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水浒黑白绰号谭
24897900000124

第124章 双鞭呼延灼

《宣和遗事》和《癸辛杂识》所提及的宋江三十六人集团,均有铁鞭呼延绰。

据《宣和遗事》,呼延绰是宋王朝的将军,“朝廷命呼延绰为将,统兵投降海贼李横等出师设捕宋江等,屡战屡败。朝廷督责严切,其呼延绰却带领得李横,反叛朝廷,亦来投宋江为寇”。《水浒》的有关章回,显然是以这些情节为纲目而展开笔墨的。

首先,给他定位是北宋开国功臣河东呼延赞的嫡派子孙,并取名呼延灼。

呼延赞何许人也?“呼延赞,并州太原人……雍熙四年,加马步军副都军头。尝献阵图、兵要及树营寨之策,求领边任。召见,令之作武艺。赞具装执鞬驰骑,挥铁鞭、枣槊,旋绕廷中数四”(《宋史·呼延赞传》)。

“呼延赞,并人。忠实有勇,遍体文以‘赤心呼杀’字。出入有破阵刀,降魔杵,铁幞头,两角有刃,皆十余斤。乘骓马,绛抹额,自谓慕尉迟敬德”(《隆平集》卷十七)。

原先,《宣和遗事》中的呼延绰,兵器是一条铁鞭。龚圣与《宋江三十六赞》皆称:“尉迟彦章,去来一身。长鞭铁铸,汝岂其人?”

由是为了写好呼延灼,他的手器由单鞭改为双鞭,而且是“使两条铜鞭,人不可近”。

史传呼延赞是善耍一条铁鞭的。古代名将唐尉迟恭、五代王彦章都是以单鞭闻名的;为了取诨号“双鞭”,也就不得不改弦更张了。余嘉锡教授说:“盖作《水浒传》者,欲写呼延灼之勇,嫌铁鞭不如双鞭,遂以意改之耳。”

这就是“双鞭”诨号的由来。

按呼延灼和他的原型呼延绰,均不见宋元其他诸书,它仍是小说家言。而此处取姓有“呼延”,似作者之意还要在梁山上放几把少数民族成分的头领坐位。

其中一把坐位就是呼延灼。

呼延姓氏原不见秦汉大一统时期中原黄淮和诸越等民族姓氏。呼延氏来自漠南北。据《通志·氏族略》:“匈奴有呼衍氏,人中国,改为呼延氏。”此说或是。另说呼延氏出自与鲜卑融合的匈奴人。公元四、五世纪,鲜卑贵族在黄河北岸多次建立王朝,鲜卑也逐渐替代匈奴成为北中国仅次于汉族的主要民族。如起自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北段)的拓跋部、辽西的慕容部、宇文部、段部。他们先后建立有代、魏(拓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慕容)和北周(字文)等政权。有些姓氏,随之国亡,也渐无闻,如原为拓跋氏的元氏;也有的沿袭至隋唐仍是望族,如宇文、长孙、诸窦;此间呼延氏因系匈奴融合于鲜卑,乃旁系,所以虽出自河东,也因支脉细微而未见望。

呼延灼是仰仗连环马而出名的。北方游牧民族都善骑术,也擅长以骑兵作战,史载前燕名将慕容恪最早采用连环马战术,“乃以铁锁连马,简善射鲜卑勇而无刚者五千,方阵而前”(《晋书·冉闵载记》)。南宋初期,金朝四太子兀术(完颜宗弼)举兵南下,所率精兵中军是铁兜重甲的骑士(铁浮图),他的左右翼就是几匹马相连并进的轻骑(拐子马),即连环马,所谓是“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三朝北盟会编》卷二〇二)。

这种拐子马,也就是呼延灼连环马的造型。

可是这种拐子马,在对手发现了它的致命弱点后,在战场上就再也起不到威慑作用了。因此金国强大的拐子马,在进入中原大地后,一在颍州(今安徽阜阳)被刘锜击败;再在郾城被岳飞歼灭。所以当呼延灼踌躇满志,得意非凡,妄想仗着连环马踏破梁山时,一场以钩镰枪破连环马的战斗,已经在秘密而顺利地策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