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常德传印象
24905900000027

第27章 手捧全球的人——记青岛港务局局长常德传

宋建浩

在青岛港,只要你在职工中谈起局长常德传,他们会讲出一连串故事,言谈中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之情。这些年,常德传以其开拓进取的实干精神,多次获得山东省、交通部和青岛市授予的荣誉称号,前不久,他又获得了全国优秀企业家金球奖和全国劳模称号。

沿着常德传的轨迹,你看到的是一个艰苦创业、关心职工的企业家形象。

提高效率从机构改革入手

1988年底,青岛港实行局长负责制,常德传由党委书记改任局长,当时这个百年老港在旧体制的挤压下举步维艰。受命于危难之时,常德传开始了艰难的跋涉。

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管理机构。他反复讲:“机构改革必须进行,干错了我负责,但不改革不行。”为此也曾有些人不理解,劝他不要过多得罪人。他坚决地说:“怕得罪人就不是党的好干部,就不要干党的事业。”于是,从1989年开始,青岛港进行了三次两级机关的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压缩人员。对此,尽管有人造谣生事,但常德传没有被这些阻力所吓倒,因为个人得失在他心里没有位置,心底无私天地宽。了解内情的人说,青岛港机构改革动作那么大,并且那么成功,换了别人恐怕难以做到。

善于决策敢于决策

在青岛港的20多个春秋,常德传先后干过装卸工、电工、机电科长、作业区主任、副局长、党委书记等。他对青岛港有深厚的感情,长期的实践又培养了他善于决策和敢于决策的胆识和魄力。

为了加快青岛港的建设,常德传对任何一个可能合作的机会都不放过。那年,南非一个商务代表团访问青岛,他立即前往代表团驻地,和他们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当时,南非依斯考公司正在亚洲寻找矿石中转基地,两家一拍即合,青岛港利用依斯考公司的1000万美元的投资和青岛港的自有资金,把一个多功能码头改造成为10万吨级的矿石码头。近几年,青岛港的矿石吞吐量年平均600万吨左右,成为我国北方一大矿石口岸。

集装箱运输在我国刚起步的时候,常德传就以企业家的洞察力,预测到这种先进的运输方式必将有大的发展。经过多方努力,青岛港自筹资金1亿元进行码头技术改造,使集装箱吞吐能力以每年30%以上的幅度递增,目前已跃居全国第三位。

关心职工胜过关心自己

以前到过青岛港的司机,印象最深的是港区内坑坑洼洼的道路,为改变这一状况,常德传8天8夜吃住在港区,当时他的孩子生病住院,他都没来得及去看一眼,硬是将港区内一公里长的港青路改造成为水泥路。当他们请青岛市副市长为这条路剪彩时,副市长感到很惊讶,称这是青岛港创造的奇迹。常德传就是这样,工作起来什么都不顾,有时病了,他急火火地打个吊瓶,中间遇到急事,拔掉针头就跑出医院去工作了。他身边的同事说,“就是机器也要擦擦油,检修检修,常局长是个人,一年365天,却没有星期天、节假日,多少年的除夕夜都是在码头上度过的。”

住房被称为青岛港第一难。职工安居才能乐业,常德传下定决心,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要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他说:“工人是我们的亲兄弟,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几年来,青岛港投资8200多万元,构建住房31万平方米。

每年一入冬,他就督促有关部门:棉衣要早发,候工室暖气要供足,不能冻坏一名工人。夏日的码头,骄阳似火,他一处处检查保温水桶,尝一尝里面的水是否新鲜。雨季来临,他走访职工住房,察看是否漏雨。

青岛港职工遍布市区各处,上下班交通是一大难题。常德传立下一条规矩:不买小车买大车。几年来,青岛港购置班车近40辆,线路遍及青岛市大街小巷,而小轿车一辆也没买。

为保持与职工的鱼水关系,常德传制定了干部参加劳动制度,规定每人一年50个劳动日。这一制度成为青岛港联系干群的纽带。

常德传以他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职工的爱戴。1993年2月,青岛港一线职工自发捐资25万元,要重奖自己的好局长。常德传却表示:“理解和信任胜过奖励,奖金我一分也不能要。”他把巨额奖金退给了职工。今年1月3日,青岛港八届四次职代会上,职工代表将一方牌匾赠给了常德传,上面写着:“勇于开拓,无私奉献,一身正气,造福职工。”这表达了16000名青岛港人的心声。

(1995年5月13日《中国交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