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水浒黑白绰号谭
24897900000143

第143章 大刀关胜

《宣和遗事》记押运花石纲的十二名指使,其中排在第十一位的是关胜。

关胜,在同书九天玄女娘娘的天书里,又作大刀关必性。

他们由李进义率领上了太行山梁山泺,以后纳入了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群。

但是关胜在此期间,并无独立的事迹。

在《宣和遗事》推出后,元人杂剧《豹子和尚自还俗》、《王矮虎大闹东平府》和《争报恩三虎下山》都分别出现有关胜故事。尤其是《争报恩》的《楔子》中有关胜的自我介绍:“某乃大刀关胜的便是,奉宋江哥哥的将令,每一个月差一个头领下山,打探事情……昨日晚间,偷了人家一只狗,煮得熟熟的,卖了三脚儿,则剩下一脚儿。我卖过这脚儿,便回我那梁山去了。”此时关胜还自称是梁山第十一位头领,其身分尚未定位。

大概在此前后,关汉卿等元杂剧家大唱特唱了关羽故事,称他为“关大王”,且定下了关羽持大刀(青龙偃月刀)的威武形象。

爱屋及乌,于是在龚圣与为关胜作赞时,就借他姓“关”,竟说:“大刀关胜,岂云长孙?云长义勇,汝其后昆。”

龚赞以大刀衣钵相传,这样,既有大刀实证;又同为姓关,关胜就必然是关老爷的正宗传人了。因此俞樾在读了这首龚赞后说:“则俗传以关胜为关公之裔,亦非无因。”(《茶香室丛钞》卷十七)近人余嘉锡也说:“龚氏之赞皆就姓名、绰号字面牵合以成文,以此人姓关,遂曰‘岂云长孙’,非真以为壮缪后昆也。《水浒传》即从此傅会,其实皆出臆造,无足深论。唯是圣与自言‘即三十六人,人为一赞,而箴体在焉’。故其各赞,皆语言规讽。独胜赞略无贬辞,且谓其不愧云长之义勇,此其间必有事实可据,绝非空言称叹。岂龚氏亦以济南守将拒金被杀者为即此关胜,故从而许之欤。”(《宋江三十六人考实》)

因而,颇有人认为史传所记的北宋末期济南守将关胜,就是《宣和遗事》的关胜原型,或说他是在梁山招安后,出任济南武将的。

关胜因为坚决抗金,被主官刘豫杀害。

建炎二年(1128)正月,刘豫任济南知府,“是冬,金人攻济南,豫遣子麟出战,敌纵兵围之数重,郡悴张柬益兵来援,金人乃解去,因遣人啖豫以利。豫惩前忿,遂蓄反谋,杀其将关胜,率百姓降金,百姓不从”(《宋史·刘豫传》)。

刘豫任济南知府,“是时……豫欲得江南一郡,宰相不与,愤愤而去。挞懒攻济南,有关胜者,济南骁将也,屡出城拒战。豫遂杀关胜出降”(《金史·刘豫传》)。“金兵薄济南,守将关胜善用大刀,屡战兀术。金人贿豫诱胜杀之”(王象春《齐音》)。

由于关胜被害于济南,在光绪《山东通志》里竟然出现有关胜的遗迹:“历城马跑泉,乃金兵薄济南时,关胜与兀术大战。一日,至渴马崖,求水不得,马跑地而泉涌出,因名马跑泉。今西门南濠外有马跑泉,泺水环流,是另一泉也。刘豫受金赂,杀关胜,其墓在渴马崖西”(卷一百九十九)。

他难道真是梁山坐次第五的那个大刀关胜吗?

《水浒》为编造关胜乃关羽重生,与他配备一匹赤兔马(前作“火炭马”),还有一柄青龙偃月刀。其实不要说是东汉末年,就是两宋时期也没有用这种刀作战场上的手器。明茅元仪《武备志·军资乘·器械》称,所谓的青龙偃月刀,也只能在校场训练时使用。按,明清武举,有考核刀法一项。它所采用的刀,就是青龙偃月刀,又称关王刀、春秋刀,重约三四十斤,有的甚至重达百斤,应试的武举子得过几关,最基本的是要举刀;尔后还要舞刀。

包装之术,古皆有之。此处《水浒》为包装梁山好汉不平凡,竭力替山寨多贴些金粉;拉大旗作虎皮,也从姓氏学里做手脚。此中如《宣和遗事》本是军官的柴进、杨志、呼延灼和关胜等人,在这里经过调整、修理后,竟都分别说成是末代王孙、名门遗裔了;而拉得最远的,声誉特酷的,莫过于关胜。从《宋史》、《宣和遗事》到元杂剧,关胜自是关胜,本与武圣人关夫子不搭界,但尔后就是因为姓关,就被移植为关羽名下了。岂不知神无后裔,造神者不造神后代;更有甚者,明清以后的戏台和小说里凡姓关的必是好人,如《施公案》关泰、《野火春风斗古城》关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