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绿色生活手册
24892000000294

第294章 绿化之美何处来

1.什么是森林

一般的解释是“双木为林”,“森林”2字就是由多“木”组成的。这只能说明:“森林的外表形象,而不能说明森林的本质。从本质上说,森林的概念应该是以乔木为主体,包括下木、草被、动物、菌类等在内的生物群体,与非生物界的地质、地貌、土壤、气象、水文等因素构成一体的自然综合体。”

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读到作家们对森林的优美描述:“森林里像搭了天篷,枝叶蔓披、鸟语花香。沁人肺腑的空气使医药相形逊色。林中空地明暗交错,暗的是苔藓地衣,明的是在羊齿植物和月桂之间闪烁流过的小溪。他们从簇叶中望出去,可以看见远处在乳白色雾霭中若隐若现的山谷的绝妙景色。”(欧·亨利语)

绿水滢滢、碧草青青,鸟语嘤嘤似轻歌,清流淙淙如甘泉;“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可见,森林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乔木、灌木、草、森林动物、微生物以及森林土壤;包括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一个国家的环境依托,它的丰富性不是简单的堆积,更不是人类可以简单模拟的。世界上最有效的森林再造办法,就是在条件适合的地方“封山育林”,完全排除人为因素,再假以时日,等待大自然的自身恢复。

2.绿化不仅仅是刨坑种树

1995年,庐山风景区发生了几次规模较大的泥石流。经专家调查,这是另一种性质的“人祸”——不是因为毁林,而恰恰是造林所至。由于人工林树种单一,且都高高大大,地表长年见不到阳光,使得杂草及矮小的灌木绝生。于是山上土质疏松,经雨水冲刷后树根渐渐裸露,很难抵挡水土的流失……

这件事让人哭笑不得。人们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大自然,但事与愿违,反遭到老天爷的报复。更有甚者,这样的报复并非“后无来者”。近十几年来,绿化运动已经以立法的形式在中国扎了根,人们对植树造林显示了极大的热情,但目前成长起来的人工林几乎都是由单一树种构成。在植树造林中,还缺乏生态观念、生物多样性观念,出现了南方都种杉树、北方都种杨树的局面。“南方杉家浜,北方杨家将”这种状况,违反了森林生态规律和生物多样性规律,造成的恶果是土地退化、树种衰退、未老先衰,林中动植物单一,病虫害因没有其他动植物的制约而大量繁殖成灾,不得不全部砍伐焚烧。1998年,河南省发生森林病虫害近1000万亩,马尾松毛虫、大袋蛾等害虫也在局部地区暴发成灾,造成数十万株树木叶子被吃光,数万株幼树死亡,人工林的单一品种提醒我们:绿化不仅仅是刨坑种树!简单地用成活率的多少在植树的“数字”上作文章,是不尊重自然规律的表现和急功近利的行为。

3.让生命留绿——“夫妻树”、“殡葬树”

(1)种下一棵“夫妻树”。人的一生有很多值得回忆和纪念的事情,能不能在其中加上一种植纪念树的方式呢?1996年10月12日上午,200对新婚夫妇来到风光秀丽的雁栖湖畔,栽下了松树、柏树。一些金婚、银婚的白发“老伴儿”也在绿色伊甸园里种下“连理枝”。当时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席的陈慕华等领导为“伊甸园·幸福林”纪念碑落成揭幕。陈慕华和她的丈夫钟毅同志,与新婚夫妇一起共同栽下了苹果树,作为结婚56周年的纪念。

这片“伊甸园·幸福林”占地面积178公顷,可供新婚夫妇和全国各地群众、国际友人在喜庆之际栽植各类纪念树。在这里所植树木归植树者所有,并拥有对树木的命名权。一对新婚夫妇代表参加栽树的全体新婚夫妇发出倡议:“新婚栽树,移风易俗;省下半桌席,种下一棵树。共植同心树,文明新时尚。”

如今的人们,结婚都挑好日子。1998年4月18日,春暖花开,杨柳依依。上海宝隆宾馆,请回了两年来在宝隆宾馆办结婚喜酒结良缘的9对夫妇和1对当日结婚的夫妇,在宾馆绿化广场共同开辟了一片“夫妻林”。披着婚纱的新婚夫妇,孩子刚满月的小夫妻,双双对对栽树忙,妻子当指挥,丈夫挥锹铲土,种下了10棵象征家庭恩爱美满的松树。伉偭们还各自为“自家”的小树起了名字,挂上同心牌,相约年年来此相会。喜结良缘的伴侣为这片“夫妻林”增添新绿,让美满家庭绿树长青。

(2)愿为青山一棵树,不作荒野一堆坟。人死了,好比一片树叶飘落,化为泥土青烟,来于自然,归于自然。倘若死后能滋养一棵树、一圃花草,给后人留一片阴凉,几缕芳香,生前为社会做贡献,死后遗体造福子孙,对于逝者来说,不啻是一种欣慰。对活着的人而言,那棵树便是逝去亲人的形象和化身,是寄托哀思与怀念的标志。清明祭祖上坟,面对大树跪拜,风吹树叶,飒飒作响,便是亲人与你低语;抚摸树干,执手相看,便是表达哀思的方式。

纵观历代先贤留下的坟冢或纪念祠堂,正像大诗人杜甫所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关城外柏森森。”后人瞻仰时,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坟墓规模的大小,而是生机盎然的森森古柏、郁郁苍松,它们就是逝者精神与人格的象征,令人肃然起敬。黄土堆岂能千古不变?唯有绿色的大树方能万古长青!难怪有位村老了解到土葬造成的种种问题后,便对儿子留下“愿为青山一棵树,不作荒野一堆坟”的遗嘱。让生命留下绿色,既是生者的美好愿望,又是逝者的安详归宿。孩子出生,父母为小宝宝栽树作纪念,让树和孩子一起成长:“青年林”与青春为伍、为青春歌唱;新婚夫妇共同植下一棵树,如同种下挚爱的生活;而当人们离开人世时,“树葬”便是最好的纪念,墓园中常青的大树随风飘动,预示着生命的千古。

(3)提倡清明节扫墓加植树。扫墓如能和植树结合起来,诚为美事一桩。每个家庭每年种下一棵或几棵树,本是举手之劳的事。一户种一树,百树种成林。年年如此,可是个不小的数字。清明节期间,天气回暖,春雨来潮,栽下树苗,只要种后管理得好,容易成活。把清明扫墓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创造物质财富结合起来,既经济实惠又有纪念意义。

4.让种树的人有利可图

森林的生态效益是全社会都在享用的,但责任却要一部分人以牺牲自己的发展来承担,这不公平;况且无论是保护原始林、封育天然林,还是营造人工林,都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要靠林区用自身的力量来承担改善生态环境的重任,也不现实。应该由国家建立一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将生态效益推向市场,体现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让建设者收益,享用者尽责。

林业专家沈孝晖认为,森林破坏的原因是因为人们需要木材,因此要保护森林,就必须使林木的所有者能够获取在正常情况下生产木材所得的同等收益。他构想:将森林生态效益分解成若干方面,如森林蓄水保土、防淤、护堤,收益方是水电水利部门;森林提供稳定优质水源、减免水旱灾害、保障农业生产,收益方是农业部门;森林提供洁净淡水,收益方是城镇居民和工矿企业。“因为森林的生态效益是不具商品属性的特殊商品,无法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补偿,若想使其公益性使用价值得以持续,只有依靠政府立法,通过税收形式收取,分配给森林的所有者和主管部门,弥补国家财政拨款的不足,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

森林资源最厚报于人类的一个宝贵特性就是,只要不超过它的砍伐极限,它是可以再生永续利用的。中国木材工业研究所所长叶克林说,保护天然林并不等于限制木材的使用。需要做的是制止不合理使用及浪费,如一次性木筷等,但不能不用。木材是对人体最友好的一种材料,完全无害,有温暖感,和人亲近,这是任何替代品所不能及的。同时最重要的一点是,木材在生产、运输过程中也是所有材料中最无污染、能耗最少的材料。使用其他材料只是在表面上看起来减少了木材使用,保护了环境,但其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相比起来大得多。现在,关键是抓住两头,一是政府严把天然林保护的关口,绝对不能再消耗这一部分资源了;另一方面是培育木材的健康消费市场,用需求和利润鼓励人工用材的建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让种树的人有利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