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智者的洞察:心理学经典名言的智慧
24905800000020

第20章 大夫不能治病,只能帮助有理性的人避免得病而已

有一项专门针对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的调查显示,除了遗传因素影响外,健康饮食和有序生活是健康长寿的“秘诀”。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艾伦·弗兰克博士及其同事研究发现,那些情绪容易大起大落的人,比如躁郁病人,如果培养起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会大大促进情绪的改善,有助于康复。我国中医倡导“顺天而行”、“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医认为,人得病的原因是身体的内在平衡被打破,而有节律的生活是维护身体内部平衡的重要方法。因此,生活有规律对身体十分重要。有病治病,没病防病,何乐而不为?

在我国古代,“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一直被奉为健康的信条。这就是说,生活要有规律,要注意劳逸结合。人体生活必须有固定的节律,这是生物体的规律所决定的,中医说过,人体像个小天地,人体里的规律经常与天地间的自然规律相互协调,这就是所谓“天人相应”。从自然界说,天有春夏秋冬寒暑的变化,一年一个周期,又有月圆月缺、日出日落这些月、日的周期变化。人体也一样,一切生理活动都有周期性变化。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六大根基:规律生活、心理平衡、适量运动、合理膳食、科学饮水、戒烟限酒,而且把规律生活列为六大健康根基之首。的确,人体内生来就有一个预定好的时刻表——生物钟,它严格、准确、连续地运转与控制着人体的生命活动,直到生命的结束才停止。规律生活要求把每天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在生物钟的运转规律的基础上,给自己多加几个“定时”活动,天天如此,便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定时起床、定时定量喝水、定时进餐、定时用脑、定时运动锻炼、定时入睡等。生活有规律,乃是获得健康体魄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已为中外无数寿星所证明。

【故事佐证】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室里,十几个人正在做“条件反射”实验,但他们所戴的手表时间都不一致,到底以哪个时间为标准呢?众人争辩不休。后来有个同事说:“大家不必争论了,我有个好办法校正时间,那就是等巴甫洛夫教授登上实验室门槛的时候,准是下午1时50分。”话音刚落,巴甫洛夫就走进实验室,大家赶忙一齐对表。后来经过电台报时验证,果然准确无误。巴甫洛夫十分重视生活规律,严格遵守作息制度。他活了87岁,一直能精力充沛地从事工作。

无独有偶,康德在78岁高龄时,仍在握笔认真修改他的著作《从自然科学最高原理到物理学的过渡》。健康长寿的康德,日常生活也是很有规律的。他每日起床、写作、讲课、吃饭、散步、睡眠,都有固定的时间。他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期间,一直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每天早晨,当康德教授拿着手杖步出家门,走上两旁栽着菩提树的小路时,他的邻居们就知道此刻是5点半,赶紧去校正家里的钟表。康德在中年时期,无论是春夏或秋冬,每天晚上都是22点整上床睡觉,早上5点钟起床;到了晚年,睡眠时间增加了一个小时,提前到晚上21点入睡。对康德的严格生活规律,德国的大诗人海涅给予高度的评价:“我已经不相信城里的大教堂的自鸣钟能胜过它的市民——康德。”康德为什么要严守生活规律呢?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在生活中表现出杂乱无章、毫无次序和节制,他便不可能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

春秋时期,鲁哀公曾问孔子,怎样才能长寿?孔子回答说:“寝处不时,饮食不节,佚(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孔子认为,生活没有规律,饮食没有节制,不注意劳逸结合的人,久之必然会积病而死。“起居有常”,《内经》亦极其强调这一点。《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里即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起居有常”可以活到100岁;“起居无节”,到50岁时身体便衰老了。

我国著名的寿星,隋唐时代的大医药学家孙思邈,便十分重视生活规律,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数十年中,他每天都坚持做好三件事,就是天天打两遍拳,天天做一次按摩,天天做一遍气功。孙思邈活了101岁。他在90多岁以后,仍然耳不聋,眼不花。他的重要医学著作《千金翼方》,竟然是在百岁时写成的。

因演“白毛女”而名扬四海的舞蹈家石钟琴(1945~),如今年逾花甲,但仍钟情于芭蕾,常常要去教室或练功房授课。她常说自己除了腿有疾病外,身体其他方面状况很好,还可以从事芭蕾教育多年。

石钟琴腿上的疾病,是年轻时股骨头受损留下的。那时她在上海芭蕾舞团,做高难度动作造成股骨头受损,可是开始她没当回事儿,忍着疼痛一场接一场地演出、一次接一次地练习,一拖再拖,直到严重影响走路,才去做检查,结果那个没被她放在眼里的“小伤”,竟已经发展成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不得不做股骨头置换手术,最后成了陪伴她一生的伤痛。对此,她感触颇深:“对疾病千万不能拖,否则会丧失治疗时机,延误病情。拖的话,往往会把急性病拖成慢性病,把小病拖成大病,把炎症拖成癌症,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伤痛的困扰,一点儿也没削弱石钟琴对生活的热爱,她依然每天规律地生活,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按时吃饭,从不“脱班”,遇上双休日和黄金周长假,她就在家弹弹钢琴,做些家务,有时与爱人一起出游,借以调剂自己的生活。“生活规律是健康的基石”,这是石钟琴在谈及健康与养生时的一条重要体会,“人体的各个系统每天都在周而复始有规律地工作着,因此人们的生活也应该适应这一情况,做到按部就班,这样才能使人体各器官、各部门更有效地工作,促进身体健康。”

在饮食上,石钟琴一直按照“饮食金字塔”的要求来安排一日三餐,“饮食金字塔不仅科学合理,而且对照它来饮食也很简单易行。”每天喝一杯牛奶,吃一个鸡蛋;多吃蔬菜水果与豆制品;烹饪上讲究清淡;午餐吃得多一些,晚餐吃得少一些;限制糖油盐的摄入,这就是石钟琴的日常菜谱。她说:“饮食是把双刃剑,吃得好可以吃出健康来,吃得不好也能吃出疾病来。因此在饮食上要趋利避害,只有吃得科学、吃得合理,才能增强体质,有效抵御疾病的侵犯。”休息与工作的关系,正如眼帘与眼睛的关系。

[印度]泰戈尔

对“爱情、工作和游戏”三者要有恰当的分配。

[奥]阿德勒

休息乃劳动者之妙药。

[意]彼特拉克

只知工作而不知休息的人,有如没有煞车的汽车,极为危险。而不知工作的人,则和没有引擎的汽车一样,没有丝毫用处。

[美]福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