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夜歌声声挽淮洲
24903700000006

第6章 小说(3)

十二、课堂测试

“同学们,请翻开《三民主义》第二册第12页,我们今天来上第12课:‘忠’。”李老师激昂的声音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原来,淮舟与黎君在下面讲话。当李老师的声音嘎然而止时,淮舟扯了扯黎君,示意让他赶快坐好。可是黎君还没有反应过来,还没有停下。

“黎君同学,你能说出12课课文内容吗?”李老师点名了。

“知道!”黎君站起来,挺直身子大声回答。

“请你把课文说出来。”李老师接着问。

“能!我还能背。”黎君仍然精神抖擞。

“那请你说说。”李老师扬了扬手。

黎君挺着胸大声背诵:

“一幼女,剪彩纸,削竹签……”同学们惊鄂地看着他。黎君便得意地背下去:

“制为风车,风吹车动,”同学们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黎君不知所措,笑声一停,他小声地背完课文的最后一句:

“旋转不已。”同学们更是笑个不停。映辉笑得前仰后合。三年级那边都停下了自动作业,也跟着讪笑。淮舟没有笑。他望着李老师,李老师也没有笑。淮舟举手想告诉李老师,他们讲话的内容。可是,淮舟刚举起手,李老师问:

“寻淮舟同学,请你说说,黎君同学回答对不。”

淮舟只好回答老师的问题:“不对,黎君回答的是国文课本的第12课。现在是上《三民主义》第12课忠。”

“我们上一课上的是什么?”李老师点点头接着问。

淮舟站得笔直地回答:

“老师,上一课是11课,《我们的责任》,课文内容是:‘废除不平等条约,是我们的责任。大家要同心合力去做。’”

李老师见淮舟一字不漏地说出了课文,便有意要考考他。再是,前面的课文与今天的课文有着联系,同时也借此复习一下。同学们见淮舟答出了李老师的问题,都微笑着望着他。

李老师心想,要考就考难点。但是,只要寻淮舟一人来回答,这样不好。他示意淮舟坐下,朝同学们说:“谁能够说出我们课文里列举的‘不平等条约有哪几条’。”

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

李老师说:“最好是按课文原文全部说出。”

许多同学伸了伸舌头,把手放下了,淮舟没有放下。

在李老师的准许下,淮舟从头至尾按课文说起来:

“外国对中国不平等条约主要有5条,还有‘关税’,还有‘领事裁判权’。”

同学们张大眼睛望着淮舟,李老师平静地看着淮舟,不作任何表示。淮舟停了一下,接着按课文原文滔滔不绝地往下说:

“关税:中国货运往外国,每百元纳税七、八十元,所以卖价不能不贵;外国货运到中国,每百元纳税5元,有些地方加税二元半,所以洋货价便宜。为什么中国税不加高些?原来中国被不公平的条约所束缚,不能自由加税。”淮舟稍微停顿一下,继续说:

“外国人和中国人所定条约,大半是不公平的。第一:外国可以随便加税,中国关税不能自由增加。第二:中国人到外国,不能不守外国的法律。外国人到中国,用不着守中国法律。

……第五:外国人在中国租地筑炮台,造铁路,建军港;中国不能在外国做同样的事。领事裁判权:外国人在中国犯罪,不归中国法庭审判;却归他们本国的领事照外国法律审判。外国人欠了中国人的钱不还,中国人不能到中国法庭告他,却要到外国领事馆去起诉。废除不平等条约,是我们的责任。大家要同心合力去做。”

淮舟一气说下来,脸微微有点红,末了说:

“老师,我说完了。”李老师满意的脸上带着严肃,点头让淮舟坐下。淮舟将这相关的十课书全部有条理地说出来了。李老师双手轻轻地不由自主地拍了拍,教室里“啪啪啪”的掌声像春雷一样暴发。

可是,大家都没有笑。淮舟更是和李老师一样,神情严肃,也没有坐下,他举手问老师:

“废除不平等条约,是我们的责任。大家要同心合力去做。老师,我们怎样做?”

“我们怎样做呢,下面几课就是教我们怎样做,今天学习怎样做中的‘忠’这一课。”李老师从讲台上走到座位中间:“同学们,大家跟我朗诵课文:‘中国如想自强,’”

同学们声音宏亮地齐声跟着朗诵:

“中国如想自强”

“人民必须培养道德,”

“人民必须培养道德,”

“第一,要能够尽忠报国。”

“第一,要能够尽忠报国。”

李老师巡视了一下,同学们神情严肃,特别是寻淮舟同学,眼睛更是瞪得圆圆的。

下课的时候,淮舟迅速地收好书本,从座位上赶到讲台前,帮李老师端起教本往办公室走,一边问:

“老师,你们说:‘灾区人民‘无衣、无食、无住,流离惨状,目不忍睹;人死过半,哭声遍野,牲畜死亡散失,狼狗都群出吃人’是怎么回事啊。”

“哦,我跟汪老师家访时说的你听到啦。”李老师说。

“是的,我爸爸妈妈他们不知道。”

“说的是去年12月,我国北方宁夏海原县一带发生大地震的情况。你爸爸妈妈当然不知道,事情已经快一年了,我们也才听说。”

“死了多少人啊。”

“死伤好几十万呢。”

“没有人去救啊!”

“政府无力救助啊!年年战争。你看今年,南边正在讨伐桂系军阀陆荣廷,在打仗;北边靳云鹏第三次担任总理,还是没有当下去,一年中总理换了三个。哪有能力救助呢。”

师生两人一问一答,将教学用具放到了办公桌上,淮舟没有做声了,李老师叹口气说:

“唉,咱们国家……”

淮舟听了老师的唉叹,眼睛一动不动,握着拳头的手捏得更紧了。他耳旁回响着老师的话:“咱们国家!”

十三、司马光颂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五课:司马光。”李老师刚布置好四年级的自动作业,就来到淮舟他们二年级讲课。淮舟他们立刻端端正正地坐好,双手平放在两边。映辉把手反到背后交叉放着,坐在旁边和后面的同学也跟着她,把手往后面交叉放着。李老师连忙说:

“同学们,我们的双手应该放在哪里呀?”大家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淮舟举手站起来:

“老师您昨天教我们双手应该放身体两侧。”李老师点点头,微笑着问:

“淮舟同学,还记得为什么要放两侧,而不放后面吗?”同学们一听,连忙把手放下。

“老师,您说手放两边自然轻松,可以集中思想听课;手放在后面要用劲,不利于听课。您还说共和国讲平等,反着放好像坏人被绑着一样,以前反着现在纠正。”淮舟口齿伶俐。

李老师笑着说:

“不错,淮舟同学把老师昨天讲的,全记牢了。二年级同学们都记得了么。”

“记得了。”同学们齐声回答,双手全部平放在身体两边。

“好,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李老师看到同学们都认真地看着书,于是朗读:

“第十五课司马光司马光幼时,与群儿戏于庭前。有一儿,误堕水缸中。群儿狂叫,皆惊走。光俯取石,急击缸,缸破水流,儿不得死。”

李老师反过身在黑板上开始写生字,同学们就议论开:

“司马光真聪明。”

“司马光真有劲。”

“司马光……”

淮舟没有做声,他知道发言先举手,上课自由议论影响课堂,他心里也有一个问题,但他不出声,他留着等下问老师。他注视着李老师的书写,右手的食指跟着李老师在自己的坐板上书写。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9个生字:

“司于误堕狂叫惊急死”。

李老师回过头来教学生字,同学们才停止了议论。他不动声色,开始教学生字。淮舟很快掌握了。

他趁李老师行间巡视时小声问:“老师,司马光为什么这么聪明呢?”

李老师惊愕地看了看淮舟,拿起淮舟书写的生字检查无误后,摸着淮舟的头说:

“等我检查完生字再一起来讨论,好吗?”

淮舟点点头。趴在桌子上,眼睛望着黑板。

“同学们,寻淮舟同学刚才提了个问题,大家来讨论一下。”同学们听到淮舟提的问题要讨论,都一齐望着他。淮舟端正地坐着,眼睛望着老师。

“大家学习了课文,知道了司马光在同伴掉到水缸后,其他人都惊吓奔逃,而司马光不但没有跑,而且拿起石头砸破了水缸,救出了同伴。大家刚才议论,都说他聪明、有劲。司马光为什么这么聪明呢?”

同学们听到李老师说大家刚才议论,互相吐了吐舌头,笑了笑,坐直了继续听课。听老师说淮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于是,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

“老师,因为司马光不怕。”

“老师,司马光不慌张。”

“老师,司马光看见了石头。”

“老师,司马光知道打破缸。”

“司马光和那个掉到水里的小孩是好朋友。”

……

淮舟举起手:

“老师,我知道了。”李老师望着淮舟,大家立刻安静了。淮舟继续说:

“司马光看见了石头,想到可以砸破水缸。”

李老师点了点头,说:

“淮舟同学说对了部分,很好。”他示意淮舟坐下。淮舟听到老师说他只说对了部分,张大眼睛听老师讲下去:

“其他同伴都狂叫惊走,司马光不但没有狂叫惊走,而且还发现了石头,说明司马光遇到问题怎么样?”

“不慌张。”有几个同学答道。

“沉着,冷静。”淮舟说。

“司马光遇到问题沉着、冷静想办法,发现了石头,”李老师边问边说:

“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同伴,说明他首先脑子里想到了……”李老师留下半句话,同学们立刻回答:

“想到了救人。”

“想到了石头砸。”

“想到石头砸破缸。”

“嘭!”淮舟把手肘重重地放到桌子上,挺直腰杆,手笔直地举起。在李老师准许下,站起来说:

“老师,我知道了司马光为什么这么聪明了。”

四年级那边的同学听到二年级讨论得热烈,大多数都停下来听讨论了,因为他们以前也没有弄明白过。

“大家知道了吗?”李老师见大家摇头,就说:

“好,淮舟你说说看。”

“司马光看见同伴掉到水缸里,沉着、冷静想办法,拿起石头砸破水缸救了人。”淮舟一口气说完。

“大家说,淮舟说对好不好啊!”李老师笑着问。

“好!”同学们回答之后,拍起手来。

“不好,淮舟还是没有说清楚司马光为什么聪明。”映辉一边举手一边站起来回答。

大家望望映辉,又望望淮舟。淮舟抓了抓头,连忙举起了手:

“老师,我再说。”李老师点点头,淮舟继续说:

“司马光看见同伴掉到水缸里,别人惊走,他沉着、冷静想办法,发现了石头,拿起石头砸缸救了同伴,很聪明。”同学们听完,噼噼啪啪地鼓起了掌,四年级那边的同学也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

李老师笑着说:

“淮舟同学说得很好,老师还帮他整理一下,然后请大家复述一遍。”整个教室的同学都望着李老师,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会听得见。李老师略停一下说:

“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想办法,发现了石头,拿起石头砸缸救了同伴,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所以聪明!”教室里立刻响起了同学们洪亮的声音:

“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想办法,发现了石头,拿起石头砸缸救了同伴,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所以聪明!”

淮舟暗暗地对自己说:

“我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沉着、冷静想办法,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十四、校门石鼓

树生今天是厨房蒸饭的值日生。中午,等他到厨房时,映辉正在夹柴。树生笑着说:

“映辉谢谢你啊,等我来吧。”

“我是不要你谢呢,老师早就蒸热了。”映辉说完站在一旁。

稍等了一下,大家端了饭到教室里,不声不响地坐在位子上吃饭。淮舟正在专心致志地在水板上写字。他的毛笔是自己从家门前选了嫩笋壳特制的,笔毛尽管用小锥子划得非常细小,但吸水还是没有羊毛笔那样稳妥,蘸水后不快点去写,水就会流出来滴到桌上。自从去年老师到他家家访后,他就一直坚持下来,每天中午100个颜体字,从不间断。那次,淮舟送了老师一大把竹笋、一大碗泥鳅。李老师和汪老师送了他纸和笔。淮舟他把它留在上课用。

映辉的饭是白米夹薯丝,盖了个鸡蛋,她把鸡蛋卷开小心地扒着饭粒;树生的饭是薯丝夹白米,几只干辣椒盖着,他吃得津津有味。黎君在一旁小声地催淮舟:

“莫写了,我们到走廊去玩吧。”说着,咽了口口水,喉咙动了下。淮舟说:

“快了,你先出去吧。”说完,也咽了口口水。二个人都因为家里困难,每天只吃两餐稀粥,没有饭带。钻入鼻孔的饭香,强烈刺激他们空着的肚子,胃酸泛到口里,他们没有去吐,习惯地往肚里咽。每天同学们吃饭时,他们就到走廊上动六子棋。

淮舟工工整整地写完最后一个字,收拾好笔墨,用本子压着大字纸。树生说:

“不晓得淮舟你咔子不肚子曹(即饿)。”

“不曹!”淮舟说完,又吞了一次口水,喉咙动了一下。

“波伢啧减饭你硬不吃。”映辉说完翅起了嘴。

“我不饿。”淮舟说完,再一次动了一下喉咙,吞下一口口水。

“来来,我们又来减饭给淮舟吧。”树生说着就要离开座位。

“波伢啧你吃,好不。”映辉带着哭腔。

淮舟吞下一口口水说:

“不啦,我跟黎君下棋去了。谢谢!”说完,淮舟连连吞了几口口水,迅速走到教室外去了。

走廊上,黎君正在等他。淮舟出来后,两人坐在大门槛上下棋。

六子棋就是每人六个棋子,在画好的九个格子上移动。要会跟子,稍不留神就会被对方吃掉,以致输掉全盘。

淮舟说:

“黎君,肚子饥吧。”

“饥啊,肚子饥得开始痛起来了”黎君说。

“走,到厨房去喝凉水。”淮舟拉着黎君往厨房跑。

两个人一个吞着口水,一个大口大口地喝着凉水。轮流着喝。直喝到肚子咕嘟咕嘟响起来了,才停下回到大门口。

“我们不下了,好不。”

淮舟对黎君说。

“好,我们骑‘马’吧。”黎君说完,跨到大门口的石鼓上。淮舟跨不上去,身体倒在石鼓上,准备爬上去,触摸着石鼓的手,感觉到石鼓上有许多起伏。他蹲下身去看,原来上面有许多图案。

“上面有雕刻,黎君。”

“你才知道啊,我多世(即早就)晓得啦。”黎君说。

“那上面都刻着什么?”淮舟继续问。

“不知道,有个是乌龟。”黎君回答。

“哪个是乌龟?”

“我这边。”

淮舟往西边石鼓走过来,黎君跳下来,指着石鼓上的图案:

“这可能是牛吧!”

“不是,牛鼻子没有那么长,耳朵也没有那么大。”淮舟说。

“那是象,淮舟。”汪老师在身后说。淮舟转过身,李老师和在学校吃中午饭的同学们陆续到操场上去游戏。

淮舟还没有站起来,他想弄清楚石鼓上都刻着什么。他朝李老师说:

“老师,等一下去操场好吗?”

“还有事吗?”李老师说。

“我想问这上面东西是什么。”

“好,你问吧。大家等一下。”

同学们看过石鼓上的浮雕,但从来没有想去了解上面的什么,反正考试也不会考到那上面去。今天淮舟说起,也还是想知道那是些什么图,就围过来。

“象下面这个是乌龟?”淮舟问。黎君见淮舟问了他刚才说的,特别注意听。李老师说:

“不是乌龟,是麒麟。”

“麒麟是什么呀。”淮舟问。黎君听到老师说不是乌龟,脸上红了也问道:

“老师,为什么不是乌龟啊!”

“乌龟没有这么长的尾巴!”汪老师说。

“麒麟是我们中国传说中的吉祥神兽,代表太平、长寿。民间有麒麟送子之说。”李老师说。

“象呢?也是传说么?”淮舟继续问。

“不是,象生长在我国南方等地。”汪老师说。

“它代表什么?”淮舟又问。

“大象代表踏实和力量!在国文第三十三课里有大象的介绍。”汪老师告诉大家。

淮舟又走到东边,指着石鼓上的图形,问清了它们是:“龙”、“凤”、“鲤鱼”和它们各代表的意义。大家高兴地跟着老师来到操场,有的唱歌、有的拍球、有的抽陀螺,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淮舟跟着玩,总在想还有一个问题要问老师。哦,“谭嗣同”。淮舟记起来了。爸爸没有说清楚。他不想问爸爸,怕爸爸讲不清楚。

叮当,叮当,叮当……,淮舟准备去问老师时,上课铃声响了,大家收起玩具,按顺序进入教室,没有一个迟到的。

十五、放学路上

傍晚放学回家的路上,淮舟看到嫂嫂抱着侄子在前面走,便对同学们说:

“你们好生走啊,我要帮大嫂抱我侄子。”

淮舟把书包放到地上,抱过孩子。已经很累了的嫂嫂笑着交换了。不满一岁的小侄儿高兴地呀呀呀,脚蹬手舞,淮舟连忙紧紧地箍着,等到他不那么厉害地晃动时,才双手分开抱着走路。平常在家抱一下还不怎么觉得,这会抱着走路,淮舟比扎着小脚的嫂嫂还慢。路队朝前走,黎君靠近了说:

“淮舟,来,让我帮你抱。”

“好嘞。”淮舟怕摔跤,连忙与黎君做了交换。

小家伙见又换了个人,瘪了瘪嘴要哭,可能记起来有些面熟,笑了。也一伸一缩舞动。黎君连忙紧紧地箍着说:

“哦,今天还蛮要劲抱呢。”

“看见你高兴呢。”嫂嫂说。

淮舟问:“嫂嫂,你到了哪里啊。”

“我到了桥头土地阿婆庙里,为妈妈请茶!哦,吃斋果不。”

“为妈妈请茶?”淮舟问。

“是的,妈妈怀孕了,上午肚子有点痛在床上休息,我为她请点安胎茶。”

“淮舟要做哥哥呀。”黎君说。

“我做了叔叔呀!”淮舟说。

“憨子,做了叔叔再做哥哥又不碍事咯。”嫂嫂娇嗔地说。

队伍朝前走了,他们四人落在后面。

“不是不碍事。”淮舟说。

“怎么啦,淮舟。”黎君问。

“妈妈会更辛苦啊!”淮舟回答。

“是啊,可这怀孩子又由不得人呀。”嫂嫂说。

“映辉爹妈是想要多生个。”黎君说。

“嗯,多个孩子多份福。妈妈老年肯定幸福。”

“那当然。”淮舟接过嫂嫂的话说:

“儿多母苦啊。”

“嗯!嗯!”黎君手中的孩子因为箍得太紧,要哭了。

嫂嫂看了看,连忙说:

“君伢,你莫箍着,一手抱腰,一手抱屁股。”

“我怕摔着哪。”黎君说。

“他动你就抱紧点,不会摔的。”嫂嫂说。

黎君换好手,孩子不“嗯”了。

“哦—哦—,”前面的路队暴发一阵嘈杂的声音。

“莫乱,莫乱。”树生大声地叫着。

淮舟一看,一只狗跟着队伍这个嗅嗅,那个闻闻。队伍像根舞动的绳子,扭来扭去。

淮舟连忙把黎君的书包也交给了嫂嫂,赶过去朝着狗吼道:

“死哒走开!”

那狗往后退一步,见没有东西打它,又朝前去闻。淮舟连忙从地上捡起石头,说:

“不走,就打死你。”那狗见有人在地上捡石头,急忙往后退。看到没有东西掷来,又回来闻。同学们刚刚安静,又扭动起来。

“淮舟,石头打!石头打!”树生喊。

“石头打!石头打!”好几个同学跟着喊。

“莫喊!”淮舟一边止往同学的叫喊,一边蹲下捡石头。那狗又跑开了。淮舟朝狗旁边扔下一个石头。狗终于远远地逃走了。队伍仍然整齐地向前走。

树生说:

“唉,一个石头都没有打中。”

“赶走了就好。”淮舟说完等嫂嫂走近,拿过书包背着。黎君说:

“淮舟,你平时眼力很准啊。”

“赶走了就好!”淮舟说。嫂嫂也说:

“没有咬人,赶走了要得!”

“哦,你们吃斋果不。”嫂嫂问。黎君看了看淮舟,淮舟说:

“留给妈妈吧。”黎君没有说什么。大家跟在队伍后面往家里走。

十六、穷当益坚

妈妈已经起床,开始煮晚餐粥了,正往粥里加菜叶。嫂嫂谢过黎君,把熟睡了的孩子放到床上去。淮舟放下书包连忙到灶湾烧火。妈妈说:

“不要烧了,翻个转,盖上锅盖就熟了。”淮舟从灶旁拿起盖往锅上盖。说:

“妈妈,你休息吧。”

“等我来,这是女人做的。你们男子汉,到外面赚钱闯天下的。不要做家务事。”妈妈说着,接过锅盖盖好。

“妈妈,你不舒服啊,让我帮你吧!”淮舟说。

“好些了,乖孩子。”妈妈说。

“我要到外面赚钱也要帮你做家务。”淮舟对妈妈说。

“淮舟长大了是个痛婆娘的好丈夫。”嫂嫂走过来,笑着说。

“怕你啰。我只是帮妈妈做事。”淮舟回应。

“是要早点替你开场亲。”妈妈说。

“妈妈,我才10岁呢。”淮舟轻轻拍了一下妈妈。

“10岁,也不小了啊。还有指腹为婚的呢!”嫂嫂又插话。

“妈妈,你还念那首打铁的歌听啰。”淮舟要求妈妈。妈妈说:

“晚上吧,这会等你爸和哥回来吃晚餐。我们早点把脚洗了,省得晚上摸黑来洗。”

“一边洗一边念啰。”淮舟摇了摇妈妈。

“我来念吧,妈妈今天身体不舒服。”嫂嫂说。

“好!”淮舟拍着手说。嫂嫂咳了咳喉咙,开始念:

“金打铁,银打铁,打把刀子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去打铁。”嫂嫂念起来就像唱歌一样,声音非常秀气。

“噼噼啪啪。”淮舟鼓起掌来:

“嫂嫂,你的声音真好听啊!”

“哇,你们叫花子穷快活!”哥哥寻兴振提着锄头进来说。

“穷且益坚。唱唱要得!”爸爸寻余盛走后面进来,笑了笑。

“爸爸,穷且益坚是什么意思啊?”淮舟问。

“就是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寻余盛回答。

“我们唱山歌是意志坚定吗?”淮舟又问。

“当然是啦,淮舟,我们家里穷,还能唱出快乐的山歌,就是意志坚定啊!”妈妈说。

“那映辉和树生减了中饭给我不吃,我喝凉水呢,算不算穷且益坚?”淮舟继续问。

“当然算!”哥哥、嫂嫂、爸爸异口同声地回答。妈妈眼里噙着泪水,声音颤颤地说:

“好孩子,家里好了会让你带中午饭的。”

“只要真正能‘平均地权’,我们就会有饭吃的。”哥哥寻兴振握着拳头的手,弯过来像宣誓一样晃了晃,表示他有的是力气。

“唉,老是打仗呢,还平均地权。我在土地阿婆庙听人家说北边直奉大战,南边又往北边讨伐;南边内部又打起来,孙大总统都被陈炯明赶走,当不成了。”嫂嫂告诉大家。

“国家的事,莫讲莫讲。”寻余盛摇着头。

“稀饭端上桌了,快来吃。”妈妈胡聘秀叫道。寻余盛一边搬动凳子,一边说:

“穷且益坚,不是只讲‘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

“那还有什么呢?”淮舟问。寻余盛告诉淮舟原文是: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它的意思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强,永远不放弃心中的理想’。”

“哦!”淮舟答应了父亲,默默地念: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

“爸爸,这是谁说的啊!”淮舟问。

“我也不知道。读私熟时老师上课讲的。”寻余盛回答。

“那我去问我老师。”淮舟说。

十七、清晨学子

天刚蒙亮时,李老师经过教室去倒马桶,听到教室里悉悉索索地响,伸头向教室探望,淮舟从桌子中间伸出个脑袋。师生俩交谈起来:

“淮舟,你这么早干什么啊。只要按时到校就可以。”

“老师,我要问你们两个问题。”

“也不要这么早啊。”

“我怕耽误上课。”

“好啊,你到厨房等我吧!”

厨房里,汪老师正在洗脸,他用冰凉的水打湿手帕,在脸上、脖子上反复摩擦着。一会儿冒出了热气。李老师回来,拿出一个约五寸长一头有毛,一头光柄的东西,又拿出一支小黄瓜一样的东西,拧开一头上的盖子,挤出了一寸来长的白色‘鸟屎’放到那有毛的上面,然后把它塞进口里,像拉锯一样拉动着。不久,口里冒出白色的泡沫。

汪老师看到淮舟全神贯注望着,就问:

“淮舟,你在家里刷牙的吗?”

淮舟明白了,李老师是在刷牙。连忙回答:

“刷呀!”

“是李老师这样刷的么?”

“不是。”

“怎样刷的?”

“用糠头灰,在河边上用手指刷的。”淮舟说着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并拢,在嘴巴外来回摆动,做了个他们刷牙的样子给老师看。

“天天刷么?”

“好多天刷一次。”

“哦,那你最好天天睡觉前用冷水漱一下口,清洗掉口腔里面的东西,保护口腔清洁。”

汪老师对淮舟说。淮舟点点头。

“淮舟,你要问什么问题。”李老师洗刷完毕,一边到灶后烧火一边问。汪老师在刷锅。

“老师,谭嗣同是个怎样的人啊?”

李老师打量一下淮舟,想了想说:

“谭嗣同是我们浏阳人,是一位为国家富强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革命烈士。”

“啊!”淮舟点点头。

李老师从容地给淮舟讲了谭嗣同变法维新、慷慨就义等等历史故事。淮舟又问:

“国家富强是什么意思啊?”

“那就是不受外国欺侮,穷人都有饭吃有衣穿。”汪老师插话说。

李老师问:“你还有一个问题呢?”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是谁说的啊。”淮舟问。

“你是听谁说的?”李老师问。

“我爸爸,可是他不知道是谁说的。”

“你为什么要知道是谁说的呢?”

“说出这样话的人很了不起!”

“嗯。这个出自《后汉书·马援传》。全句是:‘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马援是个英雄吗?”淮舟继续问。

李老师停了一下,接着说:

“马援是我国西汉末年的人,十二岁时父母双亡,依靠哥哥生活。马援少年时便胸怀大志,曾到颍川学习,成绩不大理想。因此,他辞别哥哥到边疆放牧,后来当上郡督邮。一次在押送犯人时,因同情犯人把他们放走了,马援自己只好躲起来。后来皇上赦免了他。他又从事畜牧业,很多人来归附他。他常和宾客们说,男子汉大丈夫,就应当有志气,穷困的时候,意志要更加坚定;年纪大了越要有干劲,有精神,像青壮年那样充满朝气。即‘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淮舟听到李老师这一长串的讲解,心里非常高兴。连忙说;

“马援真的了不起!我记得了。谢谢老师,我回教室去啊。”

“淮舟,跟我们吃早餐吧。”汪老师说。

“我吃了早餐来的。谢谢老师。”寻淮舟说完,慢慢走回教室。回到座位上,拿出本子将老师刚才讲给他听的,一一记了下来。同学们到了时,他已经记完了,开始大声地朗读课文。

十八、古之贤女

放寒假了。几个同学在映辉家门前地坪跳绳。

映辉家来了个媒婆,介绍社港市那边下新屋的一个后生。说他家如何如何好。末了还说:

“人家阿婆姓谭,是民国追认的谭烈士谭嗣同姑妈呢。多光荣!”

花婶听了,欢喜得咧开嘴笑。花胡子用眼睛瞧了她一下,说:

“你别高兴得太早,问问映辉看她同意不。”

“在家从父,婚姻大事当然是父母作主。眼屎大咯家伙,还依她。”花婶说。

“好好好,看你不依。女大不由娘,你知道不。”花胡子不做声了。

映辉刚好拖着绳子进来,敞开上衣,脸上红扑扑的可爱极了。见有一个陌生女人,笑了笑,不做声。喝了水又要出去。花婶喊住了她:

“映妹啧,给你说个婆家。”

“我才不要呢。”映辉屁股一扭就往外走。花婶发火了:

“就知道在外面玩,嫁了人家看你还去玩。”

映辉说:“要嫁你去嫁,我不嫁。”

树生在外面喊:“映辉,还跳不跳了啊!”

小四也说:“不跳了我们就回去。”

花婶跟在映辉后面赶出来,听到小四的话连忙说:“跳跳跳,你们就知道跳,跳皮。”

出门来,花婶她看到淮舟也在,映辉顶撞她的气又朝着淮舟发,接着又说:

“还有咦只淮伢啧,跳皮死哒。映辉跟你们学坏了。”

映辉听到妈妈这个批评,那个责怪,忍不住又说:

“妈,喜欢乱怪。”

“花婶,淮舟又冒喊你家映辉。”树生说完翘起嘴巴。淮舟听说他跳皮,抓了抓头,扭转身子不做声。小四因为是花婶的侄子,瞪着眼睛望着花婶说:

“乱咬。”

花婶一听,火气往一处发:“小四你咯家伙山,你骂我,看我不打死你。”

小四从来就不尊敬花婶,脾气犟的很,头一抬说:“你敢!”

淮舟觉得小四不应该这样顶撞花婶,扯了一下小四的衣,小声说:“小四,她是你姆嫫(mǔmò即伯母),算了。”

“她一只癫狗样,乱咬。”小四还是大声说话。

花婶看到淮舟的举动,却又没有听清淮舟说了什么,以为淮舟教小四骂人。被小四又一骂,头脑昏花,举手打了过来。树生转身就跑,淮舟看到是朝小四来的,便将小四从自己左边拉到右边。不料,花婶来得太急,小脚站立不稳,一下摔倒在地,下巴磕上了一堆鸡屎。在地上大叫起来:

“报应崽,报应崽,波报应崽、小报应崽……”

淮舟见到花婶摔倒了,没有想到会造成这样,连忙弯腰去扶。映辉见妈妈摔倒了,喊了一声“妈—”,也过来扶。小四没有想到姆嫫会摔倒,回转身来也从前面去扶。树生却在一旁拍着手笑哈哈地说:

“扮(即摔)的好,扮的好。谁叫你乱怪啰。”

“树伢啧!”映辉朝树生喊道,并瞪了他一眼。树生站在一边不再做声。

“啪。”小四脸上被刚扶起的花婶煽了一巴掌。当花婶的巴掌朝淮舟扇来时,淮舟“嘿嘿嘿”一笑,头一歪,让开了。花婶摇摆了一下,淮舟抓着花婶的手用劲扶了一下,说:

“花婶站稳啊。”花婶站稳了,淮舟松手往后退。捂着脸大哭的小四又挨了一巴掌。更加伤心哭起来。淮舟拉他一下说:

“站开呀!”花婶扬手又要赶去打淮舟,淮舟笑了笑说:

“花婶莫又摔倒了。”

映辉拉着母亲的手,不准她再往前打人。

听到哭声,旺叔从屋里出来放下正在缝补的衣服。小四更加大声地哭。

“咔子嘎(即怎么了)。”旺叔问。

小四一边哭,一边说:

“姆嫫打哒我。”

“总是你不听话哪。”旺叔批评小四。

“她乱怪哪!”小四应答,这时,他不说乱咬了。

“你只快些进屋去。”旺叔朝小四瞪了一眼。小四乖乖地回屋里了。

映辉告诉叔叔事情的经过。花婶在一旁很不自在。旺叔说:

“大嫂,你也是,跟伢妹细崽一般见识。我在屋里,你喊我一声就是。”说完,回屋里去了。

室内,小四还在哭。旺叔拿过手巾替他擦了擦,说:

“你姆嫫的脾气性格你又不是不知道。你要乖啊。你看波伢又冒挨打。”

“嗯,一样的打了,冒打得到。”

“咔子冒打得到。”

“他把头歪过去了。”

“你咔子不晓得歪呢。”

“波伢啧还笑了呢。”树生进来说。

“是嘛,伸手不打笑脸人。你就知道站着不动,挨死打。”旺叔又说。

“……”小四没有做声。旺叔继续缝补衣服。突然,小四说:

“爸爸,明年我不读书了。”

“怎么不读啊,原来借了读书的钱,我都还了呢。淮舟家二个做六个吃,一直借钱读。我们个做个吃,不用你担心。再说你妈临终前反复交待我借钱也要缴你读书呢。”旺叔小声地说。

“那我跟淮舟读新学去。”

旺叔惊愕地望着小四,眨了眨眼睛,想了想答应了:“也好,你跟他也学点聪明。新学不像私塾,不要送礼。还可以省些送礼钱。”

地坪里,花婶抹掉下巴上的鸡屎。

“就是你们两只家伙。”花婶责怪树生与淮舟。转身看时,只有淮舟还在,树生不知什么时候走了。

“只怪的波伢啧你咦(即这)只坏家伙。”花婶又朝淮舟吼。映辉说:

“妈妈你还乱怪。”

淮舟笑了笑:“随她怪啰。”

花婶“唉哟唉哟”朝屋里走,手又朝下巴上抹了抹,头也不回说:

“映妹啧你快些进屋来。”

“不!”

淮舟说:“你进屋吧,今天不玩了。”

“进去一下吧,波伢啧。”映辉伸手拉着淮舟就走。

屋里的媒婆见映辉与一个又黑又瘦的男孩手拉手进来,便起身告辞了。

映辉问淮舟:“谭嗣同是个什么人?”

“谭嗣同是一位为国家富强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革命烈士。”淮舟回答。

“烈士就是死了的人呀。”映辉叫起来。

“是的。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死了叫牺牲。死人叫烈士。”淮舟说。

“讨厌,说媒还扯到死人。”映辉说完不做声。一会儿映辉又说:

“妈妈,你不要去接应(即答应)啊。”

“好啰好啰,不接应啰。”花婶无可奈何地说。

“映辉,你不嫁人家搞么哩。”花胡子问。

“我还小,要读书。”映辉回答。

“你读书做么哩用。”花胡子又问。

映辉说:“读书做个贤能女。”

“贤能女是什么呀?”花胡子问。映辉抓了抓头,许久才说:

“波伢啧你说。”

淮舟说:“贤能女就是贤慧、讲道理有能力的女子。”

淮舟说完看了一下映辉,又看了看花婶和花伯伯。花婶有点不自在,想说什么,只听得映辉说:

“古之贤女,未有不学。世间学问甚多,吾不读书,何由知之。”

花胡子夫妇大眼瞪小眼:“映辉你说些什么?”

淮舟说:“映辉是说:‘古代的贤能女子,没有不学习的。世间那么多的学问,我不去学习,怎么知道呢?’”

“哈哈,读新书的女儿也会‘古之’、‘知之’。”花胡子笑容满面。

“这是我们这半期学的《第三十七课·甄女》呢。”映辉自豪地说。

“好好,好好。我家映辉也快成先生了。”花婶说。

映辉歪了一下头,得意地笑了:

“妈妈也会夸人了。”

“映辉,我们明天到大坪里玩笼球吧。”淮舟说着往外面走。

“好的,莫太早了啊,我要睡。”映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