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毛泽东教我们学用人
24908100000036

第36章 在实践中锻炼

在实践中学习

在对干部的培养过程中,******不仅重视政治思想的学习,世界观的改造以及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注重让干部深入到基层和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锻炼。他要求知识分子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而不能成为纸上谈兵的空头理论家,他认为没有实践经验的人是最没有知识的,只有经过实际斗争生活的艰苦磨炼,才能培养出革命事业的真正栋梁之才。除此之外,******也把实际的工作作为锻炼,培养干部的有效途径之一,他总能在干部的实际工作中,找到他们的不足之处,然后对症下药,不但言传而且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引导干部成长。

1945年10月,******刚从苏联学习回来,******没有让爱子沉溺于脉脉温情之中,而是让他打起背包到农民家里拜师,并语重心长地指出:过去你所学的书本知识,只是知识的一半,你还需要上一个大学——劳动大学,学习生产知识和社会知识。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又送他上前线,接受血与火的洗礼。最后******光荣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在基层中得到锻炼和成长的还有自称是“青山大学”毕业的大将徐海东。他说的这个“青山大学”指的也就是基层战争实践。当然像徐海东这样从“青山大学”走出来的“高材生”绝不止徐海东一人,无数的革命干部在基层的工作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

的确,只有经过实践的锻炼、基层的磨炼,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基层的范围比较广泛,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方法,到基层去,主要是强调到工农群众中去。人民哺育人才,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人才与群众关系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先做人民的学生,再做人民的先生。到基层去,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方法。工农群众是中国社会的主体和基础。不了解工农,就不可能了解中国国情,也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中国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人才的知识、才能来自社会实践,而人民群众则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经验、智慧和力量。******曾经指出:“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因此他号召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实践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体验生活,吸取营养。

******在注重让干部在基层的实践锻炼中成长的同时,也时常给身边的干部以直接的指导,在具体的工作中,指导、帮助干部同志完善工作、完善品格、完善人生。

抗日战争开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萧劲光都是在延安担任留守兵团的领导职务。在这段时间里,******日理万机,工作十分繁忙。尽管如此,他对留守兵团的工作一刻也不放松,要求萧劲光每天晚上都要去他那里汇报工作,谈一谈部队的情况,对于部队出现的问题,他都耐心地帮助萧劲光查找原因,分析对策,及时地予以引导和纠正。

那时候,留守兵团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对付国民党顽固派挑起的反共摩擦。萧劲光是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执掌陕甘宁边区的防务。所以,在处理陕甘宁边区摩擦事件中,和国民党方面打交道的直接出面者是萧劲光,给国民党军政要员发电报交涉也大多是用萧劲光的名义。那些发给上至******、程潜、胡宗南、阎锡山,下至国民党的师长、专员、处长的电文,以及有关摩擦斗争的声明、文章、布告等,基本上都经过******亲自审阅、亲笔修改,有不少还是******亲自起草的。这就使萧劲光有机会直接学习******伟大的战略策略思路、高超的斗争艺术,从而受到终身难忘的教益。萧劲光曾将140多份珍贵的文电手稿装订成册,从延安带到东北,从东北带到湖南,从湖南又带到北京,在身边珍藏了30多年。1976年4月,萧劲光把这些文稿呈送给******,并附信道:“我在延安,在主席直接领导下工作八年之久,这是我一生革命经历中受主席教诲最经常、最深刻的一个时期”,“这两本文稿,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是重要的历史文献。我已七十有三,一旦由我失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经过反复思忖,我决心把这两本文稿,敬呈主席,以尽民意”。

除萧劲光外,叶飞上将也在与******一同进行工作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学习的机会,而逐步走向成熟。

1958年,面对美国对国际局势的不断影响以及参与、协助台湾对我国的武力骚扰和威胁,为一方面控制台湾局势,另一方面牵制美帝国主义,中央决定在坚持外交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前提下,也要展开军事斗争。选择的主要斗争方向就在金门、马祖地区。于是炮轰金门、马祖一事,经中央认真讨论研究之后,便很快开始筹备。

叶飞在经历了多年前金门失利的事情之后,心里一直有个包袱,虽然******已对此表了态,说:“金门失利,不是处分的问题,而是要接受教训的问题。”但叶飞始终希望能有一次“将功补过”的机会。这一次中央决定了炮击金门的重大战略决定,在选择由谁来作指挥时,******、******一同将目光放在了叶飞身上,能接受到这个光荣而伟大的任务,叶飞既感觉心潮澎湃,但也感到肩上责任重大,因为这次不仅是因为******和******点了他的将,还因为此次军事行动既是军事的,也是政治的、外交的斗争,不能有丝毫的疏漏和失误,否则就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那就将不可避免的成为历史的罪人。因此,他懂得******、******令他负责指挥的担子有多重,把指挥前线开炮的权交给他,乃是对他极度的信任。正因为如此,叶飞在工作上显得特别小心谨慎,认真仔细。刚到达前线,他就立即听取汇报,踏勘地形。随后,又专心致志地研究各种可能的作战方案。总而言之,一定要根据主席和总理的指导和意图,做好军事上的一切准备。

8月23日,炮击金门的战斗正式打响了。这次炮击,前后共打了一个小时,几万发炮弹像倾盆大雨一样不偏不斜地全落在金门岛上,炮火的密集程度是不难想象的。炮击取得了初步效果。这时,前线指挥部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主张用空军轰炸金门岛,另一种意见不主张动用空军参战,因为我军轰炸机、战斗机编队在海峡上空很难避免与美国空军冲突。叶飞坚持后一种主张,可他还是立即起草了一份紧急电报,把两种意见同时报告中央军委。

******和******完全同意叶飞等人的意见。中央军委立即复电:“对台湾及沿海岛屿的斗争,根据情况发展可采取一切适当有效的办法,即:1.继续炮击,不宜进行登陆作战;2.炮击时打打停停,看看打打,完全保持主动;3.不得进入公海作战,蒋不轰大陆,我不轰金门,蒋轰大陆,我即轰金门,但不轰台湾;4.不主动攻击美军,若其入我领海领空,我坚决打击之。”

看罢这封发自9月3日的电令,叶飞很快就领会了******和******的战略意图。

他明确意识到:现阶段的斗争策略是打打停停,进退有度。打,也仅限于对蒋军海上运输的打击,使从台湾驶来的海上运输船队不能进入港中,从而拦腰截断其海上运输线。

9月7日上午,美国政府无视中国政府宣布中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国政府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的严正声明,公然派军舰侵入中国领海为国民党军舰护航。美国海军的公然卷入,使问题顿时复杂化。打不打?怎么打?叶飞的心一直悬着,他毕竟是厦门前线的最高指挥员。

他立即接通了北京中南海的保密电话:

“只打蒋舰,不打美舰。要等到美蒋联合编队到达金门料罗湾口再打。”

听罢******果断、坚定的回答,叶飞的紧张心情似乎减轻了不少,又似乎更加紧张了。他心里明白,******的命令十分明确。但是,蒋舰和美舰混在一起,只打蒋舰不打美舰是何等困难的啊!

叶飞指挥作战时,总是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对中央军委的命令更是如此。所以尽管从一群舰只中只打蒋舰不打美舰,执行起这个命令困难很大,他仍坚持执行,不打丝毫折扣,更不叫喊困难。

终于,叶飞在找准时机之后,果断地命令“开始炮击”。密集的炮火又一次显出神威。一阵猛烈轰击之后,美舰掉头而去,而国民党有三艘船只被击沉,数艘被击伤。

叶飞事后才明白:“这一切都是在试探美帝国主义所谓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效力究竟有多大,美军在台湾海峡的介入究竟到了什么程度。经过一番较量,就把美帝国主义的底全部摸清了。”“更进一步意识到福建前线面对台湾海峡,不只是我方和蒋方双方的斗争,而是我方、蒋方和美方三方的尖锐复杂的斗争,既是军事的,也是政治的、外交的斗争,稍有不慎和失误,就会造成严重后果,我就更加小心谨慎从事了。这时台湾海峡的形势已经非常清楚,******千方百计想拖美帝下水,而我们在可能的情况下,则力求避免同美帝发生直接冲突,美帝也极力避免同我发生直接冲突,这就是当时台湾海峡非常微妙的三方形势。”

接下来,在我军取得了对金门炮击和对台湾海峡局势的主动控制之后,根据中央“打打停停,看看打打”的原则,我军并未对金门再次进行大规模、密集的炮击。从炮击金门开始到完全停止炮击,总共持续了两个多月时间。这场斗争的决策者是******和******,但厦门前线的实际指挥员是叶飞。他通过观察、了解和分析前方的情况,掌握了金门敌军活动的规律以及所有防御工事的秘密。这是十分重要和宝贵的。******、******胸怀坦荡,虚怀若谷,最能择善而从。他们乐于看到,来自第一线的许多意见是可以经过修正补充成为可行的。关键是既要把目光放在中国海峡两岸,又要放在大洋彼岸,看到地球的另一半。跟随******、******作战数十年的叶飞逐步明白,毛、周的战略思想和意图,关键就在于投下每一步棋子之前,不只是从军事上权衡利弊,更多的还是从整个国际舞台上考察得失。这次长时间、大规模炮击金门的斗争证明了这样做无比英明、正确。因此,叶飞通过这段斗争实践,从毛、周那里学到了许多极其宝贵的东西,特别是大大提高了从国际战略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重大问题的水平和能力,所以他曾深有体会地说:“金门炮击两个月,真是胜读十年书啊!”

******科学地总结了作为一个整体的育人过程,实践环节的重要作用以及实施的方式,那就是:从实践中来(把斗争第一线的优秀分子选送到学校),到实践中去(把经过培训,有了一定文化基础和理论修养的干部再送回斗争第一线);然后再从实践中来(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深造,研究新问题),再回到实践中去(用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去指导实践)。如此反复,一批又一批的重要干部成长起来了。我党我军的大部分高级干部几乎都经过了这样几个反复,在这个过程中,******很重视基层实践这个环节。尤其是对青年知识分子,他特别强调这一点。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曾经鼓励成千上万的青年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到革命斗争的洪流中去,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生气勃勃的斗争实践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说:“有什么办法使这种仅有书本知识的人变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使他们参加到实际工作中去,变为实际工作者……”

“实践出真知”。同样地,实践也出真才。从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和得到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敢于实践,勇于实践是一个人才成长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我们现在的干部任用体制中,经常会见到有一位青年干部或后备干部被安排到农村或企业进行基层锻炼,甚至还选派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作为选调生被派往基层作为后备干部进行学习锻炼。这些举措都是******“到实践中去”的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符合我国现行干部人事制度的举措。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是要把握这一行为在目的、过程、结果上的纯正性、完整性、严肃性。不能把到基层锻炼看成是捞取政治资本和“向上爬”的台阶;不能使这一行为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既然是到基层锻炼,在实践中学,那就应该有个过程。走走过场、搞搞形式的下基层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不能只到了实践中去,而不再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要真正从实践中成长,在基层锻炼中得到成长,这些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