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地理探究
24904900000009

第9章 贾耽与《海内华夷图》

《海内华夷图》是唐代地理学家贾耽按照晋代裴秀六体方法绘制的,比例是一寸折百里,用不同的颜色注记地名。是一幅我国及邻近地区的中外大地图。

《海内华夷图》古今对照,以双色绘画,是继裴秀之后我国又一伟大的地图作品,在中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贾耽从小就喜欢读地理书籍,喜爱骑马射猎。

751年,他参加科举考试,以明经登第,走上仕途。在处理日常政务中,表现出良好的政治素质。他一生为官47年,其中居相位13年,事务繁忙,政绩突出。

与此同时,他根据国家的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结合政治、军事研究地理,考察地理。

贾耽研究并绘制地图的目的很明确,是要像东汉伏波将军马援那样用米堆积立体地理模型供军事行动之用,像西汉萧何那样收集秦代地图帮助刘邦夺天下。他羡慕前哲,绘制地图,要为唐王朝的政治、军事服务。

贾耽年轻时正值“安史之乱”,政治不稳定国力衰弱,没有足够的力量确保边疆安全。剑南西山三州七关军镇监牧三百所丧失,河西陇右州郡悉陷吐蕃。

国家守于内地,旧时镇戍情况不明,贾耽对此深为焦虑,决心绘制陇右沦陷区的地图,以备政治军事所需。

为获得制图数据,贾耽一方面进行广泛的调查采访,另一方面查阅中央和地方保存的旧有图籍,对“九州之夷险,百蛮之土俗,区分指画,备究源流”,从而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积累起丰富的地理知识。

贾耽对裴秀的“制图六体”非常推崇,加以学习和借鉴。798年,贾耽果真用裴秀的制图六原则绘制《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一轴。

此图内的政区,则依九州分区。陇右地区资料很少,他费尽心机进行调查了解,力图充实图的内容。由于贾耽对收集到的地理资料做了慎重的取舍,所以,地图所反映的岐路交通,军镇要冲,莫不如真,内容较为翔实。

图中不仅表示了政区的划分,还表示了交通道路以及道路的支线路、军镇、军事要地、险隘、道路与距离的里数、人口、山、水等地物。用文字注记详加说明。

贾耽用文字注记汇编成册,然后将图和说明一并奏之朝廷,希望作为收复失地,用兵经略的参考。

唐德宗皇帝览后称赞,特赐马一匹,银200两,银盘银瓶各一,以示奖励。

贾耽在地图学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海内华夷图》上。绘此图的目的是力图要把唐代统一强大的面貌表现出来,因而图幅很大,“广三丈,纵三丈三尺”,比例尺“以一寸折成百里”。

为了绘制此图,贾耽花了30多年时间阅读文献,调查采访,认真选取资料。801年绘图完成,献给朝廷。此图今已佚,但据贾耽写的献图表文及有关记载尚可得知此图有3个特点:

一是图的幅面大,载负量丰富。图中内容当是翔实可信,除绘有国内及毗邻边疆地区的山川、政区形势而外,对域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名称、方位、山川等内容,也有适量的记载。因此,称它是小范围的亚洲形势图,并不言过其实。

贾耽编图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使人们了解被外族占领的土地的情况。图幅的范围达到当时人们地理视野的极限,外薄四海。

二是有统一的比例尺。图中采用“以一寸折成百里”的比例,即相当于1比180万的比例尺绘制而成。使图形轮廓比较准确。

三是图中的古今地名全部注明,开创了我国朱、墨分注古今地名的先例。此法一直为后世的历史沿革地图所沿用。

可以说,《海内华夷图》的问世,使裴秀首创的“制图六体”,在他之后500年间濒临失传的紧要时刻,被贾耽继承下来。“制图六体”从此起衰振微,对后世的地图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798年,贾耽完成了以黄河命名的著作《吐蕃黄河录》10卷,这是《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的文字说明,包括《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别录》6卷和《吐蕃黄河录》或称《河西戎之录》4卷。

此书图文并茂,记载吐蕃境内“诸山诸水”的“首尾源流”。

贾耽所著《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40卷,形式上也和《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别录》及《吐蕃黄河录》一样,是《海内华夷图》的文字说明,但其图、旁注各自独立成篇,视它为总地志性质的地理著述也不为过。

贾耽常与域外来使及出使归来者接触,因而掌握了大量的域外地理资料。后来他将这些资料加工整理,编写成书。《皇华四达记》即属这类。

《皇华四达记》10卷。从《新唐书·地理志》的引文中,得知此书中有丰富的域外地理知识。

其中写道:

唐入四夷之路与关戍走集最要者有通道7条:一是营州入安东道;二是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是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是受降城入回鹘道;五是安西入西域道;六是安南通天竺道;七是广州通海夷道。

通过这些交通路线,与周围的亚洲各国保持着密切频繁的往来,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在“广州通海夷道”中,还详细记述了从广州经越南、马来半岛、苏门答腊、跨越印度洋,至印度、斯里兰卡、直至波斯湾沿岸各国的航线、航程,以及沿途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方位、名称、岛礁、山川、民俗等内容。

穿越马六甲海峡这段航路时写道:

又两日行,到军突弄山,又5日行,至海峡。蕃人谓之质,南北百里,北岸则罗越国。南岸则佛逝国。佛逝国东水行四五日,至词陵国,南中洲之最大者。又西出,3日至葛葛僧祗国。

这是我国关于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这个海上交通咽喉的最早记录。

航船进入波斯湾后,有这样一段记述:“又自提国西20日行,经小国20余,至提罗卢和国,一曰罗和异国。国人于海中立华表,夜则置炬其上,使舶人夜行不迷。”

海中立的“华表”,“夜置炬其上”,就像今天在航路上设置的指引船舶夜航的航标灯。夜间有此灯导航,船舶不至于触礁和迷失方向。

唐代,广州港建有十数丈高的航标灯,时人称“光灯”。航标灯的出现,是古代劳动人民与海洋的征战中取得的成就。

贾耽成为继裴秀之后我国地图史上又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主持绘制的《海内华夷图》以其独特之长,展现唐代的制图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峰,是我国地图史上一枚绚丽的瑰宝。

[旁注]

明经 汉代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必须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明经由郡国或公卿推举,被举出后须通过射策以确定等第而得官,如西汉时期的召信臣、王嘉等,皆是因射策中甲科而为郎。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

剑南 唐代开创了我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唐代贞观年间,将全国划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10道。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15道的格局。道下又设州。

唐德宗(742年年~805年),李适,是肃宗的长孙、代宗的长子。是武则天以外唐代第九位皇帝,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在位前期,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颇有一番中兴气象;但在执政后期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由是朝廷益弱。

地志 记载国或区域的地形、气候、居民、政治、物产、交通等的变迁的书。地志是一种将地理、居住、政治性边界、法律现实、过去历史的踪迹、地方名字等内容特定空间的综合知识。

[阅读链接]

唐代的陆上“丝绸之路”最为繁荣。唐代出于对外政治威望与经济交流的考虑,十分重视陆路丝道的经营。

据唐太宗贞观年间宰相贾耽的地理考证,在汉代以来的南、北、中三道外,又辟两条新路。

一路由龟兹经姑墨、温宿、勃达岭唐宋时期中西文化的交融、热海南岸,至碎叶和怛逻斯;另一路出庭外,经青海军、黑水守捉、弓月城,至碎叶和怛逻斯。两路汇聚怛逻斯以后,再向西行,可达西海;向南则经过石国、康国,可到波斯和大食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