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常德传印象
24905900000020

第20章 乘长风破万里浪——青岛港改革发展之路调研

青岛港始建于1892年,是国有特大型企业。改革开放前夕,青岛港16000名职工守着仅1.8亿元的固定资产举步维艰。改革开放特别是近20年来,青岛港领导班子带领全体职工,坚持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创造了一个个世界港口发展的奇迹。截至2007年,港口固定资产增值为180亿元,港口吞吐量突破2.65亿吨,居世界第7位,集装箱超过946万标准箱,居世界第10位,一举跨入世界强港之列。

一、用科学发展激发百年老港生机活力

改革开放启程,风起潮涌。青岛港当时既面临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环境、港航市场发展的新机遇,又面临港口旧体制、老设施、冗员多、包袱重的严峻挑战。在机遇和挑战面前,青岛港人勇立改革开放潮头,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创新管理模式为突破,以科学决策夺先机,积极顺应国内外航运市场发展趋势,抢抓机遇,实现了港口又好又快发展。

更新发展观念。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引导行动。青岛港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轻装前进,在解放思想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他们率先确立并始终秉持“科学发展创造一切”的理念。国有企业在改革发展之初,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阻碍,但青岛港人难能可贵的是,很快就清醒认识到:市场不同情弱者,不能“等、靠、要”,必须发愤图强,加快发展,只有解决好“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路往何处走?”的问题,才能引领百年老港走出困境,走向辉煌。“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创造一切”、“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不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的理念深入青岛港人心,成为青岛港人自我加压、加快发展的******;“以发展为统领、为第一要务,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青岛港自己的事情办好”成为青岛港家喻户晓,人人说得出、事事能体现的行动要领。要发展就要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顺应加快发展的要求,青岛港将观念更新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眼睛向外,面向社会”的市场观念,“信誉第一,货主至上”的服务观念,“节能降耗,精打细算”的成本观念,等等,都给企业带来了突破性的发展。青岛港率先破除计划体制下“港老大”的思想束缚,到市场去寻伙伴、找货源、拓腹地,宁可自己千难万难,也不让顾客犯难,变坐商为行商,变被动服务为上门服务,变应付式服务为超值服务,变狭小的传统市场为陆、海双向市场,由此带来企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作为特大型国有企业,青岛港肩负着重大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立足发展、科学发展,也让青岛港人深感责任重大。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成为青岛港人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激励着青岛港领导班子毅然决然地将“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定为青岛港的“三大使命”,把“对国家的贡献要越来越大,港口发展后劲和竞争实力要越来越强,职工生活质量要越来越高,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要越搞越好”作为检验港口各项工作得失的基本标准。近30年来,青岛港坚持通过发展为国家多缴税收,为社会多创造就业机会,为市场提供优质服务。在国企改革中,他们坚决不把一名员工推向社会,而是通过港口自身发展为每位职工造岗位、添饭碗,坚持为社会公益事业慷慨捐款,作出了国有企业应尽的义务和贡献。

创造发展优势。作为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走来的国有企业,管理机构臃肿、管理职责模糊、人浮于事等弊端的存在,严重阻碍着青岛港事业的发展。应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必须对企业的管理格局和模式进行重新改造,变劣势为优势,才能充分释放改革开放的能量。青岛港始终坚持优化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管理模式。首先是缩编消肿,让组织“精”起来。为克服“一线紧,二线松,三线肿”的现象,青岛港按照“精简、高效、统一”和“管理重心下移、组织架构扁平化”的原则,对集团机关的机构设置、人员安排、活动方式进行改革。到2003年,集团机关管理部门仅设7部1室,管理人员定编98人;基层单位机关由135个科室、1008人,精简为91个部室、597人。改革后的集团机关一人兼多职,按照各自的定位要求,创造性开展工作,实现了机构设置和管理职能的转变。其次是实施“四级管理”,让环节“活”起来。长期以来,青岛港内部实行的主要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垂直式管理,从港口发展战略、建设规划等宏观管理,到班组建设、现场文明生产等,事无巨细,都由集团统一负责。这种僵硬的管理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竞争的需要。为了促进港口管理模式的新跨越,青岛港创建了“集团为决策层、公司为经营层、基层队为管理层、班组为操作层”的四级管理格局。决策层集中精力抓好港口建设发展的宏观决策和过程控制,成为集团决策、监控和融资中心;经营层集中精力抓市场、抓经营,成为集团的利润中心;管理层集中精力管好人、干好活,成为实现收入和成本控制的中心;操作层重点抓好各项任务的实施,成为管理任务的执行中心。四级管理使得每一层权责清晰,职能明确,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再次是推行绩效管理,让潜能“动”起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绩效管理模式已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按照绩效管理的标准和模式,青岛港对相关的企业管理标准进行全面更新升级。根据这些新标准,集团每季召开绩效分析会,狠抓落实,加强考核,形成了长效机制。同时,青岛港在分配上坚持向装卸一线、科技人员、关键岗位倾斜,实行多种分配形式。实行“双岗并存”的用工制度,让胜任者在岗,不合格者待岗,接受培训,竞争上岗。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抢占发展先机。科学发展依赖于科学决策。在国家政策和外部环境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青岛港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他们深入研究分析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及时准确把握国内外航运市场的发展趋势,立足科学决策,抓住发展机遇,使港口发展与时俱进、步步领先。改革开放初期的青岛港,内无实力,外无名气,为了跻身国际国内市场,青岛港打基础、谋长远,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全港职工奋发图强,从苦练基本功、苦练内功抓起,以服务质量和信誉求发展,以诚信为本,打造出了“诚纳四海”的品牌。到2004年,青岛港已有“装卸运输服务”“煤炭装卸服务”等8项服务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服务”的国家级名牌。同时,他们还评出了青岛港内部的48个名牌,以职工名字命名表彰的“振超效率”以及“万年速装”等员工品牌,极大地丰富了青岛港“诚纳四海”的品牌内涵。以“诚纳四海”为中心的品牌群已经成了青岛港生动的“形象代言”,成为企业持续发展巨大的无形资产,由此赢得了品牌发展的先机。港口要发展,码头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青岛港瞄准国际航运市场船舶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信息化发展的趋势,积极实施超前战略,按照超前的标准和要求,在20世纪末,适时改造老港区,建设新港区,港口通过能力由2000万吨扩大到1亿多吨,实现了世界上有多大的船,青岛港就有多大码头的发展空间,又一次赢得了发展的先机。针对市场需求的新变化,青岛港及时打造核心业务,将集装箱、煤炭、原油、铁矿石、粮食作为核心货种,集中全集团力量优先发展。目前,五大核心业务呈现出规模化、跨越式大发展的强劲态势,对全港吞吐量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对全港生产的强力支撑作用越来越突出。进入21世纪,面对国家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面对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青岛港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大船公司、大货主联盟,共同打造世界级集装箱码头公司,把青岛港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可以说,青岛港发展的每一步跨越都是和科学决策、抢占发展先机分不开的。

二、靠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

自主创新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青岛港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港口发展的“发动机”和“倍增器”,始终遵循变“常规”为“超常规”,变“应变”为“谋变”,全面创新、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以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以自主创新保持长盛不衰。

鼠标革了铁锨的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码头工人“干到秋,累到秋,全靠铁锨和手钩”,港口生产机械化程度几乎为零。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机械化、流程化、信息化设备以及工具革新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全港率先建设了国内沿海港口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信息中心,实现了电子数据的自动交换;建设了全国港口集成度最高的生产指挥中心,为生产管理和船舶引航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在十里港区,再也看不到过去人山人海的劳动场面,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鼠标革了铁锨的命”。这不仅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而且以现代科技力量为青岛港的发展插上了“奔腾芯”。

挑战“1>2”。港口建设发展受制于客观地理位置等因素,单纯走外延扩张之路不能持续发展。在没有码头可建、港口通过能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青岛港从多方面入手,创新挖潜,着力走内涵集约发展之路。一是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码头工艺,以技术改造释放码头能力;二是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创新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不断激发新活力,创造新动力。2007年用仅占全国港口1.8%的码头干出了6.9%的吞吐量,实现了具有特殊含义的“1>2”,即用一个青岛港的能力干出了两个青岛港的业绩。青岛港的劳动生产率由“九五”末的7068吨/人·年提高到“十五”末的13535吨/人·年,翻了将近一番,创造了港口发展奇迹。

变竞争为竞合。竞争是市场经济永恒的主题。实现竞争主体由争抢市场型向和谐共赢型的转变,是青岛港在实践中的又一创新。青岛港对竞争的理解,不是狭隘的“你死我活”,而是“包容、协调、宽松、共处、共赢”,通过加强结盟和合作,寻找相同的目标,共同培育市场,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2006年与威海港合资成立了青威集装箱码头公司,两年箱量翻了一倍多。2007年又与日照港合资成立了日青集装箱码头公司,当年完成吞吐量4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73%。同时,与中石化、日本三菱集团等合资合作,都实现了共赢发展。

流程上挖潜,项目上淘金。港口生产环节很多,科学分析业务流程,找到有待改善和提高的地方,实施流程再造,就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青岛港依靠“五个零”工作法,即船舶联检“零时间”、交接班“零待时”、船舶靠离“零缝隙”、出口船舶“零耽搁”、机械设备“零故障”,摘得了全球马士基码头作业效率第一的桂冠。到2007年年底,青岛港利润总额达到24.4亿元,是1978年的79倍之多,纳税总额达到7.8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780倍,进入中国企业纳税500强。

节能减排,立体互动。传统的港口行业是一个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青岛港坚持以创新破解这一难题。一方面对节能减排实行责任分工、严格考核和一票否决制,成立了119个攻关小组,形成160多项节能减排成果。“十五”以来,引进符合国际环保标准,能耗低、效率高的先进技术设备600余台,节能达标率达到98.5%以上。2001年至2007年共节电8218万千瓦时,节油14246吨。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先后投资3.5亿元,通过实施“碧水工程”,做到了海域清澈洁净;通过实施“绿地工程”,港口变成了大花园,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首批国家环境友好企业。

三、以人的全面发展带动企业全面发展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30年的改革发展中,青岛港坚持把人作为企业发展之本,充分继承和发扬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培养人、塑造人、成就人,真真切切地践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好国有企业的根本要求。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职工。青岛港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坚持打造优质企业文化。把“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的企业精神,作为企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头脑。多年来,青岛港每年都确立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让有理想、讲道德的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广大员工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责任感,加快发展的紧迫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自觉为企业发展作贡献。

以“四种力量”凝聚干群合力。青岛港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和领导班子以身作则,以“向我看齐”的崇高境界,坚持用真理的力量启迪人心,用人格的力量激励人心,用情感的力量温暖人心,用民主的力量凝聚人心。通过一个兼具“共产党员之德和市场经济之才”的“钢班子”,带出了一支以“德为重、信得过、靠得住、能干事”的党员为骨干的“铁队伍”。先后涌现出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十大全国杰出进城务工青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皮进军等一大批模范人物。这个“钢班子”“铁队伍”是青岛港科学发展的把舵人和动力源。

以“五学”载体构筑育人平台。在全港员工中大力营造“学习改变命运,岗位成就事业”的浓厚氛围,持续不断地开展“学政治、学业务、学技术、学文化、学实践”活动,激励和引导广大员工想成才、敢成才、能成才。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人才观念,“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年龄”,唯才是举。树立“岗位检验人才”的观念,建立了一整套育才、纳才机制。树立“工作学习化”的观念,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港口,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保持员工素质与时俱进。练就一身“绝活”,成就“金牌”工人,成为港口最强音,以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术工人为主体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已经成为港口发展的中坚力量。

以共建共享营造和谐家园。“让职工成为企业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是青岛港发展的目的和追求,“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是青岛港对广大职工的庄严承诺。从职工政治地位、经济收入等权益的实现,到职工住房、就医、乘车等问题的解决,青岛港都坚持“让职工满意”。职工收入年年增加,生活品质全面提升。还有8700多名农民工在青岛港备受关心重用,已有1667人被特别录用,享受与城市工基本相同的待遇,其中有540多人担任了班长以上职务。在青岛港这个“职工之家”,农民工真正实现了由打工者向产业工人的根本转变。

(2008年10月《求是》****山东省委宣传部、《求是》杂志社总编室联合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