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民俗天津
24903200000011

第11章 津人爱拜什么神

祥兽与“五大家”崇拜

旧时,在天津民间崇拜的动物中,龙、凤、龟、麒麟、鱼、蝙蝠、狮子、老虎、仙鹤、喜鹊、马、猴子等等都被视为祥兽,无论在民居中的砖雕、石雕、木雕中,还是贴于家中的年画、剪纸窗花或女红绣品上,无不体现出对动物的崇拜观念。人们以其为吉祥物,或借其谐音、寓意,来寄托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而在崇拜形式上,以对“五大家”的崇拜最为典型。

民间对“五大家”的崇拜,是一种对妖仙的崇拜,同样源于万物有灵的思想。五大家也叫“五大仙”,包括狐仙(狐狸)、黄仙(黄鼠狼)、白仙(刺猬)、柳仙(蛇)、灰仙(老鼠),民间俗称“狐黄白柳灰”(或称“灰黄狐白柳”)。民间普遍认为五大家是与人类长期伴生的,属于亦妖亦仙的灵异,如果侵犯了它们,使它们受到损害,它们就能以妖术报复,使人类受到不同程度灾难的惩罚;倘若人们敬奉它们,则会得到福佑。因此,民间许多家庭都供奉五大家。供奉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家中的佛堂、祖先堂旁边供全神像,全神像包括九位神灵,即增福财神,福、禄、寿三星及五大家,分三排顺序排列。五大家的形象都是人像,慈眉善目,除白仙被附会为白老太太的女人形象外,其余4位都是男像,穿官服,戴暖帽,颜色为灰蓝或石青等。白仙穿裙子,凤冠霞帔,十分漂亮;另一种供奉方法是在院中角落盖“仙家楼”,供奉五大家牌位。仙家楼是木制的3尺多宽、2尺多高的庙宇模型。做工与真实庙宇相差无几,有房脊、溢廊等,前面还有4扇门。五大家的牌位就供在里面,而且把供品也放在仙家楼里。人们在仙家楼下做一个木托,高半尺左右,托上部与仙家楼连接处挖有一个圆孔,在托的侧面也挖一个圆孔,目的是便于五大家享受食物供品,出入方便。

在五大家的崇拜中,民间对狐仙、黄仙和白仙更为敬畏,关于他们的灵迹传说也颇多,将他们附会为胡三太爷、黄二大爷、白老太太。

城隍爷与鬼神崇拜

在民间的鬼神信仰中,人们把人间称做“阳间”,把人死后鬼魂居住处称做“阴间”或“阴曹地府”、“冥府”等等,这是受地狱、冥府说法影响的结果,相信人死后灵魂进入冥界化为鬼灵,经受鬼司的裁判。人们把阴间冥想成有与人世间相似的皇权统治,创造了对阎王、东岳大帝、城隍等鬼神崇拜。

城隍,被民间视为城市的保护神。这种认识源于古代蜡祭中的八神之一水庸。水庸即是最古老的城池守护神灵,在城隍信仰的传承过程中从古城池保护神发展到剪除凶恶、护国保邦之神,并管理阴间之魂。人们将城中的城隍庙看做是与人世官署衙门一样的阴间衙门。天津的城隍庙位于旧城西侧,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民间对城隍的供奉和膜拜以庆祝城隍诞辰而举行的城隍庙会和鬼会最为著名。

城隍庙会从农历四月初一城隍生日起到初八晚间鬼会止,历时8天。届时,庙前张灯结彩,搭台造棚,连续7天唱戏不断。初六和初八两天是城隍出巡日。初六的出巡路途很近,出罢即归,是为初八正式出巡和鬼会所做的预演。初八是正日子,全部节目都要上街。

举办城隍庙会,有一个被称为“接驾会”的组织管理机构,成员由民间自发推举的社会知名人士组成,职责包括城隍出巡、鬼会的一切事务,如“座会”、“行会”、商贸会务活动以及制定出巡路线、节目次序、经费筹措、上传下达等一切有关会务的工作。除此还有茶棚、设摆、护棚及保安等会协助承办。

茶棚,多由市面上商业行会出资承办。设摆,是所有庙会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一般情况是临时搭一大棚,但要求牢固且能挡风遮雨,地面用方砖墁地。接驾会的组织人员要向市内大户人家借来硬木家具、古董、字画等稀有珍品,陈列在棚内,昼夜守护,供游人观赏。大棚周围还摆满火会和水局的消防设备,以防不测。负责保安工作的叫“皂班灯棚”,由衙署捕快组成,在庙会期间负责庙会的保安工作,是庙会不可缺少的驻会机构。

行会包括娱神花会、城隍出巡和鬼会。农历四月初八是城隍庙会的高潮,也是行会的日子。届时,要有包括门幡、中幡、跨鼓、秧歌、重阁、杠箱、高跷等几十道表演以及意善、五福、五魁等向人们宣传孝敬父母、扬善抑恶故事等十多道表演。

门户、炉灶与居家保护神

对于民间百姓而言,居家平安为第一生存要务,门户、炉灶关系到饮食起居,因而人们创造了门神和灶神。

门神,是具有驱邪魔、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多种功能的保护神,是民间最受欢迎的俗神之一。门神的产生与古人祭门和鬼魂崇拜的风俗有着密切关系。天津最初的门神是具有驱鬼镇妖功能的武将门神,如秦琼、尉迟恭、燃灯道人、赵公明等等。他们常被贴在临街大门上,威猛雄壮,堪可镇伏鬼魅,保佑阖家一年平安。后来人们又根据不同需要,创建了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文官门神以赐福天官居多,大都贴于院内堂屋门上,以别于临街门上驱鬼镇邪的武士门神,并含有迎福进财的心态。祈福门神则与多子多福、福寿延年密切相连,在祈福门神上常常添画一些吉祥物,多用谐音,取其吉利,如爵、鹿、蝠、喜、马、宝、瓶、鞍等,常被喻为“爵禄福喜,马报平安”。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常被配成对,同时贴于门上,如天官(或状元)常和送子娘娘相配;喜神常与和合二仙相配;刘海儿常与招财童子相配等等。著名的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大部分题材就取材于人们对门神的崇拜。民间在春节期间至今还有张贴门神的风俗。

灶神,是古人将崇拜之物和自然现象人格化的神灵之一。在民间,灶神又被称为“灶君”、“灶王”、“灶王爷”、“灶君菩萨”等。作为家神,灶神的神祃儿常年被供于家中灶台上方墙壁,接受香火。人们普遍认为灶神的神职是掌管饮食,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祭灶有感谢和颂扬灶神功德的意思。民间还传说灶神有搜集家庭隐私,然后向玉皇大帝报告的职责,说他:“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被奉举告者,大错要减寿300天,小错也要损寿100天,因此人们惹不起他,又躲不起他,于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三出现了祭灶的风俗。天津称这一天为“小年儿”。这天,人们要在灶王神像前摆放许多用饴糖滚芝麻做成的糖瓜。认为用糖瓜可以粘住灶王爷的嘴,这样,他就不能说人坏话,如果说话,也只能是甜言蜜语。他的神像两侧还被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到了晚上,要将灶王的神祃儿取下,连同准备好的纸钱、纸金元宝等祭品烧掉。同时,还要燃放鞭炮,说是送灶王爷上天。这一切都由家中男人负责。

民间信仰与崇拜

天津五方杂处,民间信仰与崇拜和其他地区一样,大都是从远古原始信仰传袭而来,崇拜对象漫无边际,涉及万事万物,有如天地、日月、星辰等自然体,还有风、雨、雷、电、虹、云、水、火、山、石等自然物和自然力,还有诸如麒麟、仙鹤、鱼、蝙蝠、狐狸、黄鼠狼、刺猬、蛇、老鼠等动物及石榴、葫芦、莲子等植物;人死后的所谓“灵”和其遗骨、遗物、遗迹的“灵”以及人们赋予很多自然物或人工物化形的“灵”或“精”、由幻象产生的多种职司各异的神灵、被认为是附在活人身上的某种“灵”(或神灵、或鬼魂、或精灵)等等都在崇拜之列;还崇拜所有人力所不及的幻想中的超自然力和被认为是不可抗拒的一种“天命”(宿命)等等,不计其数,包罗万象,表现出天津民间信仰与崇拜的多样性。

天津民间信仰与崇拜的目的性极强,多只祈求保佑现世生人,功利色彩较重。一旦遭遇到人力不可及,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时,人们便向各路神仙鬼怪等超人的魔力求救,向助己之神灵献礼,恳请神异力量赐福消灾,祛病降吉。他们相信“心诚则灵”,“有求必应”。因此,在民间信仰行为中有人神之间的“许愿”、“还愿”的功利交换。而对于崇拜对象也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如从事航海的人要供奉海神,医生要供奉药王,各行各业要供奉自己的祖师神、保护神;每个家族都有绵延世系的需求,因而既要供奉祖先,又要崇拜送子神;人人要吃饭,因而户户要敬火神、祭灶神;开发财源是维持家庭生计的必需,因而人人拜财神。以上这些显然又都有满足自己生活和工作需要的功利目的。

传说农历二月初一是太阳神的生日,这一天家家都要烙糖饼,并在院内设供桌祭祀太阳。供品除糖饼外,还有焖子、豆腐各一碟,两碟中间,是一块立放在碟子中的大白菜心,菜心上要有一张小公鸡图案的红剪纸。届时,人们还要燃烛焚香,跪拜谢神。亲朋邻里之间,要互赠家中烙好的糖饼。街上也有卖这种糖饼的。还有一种是用江米做成的米糕,上面印有雄鸡图案,称之为“太阳糕”。

拜月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传说这一天是月亮神的生日,同时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历来被人们看做是合家团圆的节日。是日,家家户户都要团聚庆祝,并烙月饼。月饼的图案是用木头模子扣出来的,多为广寒宫殿,旁边有桂树和一个玉兔捣药。月饼馅有枣泥、五仁、什锦、提浆等品种。还有的人家到点心铺去买现成的月饼。亲朋好友和邻里之间多以月饼互相赠送。有小孩的人家还要到街上为孩子购买一些泥制或纸制的小兔捣碓玩具,或到点心铺买糖制的“兔捣碓”食品。街市上捏糖人的艺人还出售一种糖兔,其造型为身穿大褂,罩以坎肩,头上有两只长耳朵,手持小旗,上书“青豆大会”四个小字。晚上月亮升起时,家家的庭院内都摆上香案,供上月亮神祃儿,前面摆放月饼、鲜果、西瓜、莲藕、毛豆角、鸡冠花等,并燃烛焚香,跪拜如仪,称之为“圆月”。整个拜月活动是由家中妇女负责完成,男子不能参与。正如俗话所说“男不圆月,女不祭灶”。此间有的人家还买些小螃蟹,蟹盖上粘以小蜡烛,用火点燃,使其在院中四处奔爬,以此卜测家庭时运,谓之“爬月占卜”。

除了为拜月准备的供品处,一般人家还要在庭院内放上桌椅板凳,摆上月饼、水果、煮好的毛豆角、菱角、老鸡头米、莲藕等,沏上香茶,边吃边饮边叙家常,名曰“赏月”。还有的人家吃过晚饭后,合家出门游逛,谓之“走月亮”。

福禄寿喜财与世俗祭礼(上)

天津民间始终将“福、禄、寿、喜、财”这五种吉祥联系在一起,视为能带来好运之神,成为人们追求、向往、期盼的最高理想和生活目标。特别是以“福、禄、寿”相连则更为普遍,俗以“三星”称之,形成了自然(星辰)神与俗神崇拜相结合的信仰民俗。

福星,是民间幻想出的人格星,原指木星。天津民间在“贴到(日下有)”的春节习俗中,绝不可以少了“福”字,而且往往将福字倒过来贴,取“福到”、“到福”之意。另外,在诸多吉祥图案中表现的以蝙蝠代替“福”字,如“五蝠捧寿”、“福寿双全”等都反映了人们对福神的崇拜。

禄星,被认为是文昌星,是主宰功名利禄的神灵,对文昌星的崇拜是人们把文昌星附会为主司仕禄文魁的文曲星的崇拜。民间传说包括六颗星,即斗魁(魁星)之上的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等六星的总称。古代星相家将文昌星解释为主大贵的吉星。道教将其尊为主宰功名利禄之神,也叫“文星”。隋唐科举制度产生以后,文昌星就为文人学子顶礼膜拜。旧时,杨柳青、葛沽等地都有明朝时建立的文昌庙和文昌阁,玉皇阁、天后宫内也有文昌星的塑像。一般在文昌星的塑像或画像两侧,常常伴有两位童子,俗称“天聋”、“地哑”。因文昌星是掌管文人仕途命运的,所以安排天聋地哑在其身边,也是为防止向凡人泄露秘密。

寿星,是民间信仰中祈愿长寿而崇拜的幻想神,是主司人间寿命之神。民间多认为寿星是指南极老人星,其形象已被民间确立为额高长头,大耳短身,扶曲杖过首而立,秃顶白须的善相。

福、禄、寿三星常被民间与道教的三官崇拜相连,即:天官、地官、水官的总称。其神职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喜神,是民间信仰中幻想的吉神,喜神无星宿之说,也无神形可辨。民间讹传喜神系一女神,且蓄长须,原是修炼神仙长拜北斗星神一女子,修真成道时,北斗星宿神以其虔诚显形女前询问所求,女以手抿口笑而不答,星君误以为此女祈讨胡须,遂赐长须,并以其发笑呈喜相而封为喜神。从此喜神专司喜庆,却不显神形。民间创造了喜神每日所居方位,按干支推测日期,按八卦推算方位,以确定喜神某日某时在某位,设祭供奉求喜。旧时,迎娶新娘时,上、下轿都得对准喜神所在方位。春节期间也以贴“抬头见喜”、“出门见喜”等条幅来迎接喜神的到来。

福禄寿喜财与世俗祭礼(下)

旧时,春节前后有请财神和敬财神的民俗活动。农历腊月三十之前,各家各户要到街市请(买)一张财神神祃儿供于家中佛堂或堂屋内供神像的地方。这时,街面上还有一种专门走街串户为各家送财神的小贩,这些人多出自贫寒之家,有的就以此为行乞的借口,他们低价趸来财神神祃儿,然后挨家叫卖:“送财神爷来喽!”没有一家说“不要”的,户主还要热情迎接,花上几个铜子请(买)一张,即使再穷的人家也得赏个豆包(豆馅馒头),换回一张。由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很多,因此一个家庭要接到许多送财神的人送来的神祃儿,即使再多,也都乐于接受,这是为讨个“财神到家,越过越发”的吉利。

农历正月初二,是敬财神的日子,民间要举行一系列祭祀活动。天微亮,有的人家就开始在家中财神神祃儿前摆满供品,点燃香烛,叩头祷告,然后将财神神祃儿随黄钱纸焚烧,以此感谢财神为家庭带来的福分。特别是在清晨街头上就会看到有挑水的水夫把一束束用红绳捆扎的贴有“真心大金条”纸条的柴禾投掷到住户、店家院里或立在门前,表示“进财”(财谐“柴”音),寓意主家新年大发财源。因旧时居民吃水全靠水夫挑担挨家送水,所以,水夫还要为每家送一担水,并吆喝“进财进水来了!”以此讨全年财运亨通的吉利。还有的人到天后宫财神殿朝拜财神。这一天,天后宫内外都备有专卖纸元宝的摊位,宫中的道士还将事先备好的纸金元宝、纸银锭等放在财神爷的神坐下,供朝拜者“偷拿”,因朝拜者都以较多的香资换取“元宝”、“银锭”,所以道士们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去理会香客的“偷窃”,以使人们讨个吉利,欢喜而归。在上述“偷拿”者中,以城中妓女、老鸨及一些梨园弟子为多。

妈祖信仰传入天津后,很快由单司航海之职迅速发展为多功能的神灵,并当做护城神加以崇拜。天后既护航,又能祛灾赐福,掌握着福、禄、寿、喜乃至生育等大权,法力无边,而且有求必应。为此,天津曾在东门外小直沽、河东大直沽、陈家沟、丁字沽、咸水沽、贺家口、葛沽、泥沽、东沽、前辛庄、后尖山、秦家庄、城西马庄、天后行宫如意庵、河东唐家口、芦北口等地建有16座天后宫(不包括一些庙宇或佛堂中供奉的天后神像)。其中建于元泰定三年(亦有专家最新论证其年代应建于元世祖至元年间)的东门外小直沽天后宫为皇帝敕建,影响颇大。其位于海河三岔河口附近,香火极盛,南来北往的船户、商贾、官宦无一不前来朝拜。至今,此天后宫仍被国内外信徒和学术界尊为世界三大天后宫之第二位。

灯节

走百病

盂兰会

1932年5月5日

津市风俗调查报告

(甲)生活状况

(乙)1、职业概况2、主要物价3、服饰习尚4、饮食嗜好5、居室情形6、交通状况7、家族制度8、钱币及度量衡现状(乙)社会习尚1、起居2、交际惯例3、赛会(丙)婚嫁情形(丁)丧葬情形等三项56种。

如歌的行板(民俗好去处)

娘娘宫

典籍、俚语中的天津民俗

(丙)

据何志华介绍,由于旧社会谁家有了白事,一般很少与从事白事行业的人进行划价,所以在其中,杠房真是可以大捞特捞。从租赁白事的用具开始,到请人为死者家里服务,杠房都可以抽得一部分油水。

办白事的人家,第一件事情就是请杠房先生来料理后事。据何志华先生介绍,在旧社会,天津的杠房分为两种,一种是天津本地的杠房业,一种是京杠房。当时一般大户人家都会请京杠房,中下户人家则请本地的杠房料理本家出现的白事。

杠房主要负责租赁床板,介绍经箱(过去谁家有白事,都要请人念经,称为经箱)。由杠房全权负责找棚铺,从一个人去世后到入土后三天圆坟,所有的程序都由杠房负责,而在这其中杠房却是狠捞了一把,越是大户人家的白事,他们捞的就越多。可以说,杠房从介入白事开始直到白事结束,整个过程中,无处不在想方设法地赚钱。

有了白事的人家,要讲究排场,就要搭白事棚子。这里面,杠房先生就要看主家的家庭富裕程度。于是,搭棚也就出现不同的档次,普通人家只搭平棚,稍微讲究的人家要搭建一些“起脊棚”。最奢侈的人家,则要搭建街楼,起楼子及过脊,挂五彩网(多用蓝白)。院内棚安装五彩玻璃窗,有的扎月亮门带栏杆,月台(灵台)锦地锦带栏杆,棚内宽敞亮堂,可挂祭幢、挽迎送及念经时的“水陆”。

其实,这许多规矩也都是杠房的人为了挣钱而设立的,却也满足了一些想铺张浪费的富户人家“烧钱”的愿望。

租赁桌椅请鼓手

在办白事时,要使用大量的桌椅板凳,还要摆上五供盘、茶壶、茶碗等用具,这些都由杠房负责从专门提供白货租赁业务的铺户那里租赁。另外,死者在出殡过程中所需要的旗、锣、伞、扇、雪柳及各种出殡时仪仗用具,也要租赁。在这里面,杠房肯定会狠狠地捞上一笔。

旧社会,天津人办白事要请一些鼓手吹乐。吹鼓手有两种,一种是吹奏“大乐”的班子,使用唢呐、长号、大鼓、大锣等,其曲牌有“上阿文王序”等;另一种是细乐班子,乐器有笙、管、笛、云锣等,俗称“十番乐”。这些鼓手是杠房找来的,其中的好处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六十以后年年漆

据介绍,选材也叫“看材”,是为亡者筹备棺材。旧时天津各处均有专门的材厂,即出售现成棺材。一般由孝子亲自到材厂选棺木。

棺木大都用十三块圆形柏木组成,故称为“十三圆”。孝子看好材后,由材厂负责运到事主家,并负责制棺,故津门又称为“拢材”或“磕材”。这是人死后交叉急办的几件大事之一,须很快拢成。棺材的里部要用“泥子”将缝隙填严实,要用血料、毛头纸糊两三层,其效果如同漆好的一样不漏水、不透气,然后再挂上红绸或红布里儿。棺材的外部要用大漆油两至五道,四周还要描上寿字图案的金边。材头前面要写包括衔名(或科考名)、姓名、排行等所谓“材头字”。

棺木被认为是死者在阴间的住宅,有的人还把棺木看做是寿和财的象征,将它喻为寿材,所以在生前就准备好,作为吉祥物来为自己增寿,特别是60岁以后每年都请漆作坊的人为棺木重油一遍。

男马女牛各不同

扎彩是一种用纸和竹劈子扎制的随葬品。从事这一手工艺的作坊被称作“扎彩作坊”。旧时天津的扎彩作坊很多,可根据需要扎制各种造型的扎彩。其中包括马、牛、车、轿、箱、金山、银山、童男、童女、开路鬼等。当死者家人备材时,扎彩作坊就要根据杠房通报的死者情况,为其扎制所需的扎彩。死者若为男,必定得扎车、马,说是供男人在阴间乘坐;若死者为女,扎牛和轿,特别是牛,对女人有特殊意义。在封建时代,男尊女卑,认为女人污秽,当女人死去,一定得有纸牛陪同,让牛在阴间喝掉女人一生用的脏水,免得再到阴间受罪,能起到赎罪作用。至于箱、柜、金山、银山、童男、童女、开路鬼等,扎彩时都不可缺。

旧社会一般都是土葬,一个人去世后,家里人要为他们准备棺材,也有的是在人去世前就准备好了的。过去天津的讲究很多,要求棺材里面的长度是六尺六,不能少于这个数字,如果少了,主家就会不愿意。

何志华介绍,由于材厂(棺材铺)准备棺材的过程中,他们捞不到任何油水,于是他们就找机会“报复”材厂的人。在死者入殓的时候,由杠房找人负责。一般这个时候,就是杠房与材厂起矛盾的时候,杠房的人在把死者装入棺材时,故意把死者的脚留在外面或是将死者穿戴的靴子抻长,这样棺材就显得小了一些。之后,杠房告诉主家,棺材里面不够六尺六,肯定是材厂的人偷工减料了。主家当然要央求杠房把死者入殓了,并要花费一笔钱才能了事。杠房的人拿到钱后,再把死者舒舒服服地放入棺材里。

主家在白事结束后,准找材厂的人去理论,而材厂的人明知道是杠房在捣鬼,却也有口难辩。于是,两个同是从事白事行业的铺户就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在办白事的过程中,有许多排场是杠房为了挣钱而举办的,其中较为明显的是念经。根据家庭富裕程度念经的排场也不同,有的竟然要请和尚、道士和尼姑一起来念经。

何志华介绍,解放前,南市烈女出殡时,就由杠房请到了这几支念经的队伍共同念了几天的经。从死者停放妥当后,就由杠房请来几个和尚在死者四周转行念经,以示超度亡魂。有时候,也有的庙专门派和尚到天津四处探听察看,只要看到哪家有白事,就抢着到这家去念经。而杠房一般也会请这些和尚来念经,当然,工钱还是由杠房来付,所以,杠房也愿意做个顺水人情。而念经也不是念了一场就完,根据主家的要求或是杠房为了挣钱,有时候,要连续念上好些天。死者的灵柩在家中停放时间最少三到五“七”(期)(三十五天),最多七“七”,(四十九天)。当然这几十天不是都要念经。而是一“七”一个经。有时候,一些至亲朋友还要“送经”。

在何志华先生家中就有一张宣统三年的白事礼单,其中就有朋友“送经”的记载。有时候,主家富裕,和尚、尼姑和道士齐上阵,为死者超度亡灵。当然,钱总是少不了要花一些的。

1902年6月26日,在天津《大公报》上,刊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则征婚广告。这条征婚广告在从来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中,杀出一条“血路”——青年男女不再是被“忽略不计”的当事人,也终于开始拥有了自己选择伴侣的权利……

1902年天津《大公报》上刊登的这则征婚广告颇有新意:“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人,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请即邮寄亲笔复函,若在外埠能附寄大著或玉照,更妙。”来信托天津《大公报》馆或青年会二处代收。

据天津图书馆民国研究室王向峰介绍,征婚广告并没有就此完结,继“南清志士”之后,通过广告征婚者间而有之。1905年,留日学生王建善刊登了一则题为《通信结婚法敬告女同志》的征婚广告,颇引世人注目。王建善在广告中先表达了自己对婚姻的看法,指出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男女自由交往并不太可行,通过通信的方式结识以至结婚,倒不失为明智之举。他宣布“创法请自我始”,并将通信地址公布于众,声明,“信到,誓不示他人”。

王建善初登广告,本来是为自己征婚。很快收到回音后,他又一次刊登广告,这一次,倒像是有意推广这一方法了。广告中言:“此法由男女先行通信,各抒衷曲,徐议订婚是也。自将此法登报后,竟有与仆通信者,足见斯道不孤。男女配合,以专为贵,故须守一夫一妻主义。然择偶之际,不妨多其途以求之。如有女同志愿与余通信者,请奋自由之勇气,幸勿以怯懦自阻。”

民间收藏家韩英的家中,记者看到了民国时期统一格式的结婚证书,样子类似古代的奏折。淡黄色的硬纸面正中,竖题四个红色大字“结婚证书”,下方印着“天津特别市公署社会局制”。展开“奏折”,映入眼帘的或是盘旋的龙凤、或是并蒂的百合、或是戏水的鸳鸯……都是为了取个成双成对、百年好合的吉利。

据韩英介绍,与旧式婚礼有明显区别的,除了政府颁发的结婚证书就是演说。演说多半是针对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发表一番言论,有为一种新事物鸣锣开道的意思。因此,演说者,都是当时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名流。

《大公报》于1901年报道的一场题为《文明结婚》的婚礼上,演说者为该报的创办人英敛之。演说词中有:“夫妇之道,最重爱情。有此种真精神以固于其间,则百年和合,永无反目之虞。我国数千年来,婚姻一事,专听父母之命及媒妁之言,其祸之烈,不可胜言……且我国结婚一事,繁文缛节,虚浮滥费,举皆无益……”在这则报道中,还专门记录了新郎新娘互戴结婚戒指的细节:“仿泰西通俗,互将戒指戴于手上。”大概中国人戴结婚戒指的风俗,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天津卫的老婚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人之常情。天津的父母对于儿女订婚一事非常重视,最讲门当户对。要等级相当,不能悬殊,男女双方还需匹配。因此选男最注重知书达理、懂规矩。

而且博学多才、精明强干,最重要的一点是孝敬双亲。人生莫忘父母恩,世代相传自古今。择女方为人最要老实、口紧、手稳、腿勤,符合做闺门的德、工、容、貌四字为佳。总之,男、女都要敬以持己,诚以待人,同甘共苦好度日,清寒亦觉有温暖。结婚后,儿媳要侍奉公婆,如同自己父母一样,邻族雍睦,背无怨言。

我国几千年来沿袭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过去如有违背,实为“大逆不道”。当女儿们到了十几岁的时候,便总有至亲至友前来给父母推荐认为匹配的男女,更有一些媒人,以说媒为赚钱手段。更有称为“大宾保亲”的即由双方亲友出面撮合,此外还有亲戚间出面直接说合订婚的。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双方要根据对方家庭现状,洞察入微,面面俱到。

再后的工作就是“合婚”。请算命先生为男女双方“批八字”,以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辰及属相,什么命等,详细批算,不能出现所谓“金鸡怕玉犬”、“白马犯青牛”、“蛇虎如刀错”、“鸡猴不到头”、“龙兔泪交流”等,指的是这对夫妇属相相克难以百年偕老,实际上毫无科学根据。

“换帖”俗称“放小定”,这是男女双方订婚中最隆重的礼节,男方需要准备龙凤帖四份,帖外有封套,内印有金色龙凤图案的四折大红帖,各夹红纸签两枚,里面分红、绿两色,男方用红色,女方用绿色,帖内行文简单,字数取双数,不准用单数,取之为“对对成双”。

换帖的当天早晨,双方都要准备好一至两对上铺红色缎的盒子,一对盒放龙凤帖,一对盒放订礼,男方的订礼为四件首饰,得看家庭条件,或纯、或镶、中包不等的金、银锞子、镯、簪子,簪子为订礼的重要物件。

一般放订后,未必立即婚娶,有的男女双方尚未出学,或男方尚未出差、当事(未工作),提出暂不婚配,或女方年龄小,女儿养得娇些,提出暂缓成亲,男方多是谅解等待。待年岁时间适宜时,男方要求迎娶,女方即行遣嫁,准备择吉办喜事。

天津地域服饰文化

天津东临渤海、西依太行,地处九河下梢,海河贯穿整个市区。早在金、元时期,天津就已经是海运的起点,漕运的枢纽。南粮北调以及南来北往的商人大大促进了天津的兴起和商业的繁荣。同时天津又是京畿要地、国都的门户,所以,自鸦片战争开始,侵略者的魔爪就伸入了天津,强行设立租界,从此西方文化逐渐渗入。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天津的方方面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天津的服饰文化也独具特色。天津的服饰文化是繁杂的,它有本土服饰文化,又有外地服饰文化,更兼有西洋服饰文化。

只要从近百年来天津人的穿戴形制来看,就足以证明,天津既没有北京那样十足的官气穿戴,也没有满族旗人的浓厚气息,更没有江南人穿戴的娇媚和轻飘,也不存在着西晋(山西)东鲁(山东)的乡土气息。在天津,有富户商贾高贵华丽的气派,也有平民百姓执著简朴的穿戴。性格爽朗的天津女子爱穿大红大绿,短裤、短褂,还有天津人俗称的“二大棉袄”,这是劳动人民的典型穿戴。所有的这些,足以证明了以服饰来“别等级、分贵贱”的理论。

旧时中国人的穿戴,绝非随便之事,衣服穿错可招杀身之祸。清朝入关首先颁布各项定制,官服定制就在其中,推出了削发易服的规定,让汉族男人梳辫子,一改前期(明朝)宽衣大袖的款式,最终制定了大清《舆服制》。这一举动引起强烈抵制。清朝为了缓和矛盾,吸收了明朝官服制度中的某些成分,纳入了清朝冠服制,制订出“十从”和“十不从”的内容,这就是“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释道不从”、“倡从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姻不从”,“国号从而官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

清政府采取剃发易服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策,辛亥革命成功后,推翻了清朝统治,清朝旧制一概废除,冠服制首当其冲。满族的剃发梳辫习俗和汉族妇女缠足陋习也被逐渐革除。

民国以后首先发出了《剪辫通令》,全国各界人士闻风而动,紧接着又公布了男女礼服定制。男女礼服一种为西式,另一种为中式,又分为大礼服和常服。大礼服分昼晚两种、昼礼服长与膝齐、袖与手腕齐。前对襟、后下端有开叉,颜色为黑色。晚礼服类似西式燕尾服。颈前坠黑结,穿大礼服戴高而平顶有檐的帽子。西式礼服在当时还普遍不被国人认可,也不符合中国国情,推行较难。所以西式礼服实际上未能实行。

中式礼服为:男人穿长袍马褂,内着长袍,外罩马褂。马褂多为黑色,根据季节变化,面料可随季节选择,分单、夹、皮、棉、纱,随季应用。此时女服流行上衣下裙的款制,辛亥革命后,中华服饰从总体上摆脱了古典服饰的束缚。上世纪20年代,旗袍随之兴起,男装的长袍马褂或长袍坎肩、西装、中山装、学生装都是城市及乡间上层人士流行的服装,而中式的袄褂、大抿裆裤才是一般百姓的主要服装。这种潮流不是个人所能左右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就是如此,以服装辨贫富,以穿戴辨权贵。

光绪二十六年十月五日(1900年11月26日)都统衙门第74次会议决定:拆除天津城墙,不得重修。

天津老城砖藏身胡同一百年

◇老城砖盖了租界楼

随着天津建城600年日子的临近,搜寻历史遗迹的热潮愈发浓厚。天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张绍祖教授最近有了一个新发现:“我在和平区滨江道37号发现,那座临街的二层楼房是用城砖盖的!这是全市目前最完好的城砖建筑,也是现在天津能够找到的惟一一座城砖盖起的房子!”

按照张绍祖的指点,记者来到这所房子的所在地——平和里(靠近解放北路)。如果从马路正面看去,这里就是一座很普通的二层居民楼,但一进胡同口,这所房子的建筑材料就表现出与其他房子的不同,青灰色的外表,宽大的楼体,与周围的普通小砖建筑有着明显区分。虽然地层青砖表面已经开始剥落,变得凹凸不平,但这座大墙的整体保存得还是那么完整,磨砖对缝的技术依然可以看出当年工匠的纯熟技艺。

◇都统衙门毁了老城墙

自1404年至1900年,天津城墙走过了近496个年头,厚厚的城墙抵御了外敌的入侵,保卫了城市的安全。水灾严重的明清时期,高大坚固的城墙更是起到屏障作用,“兵来将挡,水来城抗”,将淹至城砖16、17级(近2.4米)的大水御于城墙之外。经过历代的翻修与加固,城墙已成为天津人的自豪与荣耀。所以,在都统衙门下令拆毁有着近500年历史城墙的一刹那,引起了天津父老的强烈愤慨。

据张绍祖介绍,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城以后,都统衙门为消除天津对外的防御能力,光绪二十六年十月五日(1900年11月26日)都统衙门第74次会议决定:拆除天津城墙,不得重修。他们也深知老城墙在天津人心中的位置,因此,开始拆除时,他们对外宣称只是为了方便交通,在各个城门左右再增开一座城门。工程进行一半时,才对外说明要将城墙全部拆掉并改建马路(就是现在的东马路、南马路、西马路、北马路)。

当时,天津文人刘孟扬亲眼看到洋人将城厢内外大街小巷,尽皆绘图,在他询问后得知,各国准备按图测量,将来修筑马路。当时天津所有官署,除督署、海关道署、津道署、府署未遭到严重毁坏外,其余各衙署,在被战火焚毁后,原址全部被拆成平地。作为亲眼看到天津老城墙被拆除的目击者,刘孟扬极度悲哀与无奈,虽然天津的绅商也曾向都统衙门请愿,但无济于事。刘孟扬记载道:“十二月初二日(农历),都统衙门出示,将天津城埠,全行拆去,实从十一月中旬,业已动工,每日做工者数百人,其中曾充拳匪者甚多。彼时纷纷谈论,皆谓系在每门之左右,各开一门,以免行人绕越之苦,至此告示一出,始知将城垣全行拆尽,无不深叹惜之,谓四百余年之古迹,一旦削去,若非拳匪扰乱,何至如此。”

如今的和平区滨江道、新华路一带,过去属于法租界与英租界的势力范围,除了新发现的平和里城砖房,张绍祖在如今的新华路安君里也发现了用老城砖盖起的房屋。

据张绍祖介绍,天津城墙拆除时,太古洋行买办郑翼之、怡和洋行买办梁炎卿买到了英租界红墙道(今和平区新华路)的地皮,准备盖花园宅邸。他们通过都统衙门秘书丁家立、拆城墙的承包人曹剑秋,用拆城的大砖,各建花园楼房一所(今新华路199号为郑翼之旧居、201号为梁炎卿旧居),目前尚未拆除的楼房和临街的围墙犹存遗迹。

在201号的楼房内,记者找到当年在梁炎卿家当过管家的李荣老先生。根据李老先生的回忆,梁炎卿的旧居有前后两栋楼,靠现在新华路的前楼最先承建,全部用城砖建筑,直至1976年地震受损严重才全部被拆除重建。而后楼只有地基与地上一米左右为老城砖,其余部分则为普通青砖,因当时老城砖数量不多,只好两掺了。

用城砖盖房子,当年是有钱人非常有面子的一件事。刘孟扬曾经记载:“紫竹林租界,从开战以来,惟法国租界焚毁大半,其余各国租界皆无恙。”天津社科院罗澍伟教授分析说,法租界由于靠近老龙头车站,又是在租界的最前沿,1900年的战事中受损较重。所以战后洋商买办必定要重新修建受损房屋,而老城墙的拆除为他们提供了价格低廉的建筑材料,法租界的翻修重建房屋有可能大量使用了老城砖。就像平和里一带,也可能有其他新发现,这些就要靠历史研究与文物保护部门实地勘察测量。

留给城砖的几个谜

“天津城墙被拆之后,城砖都运到威海去修码头了,许多人还因此发了财。”这是张绍祖的另外一个考证,“据《天津老城图说》记载,拆城后,城内污水排放受阻,原城内污水排放,以四隅的水坑为主要排放处。东北角三义庙水坑、东南角草厂庵水坑、西北角城隍庙水坑、西南角碱台子水坑。四个水坑均有水门自城墙下疏导污水进护城河。城既废,遂采取以拆城墙的砖,借着护城河河床,建造大型砖砌阴沟,填平护城河。这也是极有可能的。”张绍祖说,天津城砖是天津建城600年的见证,随着时代的久远显得更为宝贵。

票价船期列出清单景点风俗写成故事

天津发现最早旅游手册

两册掌中宝现身天图

昨天,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工作人员给本报打来电话,称他们在整理库房的时候,发现了一本非常小的古籍线装图书,尺寸只有手掌大小,记者立即前往天津图书馆采访。

在历史文献部一楼阅览室,本报记者看到了这部书。这部图书共分为两册,据该馆工作人员介绍,这部书是他们在整理库房的时候发现的。因为书的开型太特殊了,相当于现在的大六十四开。这引起了该馆工作人员的注意,因为这种开型古籍线装图书难得一见,该馆工作人员还在现场用格尺量了一下书的尺寸,长16.3厘米,宽9.6厘米。记者把书放在手中,发现跟时下流行的“掌中宝”差不多,或者可以称之为“口袋书”。书的封面是黄色的,是一部线装书。该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样小的图书在该馆库藏中不多见。

从书的作者关于写作本书的缘由以及内容上可以看出,这部书是当时天津的旅游手册。作者在序言中介绍,由于当时天津非常繁华,许多外地人来到这里都不能迅速了解这个城市,因此,他就细心搜集天津的各种文史掌故习俗以及在天津出行时应注意的各种问题,在书中进行简要介绍,为便于旅行者快速浏览,作者的文字非常洗练,没有长篇大论。西文发电报价钱加倍。

在通商开埠三十多年后,天津形成了“土洋杂处”的局面,外国人到天津来旅游已经不是新鲜事,对旅行者来说,旅途中,特别是在旅游目的地能够便捷迅速地与外界联络非常重要。为方便游客对外联络,在书中,作者还专门就天津兴起了二十年的电报情况做了介绍。

当时天津的电报线路四通八达,可通通州、保定,沿京杭大运河南下,可达临清、济宁、南京、镇江、苏州、上海以及福建、广东等省市。而这些地方根据距离天津远近,发报价格也有很大区别。从天津发电报到辽宁、山东、山西,每个字要一角三分;吉林、河南、江苏、山西等省则要再加三分钱,要发电报到广东的则需要两角五分,最贵的是到云南,需要二角八分。他还详细解答了发报收费的具体原则,邻省发报加收三分,隔两省多加六分。如果遇到加急或是使用西文发报则要加倍收费。

游轮渡上海紫竹林始

1898年以前,当时紫竹林就已经成为海河旅游的起点。在“航海指南”的目录下,可以看到,从天津紫竹林到大沽海口大约一百余里,同时,从紫竹林到上海,需要经过大沽口、烟台、石岛、佘山、吴淞口等地,航程近四千海里。

海运航线和轮船公司以及到各地的价格,是旅游者关注的问题。由于当时天津的水路运输非常发达,那些大的轮船公司都开辟了天津到全国各地的不同航线。为方便旅行者出行,作者详细记载了当时天津从海路到达上海的距离,在书中,作者同时记述了天津到各个海口的轮船价目,如到烟台需要二两五钱;到牛庄要三两六钱;到上海需要十两五钱;到宁波需要十一两六钱,到广东则需要十七两等。作者在记述完价格后,还特别提醒旅游者,这些价格是由中外公司共同议定的,不会降低费用。

危险易爆品不许邮寄

游客出行时常会购买土特产品,如果要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游览,这些产品就会成为累赘。从《津门纪略》一书作者的记述看,当年天津邮政业非常发达,为旅行者提供了许多便利,但作者在为游客提供这些信息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提醒旅游者,在邮寄物品的时候,海关有很多禁例,如****图书不能外运,易燃易爆、有毒物品都不能邮寄。如果通过邮局汇款,规定每张钞票面额不能超过10元,但允许领取人领取多张小面额票。

当时全国共有27个邮政处所,该书作者在书中都详列出来。游客邮寄物品根据信件、报纸、明信片的不同类别,收取不同费用。在翻阅该书时,记者还发现,根据作者提供的情况,当年如果邮寄物品到云南等地要比邮寄物品到香港还要贵。由于天津地处北方,冬天海港上冻,天津与东北海港之间轮船不能行驶,但邮递的货物将通过陆路运输。

做个雪弥勒香烛供奉

中国有句古语叫“入乡随俗”,对于旅游者来说,更是如此,到了一个地方,首先要了解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津门纪略》的作者在书中详细地记述了天津当时的习俗。从正月一直记述到腊月,其中对于天津的皇会和城隍庙会等情况记载得很完备。作者还记述了天津市井的一些常见情景,如斗蟋蟀、斗鸡等。

由于该书成书在冬天,作者还记载了冬天天津人的习俗。当时天津城每逢下雪时,好事者就用雪堆成雪人,这个雪人不同于普通雪人,是弥勒佛像。垂目低眉、笑容可掬,右手拿佛珠,左手拿布袋,后面还有两个侍者。

繁华估衣街主雅迎客

对旅游者来说,不方便携带大量现金,当时的票号钱庄可以在本地存钱,在外地取款。所以,旅行者到了一个地方后,会关心在哪里可以汇兑款项。在这部书中,作者详细列出当年集中在估衣街、针市街的钱庄票号。此外,对于当时天津的旅馆分布,作者也做了详细介绍。这些密布在紫竹林和老龙头的旅馆,可以让旅行者下轮船或是火车后,就有安身之所。

此外,由于旅游者来自全国各地,该书的作者也介绍了饭馆、饭庄情况,可以看出,当时天津城有山东、广东、西洋等不同口味的饭馆。在书中,作者还详细列举了当时天津的戏园、落子馆以及当时的演员和曲目情况。真可谓,一册在手,游遍津城不用愁。

茶房:“有事您说话!”

还有一种是从事红白事的茶房,是专为举办婚丧嫁娶、生育婴儿和庆祝寿辰各事服务的。津门八大家之一“乡祠卞家”的后人、91岁高龄的卞慧新老人告诉记者,请茶房料理红白事,是老天津的习俗。而天津大富之家的名声也正是靠这些茶房们传扬出去的。“哪家办丧事、喜事花了多少钱,有多大的排场,这些茶房都一清二楚。于是在老百姓的口耳相传中,便才有了‘八大家’的说法。”卞老笑着说。操办红白事茶房最精通。

老天津举办这类红白事有许多繁文缛节和风俗习惯。可这些规矩,吃红白事这行饭的茶房全都一清二楚,他们知道许多传统的红白事仪式、礼节和习俗,并且能够很妥帖地替事主把一切场面应付下来。干这行事务的茶房,在天津俗称“茶师傅”,或按照他们的姓称之“王师傅”、“李师傅”等等。茶房在伺候喜寿事时,要穿一件蓝布大褂;伺候丧事时要穿一件白布大褂,如果是冬天在讲究排场的富家出大殡时,搀扶着“重孝子”(如亡人的儿子)的,要反穿一件羊皮马褂。

收入按工算额外有小钱

伺候红白事的茶房,工钱按“工”计算,每干一天活,叫做一个“工”。如果是从白天到晚上连续干下来,要另加一个工的工钱。伺候完一场红事或白事,累计干了多少天,就算多少工。在办婚嫁喜事上,日期比较短,办完事就算完了;而在办“白事”方面,遇到富有之家,有的事主从亡人刚一“倒头”(咽气)到出殡,特别是死了上年纪的老人,这在天津习惯上叫做“老喜丧”,举办丧葬诸事拖延的日期更要长些。因此茶房遇阔主办白事,可挣一笔可观的钱。

除了按天计算应得的工钱外,吃红白饭的茶房还可以有许多进零钱的名目,有所谓“点心钱”、“饭钱”、“酒钱”、“喜钱”和其他要得到的零钱,名目不胜其烦。其收入,要看事主办事排场的程度而定,可多可少。

这种茶房的组织以“牌”为主,一二十人或三四十人,均可以各自组成一个“牌”。凡在同一“牌”组织之内,关系比较近,有事一块干。他们彼此经常在茶楼见面,如北门西的宝和轩茶楼、西大湾子的得庆园茶楼、南门外云香茶楼、南马路官沟大街的润香茶楼,全是早年茶房聚会的场所。

他们每天清晨必到同伙熟识的茶楼上去,彼此碰碰头儿,互相了解信息,如果有事主用人,由头儿商议应该去多少人就去多少人;如果没有事主用人,见面后就各自散去。

“意思”可以表示兴趣,也可以表示前程,一件工作干着没意思,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含意。一种含意,是说你对这项工作没有兴趣,没多少日子,跳槽了。还有可能是说这项事情没有多大的油水,赚不了几个钱,另想主意去了。

男女之间的感情秘密,也叫“意思”,介绍对象,“你到底对这个人有意思没有?”是问你同意不同意。平时看见一对男女来往多,风言风语,说人家两个人有意思。也有的时候,以为人家对你有意思,其实是剃头的挑子一头热。遇见好心人就劝说:“别胡思乱想呀,人家压根儿对你就没有一点意思。”偏偏傻小子还不相信,“明明那天她请我吃棒冰了吗。”好心人又劝他说:“那是人家那天多买了一支,没人吃,化了太可惜,才送给你的。别的意思绝对没有。”

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的天津站是全国商埠中最早修建的火车站,光绪十四年(1888)八月二十八日通行第一列工程列车,天津站曾用名有天津东站、天津老龙头火车站、天津紫站。天津还是中国最早出现“房子式”有轨电车的城市。当时有轨电车以牌子的颜色来区别行驶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