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毛泽东教我们学交往
24908000000067

第67章 “我是枣园乡一户居民”

不论是在革命战争的年代,还是在建国后的建设的岁月中,******无论走到哪里,他总是要到人民群众中走走、看看,与普通老百姓交心、谈心、交朋友,他以小学生身份出现,老老实实地向他们学习、请教。有时他又以人民公仆的身份出现,深入群众之中,问寒问暖,帮他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真正体现了人民领袖爱人民的伟人风范。

延安枣园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与他们结下的深厚感情。

1943年春节,枣园的区乡干部和群众代表,在区长带领下,带着写有“为民谋利”四个大字的红旗,捧着年糕、米酒、油馍,来给******和中央首长拜年。******站在住地门口,热情地欢迎来拜年的父老乡亲。他对他们说:“我已经是官僚主义,不深入,这里有个乡政府我还没来,今天我也要给你们拜年。”说着,******与拜年的群众一一握手。大伙坐下后,区长向******一一作了介绍。当介绍到枣园乡长杨成福时,******风趣地说:你是枣园乡乡长,我是枣园乡一户居民,以后你们开会,也要叫我。听了******说他是枣园乡的一户居民时,在座的群众代表心情都特别激动。

在祥和、愉快的气氛中,******与群众代表不知不觉交谈了三个多小时。交谈中,代表们向******汇报了一年来的生产与工作,******很高兴地问道:今年是大生产运动年,你们能不能做到“耕三余一”?代表们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向您保证,坚决做到“耕三余一”,还要力争“耕二余一”。******又询问道,你们有何措施作保障呢?代表们回答:多耕地、多上粪、多锄草。******微笑地点点头:很好。但是还不够,还要把劳力组织起来,实行变工互助。

枣园人民还记得,******在枣园时,经常走访群众,与他们拉家常,谈乡里事,亲近得就如同自家人一般。

有一年,正值元宵节的头一天,******在枣园外边散步,他看见几个老汉在地头休息,就走过去与他们拉家常。交谈中,******得知他们都过了六十岁。而且,他还了解到枣园乡共有24个六十岁以上的老汉。******还在与老汉交谈中知道其中有两老汉的生日都是元宵节,他高兴地说:那很好啊,你们都是六十花甲,德高望重的人,应该给你们贺寿才好。******还说:如今咱们翻了身,生产又搞得这么好,人寿年丰嘛,正好明天是元宵节,请你们都到我们那里去坐坐,咱们一起来贺个寿,一定都要来,千万不要讲客气。

元宵节下午,中央小礼堂摆下了三桌酒席,把枣乡全乡24位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请到了小礼堂。当老汉们到来时,******与他们一一握手,给他们集体祝寿。老汉们见此情景,个个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其中一位老汉激动地说:“咱们祖宗三代,没人看得起,是毛主席把咱推到人前来了。”

******亲切对老人们说:“老人家,不要难过,咱们今天自己做主人了,好日子还在后头哩!以后每个年老的人都要贺寿。”

聚餐中,******亲自为老人们敬酒,祝贺他们延年益寿,老当益壮。吃过饭后,******还给每人送了一条毛巾、一块肥皂。晚上,又请老人们在中央小礼堂看电影。

1945年春节,正当枣园村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庆祝大生产运动带来的又一个丰收年时,******又来到群众之中。他先向枣园乡政府值班的两位干部致新年问候,然后邀他们一起去给群众拜年。

于是,村长就把各户家长召集到乡政府与******座谈。******热情地向他们祝贺新年好,生活好,身体好。然后******问大家,粮食足够不够吃,生活还有什么困难?大家都抢着回答说:托主席的福,开展大生产运动以来,我们丰衣足食,没有什么困难。

******又问大家:机关部队和部队砍柴的时候,砍你们的树没有?放牧的羊吃了你们的庄稼没有?借你们的东西还了没有?用坏了家具赔了没有?部队干部对群众态度好不好?当乡亲们听到******的问话,都异口同声地说,感激还来不及呢?没有什么意见提。

在交谈中,******越问越仔细,他说:“咱们枣园村去年还缺五头牛,是不是都解决了?”老乡们说:去年秋收后都解决了。******点点头,又问:“现在老乡们卫生搞得好不好?”“今日枣园村卫生可好得很,每家都修了一个厕所。在中央警卫团的帮助下,还设了个接生站呢。”******听到这些话,他满意地笑了:“咱们搞革命就是要人财两旺嘛!以后每个村庄都要修一个小医院才更好。”

座谈后,******还留老乡们吃饭。席间,他一一给老乡们敬酒。直至黄昏,******才送别了座谈的乡亲们。

******在枣园无微不至地关心群众的生活,这样的事例还很多。

有一次,******在枣园乡和枣园村各户家长座谈的时候,一个家长领去了一个九岁的小男孩。******摸着小孩的头,问道:娃娃们上学了没有?小孩说:“没有。”******对乡政府的干部说:陕北文化落后,教育儿童是件重要的事,要好好开展教育工作,我们解放区地方要扩大,中央不能老在延安,将来一走,地方工作就给你们留下了。你们应该培养自己的干部呀!

过了不久,******就派了一名教师,来枣园办起了学校。同年冬天,**********还专为枣园村派来了一个女同志,帮助村里成立了夜校,让青壮年每晚在夜校学文化。老乡们还记得,每次,放映电影或是来了文工团演戏,******总是派人来,早早把枣园的乡亲们请去,还让他们坐在部队前边,看好节目。每到春节,机关干部和部队,就挨家挨户,把写好的春联,剪好的窗花,送到枣园的老乡们家里。

1943年春,延安各机关、学校、文艺团体都组织了秧歌队,正月初五,从四面八方来到枣园,为******和中央首长贺新年。一大早,******就派人来村里,要乡亲们进枣园去看歌。正月初五这一天,全村二十四户大小八十口人,一齐聚在枣园,坐在******身旁看秧歌,欢度春节。

新中国成立后,******仍未忘记枣园村的乡亲们。1949年,******为枣园人民发来了“复电”,勉励乡亲们继续努力,再创佳绩。从1957年到1969年,枣园村相继有五人,分别以延安参观团代表、九大代表、国庆观礼代表、民兵代表的身份到北京,受到******与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与枣园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它是党与人民鱼水情深的生动体现。******曾说过:“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用这段话来教育和勉励党内同志,而他自己则先作出表率。其领袖风采,真是给人启示尤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