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毛泽东教我们学交往
24908000000001

第1章 反叛严父 涕感慈母

亲缘相交 情义为重

父母、兄弟、儿女之情,人皆有之,毛泽东也不例外,他也重亲情,珍爱亲情。但他不只讲亲情,在与亲属交往中,他还讲究一个“义”字。情义并重,这是他与亲属交往的最鲜明的特色。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就出生于钟灵毓秀,壮丽奇瑰的韶山福地。韶山位于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相传舜帝南巡至此,吹奏韶乐,引凤来仪,百鸟和鸣,韶山因此得名。韶山冲风俗纯朴,烟赌甚稀,和湘潭一样是一块清邑之地。而韶山冲群山环抱,腹地平坦的地形特点不仅赋予了毛泽东憨厚朴实、具有反叛精神和英雄意识的山地性格,同时也塑造了他吃苦耐劳、关心时政,同情百姓疾苦的平原性格。童年时代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父亲毛顺生和母亲文七妹了,母亲的任劳任怨、克勤克俭、善良温存在幼年毛泽东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对父亲,他不赞同父亲在致富道路上的作法,甚至多次公开违背父亲的意愿,顺着自己设计的人生轨道走下去,但这与他对父亲的尊敬、挚爱之情并不矛盾。

1936年在陕北的一个窑洞里,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及他的童年时,伟人的思绪飞过奔腾不息的黄河,巍峨壮观的山川,飞到日日挂念的故乡。点点滴滴的回忆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我父亲的名字是毛仁(顺)生,我母亲未出嫁时的名字是文其美(七妹)。父亲是一个贫农,还在年青的时候,就因为负债过多而被迫去当兵。他当了许多年的兵。后来,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来,通过做小买卖和别的营生,克勤克俭,攒积了一点钱,便买回了他自己的土地。”迫于生计,毛顺生离别妻儿投身军营,他满心欢喜盼望生活有个出头,虽然几年军营生活,没有让他谋个一官半职,但在行军中倒去过不少经济发达、思想开化的城市。这异于一般农人的经历让他增长了不少见识。所以退伍后他在家积极经营、精打细算,很快就发了家。于是,我家有了十五亩地,成了中农。每年可打六十担稻谷,全家五口每年粮食共三十五担,即每人七担,剩余二十五担。我父亲用这些节余,又筹集了一些奖金,置买了七亩田,这样家境达到了富农的地位。这时我们一年的收成总数上升到八十担。这时的毛家已算是一个典型的富农了,但农民的本性让毛顺生严抠细算,富而不奢,参加田间劳动时,全家人都要上,只在农忙季节才雇佣帮工。他时常对儿子谆谆教导:“吃不穷,用不穷,人无计算一世穷?选”更难能可贵的是毛顺生能突破旧式思想的束缚,先后送三个儿子上私塾接受教育,为毛泽东三兄弟的成才铺下第一块基石。而天资聪颖的毛泽东在熟读《四书》、《五经》、《三字经》后,开始涉猎《精忠传》、《水浒》、《隋唐》、《三国演义》等有关英雄奋勇起义、试图扭转乾坤的书,并且受到了很深的影响,在当时残酷的现实中,他也萌发了“造反”的念头,这与父亲期盼他做一个淳朴而精明商人的初衷相悖。从小勤奋的毛泽东在博览群书之余,还勤于思考,绝不盲目听从圣人说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装的是普通百姓的疾苦,萌发的是一种对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因此,随着年岁的递增他与父亲的矛盾也就越显尖锐了,甚至到了公开反抗的地步。

有一年,韶山的夏季酷暑难当,恰逢先生不在学堂,毛泽东提议大家去游泳散热。老先生回来看见学生们赤身裸体游泳,形象不雅,违背旧礼,不禁眉头紧锁,准备在课堂惩罚他们。镇定自若的毛泽东却引经据典利用《论语》上关于孔夫子造成到河里洗冷水澡的语句来反驳先生,甚至还打开课本原原本本念了一遍。老先生细细一想确有这么一段,但觉得在学生面前一时下不了台,于是就跑到毛顺生跟前狠狠地告了他一状。毛顺生一向教子甚严,一听儿子领头闹事,还同先生顶嘴,勃然大怒,在路边顺手拣了一根楠竹丫子就向南岸私塾奔跑过来,见着儿子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顿鞭打。儿子一边叫苦不迭,一边慌忙转身就跑。父亲毕竟赶不上儿子的步伐,气得直骂:“我看你跑到哪里去?你要是回来,我就打死你这个没王法的东西!”毛泽东当然不敢回家,于是他决定离家出走,去县城。可惜年龄太小不识路在山里转了3天才离家8里远,教子严厉却也爱子心切的毛顺生心意如焚四处寻找,而迷路山间,早已饥肠辘辘却仍“执迷不悟”的毛泽东最终被一个砍柴的老人撞见被送回了家。自此以后,毛顺生对儿子的态度温和了许多,但毛泽东却以为这是他第一次反抗的胜利,因此在心里暗暗高兴,并坚定了与父亲的冷酷与落后斗争到底的决心。

还有一次当父亲当众骂毛泽东懒惰、无用时,毛泽东竟以“投塘”自杀相逼,父亲对这个倔强儿子只能又恼又气,却又毫无办法。后来,父亲依旧习给毛泽东娶回一个大毛泽东4岁的媳妇——罗一姑,这回为了不伤父母的心,毛泽东默默地忍受着,在婚礼上还恭恭敬敬地给来宾行礼,但始终都没有与罗氏共同生活过,因此他的行为更被父亲定义为“不孝”。

与父亲的吝啬、苛刻正好形成一个鲜明对比的母亲文氏,她宅心仁厚,与人为善,恭让谦和,待人宽容。在家中,她勤恳持家,相夫教子;对乡邻,慷慨厚道,乐善好施。且每当儿子与丈夫的矛盾激化时她总是充当一个“调解者”的角色,把裂痕和冲突减少到最小程度。文氏在心里虽然也不满丈夫的为富不仁,但也不赞同毛泽东公开的反抗方式,因此她只能巧妙地躲开丈夫的视线,偷偷地开仓放谷,救济穷人。对于儿子行善乐助的举动总是加以赞许和支持。为了让一个贫寒的同班同学吃上中饭,母亲每天给儿子捎上两份饭。她的博爱和善良深深地影响着少年毛泽东。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一个衣着单薄的路人引起了当时年纪尚轻的毛泽东的注意,那人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脸色惨白。毛泽东赶紧跑到他面前细细打听了他的家世和遭遇后,二话不说从身上脱下一件衣服给他披上,而且怕他不肯接受,赶忙跑开。第二年春天母亲在翻洗衣服时发觉少了一件夹袄,询问缘由,毛泽东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母亲,文氏赞赏地点了点头,丝毫没有责备的意思。

1910年在伯父毛麓钟、老师李漱清等人的劝说下,毛顺生终于同意让毛泽东前往湘乡县东山新式高等小学堂读书。临行之前,慈母的叮嘱一遍又一遍,一向严厉的父亲也变得格外慈祥,深情地说:“石三,你在外面要吃饱饭罗!钱用完了给我来信就是,我会搭来的。”毛泽东的眼眶一热,依依不舍地话别:“爹,娘,先生,我走了,请保重。”毛顺生看着儿子转过身去,有些怅然。挑行李送哥哥的毛泽民突然拉了拉哥哥:“哥,爹哭了!”毛泽东猛然转过身看见两行热泪正悄无声息地从父亲脸颊上流下来,他再也忍不住了,一个箭步冲到父亲面前,跪下磕了三个响头,眼泪像开闸的阀门,不听使唤往下掉……

1919年10月正在长沙为驱张运动忙得不可开交的毛泽东收到了母亲病危的特急家信,他带上小弟泽覃马上赶回家。当他们赶到上屋场时,遗憾万分地获悉母亲已入棺两天了,而母亲临终时一直在呼唤着他们兄弟的名字,当夜悲痛万分的毛泽东就在母亲灵前对着黯淡的油灯,后来作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祭母文》,“呜呼吾母,遽然而死……”拳拳孝心跃然纸上,表达了他对母亲无尽的哀思和感激。而祸不单行,1920年1月23日毛顺生因患急性伤寒医治无效已与世长辞,终年50岁,当时毛泽东正组织湖南“驱张代表团”到达北京,为成立“平民通信社”,揭露湖南军阀张敬尧的罪行而奔波劳累,根本无暇奔丧,又失去一份精神寄托的毛泽东只能把痛失亲人的苦楚埋在心间,彻夜难眠。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但他也是人,不是神,他和普通老百姓一样是从苦边出身的。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人们是他成长的沃壤,更是他永远的牵挂。他反叛的是父亲的苛刻残酷、为富不仁和封建家长制作风,继承了父亲的刚毅顽强、百折不挠和勤俭节省。因此从理性、个别行为上看,他多次挑战父亲的绝对权威,力图冲破父辈为他设计好的生活框架,义无反顾地坚持自己选择的人生之路;而从情感、整体过程把握,他对父亲又永远心存感激、敬爱之情。这是一种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情感。追求进步、充满激情的青年与充斥父辈脑中的旧礼教、旧思想必定格格不入,背道而驰。毛泽东反对的是整个腐朽没落的社会,并不是特别针对父亲本人。虽然两人同样倔强执拗的性格矛盾不可避免,但父亲的妥协是深沉的,而且慈祥仁爱的母亲在父子争吵时及时出来圆场,所以对父母,毛泽东始终满怀深情。

1959年6月25日下午,已66岁高龄的毛泽东带着对故土与亲人的怀念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韶山。在到达韶山的第二天清晨,他独自一人迫不及待地朝故居对面的南竹托山走去,在父母坟前,他献上了用松枝扎成的花圈,双手合十,三鞠躬,深情念着:“父亲,母亲我看望你们来了!”此时此刻,对父母的怀念和敬爱之情充溢了他的心间,永远不会淡去。两老若地下有知,必欣慰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