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质奇观:国家自然地质风景区
24905000000010

第10章 西来第一山——崆峒山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

景区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自古就有“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

“崆峒”一词,一般注释为“山名,在甘肃境内”。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一书记载:“北戴斗极为崆峒”。平凉崆峒山正位于北斗星座的下方,即为所指。

又在《史记·赵世家》、《姓氏考》等记载,有商代始祖契的后代分封于崆峒,遂以国为姓。崆峒山为当地一座名山,故以姓命山名。

崆峒山是六盘山的支脉,属于上三叠系紫红色尖硬砾岩构成的丹霞地貌。

根据地质学家的考证,在中世纪发生的一次强烈造山运动中,使今日崆峒山及东北、西南一带产生了一个山间盆地,雨水不断冲刷的黏土、砂石积聚到盆地中沉积,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被胶结成紫红色砾石,称为崆峒山砾岩。

至侏罗纪初期,这个区域又受到地质运动的作用,地壳上升,产生许多新的沟谷和山峰,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流水切割,形成了各种奇特秀丽的丹霞地貌。

崆峒山的丹霞地貌丰富多彩,以顶平、身陡和麓缓为基本特征,并且它还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时代最古老的紫红色岩层所形成的丹霞地貌。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亲自登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黄帝问道这一千古盛事在《庄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

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司马迁、王符、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华章、碑碣和铭文。

从秦汉时期开始,历代人们陆续兴建亭台楼阁,宝刹梵宫,庙宇殿堂,古塔鸣钟,遍布诸峰。

明清时期,人们把山上名胜景观称为“崆峒十二景”: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

近年来,新修了卧观平凉、观音堂、通天桥、飞升宫、王母宫、问道宫等景点,基本恢复了历来所称的“九宫八台十二院”中42处建筑群。

崆峒山,以其峰林耸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涵洞遍布,怪石嶙峋,蓊岭郁葱,既有北国之雄,又兼南方之秀的自然景观,被誉为陇东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广成子曾修道于昆仑,后觉昆仑仙气有余而灵气不足,又闻女娲造崆峒,便云游到此。1000多年后,修成至道,并用“翻天印”将崆峒与诸山相连,使崆峒既保持了北方的雄伟险峻,又兼容了南方的钟灵毓秀。

后赤松子驾鹤西行,见此山天经虽连,却地脉未通,便作法打通地脉。天连地通,使水有源而九曲流畅,山有根而百草传芳。此后,位于东台附近的山洞中便经常有玄鹤出没,称之为“玄鹤洞”。后人又于洞外建一堂,名曰“招鹤堂”。

黄帝为华夏始祖,生于山东,居轩辕之丘,故称轩辕黄帝。黄帝降神农、败蚩尤,一统华夏,唯以未闻至道而为忧。闻崆峒山隐者广成子得至道之精而真风远照,于是沐浴斋戒3日,往而问之。

见广成子鹤发童颜,仙风道骨,便再拜稽首说“闻子远达至道,敢问其要若何?”

广成对答:善哉问也,夫道者,窃冥昏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摇汝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岁,吾形未尝衰焉!

广成子一席话,颇为玄虚。黄帝似懂非懂,但揣摩其意,似觉要人俭以养德,静以修身,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既静且远,乃可长寿。然而黄帝胸襟广阔,要为天下芸芸众生谋求福利。

他静悟3年后心领神会,于是设干支以计年月,著《内经》以疗百病,定刑律以惩恶扬善,兴农桑以丰衣足食。使人类从此由野蛮走向文明。后人感其诚,于东台建问道宫。该宫为崆峒山之山魂,至此崆峒山名声大震。

聚仙桥位于崆峒前山麓泾河河谷中,原有一巨石横跨泾河两岸,河水每被巨石阻拦,喷珠溅玉,景色壮观,是为崆峒十二景之一的“仙桥虹跨。”

崆峒山东峰,前临平泾公路,山前胭脂水和白泾河相会。望驾山突兀耸立,气势雄伟,站立峰顶,泾河川和平凉城尽收眼底。相传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山上云雾遮罩,虚无缥缈,大臣们在山前垒土相望,故称“望驾山”。

广成丹穴在望驾山北峰的绝壁上,这里悬壁如削,十分险要,人迹罕至,相传广成子居住穴中,炼穴修道。广成丹穴是崆峒十二景之一。

三教禅林在望驾坪,地势平坦,环境幽寂。1939年,山东人刘紫阳出资,其弟子刘园阳主持,修建大殿三楹,后由静禅、润明二僧主持,又称居士林。

问道宫也叫轩辕谷,位于崆峒前峡,泾水北岸,背山面水,环境幽寂,身居殿内,听不到泾水涛声。相传这里是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处。

唐代这里已有建筑,元朝重修问道宫,今存有《重修问道宫碑》一通,明朝再次重修,成为一组庞大建筑群。

明代人唐龙《问道宫》诗说:

欲捉白蟾飞树梢,遍寻元鹤在云中,

荒凉栋宇聊停节,怅望当年问道宫。

崆峒山还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有各类植物1000多种,动物3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韵。

崆峒山丹霞地貌地质遗迹分布广,连片集中,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保存完好,极富特色,是国内丹霞地貌类型中形成时代较早的类型,是大面积黄土高原上独有的自然奇观,为研究本区地质构造、古气候、古地理环境的演化变迁提供了实物资料,对揭示广大黄土高原区分布的岛状基岩山的形成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旁注]

古丝绸之路 是一条3500千米长,自我国古代都城长安通往西方罗马帝国的贸易之路。这些路线不但用于丝绸贸易,也包括了许多其他商品。丝绸之路由首都长安出发,经过甘肃走廊,到达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敦煌。然后经由玉门关,穿过吐鲁番盆地的绿洲和北边的天山,到达里海的海岸。

广成子 为小说《封神演义》中“十二金仙”之一,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居崆峒山的石室中,自称养生得以道法,1200岁而未衰老。《神仙传》称其为轩辕时人,居住在崆峒山的石室之中。

王符 字节信。安定临泾也就是后来的甘肃省镇原人。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王符一生隐居著书,崇俭戒奢、讥评时政得失。因“不欲彰显其名”,故将所著书名之为《潜夫论》。王符思想深刻、观点鲜明、文笔犀利,至今读其作仍给人一种淋漓畅快的感觉。

赵时春(1509年~1567年),字景仁,号浚谷,平凉人。嘉靖五年进士。历兵部主事,因言事切直,黜为民。久之授翰林编修,又以言事被黜。京师被寇,起官,擢御史,巡抚山西。著有《赵浚谷集》、《重修灵岩寺记》、《剡山半雾》等。

赤松子 又名赤诵子,号左圣、南极南岳真人、左仙太虚真人,秦汉传说中的上古仙人。相传为神农时雨师。能入火****,随风雨而上下。赤松子曾服用水玉这种药物袪病延年,并把这种方法教给神农氏。他还能跳入火中去焚烧自己而无任何损害。

《内经》即《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和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干支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我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干支纪年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纪年法。

[阅读链接]

关于崆峒,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18000年前,女娲娘娘见平凉居华夏之中,便选此地炼五色石补天。不想所剩太多,正愁没法处置,忽闻泾水潺潺,便灵机一动:“有水无山,岂非美中不足!”

于是用五色石精心装点,便有了崆峒山。此山夺天地之造化,蒙鬼斧之神工,气势磅礴,素有“西来第一山”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