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智者的洞察:心理学经典名言的智慧
24905800000066

第66章 智者不只发现机会,更要创造机会

成功需要的东西:天赋、勤奋、努力、恒心,还有机遇。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机会光顾的人不在少数,但是最终成功的总是少数。那是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机遇,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意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能力。所以当机会到来时,一定要身手敏捷、抓住机会,为成功增加筹码。

但是,人在机遇面前并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虽然人们不能掌握机会的来去,但还是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去赢得机会。而要抓住机会,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做好准备。机会不会光顾毫无准备的头脑,既梦想成功,又不肯扎扎实实地努力,当机会来临时,也不可能抓住。对于会利用机会的人而言,机会是成功的催化剂,是向前的阶梯,是通向目的地的最后一条通关路。而对于不会利用机会的人,机会不是用来实现梦想的,而是用来浪费的——如同纨绔子弟,随手浪掷金银,大把大把地消耗着珍宝器玩。

在很多时候,所有的努力所能获得的,可能只有一个机会,一个机会而已。但是,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有了机会,并不能拥有一切,然而没有机会,一切都无从谈起。

【故事佐证】

A是某合资公司的白领,觉得自己满腔抱负没有得到上级的赏识,经常想如果有一天能见到老总,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就好了!A的同事B也有同样的想法。他更进一步,去打听老总上下班的时间,算好其大概会在何时进电梯,他便也在这个时候去乘电梯,希望能遇到老总,有机会可以打个招呼。而他们的同事C更进一步,在详细了解了老总的奋斗历程,弄清了老总毕业的学校、人际风格、关心的问题之后,精心设计了几句有分量的开场白,在算好的时间去乘电梯,跟老总打过几次招呼后,终于有一天跟老总长谈了一次,不久就争取到了更好的职位。

机会是靠自己争取的,做好准备才能够恰当地捕捉和抓住机会。机会不会光顾无准备之人。

《纽约时报》在醒目处刊登了一则广告,大意是说某海滨城市有一幢豪华别墅公开出售,靠海、向阳、有花园草地,只售一美元。后面还留有联系电话及别墅详细地址等等。

广告连续刊登了一个月,无人问津。又刊登了一个月,还是无人问津。有一天,一个退休老人读报,又看到了这条广告。于是想:这城市离自己家不远,一美元的别墅是啥样,去看看稀奇。于是就动身去了那座海滨城市。

老人按地址找到了这幢别墅,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真是一幢豪华气派的别墅。他按了一下门铃,一个老太太开门让他进去了。他怀疑地看着自己眼前的一切,几乎不敢问这幢别墅是不是广告上的那幢。但好奇心还是挡不住,他支支吾吾地向老太太讲明了自己来的目的。老太太说:“没错,这幢别墅只售一美元!”老人大喜过望,掏出一美元,准备购下这幢别墅。这时,老太太指了指桌边一个正在写着什么文件的人说:“对不起,先生,他比你早到了一刻钟,正在签订合同呢!”

这下,老人从刚才强烈的好奇一下跌进了深深的懊悔之中,不断地责怪自己为什么不早一点来呢!

故事的结局简单而又合理——临别,老人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希望房东老太太能告诉自己,为什么这么漂亮的别墅只售一美元?老太太告诉他:这幢别墅是自己丈夫留下的遗产。在遗嘱中丈夫交代,自己的所有财产归老太太拥有,但这幢别墅出售后所得归自己的情人拥有。老太太听完遗嘱,十分伤心,因为她没想到自己深爱着的丈夫竟然会有情人,大怒之下将这幢豪华别墅以一美元出售,然后按法律规定将所得交给丈夫的情人。

看似不合理的事情,其实简单而合理。抓住机会,需要的是敏捷、不囿于常规的思维模式。

吴鼎民,安徽巢湖人,1951年出生,南航大外国语学院教授,江苏省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目前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1996年获得“做出突出成绩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荣誉称号。

小学毕业时吴鼎民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一所全国有名的中学读书。初二还没读完,“****”就开始了,他在农村一直呆了8年。

8年中,劳动以外,他到处寻找精神食粮。附近鞭炮厂收了一大堆书籍准备卷鞭炮皮,他跑去像搜寻珍宝一样淘出一批大学文科教程,一本本地啃了下去。大多数人看不到前途,想学习又坚持不下去,他却走到哪儿都捧着一本书。有一次,同伴同他打赌:别看你今天在读书,明年的今天你还在读书,我把头砍下来送给你。他没想要同伴的头,但他确实一年后仍在读书,而且一年一年延续下来,当村里只剩下包括他在内的两名知青时,他把回城机会让给了年长的知青。他是第一批进村的,却是最后一个离开的。8年中,他不去考虑用什么办法回城,只知道看书学习。因为有一个信念支撑他。这个信念来自于一位长者对他说的话:“国家不会永远乱下去,总有一天知识会有用。”他努力着,等待机会。

机会来了,1978年初,初二未读完的吴鼎民一举考上了大学外语专业,他终于抓住了机会。在学习期间,他是学校允许可以不上课的两名学生中的一名,因为他还是学校中专班的先生。后来他为了提高自身能力,一次次向新的高度进发,在南京大学,在华东师范大学,直到1988年取得广州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

寒来暑往,吴教授已不年轻。他的心却和年轻人一样,敏锐、进取。在他带领下搞的分级分类教学试验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更注重的是以人为本,激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开发自己的潜能。吴教授为学生选的学习内容涉及很广,从中国古代美术到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从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分析到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走向,从伦理道德到宗教法律,在外语教学的课堂上,他不但让学生掌握一门语言,还让学生同时接受综合素质的教育。这就是吴教授受学生欢迎的原因。吴教授所学所教的专业决定了他不会像理工科那样有震惊世界或者产出巨额经济效益的成绩。但是吴教授的了不起就在于他了解未来社会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他知道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所以他始终处于不知疲倦的探索中,去大力帮助学生在机会来临之前,做好充分准备。他热切希望每一位学生都有美好的明天。

帮助学生抓住机会的同时,吴教授自己的机会也会来临。

邓文迪——被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的主持许戈辉不无嫉妒地描述为在她们那群著名的“知性美女”中,最敢于抓住机遇的一个。从广州一家工厂厂长的女儿,到远嫁美国获得绿卡;从加州社区学院,到耶鲁大学商学院;从香港星空卫视的普通实习生,到“世界传媒大亨”默多克的夫人;从没有任何财产继承权,到利用试管婴儿成为传媒帝国最可能的继承人。一切对于这位中国女子来说似乎才刚刚开始,文迪·邓这个名字将注定与传奇连在一起。

到2005年8月以前,人们一直以为默多克的长子拉克兰将会最终坐上新闻集团的头把交椅。8月31日,拉克兰正式离开新闻集团副首席运营官的位子,并激活了一家名为伊利里亚的新公司。拉克兰的辞职是因为之前,默多克宣布重新调整家族资产的持股安排。他与现任妻子邓文迪的两名幼龄女儿将在公司的家族信托基金中和他的4位成年子女一样均分收益。这样做意味着默多克违背对第2任妻子安娜的承诺。因为那份承诺是安娜在离婚时以放弃默多克大笔财富所换来的。在这场数十亿家族资产继承权变动风波中,邓文迪是真正的受益人。

根据默多克与安娜离婚时的协议,默多克掌管的30%有表决权的新闻集团股份,将留给他的4个成年子女,这意味着邓文迪和她的孩子,不得染指这市值51亿美元的30%有表决权的股份,也没份分市值10亿美元的无表决权股份。

但根据新协议,邓文迪在默多克死后将在家族内拥有更大权力,除了自己作为配偶获得的合法股份外,她还将一手掌控两个小女儿在公司中的全部财产。因为在这两名幼女年满30岁之前,她是她们唯一的监护人。也就是说她很可能在默多克死后,跃升为默多克家族中最有权力的人。目前的变动为邓文迪最终掌管这个庞大的传媒帝国创造了绝佳机会。尽管默多克在一份声明中说,提出更改家族财产股份结构完全是自己的决定。但更多的人依然认为,邓文迪才是此次新闻集团大变局幕后真正的推手。

当年默多克在纽约哈得孙河“牵牛花”号游艇上迎娶邓文迪之后,《华尔街日报》头版便刊登《默多克的妻子邓文迪对新闻集团发挥影响力》的评论文章,预言了邓文迪的崛起。

尽管邓文迪一再向世人表明自己爱情的纯洁性,但是默多克毕竟不是一个开杂货店的老头,而是掌管着400多亿美元企业资产和100多亿个人资产的超级富豪。前妻安娜当年更是在离婚协商中开出苛刻的条件:默多克死后,邓文迪将无权继承他的任何遗产,除非她能生下个一男半女,并且在默多克去世时孩子还不满18岁,她才能掌控孩子名下的股份。而安娜原本有权要求平分他们在过去31年积累的120亿美元的财富,为了对信托基金做出更有利于4个年长子女的安排,她最后只拿走了10亿美元。

结婚心切的默多克咬牙签下合约,安娜心里知道此时默多克被诊断患有初期前列腺癌,必须进行化疗并失去生育能力。所以在她看来默多克的财产不会旁落“外人”。但安娜怎么都想不到,默多克在接受化疗前,早已将自己的精子抽取并冷冻,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是邓文迪的主意,但显然邓文迪在不声不响之间掌握了主动,把离婚协议中的不利条款逐步化解。

2001年11月,依靠高科技——试管婴儿,邓文迪生下了她和默多克的第一个宝宝格雷丝。一个孩子显然还不保险,2003年6月,邓文迪又为默多克生下了另一个女儿克洛伊。母凭子贵,默多克很快抱着幼女宣布道:我的所有孩子都有接替我位置的机会,即使是格雷丝和克洛伊,她们尽管年龄很小,但她们和其他兄姐享有同样的承诺。

在邓文迪生下第2个女儿后,默多克无限期地搁置了退位的打算,因为他和第3任妻子邓文迪组建的新家给他带来了“无限活力”。

邓文迪绝非国色天香,但她有惊人聪明的头脑和超常的对机会的把握能力,这是她的过人之处,也是最吸引老默多克的一点。默多克一生商战无数,看透人生百态,他不怕女人精明厉害,怕的就是女人不精明。默多克的亲密助手形容邓文迪是一个出色的工作伙伴,常常是众人的焦点。她和气而又善于言谈,使默多克能经常保持一种愉快的心境,婚后的默多克“至少年轻了30岁”。若无胆量,永远不可能升到高位。

[英]赛鲁士

逃避危险最后并不会比冒险犯难安全,怯懦者失败的机会和胆大的人一样多。

凯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