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毛泽东教我们学用人
24908100000011

第11章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以诚相待、相互信任是领导者与干部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必备条件,也是领导者在用人实践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准则。领导者对人才的信任能够使人才的精神需求得以满足,催其奋进,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同时,领导者如若对人才的任用犹豫不决、将信将疑,则同样会使人才对领导者的意图产生疑惑,甚至打击人才的自信心。用人多疑,终究会使“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的领导艺术可谓炉火纯青,尤其用人艺术可谓集古今之大成,塑个人之风范,其揽才之道前无古人,任人之术别具匠心。在他的用人实践中,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而信之,信而取之的例证不胜枚举。

******用人向来不拘一格,他对自己了解、信任的人一直是大胆信任,放手放权,不搞表面一套,心里一套。

新中国的第一任海军司令萧劲光大将就得益于******这种独特的干部政策的培育。******对萧劲光这位湖南老乡一直颇为关照,信赖有加。如从在长沙时挑选他赴俄勤工俭学,到后来学成归国,派他担任红军学校的校长等。在第五次“反围剿”时,萧劲光奉命驻守的黎川因为战术的考虑不得不撤离,但却被李德等冠以“军内的‘罗明路线’的代表人物”的帽子,而欲判处其五年徒刑,并开除党籍军籍,面对这种情况,******极力支持萧劲光,认为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萧劲光应当撤离,放弃黎川,诱敌深入,并坚决反对处罚萧劲光。后来十年的延安生活,在******的亲切教诲下,萧劲光更深地领略了******“政策和策略的伟大思想”,“学习和实践了******同志根据地建设、人民军队建设以及军事战略战术的光辉思想”。几十年的真诚交往使******与萧劲光确立了革命同志之间纯洁而伟大的友谊。

刚建国不久,******就选派萧劲光担任海军司令,这正是两人多年来至真至诚、以诚相待、相互信任的结果。虽然萧劲光称自己是个旱鸭子,又不懂海军,连海船都坐不得,但******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并谈了选择他任海军司令的三点理由:萧劲光是个老同志,能把革命传统带到海军;建设海军要向苏联学习,萧劲光曾在苏联学习过,懂俄语;海军建设任务很重,搞海军要有一两个有丰富经验的人去领头。

上任后的萧劲光勤政爱兵,海军建设成效显著,但接连发生的三起重大事故使萧劲光陷入了苦恼之中。

第一起重大事故发生在1959年12月1日。这天白天,在舟山以东海区配合六支队训练的418号潜艇与“衡阳”号军舰相撞,418号潜艇被撞沉没,38名艇员遇难。

没过多久,1960年1月12日,海军航空兵2师5团第二大队在路桥机场附近进行编队训练,0651号飞机驾驶员杨德才驾机逃向台湾。飞机在台湾东北部宜兰附近撞毁。

杨德才叛逃事件发生后,萧劲光下决心要对海军进行一次全面深刻、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扭转海军面临的被动局面。但还没等这些改革措施使海军的工作起色多少,事故又发生了:1962年3月3日,东航飞行员刘承司驾机逃往台湾。

海军连续发生三起重大事故,不仅震动了萧劲光,也惊动了中央军委。中央军委特派李作鹏、张秀川等41人的检查组,进驻东海舰队。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以李作鹏为首的调查组总结了一份有关海军问题的调查材料,重点讲到了海军工作中忽视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四个第一”的红旗举得不高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政治思想工作薄弱,人的工作没做好;二、****中央、中央军委和林总的许多重要指导没有落实,有的认识不一致,有的贯彻不力;三、领导作风上也有不少问题。

针对李作鹏和调查组的这份材料,萧劲光心中思绪万千。******在看了那份由中央军委起草的《关于海军问题的报告》后,批示道:“关于海军问题的报告已经看过。认为很好,照此执行,每年检查一次执行情况。希望海军各级党委同志们团结起来,以大局为重,焕发精神,努力工作,发扬成绩,纠正缺点错误,同其他军种一样,把海军工作搞好。有错误并不要紧,只要改正就好了。”当萧劲光得知******关于海军问题的报告批示之后,深深地感叹道:“毛主席是了解我的。”

1965年11月,****海军党委召开了三届二次全会。会上,萧劲光与李作鹏就海军三年来的工作总结问题产生了分歧。李作鹏坚持认为,海军三年的成绩充分显示了突出政治、坚持“四个第一”的巨大威力。但萧劲光则认为:“总结1963年以来的工作,必须以实践为标准,不能因为突出政治而冲击军事,妨碍军事训练。”

“**********”开始后,两人的这一争议成为了李作鹏一伙对萧劲光进行********的依据。于是,一场由****控制、李作鹏策划,向萧劲光、苏振华夺权的阴谋活动由此展开。

当******对此事有了一些了解之后,开始有意识地保护这位受过他谆谆教诲,忠心、诚心可昭日月的老战友、老朋友。一次******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红卫兵时,见到了萧劲光,便主动走过去,与他握手,并对李作鹏等说:“萧劲光是老同志,苏振华是好同志,你们整萧劲光、苏振华做什么?”

李作鹏一伙并未因此而罢休。后来****还多次向******告状,甚至要罢萧劲光的官。但******对萧劲光的立场一直没有改变,他一直坚持并相信他对萧劲光的了解和信任,对****的告状,******丝毫没有让步。最后,******见****等人一再为此事纠缠,干脆说了个透彻:“海军司令还是萧劲光当,萧劲光是终身海军司令。”

******与萧劲光几十年的革命友谊是建立在两个真诚相处、推心置腹、肝胆相照的基础上的。黎川失守,出面保护;四保临江,大为赞赏。******的信任给予了萧劲光莫大的鼓励,也使******在萧劲光心中的地位不可撼动,以至在******逝世后,这位老将军因不能控制情绪而当众痛哭失声。他深情地向人们诉说:“我对******同志有特殊的感情,从我参加革命的第一天起,就把******同志当作自己敬仰的师长,可以说我是在******同志几十年的帮助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的确,当海军连续发生三起重大事故以后,******看了军委的报告,批示中没有指责、埋怨、批评、训斥,批示给萧劲光带去的是慰藉、温馨和勉励。萧劲光因此由衷感叹:“毛主席是了解我的。”在面对****、李作鹏一伙的一批、二臭、三保,******深深感受到萧劲光心中的难处,即使****等多次向他告状,散布流言飞语,他仍然不为所动,他始终觉得,萧劲光是老同志,是好同志。

《资治通鉴·唐纪》中记载了一则上级与下级之间应相互信任、互不猜疑的故事:一日,有人向唐太宗告发魏征结党私营,唐太宗随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去查办。几天后,魏征朝见太宗时说,您应当知道,国家的命运与你我是联系在一起的,您把相位交给我,是相信我会真心诚意地治国,如果我们心有疑忌,那么,我们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太宗立即醒悟过来,后悔不该随意就派人去查办魏征,没有给予魏征以充分的信任,并主动承认了错误。魏征在上奏中强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相互信任,才能使国家得到大治。管仲为齐桓公治理齐国以成霸业,关键就在于齐桓公对待臣下用而有信。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领导者用人并非都能将此原则一以贯之:刘邦能用陈平,全不顾周勃、灌婴的有意诋毁;魏文侯能力排众议用乐羊;而项羽虽有万夫不当之勇,在用人上却猜忌多疑,最终因失人、失才而失天下;明末之国君朱由检心胸狭窄,生性多疑而误杀袁崇焕,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领导者要真正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但要在与部下的相处之中真诚相待,以心换心,还要能在失败和挫折时给予部下以一如既往的激励和赞许,要能在纷繁复杂的议论中,保持清醒头脑,分清什么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什么是有意捏造的;什么是违背原则不可原谅的,什么是包庇偏袒,不怀公心的;什么是夸大其词,幸灾乐祸的;什么是不顾集体,明哲保身的。除此之外,还要客观地看待部下的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