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常德传印象
24905900000017

第17章 青岛港 亲情港 清洁港

胡唯元

青岛港的农民工朱广田过的日子让很多城里人都羡慕:在市区买了套68平方米的住房,一次全款付清;儿子在区里最好的一所实验小学读书,成绩很好。

房子是在青岛港“挣的”:作为一线的副队长,他工资定级标准是3600元~4200元。儿子的学校是青岛港给安排的:港口农民工子女在青岛上学的,都是由公司负责,每到新生入学的时候,行政方面的领导就要为这事忙上一阵子。

“我现在过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我能不给港口卖力干活么?”朱广田对现在的工作、生活非常满意,“哪也不去了,就要在青岛港干一辈子。”

“没有感情,就没有水平”

在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的一句话人人都耳熟能详:“没有感情,就没有水平。”

朱广田创造了一个青岛港集团的员工品牌“广田清车”:煤卸下来后,车里会有残留,以前清车需要3分钟,冬天上冻后需要13分钟。朱广田对流程进行了改造,清车时间缩短为2分钟,冬天也只需10分钟。

“十五”期间,青岛港没有扩建一寸码头。在5年时间里,青岛港用1亿吨的能力硬是干出了2.24亿吨的吞吐量。2006年,集装箱完成760万标准箱,吞吐量居世界前10强,并保持集装箱、矿石、纸浆等多项世界最高装卸作业纪录。

1亿吨的能力干出了2亿吨的吞吐量,原因就是青岛港通过技术创新,由手搬肩扛的劳动密集型向机械化、流程化的转变。像“广田清车”这样的创新在青岛港还有很多,通过技术革新、小发明、小创造,积少成多,实现了“用鼠标革了铁锹的命”的质变。

青岛港为了进一步提高矿石接卸能力,对20万吨级矿石码头装卸设备进行了技术升级。青岛港前港公司卸船队职工自行研制了新型抓斗,斗容量增1.4立方米,一台卸船机每小时可以多卸200吨。整个技改耗资不足建设同样一个码头的10%,而提高矿石接卸能力却高达50%。2004年,接卸进口矿石总量超过鹿特丹,跃居世界第一位。码头建成仅5年半,接卸矿石突破亿吨,等于2座码头的能力。

在青岛港1亿吨到2亿吨的发展过程中,发明专利、技术创新,甚至世界性难题的解决大都依靠一线的普通技术人员。“进军灌装”“召利全能”“万年速装”……这些创新和“广田清车”一样都是由一线的农民工完成的。

在青岛港装卸一线的农民工占到很大比重。7300多名农民工在青岛港受关心、受重用,已有1032人被特别录用为合同制工人,享受与城市工基本相同的待遇,其中有540多人担任了班长、副班长,20人担任了队长、副队长,208人入了党,1629人入了团。农民工徐万年还被任命为西港公司的副经理。

“广大农民工正在实现由短期务工向扎根海港转变、由挣钱吃饭向爱岗敬业转变、由普通打工者向产业工人转变,成为港口生产新的主力军。”常德传说。

“手紧一紧是聚宝盆,松一松是无底洞”

青岛港是一个能源消耗大户,其中占港口能源消耗55%以上的是电力能源。在过去5年中,青岛港吞吐量翻了一番,但电力能源消耗连续4年负增长。今年上半年,青岛港吞吐量同比增长了19.8%,但是综合能源单耗却下降了4.2%。

“大家手紧一紧是聚宝盆,松一松是无底洞。”吊车司机赵显新对节能减排有自己的体会。

赵显新有一个“绝活”,叫“显新穿针”:他在40米的高空操作吊具急速下降,一分钟内把吊具头上的一根钢筋插入地面的矿泉水瓶口,毫厘不差。这个绝活后面就是一笔“节能账”:一个集装箱“一钩准”,可以节省桥吊起升、小车联动用电0.2度,一年就可以节约电能100多万度。

青岛港前港公司卸船队曾先后三次刷新矿石卸船世界纪录,全队技术工人达到100%,高级技术工人占78%,在短短一年内练就了“一瞄准”等26项绝活!该公司李义明在抓斗卸船机钢丝绳梨型套制作中,制作了合丝转轮、异型钢针等多项专用工具,在钢丝清洁过程中用烘烤法代替酸洗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梨型套制作工艺规范,每个节约费用2000美元,工效提高10倍,被命名为“义明千钧”。

去年,振超团队成功地攻关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技术,降低燃物料消耗,填补了这一革新领域的世界空白。2007年,青岛港对集装箱码头岸线现有的81个箱区全部上马“油改电”。该项目在青岛港全面推广,年可节约成本3000万元以上,并将极大地减少环境污染、降低作业噪音、增强设备运行安全。

“青岛港把我当亲人,青岛港就是我的家。自己家的东西,能不省着用吗?”朱广田说。

(2007年9月18日《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