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水浒黑白绰号谭
24897900000156

第156章 双枪将董平

董平原来的绰号是“一直撞”。那是在《宣和遗事》九天玄女娘娘编的天书里写下来的。不料龚圣与却把他改为“一撞直”,并把他比作鸿门宴上的樊哙,“昔樊将军,鸿门直撞,斗酒肉肩,其言甚壮”。

余嘉锡考证,以为董平绰号还是以“一撞直”为是,“谓其每遇战斗,勇往直前,所向披靡也”。“唐广明岁,薛能失律于许昌,部将周岌代之。明年宰相王徽过许谓岌曰:‘昔闻贵藩有部将周撞子,得非司空耶?何致此号?’岌赧愧良久,答曰:‘岌出身走卒,实蕴壮心,每有征行,不避剑锋,左冲右摔,屡立微功,所以军中有此名号。’王笑,复谓岌曰:‘当时襆落涡河里,可是撞不着耶?’岌顷总许卒,征徐方,为贼所败,溺于涡水,或拯之仅免,故有此言”。余嘉锡由此认为,“‘一撞直’之名,正与‘撞子’之意同。此亦唐宋俚俗之方言,作《水浒》时已无此语,嫌其义晦不甚可解,遂改为‘双枪将’矣”。

此说当是。

董平绰号“双枪将”,此“双枪”乃是《水浒》为他所配。盖古代持双枪为手器者多为英才:

一,唐李光弼部将白孝德;白孝德曾持双枪大战史思明部将刘龙仙,杀之(《旧唐书·白孝德传》);

二,五代后梁大将王彦章。“王彦章骁勇绝伦,每战用二铁枪,皆重百斤,一置鞍中,一在手,所向无敌。时人谓之‘王铁枪’”(《资治通鉴》卷二六九);

三,元末明初朱元璋。据传,明太祖早年从戎,也耍双枪,长的一丈六尺,枪竿有一握粗,用于步战;短的一丈二尺。施于马上。双枪均攒竹为竿,涂黑漆,上悬黑缨、黑旗。“每遇大战,辄率骁骑冲中坚,绕敌后”(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明建国后,两枪列在午门中楼黼座后,与本家的皇子皇孙留念,以示创业艰巨、守成不易之意也。明王士祯因此作有《文皇御枪歌》:“如云黑帜绿沉枪,帜尾绒排七曜色。枪尖铁浴九秋霜,毋论此枪丈二尺。尺刃能为万人敌,燔如掣电长绕身,袅若修蛇四舌翼,衔枚直透深阵后。”

以上所述,或系《水浒》作者为董平双枪注脚。其实不然,白孝德、王彦章和朱元璋等虽持双枪,但搏战时仍使一枪,盖因骑将作战,若同时举两枪,极难运用自如也。《水浒》写作两长枪同时耍用,于理欠妥,但乃小说家言也。

《水浒》里梁山好汉中以手持兵器为绰号者,是描写他们的武艺绝伦,董平绰号“双枪将”,显然身手不凡,是耍用这般武器的绝对权威。可董平虽名列五虎上将之一,但坐次在天罡群星却名列十五,和其余四虎将(关胜,名列第五;林冲,名列第六;秦明,名列第七;呼延灼,名列第八)隔开几只座位,坐在忠义堂上,有点不协调。以至后来忽来道人写《荡寇志》就钻了空子,说是天降石碣是假的,是宋江命萧让、金大坚在董平、张清上山前就已经打好样式了,董、张等人是临时填缺的,云云。

董平原始故事,在《宣和遗事》也有记录,说他是郓城县都头,奉命去捉拿劫生辰纲的晁盖等人,因为没有得手,“受了几顿粗棍限棒,也将身在逃,恰与宋押司途中相会”,是宋江开了亲笔介绍信,将他推荐上梁山泺。

史传所载确有董平其人。但此董平似非梁山好汉造像的原型。按,南宋初年,有在河南南部组织武装的土豪董平,在金宋交界地区趁火打劫,先后据应山、孝感、信阳,“(董)平差人占据信阳,自往唐州大义山扎寨,令随、唐、信阳三郡人户送纳粮草,并收逐处税钱。建炎四年三月十六日,平领三万余众到本府(湖北德安)。本府差正将辛选发兵往应山界迎敌,战数合,贼大败走,杀贼千余人,钲、鼓、旗、枪、弓、箭器械,弃之满道。平寻走往西京界,为乡村把隘人所杀”(汤安守城录》)。此处的董平实系介于宋金间的流匪,他虽曾接受宋的封授,任统制官,但多殃民。余嘉锡认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董平为唐州土豪,而不言其为降将,似非梁山泺之董平矣。然宋江等之降,至是已八年,则一撞直者,未必不可去军籍还乡为土豪也。史传既无明证,当从阙疑”(《宋江三十六人考实》)。

又,南宋初期还有先后出任湖州、潭州(今湖南长沙)知府的董平。据宋谈钥《吴兴志》卷十四《郡守题名》,董平“绍兴三十年(1160)六月初一日,以右中大夫集英殿修撰到任,三十一年二月十六日移知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