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一生难忘的36件事
24899400000013

第13章 爸爸让我鼓足了勇气——好爸爸胜过100位老师

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父亲是孩子从家庭过渡到社会的跳板,杰出人物中相当一部分正是通过父亲的肩膀造就的。

——(中国)王东华

爸爸让胆怯的我充满了勇气

在我的记忆里,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他好像什么都不怕,每当妈妈在厨房里看到蟑螂,一声尖叫,他就会风风火火地跑过去,勇敢地把它打死;每当我看到墙上的壁虎,吓得不敢动的时候,也是他走过去赶走壁虎。而当我在学习上遇到问题,当我生病的时候,也是爸爸帮我解决一切问题。

让我一生难忘的是一次旅行的经历。12岁那年,我们一家人到风景优美的大峡谷游玩。在这个原生态的山谷里,葱茏的树木,清新的空气,碧蓝的天空,让人心旷神怡。但是,我们很快就遇到了一次挑战。这个险峻的大峡谷缺少必要的防护措施,比如山道上没有栏杆、扶手,道路两旁就是万丈深渊。这一切既让游客感觉新鲜刺激,又让人望而生畏。

我们跟随其他游客来到一条细长的栈道前,它只有一个人那么宽,用木板与草绳搭成。许多人站在原地不敢动,这种一失足就要丧命的险道吓住了不少人。我从小就喜欢爬山,也走过许多崎岖的山路,但是像今天这种阵势,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前面有人开始尝试了,不时传来一声声惊叫,让躲在最后面的我心惊肉跳。

终于轮到我上场了,我咬咬牙,鼓起勇气踏上了栈道。刚走了几步,就忽然吹来一阵山风,吓得我额头直冒冷汗。正当我不知道怎么办时,走在前面的爸爸伸出手,紧紧地握住了我无助的手。顷刻之间,我恐惧的心安静下来,并有了一种莫名的感动。就这样,我大胆迈开步子,不一会儿就成功走完了栈道。

我抬头看看爸爸,只见他正冲着我微笑。我对他也默契地点点头,感谢他在关键时刻给了我挑战自己的勇气和信心。我知道爸爸是爱我的,但是今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是伟大的父爱——在关键时刻,以无声的举动支持你;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你无穷的力量和勇气!

父爱的缺失让我少了阳光气

16岁那年,我开始了高中一年级的生活。当时,我的身体比较柔弱,性格也有点内向,所以呈现出一种多愁善感的样子。

有一次,妈妈来学校参加家长会,体育老师走过来向妈妈反映我的情况。他说:“你们家的小强应该注意啦!上体育课走路总是扭来扭去,没有一点儿男孩子气概,而且说话的时候也细声细语。”听到这里,妈妈有点急了:“是吗?你不会对我们家孩子有什么偏见吧?”体育老师说:“我说的都是实情啊,他投掷铅球、做广播体操的样子,还不如女生硬气呢!”至此,妈妈无话可说了。

这时,班主任李老师也走过来,向妈妈提意见。出人意料的是,他们的意见惊人的一致。李老师说:“小强在课堂上的表现还不错,既遵守课堂纪律,学习成绩也很好,但最让我担心的是他表现出的浓厚的女人味。”听到这里,妈妈着实吓了一跳。如果刚才体育老师的话有点偏激,不可信,那么班主任也这么说,妈妈就不能不信了。

接下来,妈妈和老师深入交谈起来。其实,从我爷爷开始,我家就只有一个男孩,所以到了我这一代,就更加得宠了,简直成了家里的“小太阳”。听妈妈说,我在两岁多的时候,因为和小朋友打闹,胳膊上挨了一刀。从此,家里的人就开始严格限制我的活动,避免让我受到任何意外伤害。在我7岁的时候,爸爸因病去世了,我完全成了家里的宝贝。而爷爷奶奶平时在家里没事,每天更是寸步不离地看着我。

由于得不到应有的父爱,加上家人的宠幸,我从小就缺乏男性的阳刚之气。所以,在老师和同学们眼里,我是一个少了阳光气的男孩。开始我没有在意,等自己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也有点自卑,并渴望摆脱这种局面。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扮演的角色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对孩子的性格培养、心理健康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的路。

一般来说,父亲是孩子从家庭过渡到社会的跳板。经验表明,许多杰出人物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与他们借助父亲的肩膀密不可分。当然,父亲对孩子的重要意义,更多地体现在帮助男孩塑造应有的男性气质,启发女孩最初的异性意识等方面。

然而,今天的家庭教育呈现出这样一个显著特点:母亲承担了教育孩子的大部分工作,而父亲则明显做得不够。如果说幼年的孩子在情感上过多依赖母亲很正常的话,那么童年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父爱、仍旧不能走出母亲的怀抱,这对孩子,尤其是男孩而言,损失就比较大了。

有的家庭就属于上面这种情况,父母觉察不出这种家庭教育的缺陷,而孩子根本没有判别能力和选择的权利。于是,当家里的男孩长大后,他们在性格、心理等方面就会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男孩缺乏阳光气,没有男性气质,不像男子汉,这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所以,父母要对这一点有充分的认识,要注意让孩子在适当的年龄享受到应有的父爱,注意让他们经受男性气质的锻炼。

建议一:认识到“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当孩子离开妈妈的怀抱开始下地走路之后,如何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增加孩子的安全感,便成了父亲的首要职责。这时候,年轻的爸爸们要给孩子讲无数个童话故事,告诉孩子怎样面对外面的世界,并逐渐培养起与孩子之间情感的纽带。在孩子眼里,“爸爸”是他们可以信赖的朋友,可以依赖的肩膀,也是自己赞美的对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孩子初步树立基本的是非以及善恶标准,都是在这个时候完成的。

当今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个重要误区,那就是有人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或虽然承认家庭教育的存在,却又把责任完全推给孩子的母亲,以为“男主外女主内”,父亲在外能赚钱养家就可以了。其实,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父亲的角色更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因此,年轻的爸爸必须意识到:“父亲应该是家庭的主心骨,即在家庭中能起到保持家庭稳定、让家庭有正确前进方向的作用;父亲应该是好榜样,凡是要求孩子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自己一定不能做。”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地位特殊,是孩子走向独立的阶梯。生活中,有的爸爸因为工作不在孩子身边,因为离婚等原因与孩子分开,这都容易给孩子带来父爱的缺失。有的年轻爸爸认为,带孩子就是让他们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有吃有喝,能够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我们必须重视“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努力给孩子提供应有的父爱。确切地说,父母合作、取长补短才是家庭教育成功的最好保证。

望子成功,对那些家里有男孩的爸爸来说,想要培养了不起的男孩儿,一定要树立应有的父教意识,在生活中扮演好父亲的角色。

建议二:避免男孩出现女性化倾向

男孩缺乏阳光气得从爸爸那儿找原因,这已经成为许多教育专家的共识。一位多年从事中小学生教育的人士忧虑地指出:“你只要到中小学校去看看,就能看到很多秀气文静的男孩,他们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女性化倾向,而且情况不在少数,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现象。”

而一项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男学生缺乏阳刚之气在一些中小学和幼儿园并不少见,有的学校这一比例至少要占三成。”出现这种情况,显然是性别教育缺失造成的。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家庭,尤其是父亲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有一位小学的班主任感慨地说:“今年9月开学后,学校组织了一次家长会,参加家长会的爸爸、爷爷所占比例不到10%,来的全是妈妈或者奶奶、姥姥。有一个爸爸参加完一次家长会就不来了,问他为什么,他说家长会中都是妈妈、奶奶,自己一个人感到很尴尬。”

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爸爸的支持,看不到爸爸的影子,这种情形最容易让男孩子在性别意识上找不到模仿的对象,时间一长就容易导致女性化倾向,以后再采取补救措施就很难了。有一个缺乏阳光气的男生说:“听妈妈说,我刚生下来的时候,爸爸天天忙于工作,有时候我还没醒就出门了,晚上我睡着后才回家。所以,爸爸留给我的印象就是他们的结婚照。后来,爸爸妈妈离婚了,我一直跟着妈妈长大。在我的记忆里,我没有品尝过父爱,更没有得到过父亲的关爱。”

由此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年轻的爸爸一定要抽时间多陪伴孩子,给他们应有的父爱。对那些离婚的单身妈妈来说,想办法让孩子享受到父爱,也是很重要的。在男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缺少学习的榜样,得不到应有的父爱,那么他们的性格、心理就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从而给家庭教育和孩子的成长蒙上阴影。

建议三:爸爸要给儿子提供相应的“男性教育”

防止家庭教育中出现“阴盛阳衰”的倾向,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爸爸要给儿子必要的“男性教育”。在一个完整的家庭中,父亲是高山,母亲是大海,父母各有优势,必须做到阴阳互补,阴阳平衡,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

家庭教育专家关鸿羽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家庭教育中以母亲为主的占50%,以父亲为主的占20%,平分秋色的占30%。有句话说得好,“养不教父之过”,父亲如果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不给男孩提供应有的“男性教育”,那将是极大的错误。为了避免让孩子的性格、情感、意志出现偏差,年轻的爸爸要勇敢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给儿子提供相应的男性教育。

(1)在孩子3岁左右的时候,爸爸要经常带着孩子嬉戏。和孩子在一起游戏,能够逗孩子爬,鼓励孩子学走步,甚至是跑起来。此外,还可以引导孩子前滚翻,玩攀登架、单杠等。有了这种经历,孩子的反应能力会有所提高,而且会很勇敢。

(2)孩子6岁以后,爸爸要引导孩子探索周围的世界。孩子长大以后,求知欲会逐渐增强,对周围世界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厚。这时候,如果孩子不能得到应有的激励,他们就容易变得胆怯、缺乏进取心。一般来说,父亲对外界事物较有兴趣,动手能力较强,对孩子也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孩子10以后,爸爸要鼓励孩子爬山、游泳,多参加各种冒险活动。这样做,能够磨炼孩子的意志,锻炼他们的吃苦精神,从而有利于孩子良好的个性和优秀智力发展。

孩子,尤其是男孩,如果有一个好父亲,那么他们就能继承父亲的探索精神、坚强的意志,在人际关系上也会有安全感,自尊心比较强,很容易与人相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男性教育远远胜过母爱。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年轻的爸爸要主动“亲临”教育第一线,为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和自主能力,使孩子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和未来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