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监控与保障
24897200000013

第13章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由若干个具有独立功能的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系统,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完成系统的总目标。当其系统各个要素结合的方式越合理,相互作用越协调,则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整体功能就越大,教学质量也就越高。因此,有效组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节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机制

由于教学质量监控涉及的因素较多,体系庞大,内容繁杂,并受到学校各部门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制约,所以操作起来非常复杂,必须建立一个层级结合、上下贯通、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运行机制来保证它的实现。

一、教学质量监控运行的含义

教学质量监控的运行,就是在对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影响教学质量的诸要素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运作进行积极有效的规划、指导、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以确保学校的教学工作按计划进行并达到学校教学质量目标的过程。其内涵为:在学校教学决策、教学执行、教学组织、教学督导和学生评教“五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下,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活动与职能合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是由相应的组织和执行机构来完成的。在管理层次上,由学校、院(系)两级组织保证教学决策系统和教学指挥系统的有效运行。在管理职责上,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教学督导组织、教研室、学生教学信息员等组成的执行机构来保证整个体系的运行效果。

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过程中,不同层次的组织及执行机构的职责是不同的。校级层面主要是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学校的发展状况确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等重大问题,制定学校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安排全校重大教学质量管理活动,为教学活动提供相应的人、财、物支持。院(系)层面主要是贯彻执行学校的方针、政策,在其权限范围内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组织和实施日常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各执行机构要根据各自的职能,按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整体要求作用于相应的系统和监控点以及时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形成科学的评价结论,最终反馈于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以及教学决策系统、指挥系统,使整个体系的运行取得最优效果。

二、教学质量监控运行体系

(一)教学质量监控运行体系的构成

教学质量监控运行体系由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运行机制构成。

1.纵向运行的机制。层次合理、职责明确、权限分明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是教学监控体系得以运行的基本保证。学校的监控组织主要由学校和院系两级监控各有侧重,密切结合。院系监控为主体,两级监控各有侧重、密切结合。校级教学监控的运行,重点放在涉及面较广的课程和主要教学环节上,并对全校整体教学状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院系教学质量监控重点放在教学的具体环节和直接因素上,教研室是院系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辅助、执行以及对象部门。

2.横向运行的机制。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施以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监控,是保证监控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的初始阶段,针对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生源质量、师资水平、专业、课程等进行诊断性的监控,以便了解情况、协调配合、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的进行中,对教师的课堂授课质量、学生学习质量、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教师育人能力、师生关系、教风学风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形成性监控,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结束阶段,对学校教学质量、院系教学质量、师生教与学的质量、课程、专业、教学管理水平等进行系统的终结性监控,并将监控结果与学校内部体制改革、重点学科建设、课程改革、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优秀教师评选、奖学金评选等各项工作密切联系起来。

(二)教学质量监控运行体系的运行结构

由各个层面组成的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和系统。要保证其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应有功能,就需要对监控体系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将实现全过程的各项监控活动有机的协调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有机统一体。教学质量监控运行体系的运行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明确的监控目标。监控目标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在教学质量方面应达到的预期目的及其成果。监控目标尽可能数量化,对目标实施监控的措施项目、责任者、实施时间、进度等应予以细化。

2.专职的监控组织。教学水平评估中心是学校独立设置的教学与评估机构,是监控体系运行的职能部门。该中心在监控体系中的职能主要有:①参与制定监控体系所需各种评估方案、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办法;②组织实施教学质量检查和各项教学评估工作;③负责处理评估信息并发布评估结果;④负责对基层教学单位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估工作的检查和指导;⑤负责面对学生的教学质量调查(即学生评教);等等。该中心组织是学校最高行政领导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参谋、助手和办事机构,负责组织检查和监督学校各有关部门及各级教学活动,掌握监控体系的动态,组织教学监控的协调工作,保证监控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3.高效的信息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的全过程,也就伴随着及时获得大量的有关教学质量的信息流。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效运转取决于掌握和控制教学信息的流向。应明确规定各种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路线、程序、方法。明确各种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及评价技术的应用。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水平,建立质量管理“用事实说话”的机制。

4.科学的评价方法。教学评价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组织有目的的价值判断行为和进行新的价值性判断。进行科学的评价,要根据教学条件、教学状态及教学效果三大基本事项的具体内容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和方法,并形成文件;对每一项教学评价任务进行确认,严格按文件规定程序进行准备;结合教学评价技术建立起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过程评价、条件评价和经常性与随机性的教学评价,方能实施评价,完成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实际操作。譬如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发挥、教学过程的形成评价等等。教学评价工作统一由学校教学水平评估中心负责组织和确认。

5.完善的监控职能。明确每一个体系要素的控制内容与方法,把要素的内容分解细化为具体的监控活动,并得以分配和落实。这种分配落实,除了要在各职能部门进行分配外,还要依照学校组织层次,逐级地向下一层次分配,直至个人。监控职能的分配落实,必须同制订、修订和完善运行体系文件相结合,通过编写各自的教学质量手册,修订与完善各项教学工作标准、管理标准、规章制度,使学校的各项监控活动标准化、法规化、程序化。科学的管理制度是教学质量监控的根本依据与基础。

6.阶梯的循环运转。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循环结构组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转,即找教学质量问题——分析产生教学质量问题的原因——找出主要原因——制定对策(按监控的内容制订实施计划)——执行监控措施——检查效果——从成功的监控经验中提制标准——未解决的教学质量问题转入下一个监控循环。监控循环处于不停顿的、周而复始的运转之中,每经一次循环,也就解决一批教学质量问题,使教学质量提高一步。应该指出,上一级循环是下一级循环的依据,下一级循环是上一级循环的延续,它们彼此协调,互相促进。“处理”阶段尤为重要,只有切实做好“处理”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的改进。

三、教学质量监控操作程序

教学质量监控操作程序包括目标的确定、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制定、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教学评估、信息反馈、调控活动等环节。

教学质量监控的核心是全程性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监控,即根据目标进行检查,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测,建立教学评估制度,并通过反馈信息及时纠错、修正,以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一)是目标的确定

就是根据学校教学的优势、特点和自身的基础与条件,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决定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学校发展与改革的长远规划,确立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精英教育质量观、素质教育质量观、创新教育质量观和特色教育质量观。

(二)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

科学制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科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实验教学、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制定或区分各大类课程和不同层次对象的教学质量标准与要求,以及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

(三)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

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所获教学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通过专家、干部、教师、学生等多条渠道可获得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教学信息,形成稳定的信息源;通过对教学信息的分析,提供教学评估所需要的数据。

(四)教学评估

包括课程评估、专业评估、学生学习质量评估、教学状态评估和水平评估。通过对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多主体、多对象的监控和评价,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总结经验,找准努力方向,整理各种意见和建议,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与决策提供可用依据。

教学评估。侧重对结果的评估,此系统在学校的领导下由教学水平评估中心组织运行。专业与课程评估。专业评估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前提,对确定学校办学定位、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形成学校的优势与“品牌”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是实现专业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学目标的基础,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课程评估为手段开展课程建设,建成一批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与优秀课程,提高整体课程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专业结构、专业水平与课程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评估和课程评估在评估工作中占主要地位。

学生学习质量评估。学生学习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要以学风建设为根本,狠抓考风建设,以考风促学风,严格过程监控;鼓励学生开展学科知识竞赛和科技创新;不断完善学生奖励制度;实行辅修专业制、双学位制。做好学生学习质量评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教学状态与水平评估。院系(部)的教学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其教学工作状态和质量直接体现学校的教学工作状态和教学质量。因此,学校制定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开展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能更好地落实校、院系(部)两级的管理职能,更好地发挥院系(部)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引导各院系(部)积极落实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地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

(五)信息反馈和措施与过程调控

信息反馈和措施与过程调控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能否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之一,教学质量监控如果没有信息反馈和措施与过程调控,就不能成为可循环的监控体系,教学质量就难以提高。做好信息反馈和措施与过程调控,不仅可将各种信息及时反映给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相关的教学实施单位,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和意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地修正偏差,保证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有效落实,使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不断完善,从而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质量监控效果,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且应通过对反馈信息、意见等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如何改进工作、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求、建议,并以书面或口头等多种形式反馈给当事者,起到警示、导向作用。

四、信息采集和反馈

信息采集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教学规章制度、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单项评估方案,对学校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进行系统、有效的监督检查,收集各种教学信息并及时进行处理,提供给信息反馈与调控系统。

信息反馈和调控的职能,是对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收集到的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准确、全面、快速地反馈到运行与管理系统及教学落实与实施系统,以制定相应对策和调整措施,及时进行调控。

(一)信息的采集

信息的采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由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人员通过多种渠道,按要求真实、准确、详尽地收集教学工作的信息。信息的采集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

1.各类教学检查。规范的教学检查制度是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保证。教学常规检查由每学期开学初检查、期中检查、期末检查、毕业设计(论文)检查、其他教学专项检查等组成。对教学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处理,使其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发挥监督、警示作用,以使教学活动产生预期的优良结果,保证教学质量。

2.领导听课。建立和完善领导听课制度,既有利于各级领导深入基层、深入课堂了解教学状况,又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营造一个全校各级领导都关心教学、重视教学、支持教学的氛围。

3.同行听课。教师之间应互相听课,同行听课可以达到观摩学习的目的,能够促进同行之间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共同探讨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学生评教。首先是建立一个具有导向性、可操作性评教指标体系。其次是进行评教信息收集和整理。对评教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并及时向有关单位和教师反馈,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依据。这样能增强学生参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对教学的投入。

5.教师评学。开展学风和学习效果评议,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通过反馈和改进,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确保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真正学到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到社会上有较强的竞争力。

6.教学督导。建立教学督导制度,教学督导团(员)采取听课、会议及谈话等方式履行督导职能并开展以下工作:一是为学校教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对学校教学管理进行监督和检查;三是交流、研讨学校教学工作状况;四是通过大量听课,掌握不同类型、不同层面课程的一线教学情况;五是对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课,加强与教师的联系,帮助其提高教学水平;六是对毕业设计(论文)、试卷质量进行抽查,同时开展各种教学评估工作;七是参与各种教学检查活动。

(二)信息分析

通过各类教学检查、听课、教学督导等方式采集的信息,大都是一些零散、表面、繁杂的原始资料。在处理方式上是不能把这些信息原封不动地反馈给教学工作者,而是需要对教学信息整理加工,即通过分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对原始信息进行科学处理,为教学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信息分析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1.教学例会。学校要制定教学例会制度,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例会,主要分析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讨下一步工作。

2.教学信息通报。其内容主要包括日常和周期性教学、专项教学检查、教学总结或报告及有关教学研究等信息,使之能够全面反映教学基本状况,以便有关领导和单位能够及时掌握教学和教学管理动态。

3.专项报告。学校每年组织专项检查,如毕业设计(论文)、试卷专项检查等。教务处根据情况进行分析,形成报告,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初步意见,为各职能部门和各单位改进工作提供参考。

4.调研报告。根据需要进行有关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调研,进行对比分析,以形成报告,为有关职能部门改进工作或进行决策提供参考性意见。

5.符合度检验。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对多种形式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实施多参数分析,进行符合度检验,分析偏离标准原因,为能够开展有效的调控提供全面的依据。

(三)信息的反馈与调控

信息的反馈与调控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关键。在收集所有教学信息的基础上,依据性质不同进行整理分类,将结果分别反馈给学校和教学单位并形成决策。首先,对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其次,责成教学单位负责解决内部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从各种渠道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反馈和调控,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效率。

第二节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的原则和要求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际运行包括许多环节和因素:管理监控和评价工作、确定监控部门(组织)及工作人员、明确拟要解决的问题、设计监控与评价方案、收集、分析与处理信息、报告监控与评价执行等。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顺利和有效运行,必须提出并遵循符合教育规律、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需要的原则和要求。

一、目标性

根据目标管理的原则,高等学校要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总目标。总目标之下分为学科教学目标、专业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以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等五个层次。目标体系要自上而下层层展开,落实到每一个部门、专业、课程和教师,落实在部门的工作职责、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中。制定目标时应尽量具体化,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教学质量监控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通过教学工作的检查、评价、信息反馈机制,对教学工作全过程进行跟踪和实施有效的监控,实事求是地分析影响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中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进一步规范的要求,从而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质量监控作为实现教学管理目的、确保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手段,在运作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标和宗旨。

二、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以科学的精神来组织和运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伯纳德·巴伯认为,科学的本质就是理性,科学与普遍的人性具有密切关系,科学就是人试图运用理性的思考和活动来理解和支配人们的生活世界。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而且有些是很难用数据和量化指标来衡量的。因此,在制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上应注重科学性,在制定监控与评价具体指标时要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使精确量化与模糊量化互补,并采用多渠道监控与评价的方法。

这里的科学性主要是指合理设置教学质量的监控点和监控尺度,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性。在制定各种教学质量的标准时,必须结合学校的实际,标准定得过高或过低,脱离实际,会导致指标体系无法得到贯彻落实,起不到准确进行自我诊断的作用,指标体系要力求简洁明了,相关因素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各级指标尽可能地进行量化,对不易量化的指标必须进行明确的界定和说明,使之易于评价,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制定各种指标体系时要对指标体系的内涵做出明确解释和说明。

三、可控性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际上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质量管理的一套管理和操作系统,是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加强自我约束的有效机制。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必然具有可控性,只要能够顺应教学工作和活动的内在规律性运作,质量监控即能按照计划达到预期的目的。

运行质量监控体系,需要对教学工作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工作状态的信息获得及时反馈并对其质量进行监控,所以必须具备可控性,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监控方式,有不同的监控重点。要充分发挥质量“监”与“控”有机结合的作用。积极监管,严格控制,使得监控功能落到实处,以达到发挥教学质量监控的效力。要避免由于只强调过程监管,而忽视结果控制,造成监控结果不能达到目的。

四、有效性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和运行,应当是能够客观地、准确地衡量出教学质量的实际状态,能够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目的的实现,具有极高的可信度。这就要求教学质量监控指标体系进一步细化,标准科学合理。反之,就不能准确反映出教学质量的真实情况。教学质量监控指标体系标准必须恰当,若过高则可望不可及,指标便形同虚设,质量监控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若过低,则缺少激励作用,教学质量也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因此,确定的标准必须科学、合理,而且是经过努力才能够达到的。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必须充分考虑院系(部)专业设置、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教学特点等实际情况,尽可能将各个教学环节和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主要因素以及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考虑进来并融入监控体系内,使监控体系与日常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使其在各部门和各岗位职责的支撑下,随着日常教学活动的进行而运行,达到常态化,从而更能具备运行的有效性。

五、持续性

持续性是指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从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发展观出发,把握教学质量不断改进、持续发展的本质,建立能及时了解教学质量需求和质量过程的发展变化,并进行相应质量改进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组织制度上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高。学校全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持续运行,目的就是要实现持续的质量改进和提高。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的持续性原则,是其运行形态实际及其规律性的客观要求。因为高校教学工作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周期性过程,对其教学质量的监控也要遵循这个规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伴随着教学工作的进行而运行的,这就决定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的长期性;高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遵循着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只有不断地同步发展和完善,才能有效地完成自己的职能。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建立长效的组织机制、制度体系、监控评价体系和反馈体系,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满足社会持续发展的需求,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原则,要在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上得到贯彻。因为他们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只有在他们的共同约束和作用下,才能使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得以科学、有效的运行。

第三节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的质量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为实现教学管理目的、确保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目标而建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能否发挥积极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取决于其自身运行的质量,即体系是否能够有效、协调地运行。

一、确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的科学理念

教学质量是一个综合指标,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教学质量的高低没有绝对的标准,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特色要求、不同的就业面向以及不同的市场需求,就会有不同的质量要求和质量标准。但是,总体的、科学的、共性的标准和要求必须坚持,不能降低,这就要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确立一些科学理念。

(一)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运作教学质量监控

系统工程理论认为,系统是由若干个具有独立功能的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完成和实现系统的总目标。系统的结构越趋于合理,则系统的各个功能之和就越大,从而使得系统的整体功能增大;反之,则会使系统的整体功能受到削弱。类比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其各个要素结合的方式越合理,相互作用越协调,则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整体功能就越大,对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也就越高。因此,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只有科学的、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作,才能最有效地发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职能作用,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把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的层次性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由多个主环节构成的具有反馈控制功能的一个闭合系统。在纵向层次方面,每个环节又包括若干个子环节,每个子环节又包括自己的子环节。每个主环节和自己的子环节在功能、职责和权限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每个主环节及其自己的子环节要做到逐级负责,分工协作。在横向层次方面,各个主环节又对应着不同性质、不同内容的监控,并且各个主环节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具有前后连续性。在不同的教学过程阶段,要有选择性地采用不同的监控策略。

(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依法制和规范运行

高等学校建立和运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推进教学质量保证活动,要以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条例为依据,通过建立规章制度体系,依法实施管理,克服主观随意性,使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使学校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工作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地进行。对从事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工作的部门、个人,要通过制度形式规定其职责、权限和任务;对其具体的工作,也要科学地规定其程序、规范。从而,实现对影响教学质量各因素、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有效控制,使提高教学质量有基本的保证。

(四)深刻理解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多样化、多规格,即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由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的质量。美国高等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指出:“现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多样化的很重要的表现形式应是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和差别。”因此,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标准也不能是单一的。不同层次、学科类型、办学水平的高等学校,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内涵和具体措施是不尽相同的。各高等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校制宜,在遵循教学质量保障一般规律和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避免盲目推崇某种模式和方法。在常规的体系框架下,具体的要素与结构、组织体系、工作体系、运行机制等有可能有多种形式和途径,只要是可行的、有效的就是合理的。

二、强化教学质量形成过程的监控工作

教学质量是在教学全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对教学质量的监管也就必须从教学的全过程来考虑,以形成对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机制和体系。

第一,招生过程的质量监控。学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性资源,学生的群体结构、入学时的水平、入学动机和学习态度等直接影响到入学后的教学质量。因此,要严把新生质量关,搞好入学新生全面复审等工作。

第二,教学计划形成过程的质量监控。教学计划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其制定得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计划实施后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制订教学计划要做充分调研,反复论证,以反映学校教学活动规律的客观要求,体现培养目标和社会人才市场的真实需求。

第三,教学实施过程的质量监控。这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基本内容,包括对教师教、学生学、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以及教学基本建设(包括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风建设、教学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的质量监控。

第四,教学保障过程的质量监控。主要是指学校教学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单位为保证教学正常运转,应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服务,譬如提供最新的图书资料,提高计算机辅助教学、电化教育、仪器设备、体育场馆、多媒体教室等的水平,以及管理和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

第五,教学考核过程的质量监控。一是要建立科学的考试工作制度和规程,严格考试过程管理,特别要搞好试卷阅改、试题和考试分析,做好考试工作总结;二是要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学校、院系(部)、教研室和学生四级评教相结合,以学生评教为重点,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教办法,对每位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学识水平等进行全面的、严格的考核和评价。

第六,人才使用过程的质量监控。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及时地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的反映,以及毕业生自己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从教学全过程来看,应建立起学生从输入到输出整个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质量监控。教学全过程是一个包括多个阶段的动态过程,对其质量进行的监控也应当是动态的。各个监控阶段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相互关联。前一个监控阶段是后一个监控阶段的基础,而后一个监控阶段是前一个监控阶段的延续,并且前一个阶段的监控效果会直接影响后一个阶段监控工作如何进行及监控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必须强化教学质量监控运行的过程操作。要能预见到某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将其解决在苗头之中;要尽可能减少失误并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将其对教学质量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要建立事前预防、过程控制、事后总结提高的全过程监控机制,并对全过程实行动态的控制,使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在科学的受控的状态下进行。

三、及时解决教学质量监控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教与学是一个过程,只以最终的评价检测断定其质量是不完全的,而应将预防与检验、监控结合起来,把质量问题解决在形成过程之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能及时、全面地收集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加工,能及时发现系统自身及各要素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预防不可挽回结果的出现,充分体现“事前管理、防患于未然”的质量控制理念。

从监控活动的实施过程看,主要有大过程、中过程和小过程之分。大过程是指从“招生——计划——教学——毕业”这一学生从输入到输出的全过程,它所反映的是教学产品——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基本成型过程,这一过程必须始终置于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和管理之下。中过程则是指一个监控管理周期,包括制定计划——运转调控——检测评估——总结提高等教学工作监控的全过程,一般可为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小过程主要是指对教学领域某一特定对象进行一个时段或一个特定过程的质量监控。譬如对某位教师教学、某班学生学习、学生成绩考核、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等进行质量检查、监督、评估等。不同的过程在时间长短、过程连续性方面是不同的。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和运行,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创造了必要条件。但是,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内容及力度来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及时解决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问题:

其一,教学过程监控不平衡。目前,就国内多数高校而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和运行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许多地方高校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主要是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或某些环节,譬如主要偏重于课堂教学,而对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则较少顾及,尚未形成一个全面、全程、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教学质量监控的全过程角度来看,需要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监控。要及时补充监控内容,消除监控盲点;及时调整监控内容及机制,校正监控偏差,以逐渐达到对教学工作合理、有效的全程监控。

其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目前有的高校尚未建立符合本校实际且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大多采用拿来主义,主要借鉴或甚至完全照搬其他院校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过于模式化;评估过程中人为因素较多,对教学质量的评价难以达到真正的科学化、客观化,势必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每一个高校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根据不同的监控过程(中过程、小过程),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指标内容;并在监控过程中及时进行修正和改进,使质量评价指标科学化、标准化。

其三,教学质量监控的信息反馈和调控功能发挥不足。首先,表现在反馈信息的内容不完整。反馈信息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优、良、中、差等结论性的内容,还应包括出现问题的原因和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建议。这样,才能保证信息反馈的有效性。其次,表现在信息反馈的不及时和调控适时性差。监控系统反馈信息中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大大削弱了后续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过程的价值和意义。

其四,教学质量监控过程缺乏严密性。目前对教学计划、教学秩序的监控较重视,而对执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监控不足;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监控较严格,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监控较松弛;对学生的理论学习考核比较重视,而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核缺少办法;对学生知识获取质量的监控严,对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监控松。

四、实行制度约束与人文激励相结合的方针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就是要使各项教学工作按照科学化、合理化的规则,协调有效地进行。因此,建立严格、规范的规章制度是很有必要的。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倾向于建立约束范围更加广泛、约束手段更加严厉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手段,建立约束为主的管理制度和手段被放到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的首要位置。

但是,以约束为主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由于过分依靠多层化管理,条框限制多,统得死,管得严,压得重,教师突破教学程式、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的积极性往往容易被压抑,学生探索创新、发展个性的自由空间常常遭到封闭,教学活动缺乏活力。在这种约束机制下,师生有一种被“管束”的感觉和失落情绪,多数人实际上采取了谨慎、消极甚至是抵触的态度,使管理效果明显打了折扣。

以约束为主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没有正确把握大学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滥用物的生产方式及其质量监控模式来建构非物质形态的活动及其质量保证体系。这样,使本该占据支配地位的人文激励机制被置于从属地位,而本该居于辅助地位的约束手段却占据了主导地位。加之管理者对激励的理解和运用没有真正触及教学主体的文化价值和心理需要,不能从根本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由于学校是一个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因此,在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文激励机制置于主导地位。大学教学领域所从事的认识活动,不仅仅是对前人间接经验即书本知识的复制式或再现性学习,而且还要求教师与学生在知识发展领域和价值实践领域用自己的心灵去进行自主性探索,即建立在直接经验上的创造性实践。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是围绕教学活动展开的,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要是教师,因此在强化教学质量监控的同时,更要理解教师的劳动价值,要相信教师,尊重教师的人格和需要;要与教师沟通,虚心听取教师的看法和建议,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学生,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探索各种各样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都能以人为本的目的。

当然,强调激励导向并不是要完全取消约束性的管理内容,而是要求取消约束为主的管理理念,处理好激励与约束的耦合关系。教学质量监控既要使各项教学工作有章可循,又要使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获得充分激励,关键是摆正激励与约束的关系。

激励与约束这两者在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中各有其职,既不要相互包办,亦不能彼此错位。激励是一种正面导向的机制,在管理活动中它反映的是人的主体特性需要,关注的是个体的自由创造力量与组织的活力;规章制度起源于科学管理范式,在管理活动中它反映的是组织在社会化活动中的基本条件和物化经验,关注的是事物的标准状态与组织的协调情况,这两者都是实现组织既定目标所需要的管理手段。在一个理想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里,应该是由人文激励机制来产生教学过程所需要的人本资源,而由约束机制来监测并协调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与人本资源的共振。只要管理者按照“人为本,事为功”的准则对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进行运作,那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作为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中的两大组成部分,其功能完全可以统一在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旗帜之下,相得益彰地贯穿于全面的质量保证运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