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主体
24905500000010

第10章 古村的天人合一理念

在安徽歙县有一个棠樾村,棠樾从宋以前,就有鲍、汪、董等姓居住。村名“棠樾”二字,来源于《诗经·甘棠》篇召公的故事。

召公名姬奭,也称召康公、召伯,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周公旦的同父异母弟。召公推行周文王的政令时,深入民间,来到棠樾村,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甚得民心。

后来,当地的人们特意保护那棵甘棠,让它枝叶茂盛,清阴满地,还把甘棠树阴简称“棠阴”,寓意召公的“德政”。棠樾的“樾”字,即指那棵甘棠树阴而言。

棠樾村的文化底蕴不止这些,它的选址符合所谓“枕山、环水、面屏”的原则。棠樾村以富亭山为屏,面临沃野,源自黄山的丰乐河由西而东穿流而过,周围树木茂盛。这样的地方,正是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所描写的“世外桃源”。

棠樾人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当中,仿佛自己就是当中的一分子。这种“天人合一”的村庄布局理念,正是我国古村落建筑所一贯坚守的。

我国古村落建筑各有特点,比如徽派建筑有徽派建筑的特点,苏式建筑有苏式建筑的特点,这些古村落的外在体现或许各异,但其也有内在规律可循,一般都会在村庄选址、村庄建筑及附属设施上遵循一定的规矩。

古代村庄选址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这在一些山区村落体现得尤为明显。

江南山区的很多古村落,大都是坐北朝南,村后常常有一座挺拔的山,左右两边则有高度相对低一点的小山,村前一般都有一条小溪环抱。

山区古村落的这些共同点并不是巧合,而是有地理上和生产上的意义。我国地处北半球,一到冬天就多北风、大雪,选择坐北朝南、背靠大山,在背风一面造房子,可以有效保暖保温,防止北风直吹。东西两个方向有小山也是同样的道理,东西风比较干燥,只有南风温暖湿润,可以带来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

村前有溪流也同样是出于农业生产考虑。我国传统社会是农耕社会,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家畜、农作物都要依赖水源才能生存。便利的取水环境,是古代村庄选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从考古成果上看,南方的古村落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一般都在建立在海拔55米至65米的高度。这个高度和江南一带的河流高度息息相关。选择这个海拔高度建村,既方便取水灌溉,又可以有效避免水涝灾害。同理,村庄虽然要选择背靠大山,但又要离山脚有一定的距离,这也是为了避免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古人选择村址,除了要考虑以上几点,还要考察“靠山”的环境。从传统风水学上来说,就是看看“山龙”的龙毛、龙肉、龙血。剥除其神秘的面纱,其实就是看看山的植被、土壤土质、山泉。只有植被丰茂、土层肥厚、山泉潺潺的山才是最适合定居的。

选定了建村地址,如何使村庄的建筑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也与一定规矩。

古代村庄建筑规矩多,一般的老百姓只能住三开间的房子,只有家住农村的五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住五开间的房子。古人的房子里还有一个东西非常常见,就是天井。天井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

古人的意识形态中,“天人合一”的概念根深蒂固。建筑作为精神的物化载体,体现人类尊重土地、水源、阳光、空气等自然物的观念。通过建筑形式,把这种抽象化的内心诉求转化为现实的人居环境,天井无疑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完美塑造。

此外,古代村庄的中轴线一般都不建民居,而是建有诸如祠堂、书院等公共设施。相比之下,城市中的府衙、皇宫等建筑则都建在中轴线上。这是我国古代城乡建筑上的一个明显差别。

成熟的古代村庄都有其必备的祠堂、祖宅、池塘,以及保佑一方风调雨顺的土地庙和山神庙。对于其中的池塘,南宋大儒朱熹曾有诗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在很多农村,池塘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生活设施。不过,正方形的池塘则比较罕见。在农村宗祠前一般都有一口池塘。既方便生活,又有助于消防。

古人对池塘的形状也比较讲究,农村池塘多取圆形或者长方形。古语中圆形叫“池”,方形叫“塘”,其“方圆”文化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方,是规矩、框架,是做人之本;圆,是圆融、老练,是处世之道。无方,世界没有了规矩,便无约束;无圆,世界负荷太重,将不能自理。为人处世,当方则方,该圆就圆。方外有圆,圆中有方,方圆相济,社会才会和谐,人生自在方圆。

生长在一些古村口的参天大树,被当地人称为“水口树”,这些树是建村之初种下的,属于村庄建筑的附属设施之一。

古人建房子就是为了居住,种水口树也是为了“风水”。水口树蕴含的建筑理念非常符合“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水口树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环境。

水口树因为树龄够大,一般都比较高,就像天然的避雷针,有吸引雷击、保护房屋的作用。同时,水口树有屏风的作用,进村庄时,往往绕过水口树,才能看到村庄,可以起遮挡、迂回的作用。约定俗成,没有人会去砍水口树。

有些保存较好的村庄的水口树边上,还有一种叫做“孤魂坛”的建筑。在古代有些农村,有客死他乡的村民尸体不能运回村中,孤魂坛就可以暂时用来停灵。

这个规定看似不近人情,但是在卫生条件非常落后的古代,无法确定死于外地之人的死因,而古代疾疫、传染病并不少见,万一是死于传染病,禁止死者入村也算是一种防疫措施。

总之,我国古代村庄建筑的这种利用自然、尊重自然,以及注重建筑格局的做法,正是古人“天人合一”建筑观的体现。

[旁注]

召公 姓姬名奭,西周政治家。曾辅助周武王灭商,被封于燕,是后来燕国的始祖。因最初采邑在召,故称召公或召伯。周成王时,他出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而治,陕原以东的地方归周公旦管理,陕原以西的地方归他管理。他支持周公旦摄政当国,支持周公平定叛乱。

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典出于陶渊明《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陶渊明以他众多诗作抒发了自己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精神品质,令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新石器时代 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个时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我国大约在前1万年就已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区别。

中轴线 我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中国建筑史》把我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并且指出“世界各国唯独我国对此最强调,成就也最突出”。故宫处在北京中轴线上。

[阅读链接]

棠樾村属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以牌坊群而闻名于世。牌坊群由7座牌坊组成,以忠、孝、节、义的顺序相向排列,分别建于明代和清代,都是旌表棠樾人的“忠孝节义”的。

棠樾牌坊群就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建筑风格浑然一体,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但形同一气呵成。歙县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质结构为主的特点,几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为主。这种青石牌坊坚实,高大挺拔、恢宏华丽、气宇轩昂。到明清两代,牌坊建筑艺术日臻完善。建筑专家们认为:棠樾牌坊对研究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建筑艺术和徽商的形成和发展,甚至民居民俗都有极其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