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东方商人地图
24907000000010

第10章 面子比天大

中国商人爱面子成习。这种爱面子的习气曾经让不少到中国投资的西方商人多有感触。本来是资金不足,请别人到你这里来投资,结果就是再穷的地区也以非常高的规格招待。吓得外商不敢来与你打交道。改革开放初期,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

中国的传统文化导致了中国面子文化的大行其道。中西方文化开始接触的时候,外国人和中国皇帝打交道,首先碰到的是礼仪问题。中国人见皇帝要下跪,外国人也得下跪,如果不跪,则一切无从谈起。中国古成语中有一句“嗟来之食”,一个人饿得半死,有人招呼他吃饭,但说话不礼貌,于是这人坚决不吃,宁可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现代人不明此理,说他态度不好,先吃了他的饭,再打他一顿行不行?这实在是不明中国传统文化的面子理论。面子即是礼仪,没有面子,比没有命更可怕。

这其实在孔夫子时代,已然有之。孔丘最讲究礼仪,他老人家礼的学问极大,礼的规矩也极多,举凡吃、穿、住、用,没有一样不讲“礼”的。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项羽自刎的故事。他为什么要自刎?面子过不去。项羽之所以自绝退路,不是信不过老亭长,也不是要牺牲小我以免百姓再受刀兵之灾,更不是对前途悲观失望、丧失信心,他只是觉得没有颜面再见故地的父老乡亲了——是啊,以他楚国贵族后裔之尊,却败给了一个出身低微的地痞流氓,真是太没面子了。归根结底,他是为了“面子”而英雄气短,一死了之。

“有面子”是一个中国人生存于世的一大追求。无论职位高低,无论钱有多少,大多数中国人都好面子。是否有“面子”,是否能给别人“面子”,成为了社会评判的重要尺度,而不是将创造价值、贡献社会等作为评判标准。“面子”文化终于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内化在中国人的行为习惯中,具备着强大的、持久的延续惯性;即使在今天的中国,面子文化依然是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如果一个人不懂得“顾面子”,常常公开提出不同意见就会被认为是不给别人面子,这在中国社会是吃不开的。无论是领导,还是下属,都需要学会“照顾面子”,这成为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近几年,中国商人们有钱了,有钱了做什么?做面子。很多有钱的父母,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应有尽有。送去的理由非常可笑,就是孩子在国内已经上不了好学校。丢面子了。许多有钱人就是这样把孩子送出去的,不然就没有面子。这是什么理由啊?拿孩子的前途做赌注,为自己的面子增光?

有一篇名为《一个人事经理眼中的国人的劣根性》的文章写道:我们跟老外打交道,有问题他们会当面指出,不管多难堪,但这并不妨碍他吃饭的时候跟你谈笑风生。所以老外开会,会上可能有10种声音,但会后只有1种声音;中国人开会,会上没人说话,但会后可能有10种声音。我们老板开会结束时通常会问:“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全体沉默。一出会议室,跑到自己办公室门一关就开始开部门小会了。

正因为中国商人讲面子,所以应酬多、讲究多。

大家经常看到的一幕是名片上的头衔。只有三个人的企业也是一个集团公司,只有巴掌大的小小名片上,从董事长到总经理,上面满满当当的都是头衔。

要说讲面子,全国有两个地域的商人最突出,一个是东北商人,另一个就是湖北商人。

但东北商人比湖北商人又要过之。东北商人更注重形式上的尊严,只要顾得上面子,即使屁股露在外头又何妨。反过来,湖北商人是死爱面子活受罪。

中国离世界制造业中心还有多远?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第四大工业用品生产国,仅次于美、日、德。中国目前生产了全球50%以上的照相机,30%的空调和电视机,25%的洗衣机,近20%的电冰箱。中国制造业提供的劳动生产价值占了本国国民经济的50%。中国制造业离世界制造业中心似乎仅有一步之遥。不少外国媒体也惊称,中国将成世界工厂。

然而,中国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不在自己手中,而是掌握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外国企业手中。中国绝大多数工厂,现在还处于模仿制造的阶段,主体技术依靠国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6%,而美国为49%,日本为38%,德国为48.5%。中国低水平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大量先进设备仍主要靠进口。中国企业的集中度低,大型骨干企业少,围绕大型骨干企业的中小企业群也未形成。中国企业反应能力差,新产品开发周期平均为18个月,而美国不少产品开发周期为3个星期。

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应该有合理的产业分工,包含原材料供应、设计、工程制造、服务多种层次中,更多地融入了自主技术、人才和管理的成分。中国的制造业目前仅仅是承担了国际分工中的劳动密集部分,离世界工厂还很远。而把劳动密集部分的制造业移向中国,也只是跨国集团利益驱动的结果,他们看中的是中国低廉的劳动力和高效的物流。从国际跨国集团的附属工厂、模仿企业,到有自主核心技术、独立一方的制造中心,完全是一个质的飞跃,其间路还很漫长。

现在,中国正在向世界制造业中心和世界工厂迈进。实际上,英国是世界最早的世界工厂。全球性的制造业中心的演变是这样的,自蒸汽机发明后中心在英国,20世纪初后转移到美国。“二战”后日本的崛起使得世界制造中心转移到以日韩为首的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18世纪,英国就在殖民地贸易和航海方面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英国凭借对殖民地的贸易垄断,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发展了本国的手工业,成为工业革命的先驱。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机器大工业的普遍建立,英国就以其发达的纺织业、采掘业、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海运业确立了它的“世界制造业中心”地位和世界贸易中心地位。英国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表现为英国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品的主要供应者,世界各国不同程度上成为英国原料供应地。英国纺织品的出口值占总产值的比重1819~1821年为66.6%,1829~1831年为67.4%,1844~1846年上升到71.4%,而英国所消费的棉花则完全依赖外国进口。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在传统的基本工业方面的优势已经丧失,新兴工业方面则明显处于劣势,美国的崛起取代了英国的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美国自南北战争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空前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带动了美国的工业和交通进入了飞跃发展时期。1860年美国制成品在世界上占第四位,19世纪80年代初升为第一位。此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进入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美国不仅是全球制造业中心,而且是科技创新中心。

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增长令其他国家望尘莫及,成为后发国家学习的榜样。日本作为新的全球制造业中心之一的地位主要表现为重点行业、重点技术领域取得领先于美国的竞争优势。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影响,日本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无法达到19世纪英国的绝对优势的地位,也无法达到美国制造业曾经是绝对控制的地位,但日本制造业发展的速度规模以及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等奠定了其成为现代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日韩等国企业工资成本的加大以及其他供求因素的影响,世界制造业中心又从日韩开始向正在崛起的中国转移。制造业在中国过去20多年的经济增长中一直扮演主角。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2年上半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维持在40%左右,中国的财政收入一半来自制造业。中国制造业增长是全球最快的。

同时期日本制造业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准备在今后3年内将生产线移往海外,而其中71%的企业将中国作为首选基地。

中国商人应该有更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