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福,字渊亭,广西上思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生。永福出身雇工,早年参加广西天地会的起义。当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被镇压失败后,刘永福逃往贵州、广西之间,以后又在广西、云南边境组织黑旗军,被清政府收编进入越南,参加中法战争,曾多次打败法国军队,成为威名显赫的将领。后调任广东南澳镇总兵官。光绪二十年(1894年)被调至台湾守卫(据传,黄飞鸿在这时隶属刘的麾下,担任军医官及军中技击教练)。
唐景崧为台湾巡抚时,任福建提督杨岐珍为台湾防务总办,南澳总兵刘永福为同帮办,总管全台军务。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4月17日)清廷与日本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唐景崧于翌五月创建台湾民主国,年号永清,以蓝底绘黄虎的旗帜为国旗,自任总统,带领军民抗日。
在台湾民主国成立时,刘永福曾被任命为“台湾民主国大将军”,率军驻防台南。刘永福在唐景崧、丘逢甲逃离台湾以后,与留在台湾的官兵、绅士和人民歃血为盟,宣誓:“不要钱、不要官、不要命、甘苦相共、戮力同心、共守危疆。”
其后,日军在台湾北部登陆后,日本侵略军在岛上各地镇压人民的抗日起义武装,由于兵力雄厚,武器精良,战斗进展顺利。经过休整,日本人又于8月7日继续南下,妄图一举攻下台南,占据全岛。但是,一路上仍然遭到台湾人民抗日起义军的狙击。8月27日,日军到达彰化。彰化是日军南下夺取台南的必经之地,台湾人民抗日起义武装和驻守台南的刘永福抗日部队,早已集中兵力,准备与日军决战,保卫彰化。抗日起义军首领徐骧、吴汤兴、汤仁贵等亲率军队扼守彰化。彰化城东的八卦山形势险要,是彰化的咽喉,若八卦山一失,彰化就无险可守,因此,八卦山便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由于双方兵力悬殊,加上起义军粮饷和弹药的不继,大部分起义军将士都战死在八卦山上。起义军最后只剩下两千多人冲出重围,退往台南。
台北、台中既失,剩下的只有刘永福镇守的台南。日军连续攻陷苗栗、台中、彰化、云林等地以后,于9月2日推进到大莆林,遭到刘永福军队的伏击,死伤多人。徐骧等也赶到支援,夺回云林,使日军企图迅速攻占台南的计划无法实现。
这时,刘永福在台南府仍然掌握有台南四县一州的地方。军队有七星旗军、福字军、庆字军、忠字军等,包括步兵四营、安平炮台炮兵一营、安平水师一营,共二万六千多人。可是,在武器装备和财政供给上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永福四处筹款,但因台南地方不大,收入有限,无法保证军饷的供给,只好派人渡海赴厦门,发电要求各省支援。刘永福的抗战,深受全国各地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从当时的民谚“中国割台湾,日本攻台湾,刘公(刘永福)守台湾,拒日本”,可看到人们对刘永福的守台抗日,抱有很大的期望和敬意。很多人上书南洋大臣张之洞,请求援助台湾。但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和李鸿章等人,害怕得罪日本人,却严令官民“不得丝毫接济台南”,使刘永福得不到支援而在台南陷入困境。
日军经过休整补充以后,又大举进攻台南。刘永福的军队在安平口轰击日舰,展开了台南的抗日战斗。
刘永福的军队在缺乏粮饷和武器补充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抵抗日军的南侵,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愿屈服于日本侵略者,誓死守土的大无畏民族精神。此前嘉义的战斗,已是一个铁一般的例证。日军疯狂进攻嘉义县,守将徐骧和王德标率领全城的军民,与日军激战。徐骧自己亲上城头督战,不幸牺牲。嘉义城被日军攻下以后,军民继续与日军展开巷战,守将王德标也奋战阵亡。日本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在这一战役中被嘉义军民打死。
自嘉义失守后,台南已无险可守,大势已去。鉴于当时的形势,刘永福于是准备离开。他最初在安平炮台竖起白旗,希望日军停止进攻,接着又通过英国驻台南领事欧思纳,要求派船把他和所属的部队送回中国内地,却遭到英国领事的拒绝(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又有另一种说法:“日军令刘永福到牧野旗舰上面商讨投降条件,永福将往,被部属拦阻,投降未成。”)。九月初二(阳历10月19日),刘永福带着儿子刘成良,化装后乘英国轮船“多列士”号逃离台湾安平,回到厦门。台湾全岛至此为日本所占领。
刘永福早年是黑旗军著名的将领,曾在越南叱咤风云,多次打败法国侵略军,名噪一时。在台湾领导抗日保台的战争中,应该说他也有功绩和贡献。特别在唐景崧、丘逢甲等逃离台湾以后,刘永福军队仍坚持与日军作战,也有他可贵可敬之处。可是,他在最后一刻准备投降,以后又丟下所部返回大陆,也受到历史上诸多的非议与责备。然而,从台湾当时的形势看,到了那时候要想继续坚持抵抗日军,保卫台湾,在客观上也确实是不容易做到。
刘永福当然有可议可责之处。但史家往往远离战场,纸上谈兵,对内无粮饷武器接济,外无政府支持的刘永福肆意指责和批评,也不一定公平和恰当。
日本侵略者虽然占领了整个台湾岛,但在英勇的军民抗拒面前,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日本这次侵占台湾,动员了两个半师团,约五万名日军,军伕二万六千名,马九千四百多匹。动用的军队占日本陆军总数七个师团的三分之一多。并且出动了大半数的日本海军军舰,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攻占了台湾。
据日人喜安幸夫在《台湾抗日秘史》中统计:“仅在进入九月下旬,整个师团将兵健康者竟未到五分之一。死于疟疾者多达四千六百四十二名,收容在医院的有二万六千九百九十四名,兵力一下子便大为削弱。”另外,还有一百六十多名日军阵亡,负伤五百多人,总计是减少兵力达三万二千多人,占侵台日军总数一半以上。
台湾从此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结束了清朝212年的统治。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台湾才回归祖国。
参考/节录资料:
1.元邦建:《台湾史略》
2.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
3.连横:《台湾通史》下册
4.喜安幸夫:《台湾抗日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