两种说法,根据现代考古的发现,都难以成立。

曾发现一件颇有说服力的出土物证,即辽西牛河梁神女庙遗址出土的神女头像。其像“面涂红彩”,“唇部涂朱”,“出土时颜色鲜红”。不难想像,倘若先民妇女自己尚不知涂红施朱,就不会去为神塑像擦胭脂、抹口红了。依此判断,用植物性染料作胭脂的可能性更大。无论结论如何,东方女性涂口红,擦胭脂,至少已有5000多年历史了。

擦香粉的由来

中国妇女擦香粉的习俗,最早起源于古代的“香妆”。据载,周文王时代的妇女已使用锌粉擦脸,此后传到秦始皇宫内,形成了红妆翠眉。到了汉武帝时,便有“香妆”的说法了。但妇女名副其实地擦香粉美容净身,还是从唐代开始的。

据说,唐朝开元年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四海无事,天下太平。唐玄宗贪恋酒色,命人在骊山修造“逍遥宫”,四处选美女。当时,永乐有一女子名叫杨玉环,颇有姿色,被选进宫里。她初入宫廷,常常思念家乡和堂上双亲,终日愁眉不展。一天,她游玩宫内花园,手触碰了含羞草,含羞草枝杆萎缩,叶儿卷曲。众宫女见此状大为惊异,纷纷传扬,说杨玉环有“羞花之容”。唐玄宗知道此事后,立即召见杨玉环。她接到圣旨后,知道自己有狐臭,怕皇帝怪罪,便在花园中采了许多香花取汁制粉。擦全身和腋下,除狐臭。

唐玄宗见到杨玉环后,见她果真有羞花容貌,大为喜悦。他让杨玉环坐到身旁,忽闻她身上散发着异香,赞道:“真是又香又美的绝代佳人!”当即把她留在身边,封为贵妃。

杨玉环得宠后,每天命宫女去花园采百花挤汁制作香粉,她常常将香粉擦于满身,使整个华清宫香味芬芳。从此,民间纷纷效仿贵妃擦香粉以致成为习俗了。

衣服配饰的由来

高跟鞋的由来

高跟鞋已盛行全球,成为女子钟爱的物品。关于高跟鞋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源于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当时,路易十四苦于自己身材矮小,不能在臣民面前充分显示他高贵的气度,就吩咐手下人为他订制了一双高跟鞋。此后法国贵族男女们纷纷仿效,并很快传遍全国乃至欧洲大陆。

还有一种传说,15世纪时威尼斯有个商人,外出时害怕漂亮的妻子行为不端,就给妻子定做了一双后跟很高的鞋,以防止妻子外出。可妻子看到这双奇异的鞋后,觉得十分好玩,就让佣人陪她走街串巷,出尽了风头。人们觉得她的鞋很美,争相效仿。

领带的由来

领带始于罗马帝国时代。那时,士兵们在脖子上戴着一种类似围巾和领带的东西。直到1668年,领带在法国才开始变为今天这种样式,并发展成男子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那时领带在脖子上要绕两圈,两端随便地耷拉着,领带下面还有三个或四个花结的波形绦带。

1692年,在比利时的斯腾哥尔克城郊,英国偷袭了法国兵营。慌忙之中,法军军官无暇按照礼节系扎领带,只是顺手往脖子上一绕。后来,法军击溃了英军。于是贵族时装中又增加了斯腾哥尔克式领带:它用镶花边的细麻布制成,一端从坎肩的扣眼中穿过。斯腾哥尔克的英雄们名噪一时,连妇女们也竞相系斯腾哥尔克式领带。其实,在17世纪末已经流行起一种叫“克莱蒙”的花边领带。

进入18世纪后,领带交了厄运。取而代之的是白洋纱“脖套”(它折三下,两端穿过系在后面假发上的黑花结)。但从1750年起,这种男子服装的装饰就被淘汰了。

这时,“浪漫”式领带出现了:这是一种方形白洋纱,它先对角折,然后再折几下在胸前打结。领带的系法十分讲究,被誉为真正的艺术。

1795年到1799年在法国又兴起了新的领带浪潮。人们系起白色和黑色的领带,甚至在盥洗时也系着马德拉斯布领带。领带比以前系得更紧了。

19世纪的领带高高地遮掩了脖子。后来出现了“硬领”式领带,是用大头针别着的。它由各种料子制成,如绸缎、天鹅绒等。五颜六色的领带都时兴起来了。到70年代,首次推出了自结花结领带。第二帝国时代(公元1852至公元1870年)素有领带的发明时代之称。

瓜皮帽的由来

瓜皮帽是以六瓣合缝的帽子,是明太祖洪武年间创制,以六瓣缝合是取其六合统一之意。一般夏天和秋天用纱作;春天和冬天用缎制作。一般面为黑色,帽里为红色。还有用红片金或石寿锦缎作边。帽式有平顶、尖顶、硬胎、软胎。

清末前,帽子缀“结子”,清末后,珊瑚、珍珠等代替了“结子”。

红帽子的由来

戴“红帽子”现已是港口码头等地服务队身份的一个标记。

其由来说法不同:

一是红帽子大号叫“弗里吉亚帽”,源于小亚细亚古国弗里吉亚。在罗马时期,获得解放的奴隶普遍戴弗里吉亚帽,因而这一帽式在那时成为自由的标志。到了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弗里吉亚帽再次成为自由的象征,被广大反抗封建贵族的革命志士当做“自由的红帽子”。此后,弗里吉亚帽一直成为自由和革命的象征。在德拉克洛瓦描绘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事件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中,那个象征自由的女性形象,左手握枪,右手高擎飘扬的三色旗,号召人民冲向君主****王朝,她头戴的正是弗里吉亚帽。

二是戴红帽子源于法国。1792年,在法国大革命高潮到来前夕,国王路易十六的部分卫队在巴黎民众革命情绪感染下,纷纷加入了革命阵线,由于泄密,有少数卫队成员被捉拿了。路易十六极为愤怒,但也不敢将他们处死,就罚他们在闹市做苦役。为了便于监督,达到侮辱他们人格的目的,每个人都被强制戴上一顶特制的红帽子。因为戴着红帽子,会引起人们注意,也不易逃走。

巴黎民众对这些戴“红帽子”的被惩罚者深表同情,可是有路易十六走狗的监视,一时无法援救。后来,有些人甘愿戴上红帽子,和他们一起做苦工,以行动表示支持。几天后,出现了更多的人戴着红帽子。红帽子越来越多,最后再也分不清谁是被捕的卫队成员或是富有同情心的巴黎市民。“红帽子”由此而起到了支持和掩护的作用。

一些不知内情的巴黎市民还以为“红帽子”是本年度流行的头饰,就以戴上它为荣。这样,巴黎出现多家专门制作“红帽子”的商店。随着大革命的进行,“红帽子”又被人们视为革命的符号了。后来,它传到中国,不料也因它便于识别而用作制帽。早在二三十年代中国就出现了用“红帽子”作为客站搬运行李服务人员的标志,当时火车站、水陆码头都有“红帽子”,后来打扫道路的清洁工也戴上了“红帽子”。

服装口袋的由来

清代乾隆年间以前,中国的服装上尚未出现过口袋,人们宽大的袖子能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口袋的作用。还有一种盛放东西的工具,叫做“搭裢”,亦称“搭裢”。“搭裢”中间开口,两端可装贮钱物,实际上是一个长口袋,小的可系在腰间,大的可搭在肩上。“搭膊”类同搭裢,也是一种装钱物的口袋。

中国人民在衣服上作口袋,估计是随着鸦片战争的炮火,从外国传进来的。这种习俗首先在广州、上海、天津等沿海大城市里流行开来。光绪十年成书的《津门杂记》说,当时天津的人们“于衣襟下每作布兜,装置零物,取其便也。近则津人习染,衣襟无不作兜。凡作衣店、估衣街所制成衣,亦莫不然”。

可见,那时在衣服上作口袋,已经成为时尚之举。而且,衣服上接个口袋,盛放东西,要比袖筒、里怀、搭裢等便利得多了,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开来。

衣服上的口袋,不仅是为了实用,而且也是衣服装饰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中国服装设计师和广大群众,从对称、均衡的效果进行设计,发展成自己的民族风格。口袋的造型,又根据衣服的式样,衣料的花纹、颜色,变化多端,美观新颖比较常见的如斜口袋、方口袋、明口袋、暗口袋等。有的口袋上还装饰有各种上花边、袋盖。

服装款式的由来

迷你裙的由来

1935年,“迷你裙”以它独特的风格,引起整个西方世界的轰动。有趣的是,“迷你裙”的创始人是一位英国人。而英国人的服装,在世界上一向是被视为保守、古板、怪异的。这位英国人名叫玛莉·昆特。

“迷你裙”的出现,有它的历史条件。早在18、19世纪,欧洲的妇女们都是戴着饰物繁多的大帽子,穿着花边堆叠、绉裥累累的长衣裙去打高尔夫球和网球。1910年,有一位英国妇女大胆地穿上了男西装式的女上衣及平跟鞋,出现在球场上,成了轰动一时的创举。此后,英国女性中便流行起一种头戴小巧呢帽、身穿男式西装的轻便套装、脚穿平底鞋的装束。英国女性的这种新式打扮,引起了法国女性的哄笑:“无跟的鞋,简直和男性没有什么区别!”正在此时,玛莉·昆特设计的“迷你裙”在英国问世了。她把当时只求简便而忽视女性魅力的呆板服装彻底改观了,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此后,不论是在网球场上还是大街小巷里,到处可以看见轻松活泼、俏丽潇洒的“迷你裙”。富有戏剧性的是,法国女郎抛开了过去的窃笑,纷纷仿效起这种既轻便、舒适,又具女性美的短裙,世界女装又向前发展了一步。

打褶裙的由来

古人为了抵御寒冷,把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围在腰间,这就是最早的“裙”,也叫“围裙”。

4000多年前,黄帝制定了“上衣下裳”的制度,那时所说的“裳”,就是裙子,而且是男女同用的。到春秋时期,“裳”才专指女服。汉朝,妇女穿裙子已是很普遍的了。

《西京杂记·越飞燕外传》载:汉成帝时,有一位体态轻盈、能歌善舞的宫女,名叫赵飞燕,深得成帝宠爱。有一天,她穿着一条云英裙,与汉成帝同游太液池。当她在鼓乐声中翩翩起舞的时候,忽然刮起一阵大风,她像燕子一样被吹飞起来。周围的宫女见状急忙上前拉住她的裙子,才免于被风刮走,但是赵飞燕的裙子被拉出许多皱纹。出乎意料的是,这皱纹叠叠的裙子,却另有一番风韵。于是,宫女们特意将裙子做出许多绉褶,时人称其为“留仙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打褶裙。

打褶裙慢慢传到民间,式样和色彩也不断翻新。隋唐时有多幅裙,黄、红色裙;元代有素静淡雅的鱼鳞百褶裙;明代有红色褶一裥长裙;清代有百褶裙等等。

苏格兰男裙的由来

在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或地区,穿裙子的几乎都是妇女。可是在英国的苏格兰,喜欢穿裙子的却是男子汉,原来这是他们的民族传统,而且,穿裙子的权利还是通过斗争取得的。

苏格兰原来是一个独立王国。该国男子都穿一种名叫“基尔特”的花格子裙服。裙前面缝上一个大口袋,以示与女裙的区别。1707年,苏格兰被英格兰合并,但作为民族特色的裙服,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常常在斗争中以穿裙来表示渴望独立。1746年,英国王朝企图彻底消灭苏格兰人穿裙服,违者处以半年监禁,再犯者判放逐7年徒刑。但是,不屈的苏格兰男人同英格兰“禁裙令”进行了持续30多年的斗争,终于在1783年取得了穿裙子的权利和自由。

中山装的由来

中山装是中国的特产,它的由来与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有关。

5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样式繁琐,穿着不便,而中国原来的服装在实用上也有缺点。于是,他主张以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的上衣为基样,在立领上加上一条反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这样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了。孙中山先生同时设计了与这种上衣相配的裤子。孙中山先生将设计好的图样拿到黄隆生那里。黄隆生是广东台山人,原在越南河内开设洋服店,1902年,孙中山先生一到河内筹组兴中会时,偶入其店购物,黄隆生获悉这位顾客就是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后,便恳切要求参加兴中会,并为革命出钱出力。就是他协助孙中山先生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服。

西装的由来

西装起源于欧洲。据说西装上装原来是渔民的穿着,他们终年与浪为伍,在海里谋生,敞领少扣的衣服穿起来方便,适于海上捕鱼劳动,后来逐渐演变成如今的样式。在西装中最为考究的,当属背后开岔的燕尾服,它原是中世纪欧洲的马车夫的装束。马车夫穿上后幅开岔的衣服,是为了骑马方便。西装在清朝晚期传入中国,很快被激进的青年们所接受。一时,“西装”成为新思想的象征。穿西装的人越来越多,而象征保守思想的长袍马褂则日趋没落。

穿西装,按规矩都得系一条领带。原来,古代的西方人,特别是住在深山老林的日耳曼人,他们披着兽衣取暖御寒,为了不使兽皮从身上掉下来,就用草绳子扎在脖子上,成为最原始的“领带”。很有点“领带”意味样子的装饰最早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那时,正有一支南斯拉夫克罗地亚骑兵队走在巴黎闹市街头,他们个个穿着整齐笔挺的制服,而脖子上都系一根布条,这引起了崇尚时髦的巴黎人们极大的兴趣,随即争相模仿,以示荣耀。后来,法国一位大臣上朝,脖颈上系了一条白绸巾,并打上一个漂亮的扣结,当时路易十四见了,大加赞赏,并宣布以领结作为高贵的标志,下令凡尔赛的上流人士都得如此这般。从此,系领带打结的习惯便延续下来了。在穿西装的时候,衬衣上还都有着一个硬领,那是古代的将士们防御敌人、保护自己的一种措施,咽喉部位的衣领,都是用皮革和金属特制的,用以防备敌人的利箭射在致命的喉部。

礼服的由来

礼服是专门用于参加各种礼仪活动,如晚会、宴会、出访或接待宾客等场合穿的服装。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风俗习惯的迥异,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礼服式样也不一样。例如,阿拉伯民族以他们特有的长袍作为礼服。缅甸人的沙龙,日本的和服,都是礼服的样式。而尼泊尔人则把窄腿白裤作为他们的礼服。另外,各国军队还有专门的军人礼服。在国际间通用的常规性礼服,男子以黑色燕尾服为代表,女子以白色披纱长裙为代表。

礼服形成于15世纪左右,最早出现在西欧的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地。黑色的礼服象征着神圣、端庄,白色则象征着纯洁、高雅。早期的男子礼服佩有领带,后因人们参加舞会时很不方便,就改成了带领结。礼服的形成和当时的宗教活动有关,随着基督教徒的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礼服也很快风行开来,并一直流传至今。虽然经过多次的变革,但其基本形状还是和原先的大致相同。

燕尾服的由来

燕尾服是一种用呢料制成的前襟齐腹、后襟至膝关节的礼服。因后身下端开岔像燕尾而得名。

燕尾服起源于英国,是18世纪由骑兵服演变而来。当时,骑兵骑马时,将长衣前下摆向后卷起,并把它别住,露出其彩色衬里,显得十分漂亮。这就使得其他兵种仿效起来。在18世纪中叶,平民和官吏纷纷穿起剪短前摆的骑兵服装成为时尚,这样燕尾服就产生了,并流行于英国及其殖民地。到18世纪末,燕尾服已成为风靡欧美的流行时装。

燕尾服最初是硬翻领,领下是披肩,到了18世纪末发展为两种式样:英国式和法国式。英国式是对称三角形宽折高翻领,燕尾服在扣上扣时成对襟形状,它与有自护套的短外裤配套穿,如穿皮裤或紧身裤时就要与黄翻口或不翻口的皮靴配套。法国式的燕尾服带有下前摆,在拿破仑帝国初期时的隆重场合下,它与黑天鹅绒短裤配套穿。

19世纪30年代,各种配色的黑燕尾服独占欧洲男子时装鳌头。此时的燕尾服式样是单排扣和不剪下摆,它也不再与靴子配套。从50年代起,燕尾服仅在隆重的场合穿着。制式燕尾服的兴起,促使燕尾服再次流行。

新娘礼服的由来

西方传统的新娘礼服,包括白色缎子衣服、面纱和桔色的花。新娘礼服源于法国。在14、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新娘穿红色和深红色衣服,白色衣服是孝服。这种风俗被法国路易七世的妻子安妮所改变。她在结婚典礼上穿了件白色缎子衣服,没有任何装饰。她的服饰被人们所仿效。从此,白色缎纹织物成为姑娘们最喜欢用作结婚礼服的面料。

白色表示真挚、纯洁的爱情。

面纱最早被人们用来为新娘避邪。这种风俗被古时的所有民族所接受。后来,面纱又蕴涵了新的意义,表示新娘对其他一切的摒绝,仅仅保持对她丈夫的魅力。

带桔黄色的花的习惯来源于东方,是祝愿新娘生儿育女的象征。因为桔黄色的花与成熟的果实同时出现在树枝上,被认为是最有繁殖能力的象征。

但是也有例外,奥地利农村的新娘却穿黑色衣服。

夹克衫的由来

夹克衫是英文Jacket的译音,它是男女都能穿的短上衣的总称。夹克是我们现代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服装,由于它造型轻便、活泼、富有朝气,所以为广大男女青少年所喜爱。

夹克,是从中世纪男子穿的叫Jack的粗布制成的短上衣演变而来的。15世纪的Jack有鼓出来的袖子,但这种袖子是一种装饰,胳膊不穿过它,搭拉在衣服上。到16世纪,男子的下衣裙比Jack长,用带子扎起来,在身体周围形成衣裙,进入20世纪后,男子夹克从胃部往下的扣子是打开的,袖口有装饰扣,下摆的衣裙到臀上部用扣子固定着。而这时妇女上装也像18世纪妇女骑马的猎装那样,变成合身的夹克,其后,经过各种各样的变化,一直发展到现在,夹克几乎遍及全世界各民族。不过,正如历史上所记载的那样,妇女真正开始大量穿用夹克,是进入20世纪以后。

夹克自形成以来,款式演变可以说是千姿百态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不同的场合、人物、年龄、职业等,对夹克的造型都有很大影响。在世界服装史上,夹克发展到现在,已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家族。如果把夹克从其使用功能上来分,大致可归纳为三类:作为工作服的夹克;作为便装的夹克;作为礼服的夹克。

在现代生活中,夹克轻便舒适的特点,决定了它的生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服装面料的日新月异,夹克必须同其他类型的服装款式一样,以更加新颖的姿态活跃在世界各民族的服饰生活中。

裘衣的由来

裘皮服装在中国历史久远,早在公元前16世纪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裘”字。在历代诗书中关于裘皮的记载也很多,如《诗经》中有“狐裘”“羔裘”的记载;《论语·乡党》有“缁衣”、“羔裘”之说;汉朝末年蔡文姬所作《胡笳十八拍》中还有“毛毡为裳兮”的词句等等,可见裘在中国古代服装中是占有一定席位的。古人穿裘,开始是为一般生活所需,随着社会变革,裘衣渐渐成为上层人物专用衣着,清朝宫廷内曾用不同品类的裘皮来代表和区别官职的高低,以海龙为最高,以后按玄狐、水貂皮、羊羔皮等下排,给裘皮服装染上了政治色彩。

除兽皮外,古代的裘衣还包括鸟类羽毛织成的服装,如青凤裘、集翠裘、凤毛裘、孔雀裘等等,这类裘衣金翠辉煌,是极名贵的珍稀之物。中国的裘皮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中国出口的水貂皮、波斯羔皮和狐皮被称为是国际裘皮三大支柱,由于裘皮服装雍容华贵、富而不俗,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旗袍的由来

旗袍本是满族旗人妇女的土著服装。以后汉族妇女穿着的也多起来,并在原来的其础上不断改进,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女式服装。

据说,最早穿旗袍的汉族妇女是上海的女学生,她们穿着的蓝布旗袍引起了各界妇女的羡慕,纷纷加以仿效。同时社会舆论又表示赞扬。于是,旗袍一时间竟成为当时女子最时髦的服装。

清末满族旗女穿的旗袍,其特点是宽大、平直、衣至长足,而旗袍所选用的衣料大都是绣花红缎,在旗袍的领、襟、袖的边缘部分都用宽边镶滚。

20世纪20年代初,旗袍开始普及,起初式样与清末的差不多。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了。至20代末,由于受欧美服饰的影响,旗袍式样也有较大的改变。此时的旗袍,衣长大大缩短,比以前更称身合体,也更能衬托出女性的曲线美。

到了30年代,旗袍已很盛行。那时旗袍式样的变化主要是在领、袖和衣长等方面。先是流行高领,后又流行起低领来。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而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而流行短的,短至露肘。至于衣长,也大致如此。

从40年代起,旗袍的式样趋向于取消袖子、缩短衣长和减低领高,使旗袍更加适体。

风衣的由来

风衣的出现,距今不到100年。英国的衣料商托马斯·巴尔巴尼年轻时就从事经营服装面料,并积极开发新品种,他在同行的协助下,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制出了防水加毕丁(一种细密的棉织物),使棉织品用于风衣取得了成功,并于1888年取得专利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托马斯·巴尔巴尼为了适应战斗的需要,设计了一种堑壕用防水大衣,款式为双襟两排扣,有腰带,领子能开能关,插肩袖,有肩章,在胸部与背上有遮盖布,以防雨水渗透,下摆较大,便于动作。通过试用,英军认为这种堑壕大衣便于在雨中作战的士兵穿戴。1918年,英军决定正式采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年军人穿用的堑壕大衣逐步演变成为生活服装,但其款式一直是现代风衣的基础。风衣也由单纯的男式发展到今天的男女两种并存,式样设计上也出现了多种花样。在门襟设计上,由原来的仅仅双排扣一种发展到单排扣、单排门襟暗扣、偏开门襟等多种;衣领设计有驳开领、西装领、立领等;风衣的袖子也变得多种多样,有插肩袖、装袖、蝠袖等等。风衣的色泽、装饰物,也有较大的变化。女式风衣的款式更是日新月异。在国际市场上,风衣已成为服装类的主要品种。

莎丽的由来

莎丽是印度妇女披在内衣外的一种绸料长袍。它由一段长约5米~8米的丝绸制成,两侧有滚边,上边绣有各种图案,有色调淡雅的花卉,也有艳丽多彩的几何图形。它的穿法是从腰部围到脚跟,成筒裙状,然后把末端下摆披在左肩或右肩,自成活裙,与上身带有素白色、鲜红或花色短衫相协调,在短衫与筒裙之间裸露一截腰肢。每逢喜庆节日,身着各色莎丽的妇女聚集在一处,风舞轻纱,分外动人。

莎丽是印度妇女的传统服装,距今有着5000年的历史。印度著名诗《摩词婆罗多》中,曾提到过四五千年前存在一种织有珍珠滚边的莎丽。在一些古雕刻画中,也一再出现穿着刻绘着各种几何图形莎丽的妇女形象。最早的莎丽服是举行宗教仪式中穿的一种服装,男女都可以穿,后来才演变为妇女的普通装束。

莎丽的产生,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古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织匠,想像力极其丰富,有一次,他梦见了一位楚楚动人的少女。这位少女的眼泪闪若丝光,她略微卷曲的头发变成织布的褶纹,她的喜怒哀乐即是颜色,她皮肤的质感光滑柔软,就如同织布的柔软。织匠醒后,把这一切美好的幻觉编织出来,成了一块漂亮的莎丽。

紧身健美装的由来

早在公元前2000年间,紧身健美装就被米诺斯青铜时期的克里特人穿用。米诺斯妇女把它作为外衣穿,以束紧腰身,抬高乳房;米诺斯男子穿用,以显示蜂腰体态。随着对体态审美观念的变化,紧身健美装也时有不同,或用于束紧压平上身,或用于托住并突出乳房。20世纪初,紧身健美装被大加修改,改短并不再支托乳房。1913年左右,又出现了一种用松紧材料缝制的无背紧身衣,称为“骑士式紧身衣”。1914年,美国人玛丽·菲利普·雅各布第一个取得乳罩的发明专利。20世纪30年代,骑士紧身衣改称为“紧身褡”(英国称为束带)。与此同时,将乳罩和紧身褡缝合在一起,称为“紧身健美装”并流传至今。

古代官服的由来

在中国的古装戏和戏曲片中,常会出现一些大小古代官员身穿各色袍服,袍服上绣着各种图案。这些图案究竟是些什么东西,有何依据?

原来,古代官服按颜色区分。从唐代开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大红)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须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州的长官刺史,亦不拘品级都穿绯袍。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废除,只在帽顶及补服上分别品级。简言之,清代公服原则上都是蓝色,只在庆典时可以用绛色,外褂则平时都是红青色,清末服饰尤为复杂,依官位大小不许滥用。仅就其袍服来说,有蟒袍和补衣服。蟒袍是官员穿的上面绣有蟒形的长袍。一品至三品是九蟒五爪;四品至六品是八蟒五爪;七品至九品(及未入流)为五蟒四爪。补服,是加在蟒袍之外的外褂,正中用金线绣织鸟兽形:一品仙鹤;二品鸡;三品孔雀。武官为兽形: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是海马。以上是一般的规定。也有例外,如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却一律穿獬豸补服,因为古人认为“獬豸”是一种能辨曲直的神羊之故。

面料的由来

棉布的由来

远在南北朝时,南洋已有棉布输入,当时称做“吉贝”。工精料美,物以稀为贵,能穿用这些棉布的人,当然只限于贵族,到了宋、元两代,华南和东南地区,如福建、广东、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地都有人种棉,其中广东的琼州(海南岛)是当时著名产棉区。元时,松江府乌泥泾人黄道婆从琼州带回黎族土人的纺织技术,她教会家乡的人制造织机和错纱、配色、综线的技术,乌泥泾出产的棉布,成为最受欢迎的名产。到了明代,这地方成为出产棉布的中心。明朝规定百姓有田5亩到10亩的,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田10亩以上,加倍种植。这样,棉花的种植推广了,纺织的技术也随之不断提高。棉布的产量日益增加,价格自然随之大大降低,于是棉布成为一般人都能穿用的衣料,而棉布的纺织也逐渐成为农村妇女的主要副业了。

丝绸的由来

丝绸缎是用蚕丝或人造丝织成的织品,源于中国。中国是蚕丝的发源地。新石器时代,已发现利用蚕丝,并逐步发明了养蚕、巢丝和织绸的技术。商代,中国人民又发现了植物中含有色素,并能够利用植物中的色素来为丝绸织物染色。当时的王宫内,丝绸应用已相当普遍。春秋战国前后,中国丝绸已有绸、缎、绫、罗、纱等各种形式的丝织品,还能生产提花织物和彩锦。西汉时代,丝绸图案与配色已进步到能够织造花、鸟、鱼、虫等复杂的纹样,并能生产印花绸。14世纪,多彩的织锦更有发展,富丽堂皇的苏州“宋锦”、南京“云锦”、四川“蜀锦”等,在生产技术上已相当完美。

染料的由来

人们穿的衣服,具有各种不同颜色。各种布料颜色的形成,完全是染料的功劳。

据《周礼》的记载,中国早在周朝就有“染人”和“掌染草”的官职,掌包原料和印染工作。当时用染料染的衣服,只准皇帝和官员们穿用,而且只有熏(淡红)、玄(黑)两种颜色。

到了秦汉以后,染料生产有了一定发展,颜色的种类也多了。皇帝朝服由熏、玄改为大黄、大红。平民也可以穿染色衣服了。生产和经营染料风靡一时。据《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当时已经开始大量生产栀(蓝色)、茜(红色)、姜(黄色)、韭(绿色)等植物染料,红、黄、蓝是基本色,可以配出其他各种颜色来。但当时还不能直接染出黑色,必须先染蓝以后再染黑。

明、清时期,中国的染料应用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染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乾隆时,有人这样描写上海的染坊:“染工有蓝坊,染天青、淡青、月下白;有红坊,染大红、露桃红;有漂房,染黄糙为白;有杂色坊,染黄、绿、黑、紫、虾、青、佛面金等。”此外,比较复杂的印花技术也有了发展。

化纤的由来

1644年,英国生物学家****,在系统地研究蛾蝶类昆虫生理结构之后,提出了人类完全可以用人工生产出丝来的设想。****的设想,在欧洲的学术界和工商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为了实现这个设想,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法国自然科学家卜翁,饲养了很多蜘蛛,探索蜘蛛吐丝结网的奥秘。经过反复试验,他发现,蜘蛛的丝是它肚子里的黏液喷射到空气中凝结而成的。于是,他剖开许多蜘蛛的腹壁,取出它们分泌黏液的胶囊,收集大量的黏液,用人工方法抽成细丝,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副“人造丝”的手套。但这种蜘蛛丝又细又脆,不能遇水。这副手套,至今还保存在巴黎国家研究院中。

1855年,瑞士科学家奥丹玛斯经多年的研究,发现用硝酸棉花溶解到酒精里,经过一定的工艺过程,可制出用来抽丝的黏液,这是人工造丝的一个重大突破。这种丝称为硝酸丝。

1880年,英国一位业余科学家斯旺制成了经硫酸处理的棉制灯丝,1883年又发现了制造多种纤维的方法,最后通过从小孔喷射溶液而制成硝化纤维灯丝。他认为,这种灯丝有可能用作衣料纤维,并在1885年举办的发明展览会上,展出了这种纤维的样品。但是,斯旺未参加利用这种纤维制成衣料的研究工作。

1889年,法国人查顿把自己合成的硝酸丝织成一件色彩绚丽、光耀夺目的衬衣,当时轰动了欧洲。但是,这些以棉花为原料的人造丝,不但成本高,而且织成的衣服很不结实,易燃烧。科学家们继续探索从廉价的原料中提取纤维素的方法。

1891年,英国化学家克鲁斯和贝文,发明了以木材、芦苇、甘蔗渣制造黏液的方法,称为黏胶法,这种从黏液中抽取的黏胶长丝是优良的衣用纤维。

1905年,英国建成了第一座黏胶纤维工厂,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这种产品是利用自然植物固有的纤维为原料,叫“人造纤维”或“黏纤”。

1913年,德国制成了以塑料聚氯乙烯为原料的氯纶纤维;1924年,德国人又发明了以聚乙烯醇制成的维尼纶。

1935年,美国人卡洛泽斯发明了尼龙(锦纶)。1944年,英国人惠恩菲尔德和迪克森又发明了涤纶。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合成纤维陆续发明并投入生产,为化纤工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锦纶的由来

在化纤家族中,锦纶是一个优良品种。它的名称各国叫法不同:英美人叫“尼龙”和“耐纶”;前苏联人称为“卡普隆”;日本人叫“阿米纶”;德国人称“贝纶”;捷克人则叫“西纶”。据说中国最早准备给它取名“华纶”,即代表中华,又有华丽的含义。后经斟酌,终于命名为“锦纶”,可能是国内最早试产于锦西,而且也含有锦秀之意。

锦纶是最早的合成纤维之一,其发明人是美国人卡洛泽斯。卡洛泽斯是一位才华出众的青年化学家。当时,年仅32岁的卡络泽斯,在伊利诺斯大学和哈佛大学任教。1928年,他接受美国杜邦·德·奴姆尔公司的聘请,担任该公司研究小组的负责人,后加入杜邦公司。1930年,当他对由乙二醇和葵二酸制成的聚酯进行实验时,发现这种经过加热后的熔融聚合物能够拉伸成长纤维状细丝。更重要的是,他发现这种纤维即使冷却之后,拉伸长度仍比最初的长度高几倍,而且,这种冷拉伸还能大大增加纤维的强度和弹性。它表明与此有某种联系的化合物可能成为具有某种特性的纤维。此后,卡洛泽斯及其同事又研制成命名为聚合物“66”的聚酉光胺。他们从这种聚合物拉制出具有强度高、韧性大、弹性好、耐水性强的纤维,并成功地在500华氏度以上的温度下纺丝。1935年,取名为“尼龙”的聚合物“66”在杜邦公司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尼龙的早期产儿,是1937年4月由杜邦公司制成的尼龙袜,俗称“玻璃丝袜”,现在统称为锦纶袜或锦纶丝袜。1938年,杜邦公司开始制造坚硬的尼龙单纤维牙刷。1939年12月,尼龙开始大规模生产。至1953年,杜邦公司一直垄断着美国的尼龙生产,美国有几家公司生产尼龙是获得杜邦公司的许可证后才开始的。

20世纪40年代,英国帝国化学公司得到英国专利的许可证,和考陶尔德公司一起,成立了英国尼龙纺织公司。此外,国外的许多公司也得到了杜邦公司的专利许可证后,开始制造尼龙。

“锦纶”是一种有广阔发展前途的化纤,由于结实耐磨,所以在所有纤维中享有“耐磨冠军”之美称。可用于生产弹力锦纶丝袜、衫裤、手套、围巾、帽子、头巾、台布、沙巾和花边带等,还可与人造丝、棉花和羊毛混纺或交织成质地柔软、价廉物美的各种产品,如市场上常见的锦缎被面、锦格绸、尼棉绸及粘棉华达呢、粘棉凡立丁、粘睛锦花呢等。它的缺点是保型性差,不能在日光中长时间曝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