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24897600000004

第4章 社会主义概念的形成和历史演变

“社会主义”的概念是在历史中形成的。“社会主义”一词源于古代拉丁文Socаi lis,原意是“同辈的”“同伙的”“善于社交”等。最初,人们对这一词汇是从抽象意义上使用的。在研究社会现象和人的问题时,人们需要考虑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关系。“社会主义被看作是对人的社会属性的强调,以区别对人的自然属性的重视。例如,德国的神学家、历史学家、本笃派教士安塞尔姆?德辛在1753年与别人论战时,就把信奉天主教的神学家与倡导自然法的人区别开来,称那些强调人的社会性的为‘社会主义者’。”

后来,当人们对人与社会的关系作进一步考察时,当初被称为是强调人的社会属性的“社会主义”又被赋予社会本位的含义。例如意大利传教士贾科莫?朱利阿尼于1803年所写的论文《驳******主义》中,指出人生下来就注定是社会的人,因此社会主义是自然所要求的和历史所遗留的,而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个人主义,因此它是“******主义”。后来,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也曾写过一篇题为《我为什么相信社会主义》的文章,文章中所讲的“社会主义”也是与极端个人主义相对立的、以社会的整体利益为本位的概念。

可见,最初的社会主义概念,主要指的是人的社会性。

到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晚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如法国的圣西门派和英国的欧文派开始把“社会主义”一词用作他们向往的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和新的社会制度的名称。这时开始,“社会主义”概念才真正具有了现代意义。1827年11月,欧文派在其主办的《合作杂志》上首先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这是在该杂志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的,该文认为,凡是主张资本归公有的人是“公有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再如法国的圣西门派的信徒戎西埃雷主办的《环球》杂志则在1832年2月也把“社会主义”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名称。到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主义”一词在欧洲普遍使用,成为一种流行语言,这同产业革命后欧洲的社会矛盾的激化是分不开的。人们把解决社会问题的设想、方法叫做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一时成为一种时髦。特别是一些进步阶级、激进的知识分子将“社会主义”作为与资本主义作斗争的旗帜,各种反资本主义的思潮都将自己标榜为“社会主义”,除了“空想社会主义”之外,还有“封建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等等。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社会主义才成为一种科学,马克思、恩格斯为了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别,特意在“社会主义”一词前面冠以“科学”二字。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它是马克思、恩格斯详尽地分析了人类社会历史,全面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研究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才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它集中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是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与“社会主义”紧密相连的另一个概念就是“共产主义”,这也是在19世纪30年代才出现的一个新词汇。它也导源于古代拉丁文,原词Communis,意为“公共”。实际上把“共产主义”译为“公产主义”更为准确。19世纪30年代法国工人秘密团体开始把“共产主义”一词用作他们要努力争取的在废除资本主义之后实现的理想社会的目标。在当时,“社会主义”主要在社会上流传,特别是在有产阶级知识分子当中流传,而“共产主义”更多地在社会下层,主要是在工人群众中盛行。到了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影响的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二词已经通用,都用以指反对资本主义的思潮与派别,都用以指要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高于资本主义的公有制的新社会制度、新社会形态。“科学共产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也成了同义语。

“社会”一词在中文中是“人群”的意思,从这个意义来讲,不能把“社会主义”一词完全说成是外来语。根据我国现有典籍介绍,“社会”一词有两个来源:一是继承我国历史上的传统用法,表示群居会合的组织或机构,如“文艺社”“出版社”“合作社”等。如《孝经?纬》上说:“社,大地之主也。”后来,“社”变成了人群聚会的地方。如《红楼梦》第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就是大观园的姐妹们商定定期聚会。“会”,就是聚会。两个词联用,表示在一定地方举行演艺、祭神的集会。后来又发展成为志趣相投者结合成的团体。总之,这两个意义综合起来,就是指一些人为了共同的目的聚集在一个地方举行某种活动。所以,中文的“社会”,也是指的群体而不是个体,它也隐含着反对个人主义的意思。

1878年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加强学习西欧,走资本主义现代化之路。西欧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于19世纪80年代传入日本,日本人用古汉字把英文Socаi lism译为“社会主义”,把英文Communism译为“共产主义”。20世纪初,这两个词又被中国人移植到中文中来。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共产主义开始在我国得到自觉、系统的传播。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二词均有三方面含义:一是指将来必然要实现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二是指关于为什么要和怎样才能实现这种社会制度的思想、理论、学说;三是指在这种理论、学说指导下,为实现这种理想社会制度而进行的实践,即运动。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之后,“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应具体地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深刻含义:一是关于为什么要和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的思想即理论,也就是说,它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历史条件、基本途径和根本任务的科学理论;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领导下,广大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设新社会的实践运动,即社会主义运动;三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以后,领导广大人民通过社会主义运动而建立的以消灭剥削、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制度。因此说,社会主义是科学理论、现实运动和社会制度的统一体。

在科学地理解“社会主义”概念的问题上,马克思曾经说过,“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时才使用的。所以,当不需要特别强调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对立时,我们也可以把科学社会主义简称为“社会主义”;或者说,我们所讲的“社会主义”就是特指科学社会主义。尽管从现实运动和社会制度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不同于共产主义,它们分别属于同一现实运动和社会制度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或过程,但是从科学理论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亦即共产主义,两者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概念既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凭空产生的。“社会主义”概念只是对社会主义思想、思潮的概括,尽管这种思想、思潮要比这一概念早得多,而且古代以及近代的早期、中期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并未承认自己是社会主义者。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者,最初使用“社会主义”一词,表达了他们不满意资本主义社会中盛行的个人主义,朦胧地倾向于集体主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是同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通行的原则和制度根本对立的,因而,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继承物、对立物、取代物和创新物,它是为继承资本主义各种积极成果、克服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和弊病而创建的高于资本主义的新型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从观念形态的历史发展来说,它反映出人类思想中追求普遍利益而不是狭隘的局部利益的努力。它的出现和逐步完善表明多少个世纪以来人类一直将社会的平等和正义作为自己奋斗的理想。正是由于有了这种理想,人类社会才出现了希望的曙光,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后,它像阴霾夜空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解放的道路。一百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的总方向正是按照科学社会主义所指引的大方向发展的,尽管这种发展在实践中充满了曲折、反复、挫折甚至局部和暂时的失败,这也说明和证实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轨迹和未来方向不可能是笔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