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水浒黑白绰号谭
24897900000054

第54章 潘金莲

潘金莲在《水浒》里,堪称为着墨浓醇的社会角色。

几百年来,她的名字也成为谋杀亲夫的恶妇、****的符号。

潘金莲名字不见于史传。她可能是作者据《南史·齐废帝东昏侯本纪》所称潘妃故事而来的,所谓“以凿金为莲华(花)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花)也”。由此创造了潘金莲。但元明多有女性采用“金莲”为名字的,如元张寿卿杂剧《谢金莲诗酒红梨花》:“这谢金莲是一个上厅行首。”也许作者鉴于潘金莲出身的卑贱,也就随意拣一常见名字为她的名字了。

潘金莲形象不见于今存的宋元平话杂剧。有人说元人杂剧《双献功武松大报仇》,有可能写了潘金莲,可惜此剧已佚,留与后人只有猜思,而难以凭信,于是创作于明朝前期的百回《水浒》就成为潘金莲其人其事的定型蓝本了。后来所出现的同类话本杂剧,如著名的明朝隆庆、万历年间的《金瓶梅》,其中的第一女主角,也就是书名第一字“金”的潘金莲。她是《水浒》潘金莲性格和行为的继续和强化;写她的笔墨更浓。她比《水浒》的潘金莲也更卑鄙、****,蕴含双重人格,既是西门庆的性奴隶,而主要又是西门庆的帮凶和同伙。与此类同,还有明沈璟《义侠记》传奇和京剧传统剧目《武松杀嫂》等,它们虽对潘金莲作了不少惟妙惟肖的写真,但万变不离其宗,仍是把她写成恶妇、****,继续钉在耻辱柱上。

至二十世纪,此一现象始有改观。欧阳予倩于1926年写了五幕话剧《潘金莲》。剧中潘金莲乃是一个反封建旧礼教的正面女性,她先是反抗主人张大户的淫威,而被逼嫁与武大郎;在横遭欺凌、摧残后,才产生了扭曲、变态心理;后又在西门庆唆使、引诱下,害死了武大郎。她是值得人们同情的受害者。

八十年代,四川魏明伦写的荒诞剧《潘金莲》风行,潘金莲其人其事也日渐走红,而后这个小说里的人物,竟然也被某些人作为发掘历史上被遗忘的角色,而百般去寻访追踪,考证求索,对号入座,忙得不亦乐乎,力求证明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确有潘金莲其人其事的。

其实,这也并非是新题目。清朝初期,王士祯《香祖笔记》说:阳谷县西北有一座墓,俗称“西门冢”。当地有大族潘、吴二氏,自言是西门嫡室吴氏、妾潘氏的后裔。一日乡里举行集会,登台演戏,吴家请戏班演《水浒记》,潘家认为吴家是在污辱其姑祖母,“聚众大哄,互控于县令”。根据此说,也有人认为潘金莲系出自名门大族。这是笔记,不足为凭信的。据新修河北《清河县志》说:潘姓和武姓都是该县分别拥有三四千人的中等姓氏。潘姓和大部分武姓人,还都是明朝永乐十四年(1416)由山西洪洞移民迁居到此的。

如此说来,潘金莲更非宋朝时人。参见武大郎篇。

莫把小说当历史。潘金莲只是一个小说里的人物,她代表了一种封建社会里的妇女模式。

也许鉴于“潘金莲”的知名度太高了,妇孺皆知,就像秦桧在民众中所特有的知名度,至今尚未有秦门为子孙取名为“桧”的,我们于潘姓姑娘群中,也不多见有一个以“金莲”命名的,良有以也。如此如此,后人又何必煞费心机为她多做翻案文章呢!它也是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