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智者的洞察:心理学经典名言的智慧
24905800000054

第54章 没有人爬山只为爬到山腰

当你在山脚下的时候,高山上有什么风景,你既不知道,也想像不出来。当你没有攀上山顶的时候,平地与巅峰的差别,你并不能真切地感受到。当你在还在平地上逡巡时,你所见过的最高高度,不过是眼前这座山,而事实上,它也许只是个小土坡。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百万富翁,不懈地努力之后,也许你会挣它个几十万;如果你想填饱肚子即可,那么下一个流落街头、托钵乞食的人没准就是你。这叫做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一个人的志向应该立得高远。因为高远之处,远远超出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会让我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会让我们领略到更壮阔的风景。

当站在高处的时候,才有可能对低洼处的全貌一览无余。此时,你会更清楚地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前是多么的井底之蛙。这些,一定是要你超出原来的那个高度时,才可能觉察的。在追求高度的过程中,一个人的整体素质会被提高到此前未曾料想得到的高度。而所有这些的先决条件就是:你有想往上攀登的愿望。

如果对自己的期许只是在山脚闲逛或是徘徊在山腰的话,那么,山顶,以及山顶的高度,就是不可能的任务。志向有多高,成就才可能有多大。开始就打算凑合,结果只能是每况愈下、等而下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还是为功名利禄而读书、为安逸享乐而读书,这便是伟人与匹夫的区别。因之,人生境界亦迥然不同。

为了自身人格的完满,有必要把目光放远一点,把志向放得高一点。为了切身利益的获得,有必要定下一个比愿意接受的结果稍微高一点的目标,这样才有可能得偿所愿。所以,对自己的期望高一点吧。

【故事佐证】

秦始皇为了建造长城、抵抗匈奴,征集了几十万的民夫,为了开发南方,又征集了30万军民。接着,为了建造阿房宫,动用了70万囚犯。二世即位,又从各地征调几十万囚犯和民夫,大规模修造秦始皇陵。坟很大很深,把大量融化的铜灌下去铸地基,上面盖了石室、墓道、墓穴,又在大坟里挖成江河湖海的样子,灌上水银,把秦始皇葬在那里。大坟没完工,赵高和二世又开始继续修阿房宫。那时候中国人口不过2000万,前前后后被征集去修长城、守岭南、修阿房宫的,有二三百万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老百姓怨声载道。

公元前209年,阳城的地方官派了两个军官,押了900名民夫到渔阳去防守。军官从这批人当中挑了两个办事能干的人当屯长。一个叫陈胜,阳城人,是给人当长工的;一个叫吴广,阳夏人,是个贫苦农民。

陈胜年轻的时候,和别的长工一起在田地里给人种田。有一次,他跟伙伴们在田里休息,对伙伴们说,咱们将来富贵了,可别忘记老朋友啊。大伙听了觉得好笑,说,你给别人种田,哪里来的富贵啊?陈胜不禁感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后来这批民夫路上耽搁了时间,怎样都是死。陈胜劝说吴广和他一起造反,于是扯起大旗,掀起了大泽乡起义。陈胜提出的口号便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在给人做长工时便有了不同于一般人的志向,不肯久居人下,想要做一番大事业。他周围的那些只求有口饭吃的同伴是不可能明白这一点的,所谓夏虫不可语冰,正是此意。起义时,陈胜提出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与他之前的心迹是吻合的,大概是隐忍了多年的心志的爆发。你可以说,陈胜是因偶然的缘故而留在史册中的,但即便没有大泽乡,也会有小泽乡,像陈胜这样素有大志迥乎常人之人,无论如何都会因某种缘故浮出历史的水面,只是什么样的因由而已。而即便再多个偶然降临,他的那些讪笑他的同伴,也不可能发出光彩,成为与众不同区别于众人的那一个。因为,他们对自己从来没有过高出于现实的要求和渴望。人类心灵深处,有许多沉睡的力量;唤醒这些人们从未梦想过的力量,巧妙运用,便能彻底改变一生。

[美]梅伦

凡是内心能够想到、相信的,都是可以达到的。

[法]拿破仑

只要你想像得到,你就能做到;只要你能梦见,你就能实现。

[英]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