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主体
24905500000012

第12章 古园林的天人合一精神

我国古人在与自然保持亲和、相互交融的关系中,很早就发现了自然美并对其有着独特的鉴赏力。从道家的“以人合天”、儒家的“以天合人”、禅宗的“天人一体”观念中,可见古代哲学宣扬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理想。

这种哲学观念使我国古人对大自然怀有的强烈感情,于是,“天人合一”这样一种体验人与自然契合无间的精神状态,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并贯穿了整个我国古代文化思想史,当然也成为我国古典园林的终极精神。

在我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中,“天人合一”作为一种终极精神,体现为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并由此创造出我国特有的园林美学。

师法自然,在古代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

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融于自然就是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

我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

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顺应自然主要体现在园林建筑中。我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

园林的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园林建筑中表现自然的材料有很多。诸如树木花卉等。我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我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思想之所在,而由此创造的园林美学,是我国古代园林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园林又不同于宫殿、长城、庙宇、桥梁,它有自身的一些特色。比如文人画画家家参与所造之园,往往以山水为蓝本,诗词为主题,以画设景,以景入画,寓情于景,寓意于形,以情立意,以形传神,楹联、诗词与园林建筑结合,富有诗情画意,耐人寻味。

我国古典园林可以说是自然的,因为它是发展成熟了的自然或者是改造过的自然景观的集合,其建筑形态的丰富多样,不同的山水条件,不同的地形地势,就有不同的人文建筑与之相称。

楼阁是古典园林中的制高点,涵容全园景色,近可浏览园内风光,远可眺望园外景色;

亭有傲立山巅的山亭,有安居水际的水亭,有轻骑隔水的桥亭,由于选址精心,营造精巧,而与山水浑然一体;

廊仪态万千,有游廊、回廊、直廊、曲廊、花廊、水廊、爬山廊等,环山绕水,灵活别致;

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或如飞虹横跨水面,或曲径贴水而行,曲线柔和,韵律协调,雄伟壮观。

我国古典园林之美,体现为从有限到无限,再由无限而归于有限,达到物我两忘,自我感情、意趣的自然抒发,这就是我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其“天人合一”宇宙观、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在我国园林创作设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展示。

[旁注]

禅宗 又名佛心宗、达摩宗、无门宗。指以菩提达摩为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见性成佛”之大乘宗派。我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我国自古以专意坐禅者之系统为禅宗,兼含天台、三论二系,而不限于达摩宗;唐中期以来,达摩宗兴盛,禅宗遂专指达摩宗而言。

漏窗 俗称花墙头、花墙洞、漏花窗、花窗,是一种满格的装饰性透空窗,外观为不封闭的空窗,窗洞内装饰着各种漏空图案,透过漏窗可隐约看到窗外景物。漏窗是我国园林中独特的建筑形式,也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一种建筑艺术处理工艺,通常作为园墙上的装饰小品,多在走廊上成排出现,江南宅园中应用很多。

文人画 也称“士大夫甲意画”、“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画中流露着浓烈的文人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某些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就出现了,但是文人画作为正式的名称,是由元代画家赵孟頫提出的。

[阅读链接]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都喜欢修建,互相比美。当时吴国在阖闾的治理下已经很强大了,在园林建造上也不甘落后,阖闾及其子夫差利用苏州郊区的自然山水建造了规模宏大,建筑华丽的姑苏台,馆娃宫,可以说是苏州最早的皇家园林。

苏州园林起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明清。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170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60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20处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