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生活环境:清除日常污染
24909500000012

第12章 给您提个醒——自然疗法防治疾病(2)

(8)有感冒就吃药。因感冒而滥用药的现象相当普遍,甚至几种药同时吃。这既造成浪费,又因用药过多而直接伤害机体,还酿成许多病毒的抗药性。轻症感冒,不用药在短期内病情好转自愈。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应多休息、多饮水、多吃水果蔬菜。

在感冒初期,流清涕、头痛、全身痛等一些现象属中医的风寒感冒阶段,这时室内温度可暧和一些,衣被多穿多盖一些,多用热的饮食,如姜糖水、热面汤加生姜或胡椒。感冒中晚期,身发热、鼻子流稠涕、咽痛、便秘、口干渴思饮等一些现象,属中医的风热感冒,此时室内不宜过热,衣被不宜过多,多喝开水、多食清淡饮食、蔬菜水果等。风热感冒是感冒逐步恢复的阶段,一般不需用药,过几天即可自愈。如一个星期后发热不退,咽痛咳嗽加重或有发喘等症状,恐有合并细菌感染,应请医生诊治,不要滥用药物。

第十四节 应学会对药物说“不”

镇靜剂=慢性自杀 镇静剂有短期效果,但长期服用镇靜剂会有呕吐、反应迟钝、注意力衰退等副作用。经常服用,很可能成廳。服用镇静剂的不良副作用会降低人的约束力,加强情绪反应,使人更易种动,结果就要加大服用剂量。医生认为,病人应该先尝试一些简单的松弛方法,注意睡眠,实在需要时再考虑使用镇静剂。

镇静剂对胎儿也有严重影响,破坏新生儿的脑细胞,孕妇必须戒服。如果己经成瘾,戒药时必须小心,不能突然停服,服用镇静剂10日后就可能对药物产生依赖,这时突然停服会导致反弹性失眠或反弹式焦虑。戒镇静剂有时比戒毒还难,戒镇静剂需要很长时间,有的长达数星期,甚至半年。其间出现的脫瘾反应包括:烦躁、心跳加快、失眠、难以集中精力等,严重的肌肉痉挛有可能致命。另外,在治疗许多疾病的过程中,镇靜剂所起的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作用,所以患者最好到专科医院找到根治方法。

药物滥用危害身体健康 许多病人死于不合理用药。据悉,全球死亡人数中的1/7的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你一定会感到震惊,这决非耸人听闻,而是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一顶数字。尽管药源性疾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损害,但在临床上,滥用药物的现象仍然层出不穷。发展中国家调查显示,35%~60%求诊病人接受了抗生素治疗,而其中确实需要应用抗生素仅为1/3,而其余2/3的人为使用不当,可见抗生素应用已到了滥用程度。这种使用不当形成的结果,一方面使机体内病原体对抗生素耐药性增强,并因副作用造成一些脏器损害,另一方面经济上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滥用药物将会无药可用 自从抗生素发明以来,人们就认为它能包治百病并对此深信不疑。确实,因为有了抗生素,许多以前无法治疗的疾病像脑膜炎已有多种有效的药物。抗生素已成为药方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药。但我们这种神奇的治病工具威力越来越小,细菌们有了更多的攻击人体的方式。细菌找到了更新更有效的方法,以逃过抗生素对它们的破坏。服用抗生素越多,体质变得越弱,也更容易被疾病传染。依赖于抗生素的现代农迎本来是让牛、鸡等其他牲畜服用抗生素后身体强壮,促进生育,而现在看来,效果适得其反,使得更危险的细菌得以扩散。抗生素变得越来越无效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人类自身盲目地滥用,无视了负面效应。

据《科技日报》1997年8月5日载文介绍,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报告说,日本已发现首例金黄葡萄球菌抗拒万古霉素事件。一名日本年轻病人在使用29天万古霉素后,炎症乃末消除,这是人类首次发现万古霉素无法对付这种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日本另有6所医院报告说,微生物抵制抗生素的案例正在逐渐增多。

万古霉素问世30多年来,一直忠心耿耿地为人类歼灭有害微生物,但近年来,细菌已经改变了基因序列,找到了对付抗生素的办法。自1989年起,常见的另一种细菌——肠球菌就开始对万古霤素出现抗药性,而且越来越强。

与人类滥用抗生素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细菌则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如何让抗生素失灵的办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细菌已演变为能抵抗抗生素的改良品种。金黄葡萄球菌、结核杆菌、伤寒沙门氏菌、引发肺炎和脑膜炎的肺炎链球菌及引起脑膜炎的流感嗜血杆菌等,均已成为令抗生素头痛的“新”对手。

细菌的这种顽强性早在第一种抗生素一青霉素刚投入使用时,就已初露端倪。1941年有不到1%的葡萄球菌可抵抗青霪素;1946年这一比例升至14%;1947年达34%;而现在,已有90%以上的葡萄球菌可抵抗青霤素。医学家已充分注意到这种现象。他们呼吁,各国要严密监视细菌的重新爆发,改善医院控制感染的方式,重新制订使用抗生素的临床原则。否则,人类将面临因滥用药物而导致的无药可用的公共卫生危机。

抗生素对什么有用:链球菌性咽喉炎,常见耳、鼻的传染性疾病,其他细菌感染。

抗生素对什么无用:感冒,轻微咳嗽和喉咙肿痛,其他病毒传染。

第十五节 谨防人体中药过敏

大多数人长期服用中药都没有事,但有的病人服中药后会马上出现过敏反应,如麻疹样、猩红热样、荨麻疹型、固定性药疹、多形性红斑型及紫癜型药疹等,在临床上都曾发生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文献上已报道的引起过敏反应的中药至少有80多种,其中包括羚翘解毒丸、复方四香丸、天王补心丸、牛黄解毒丸等20种中成药;川贝、大黄、乳香、冰片、地龙、仆骨脂、天花粉等单味中药。中药煎剂、中成药以及外用、肌肉注射、静脉注射液,均可引起过敏反应。

中药引起的过敏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类:

(1)局部过敏反应。如口服六神丸、枇杷膏,可以引起喉头水肿。如果在服药时出现了上述过敏反应,应当立即停药,及时到医院就诊。要注意区分中药引起的过敏症状和疾病出现的症状,不要把过敏反应看成是疾病加重而再加重用药。需要强调的是使用中药针剂出现的过敏反应较多,症状较重。所以一般的家庭最好不使用中药针剂,如果确实需要,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治疗,以免意外事故发生。

(2)皮肤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荨麻疹、猩红热样皮疹、麻疹样皮疹、多形红斑、湿疹样皮疹。常见的过敏性中药为:煎服蒲公英、熟地、木香、砂仁、金钱草、瓦楞子、土鳘虫、天竺黄等。种服的有:生蜈蚣粉。口服的有:复方丹参片、牛黄解毒丸(片)、犀黄丸、回天再造丸、六味地黄丸、小活络丹等。外敷的有:五虎丹或石膏粉。肌肉注射的有:板蓝根、柴胡等。

(3)全身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四肢麻木、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胸闷气短、血压下降等,也可以引起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等症状,严重者出现休克,若抢救不及时,后果严重。能引起此类过敏反应的药物有:口服的牛黄解毒丸;肌肉注射的板蓝根、穿心莲、柴胡;静脉滴注的复方丹参液等。

第十六节 中药的选购、煎煮与服用

如何选购中成药 注意包装日期。若出厂时间太久,变质的可能性大,凡过期药品,不要购买,以免引起中毒或发生不良反应。

药品变质的鉴别。蜜丸一般滋润有光泽,软硬适中,手捏不碎,无发霉长毛现象;若购种剂,要检查颗粒大小是否均匀,有无硬结样块和潮解现象;凡胶囊要求无变形、破裂、无粘结和异常气味;糖浆无酸败、沉淀、发酵(注意液面有无气泡)、霤变等;片剂是否粉化、潮湿;酒类要澄清透明、无沉淀(如发现有少量沉淀,振摇也能分散),如鼻嗅瓶盖处有散发的酒味,就有因密封不严而降低药物效果的可能。

看药品名称是否符合。例如上清丸,有牛黄上清丸、黄连上清丸、芎菊上清丸等,品种繁多而药效各不相同。故购买时要仔细查对药品名称。

怎样看中药处方 (1)写在药名前后的字,常见到的有生、炒、炙、煅、炭等。

生是指这味药只经过淨选后就用了。

炒是指这药味经过清炒或加固体辅料炒过。清炒是不加辅料炒,一般又分为炒黄、炒焦、炒炭。炒黄、炒焦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降低毒性;炒炭是增强药物的止血或止泻的作用。加辅料炒时常用的辅料有米、麸、土、蛤粉、滑石粉、河沙等;米炒、麸炒可健脾胃;土炒可以和胃、止呕、止血、止泻;蛤粉炒可以除去异味、增强疗效;滑石粉、河沙炒可以使有效成分容易煎出,还可降低药物的毒性。

炙是指药物加液体辅料拌炒,有降低毒性,提高疗效,矫臭矫味,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等作用。一般常用的液体辅料有酒、醋、盐、蜂蜜等,酒可以使药性上升,酒炙还可以增加活血通络的作用,一般是用黄酒;醋炙可以降低毒性、增强止痛作用,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盐炙可以引药入肾,增强疗效;蜜炙以加强润肺止咳、仆脾益气的作用,也可以降低药物毒性;姜汁炙可以增加和胃止呕的作用,也可以降低毒性。

煅是将药物直接置于炉火之上,或放在适当的容器内进行煅烧,可以增强药物的收敛作用、減少副作用或改变药物的性质。

(2)写在药方右上角的字,是药物的煎服方法。一般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先煎。是将药煮沸10分钟左右以后,再加入其他药物共煮。常用于矿物类、动物的甲壳、骨骼、贝壳等有效成分不容易煎出的药材;还可以降低药物的毒性,如附子等毒性较大的药,就可先煎,也可缓和药性;大黄先煎,就可以大大減弱它的泻下作用。

后下。是在其他药物煎好前5分钟左右,将这味药加入共煮。主要是防止挥发油损失过多,降低药效;也可以加强一些药物的作毛,如大黄后下,就可以使其泻下作用加强。布包煎,可以避免某些药物煎后使药液混浊,也可以防止某些药物有毛或细刺,对咽喉或食道的刺激。

另炖(另煎)。适用于贵重药,为了充分煎出其有效成分,尽量減少损失,把该药单独煎煮2小时左右。如人参等,溶化(烊化)。胶类药物和其他药同煮,容易粘锅或与其他药粘在一起,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所以可以用其他药的爇汁,趁热将胶类药加入搅拌,溶解后服。

泡服。含有挥发油、有效成分容易浸出、用量又少的葬物,可以用开水浸泡后服。

种服。药物的粉末或汁,可直接用温开水种服。

处方上的这些内容,患者及家属了解后,可以更准确地执行医生要求的煎煮方法,配合医师提高疗效,保证_药安全。

怎样煎煮中药汤剂

(1)整理检查药材。一些药房,尤其是基层的小配方部,加工机具缺乏,人员素质偏低,配方中有些药材是很大的块状原生药,如茯苓、山药、厚朴、甘草、枳壳、摈榔、龙骨、牡蛎、化石、赭石、钟乳石等。不妨检查一下,将其打碎或切细,以便煎煮取汁。

(2)煎前凉水浸泡药品。中药绝大多数是生物草本类。煎煮前,须用凉水浸泡10~15分钟,让药物充分浸透。切纫用开水直接煎药。因开水煎药,一些淀粉多的药物,如茯苓、山药、扁豆、薏仁、芡实、莲米、葛粉等遇沸水则易凝固、僵皮,水分就不易渗入内部,煎煮不出有效成份,影响汤药疗效。

(3)选择煎煮器皿。一般以沙罐、土陶、药罐为适宜。药罐口径宜小,以減少、減慢水分过度挥发。金属器皿容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性,不要用金属器皿颠煮。

(4)是否加盖随药应变。为了使中药煎透,最好是盖着盖煎煮,尤其是含有挥发性成分的中药,如薄荷、藿香、紫苏叶等,要在短时间内煎好,以免有效成分挥发。某些贵重药品,如人参、鹿茸、枸杞之类,也要加盖,用文^缓缓煎煮,以使有效成分充分释出。有些中草药重量轻、体积大、如金钱草、夏枯草、白通草、丝瓜络、包谷须等,则不宜加盖煎煮,否则往往溢組罐外,可开盖煎煮,并要随时搅拌。药罐一定要洗淨。如果每次煎煮中药后不及时擦冼干淨,药罐底部的药垢越积越厚,在重新煎药时容易煎焦,丧失药效。

(5)掌握煎煮时间火候。很多药不宜久煎,如解表类药、芳香行气止痛类药煎煮久了,有效的芳香油类成分过多挥发掉了,服了汤药达不到预期效果。一般花、草、梗、壳类都不宜久煎,少量凉水浸泡后,急火煮沸3~5分钟便可滤汁取服。籽、实、根、茎类药材浸透后文火多煎些时间,10~30分钟不等。金石矿物类药物宜粉碎,用文火多煎些时间,以使药物分子多游离于汤药汁中。川草乌等有剧毒的药品,宜文火久願,以利煮沸高温破坏药品中的有毒成分。

就经验而言,凡质地疏松的,煎煮时气味浓烈的药,一般不宜久煎,用急火煮沸3~5分钟便可滤取药汁服用;凡沉实的,煎煮时少有气味外溢的,可以久煎,用中火或文火,梢浓取汁,药汁一般可用纱布过滤,除去浮悬药味,以防服药时刺激咽喉部产生恶心等不适感。另外,若不小心,药計熬干了,药材焦糊了,切不可再掺水煎煮取汁,因为药性多已变质,吃了反而损害健康。

(6)要“煎透”、“榨干”。“煎透”,就是使药物的有效成分释出,这是煎药的基本要求。质地坚韧、一时难以释出有效成分的药物,只有通过另煎、先煎、久煎等等,才能使药汁浓厚,充分发择药效。质地疏松及性味轻薄芳香的药物,不需煎煮太长的时间;但质轻体大的草药,则应经常搅拌,才便于将药煎透。怎样判断药物是否已经煎透呢?除参考煎药时间以外,一般还可以观察药物是否已经充分吸足水分,质地是否转为柔软,颜色是否变为老熟。

“榨干”,就是药汁沥尽后,再压榨药渣,将内含药汁尽量挤出,因为有些药料,汁地疏松,吸水性强,如不经过“榨干”,不少药汁会随药渣丟弃,影响药效。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金石介壳类中药需先煎,如龙骨、石膏、牡蛎、磁石、龟板、豔甲等,宜先煎30分钟左右;而另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如薄荷、藿香和钩藤等却要后下;易于沉底焦化和糊化、难以过滤的药物,如赤石脂、青黛,可用纱布将药包好或装入纱布袋内,再放入锅内煎煮。

凡责重、数量少和挥发性强的药物,如珍珠和三七不需煎煮,只要将药物研成细末,再用煎好的药液种服即可,而对人参、鹿茸等,为了減少损失,加热煎煮。有些胶、糖类药物(如阿胶和饴糖)溶解后粘度较大、泡沬多,煎时会结底焦化,并影响其他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所以也应该将这类药物溶于已煎好的药液中。有效成分容易浸出的药物,如肉桂末,最好是将其制成片,放入有盖的容器中用沸水浸泡后服用。

怎样服中药汤剂 服中汤剂习惯上一日服2次。病在下者饭前服,病在上者饭后服,借饮食之气助药力上行。

就临床而言,服中药汤剂者,多分急证和缓证,如不分轻重缓急,一律一日服2次确难以见效。如急证、重证,可每次少量(视病人病情及耐力)日服5~10次或更多次数,以救沉疴之危急。如系轻证、缓证、慢性病,可以一日服3次,需要时还可坚持长服、久服。另外,一般一日3次服药,多习惯于白天服药3次。其实很多疾病夜间加剧,或下半夜更为严重,需要夜间坚持合理分次服药,疗效会更佳,只是病人及家属多感到繁琐不便,有时医生也会忽视解释交代服药时间。

一般中药都宜温服,不宜冷服,冷服易伤肠胃功能,不易吸收。药汁存放后需温沸后再服,以防细菌污染。一剂药煎数次后,可以把药汁混匀再分次服,或煎1次服1次。总之,煎药服药的方法有讲究,具体事顶,每个处方,医生须耐心给病人及家属解释交代清楚明白,这样做,好处方才能取得好疗效。

第十七节 药引的选用

药引有如下的作用:①解毒作用。有些生药有毒,加入药引可減低或消除其毒性。如生姜能降低生南星、生半夏的毒性。②引经作用。药引可使各种药物的作用集中于某一个部位或脏俯。如治疗肾亏的六味地黄丸,常用淡盐水送服,因威能入肾,以充分发挥治疗作用。③矫味作用。有些中药苦涩难咽或有异味,如治疗小儿百日咳的鸡苦胆,则用红糖或冰糖为引,可减低其苦涩味。④增强疗效。如治疗风寒感冒的辛温解表药中,常加入生姜或葱白为引,可增加发汗解表的疗效。⑤保妒胃肠道作用。有些药物可影响消化功能,刺激胃肠道,影响消化吸收。如清热解暑的白虎汤,苦寒败胃,常加粳米或大枣为引,以护胃扶正。

这里介绍几种临床常用的药引。

生姜:有散风寒、暖肠胃、止呕逆作用,治风寒感冒、阴寒胃痛、吐泻腹痛的方中常以此为引。一般用3~5片生姜水煎,即为姜汤引。

葱白:能通阳散寒。轻微感冒鼻塞者常用葱白2~3颗,煎煮取汤即可作葱白汤引。

红糖:即赤砂糖,性味甘温。妇科血寒血虚诸症,如产后恶露不行、口干呕哕、虚弱血痢等,常取红糖10~30克冲水半杯或一杯即可。

醋:可散寒瘀止痛,解毒、矫味。常用于妇女赤白带下、血崩便血、腹痛等症。用时取醋2汤匙左右,种开水半杯即可作引。

大枣:性味甘温,能补脾胃、益气生津、调和营养、和解药毒。凡脾胃气虚、产后血虚、心悸怔忡等虚弱症者,均宜以此为引,一般用5~10枚熬汤即可。

蜂蜜:味甘平,含多种营养成分,主仆虚。治肺燥咳嗽、肠燥便秘、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症常以此为引。因其稠厚,用时先用开水种调呈稀汤,一般一杯水种1~2匙即可做为蜜引。

米汤:米汤能补脾益胃,固护阳气,内含米油,即浮于汤面上的稠油状液体。脾胃虚弱及肠道疾患的病人在服用中药时,宜以此为引。特别是对有苦寒之性的药物,用之能制其药性之偏。米汤以小米最好,大米亦佳,取煮好的粥上部的汤汁,不拘浓淡及用量。

食盐:中药认为咸走肾,肾欲咸,故肾脏病证,如虚弱乏力、阳痿遗精、腰痛无力者,一般取食盐1~2克,加开水溶化即可为引。

酒:酒性辛烈,能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小量低浓度的酒能增加胃的吸收功能。中等量可扩张血管而致皮肤发红温暧,故脾胃虚弱、血脉不利、寒气疼痛诸症者常以酒为引。以黄酒为佳,约用20~50毫升,白酒量酌減。

第十八节 内服中药应注意的问题

内服法是中药治病疗疾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但人们往往只重视药物作用,而忽视了服药应注意的问题,以至铸成不良后果。

解表药应注意的问题 解表药亦称发汗药,系指凡通过发汗解表令人体出汗,以至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称之为解表药,如麻黄、桂枝、生姜、薄荷、紫苏、桑叶等。服用该类药后,应卧床休息,根据季节如天气冷者盖厚棉被,热天盖毛巾被,或添加衣服,或用热水袋保温,目的是帮助出汗。夏季要注意空气流通,以防室内闷热,应避免穿堂风;冬季服热粥,或葱白、姜汤或红糖水等。“汗为心之液”,尤其是温#毒邪受侵,汗过最易耗伤津液,应掌握分寸。凡发汗,只宜遍体微汗,可适当多汗,不可大汗,以免损耗阳气和津液。年老体弱者严防汗过多,发生虚脫、厥逆等症,解表药应慎用。

服药后应认真观察有无汗出,出多少,汗液性质以及面色、体温、脉象的变化。若汗出不止,可用煅龙骨、煅牡蛎粉、生黄芪粉各9克,粳米粉30克,共混合过旆,均匀后用布包,扑之;汗后用干毛巾擦干,更換内衣,应严防风吹受凉。

泻下药应注意的问题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促使排便的药物称泻下药。根据其作用与适应证的不周,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和峻下逐水药三类。攻下药如大黄、芒硝、番泻叶等;润下药如大麻仁、郁李仁等;峻下逐水药如甘遂、大戟、芫花及巴豆等。其中攻下逐水药和峻下逐水药泻下作用峻猛,尤以后者为甚,润下药能润滑肠道,作用缓和。

服峻下逐水药后,可能出现剧烈腹痛、腹泻或恶心呕吐等毒性反应。服药后患者应卧床休息。服药后若腹痛剧烈,泄泻不止,或腹泻不多,但频繁呕吐,大汗淋漓,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应及时到医院,以便进行有效的处理。此类药易伤肠胃,奏效即止,慎纫过剂。

涌吐药应注意的问题 涌吐药亦称催吐药。凡以促进呕吐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而谓之涌吐药,如瓜蒂、藜芦、常山等。此类药作用强烈,大都具有毒性,副反应较大。呕吐以祛除病邪和积滞为度,切勿过量,以免过度耗津伤气。在使用时,当注意用量,一般可釆用小量渐增的方法。

服药前,用宽布条或长毛巾紧束脘腹,服药后10~20秒钟不吐时,可用洁净的鹅毛或手指轻轻触及咽喉部或多饮热开水以助药力,吐后松解皮带。若昏眩或呕吐不止,应及时予以解救。心脏病、失血症患者或有吐、咯血病史及体质虚弱者、妇女始前产后者,以及常患头眩、心悸、嗽喘哮咳等证,均当忌用。若非用不可,务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和观察下进行,以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吐后休息,不宜马上进食油腻、煎炸、质硬不易肖化的食物。

驱虫药应注意的问题 凡以驱除或杀灭寄生虫为其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驱虫药,如使君子、苦楝皮、槟榔、雷丸、芜荑等。主要用于肠寄生虫病,如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钩虫病等。

此类药宜空腹时服,使药力较易作用于虫体,以收驱虫之效。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之物,如猪、牛、羊肉,或桃、李、香瓜等,以免影响药效。

此类部分药物具有相当大的毒性,须注意剂量,以免损伤正气,而剂量不足时又达不到驱虫目的,因此小儿用药时应根据其体重、年龄而遣药;在发热或腹痛较剧时,暂时不宜使用。孕妇、老弱患者均应慎用。

此类药损伤脾胃,服后注意调理脾胃,可服人参健脾丸。若有食积者,可服保和丸之类消导。饮食宜淡宜温热,进餐应少量多次;尤其是小儿,不可吃冷饭,以免再次损坏脾胃。

第十九节 哪些异常变化需要及时就医

(1)突然改变的某些现象:如突然咳血、胸痛,突然出现皮肤发黄、皮下出血、皮肤奇痒;突然出现少尿、尿频;食后腹痛、腹胀;突然出现头晕、耳鸣、走路不稳、肢体麻木等,均表示体内有潜在疾病。

(2)出血:无明显原因,但皮下出现大片青斑或经常有牙龈出血、鼻腔出血、痰中带血、咳血、呕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现象时,可能是人体内脏器或血液系统有病变存在。

(3)肿块:身体某一部位发现有异常肿块,特别是生长迅速、无肿痛,表面有凸凹不平,有结节的肿块,常提市有发生恶性肿瘤的可能。

(4)低热: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低热,且持续不退,并伴有食欲減退、乏力、盗汗等,应考虑是否有结核、肿瘤的病变。

(5)消瘦:身体过去一直很好,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体重明显減轻,此时体内很可能潛伏着病变。

一般来说,老年人脏器功能退化,新陈代谢减慢,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所以老年人用药要特别慎重,不要选用不良反应多的药,适当降低用药剂量,避免长期用药。

第二十节 孕妇、儿童用药注意事项

孕妇用药,不仅本人可能受到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不少药物还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损害胎儿的生长发育。如病情确需用药,一定要充分听取医务人员的意见,认真选择,严格遵守规定的用法用量。

许多药物都可能影响胎儿的健康,如巴比妥类安眠药、非巴比妥类的安定、安宁、利眠宁,降压利尿药硫酸镁、甘露醇、速尿,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扑热息痛、消炎痛,一些抗生素类药物、麻醉镇痛药、激素类、抗甲状腺药、抗糖尿病药、抗癫痛药、抗癌药、心血管系统疾病药物等。孕妇在服用任何药物前,都应该向医务人员详细了解该药品会不会影响胎儿的智力和健康。

已有资料表明,链霉素、卡那霪素、庆大霤素有司能损害儿童的听神经,引起耳聋;多黏菌素、去甲肾上腺素能引起儿童的肾脏损伤;胃复安能引起一些儿童的脑损伤;四环素、氟哌酸等药物能影响幼儿牙齿、骨骼的发育;感冒通能引起儿童血尿;鼻眼淨(祭甲脞啉)能引起儿童中毒等,儿童用药的选择应特别慎重。

第二十一节 怎样服药才算科学

遵医嘱,按规定的方法服用 搞清楚“三用”(慎用、忌用、禁用)的确切含义。慎用即指谨慎应用的意思,并非绝对不能用,如小儿、老人及心肝肾功能欠佳的患者,在使用某些药物时易出现不良反应,若病情急需,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并密切观察用药后情况。忌用即指尽量避危应用的意思,有些药品毒副作用大,会给病人带来不良后果,但因个体差异又不能一概而论。禁用即指禁止应用的意思,因病人服用某种药物后会出现不良反应或中毒。

服药时间有讲究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服药,常把一日三次中的一日,理解为白天这段时间,据此,把服药时间定在上午、中午和下午。其实不然,一日三次是指24小时而言。一日三次是根据24小时内,药物在人体血液的浓度变化制定出来的。因此,正确的服药时间应该是每隔8小时服药一次,考虑到人们的作息规律,一日三次时间应这样安排:早上8点,下午3点,晩上9点。同理,每日四次服药法,都应以24小时来安排服药时间。

服药有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等科学的讲究。

(1)饭前服:凡要求充分吸收、疗效快而无刺激性的药物应在饭前服,如抗肠道感染药痢特灵等均饭前服,使药物经胃时不致过分稀释,保持一定浓度,充分发挥抗感染作用。

(2)饭后服:凡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均宜饭后服,如阿司匹林、保太松、消炎痛等。助消化药如食母生等也宜饭后服,使药物与食物充分拌和,发挥最大效力。

(3)空腹服:驱虫类药如灭虫宁等宜空腹服,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充分发挥驱虫效力。

(4)睡前服:催眠药如安定、******等,宜睡前半小时服。

(5)呑服:指将药片整个用水种服下去,在胃中不被溶解和破坏,完整进入十二指肠再释放出来,增加疗效。

(6)含化服:此类药物一般具有清凉、止痛、消炎之功效,要求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局部而充分发挥治疗作用,如四季润喉片、草珊瑚含片等。

(7)嚼碎服:如氢氧化铝片等,嚼碎服后能使药物很快在胃壁上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减轻食物对胃壁溃疡的刺激性。

(8)舌下给药:此法只限于作用强、用量少,且溶于脂质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甲基****素。

“喝水呑药”有讲究 需要呑服的药品主要有片剂和胶囊。研究表明凡躺着服药(包括刚服药便躺下)或仅以一汤匙水送服者,有60%的药片不能进入胃内,而只能滞留在食管中慢慢地溶解并对食管粘膜产生不良刺激,严重者可引起食管炎。若这类不良刺激长期存在,甚至可引起食管粘膜细胞癌变。易引起食管损伤的药物有******、维生素C、阿司匹林、复方新诺明、土霉素、氪茶碱、保泰松、消炎痛、强的松等。因此服药时,尤其是服上述药品时应喝足量的水(约100~300毫升),以充分种洗食道,并使药物尽快进入胃内。切忌干呑药品,同时注意尽量釆取立姿或坐姿服药。

除減少对食管的刺激外,服药时多喝水还可加速药物在胃内的溶解速度,特别是一些难溶性药品随着饮水量的增加,其溶解速度、吸收量、甚至血药浓度均可增加。由于大量水的稀释作用还可以減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及減少胃酸对药品的破坏。其实并非只有片剂、胶囊才需用水送服,其他剂型如糖浆、种剂、中药丸、散、膏也需在服用后多喝水,其道理是一样的。

相反的情况是某些药物服用时不宜太多饮水,如服麦滋林颗粒剂时,每袋只需15~30毫升水种服以利于较高浓度下形成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同理,思密达(每袋3克)也只需50毫升水种服。再者,如果病人患有慢性肾炎、高血压、水肿等疾病需要控制水的摄入量时,则服药时喝水量要酌減。应该知道的常识是茶水、各种饮料、菜汤、牛奶等由于其中的成分较复杂,都不宜作为服药时的饮品,否则将有可能影响疗效,甚至产生一些不良后果。

尽量避免合并用药 有些人病情复杂,需要同时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品,这种合并用药有时也能达到提高疗效、減少不良反应的目的,但是国内外许多调查的结果说明,合并用药的品种数越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应该尽量避免合并用药,除非医生认为确属病情需要,应充分听取医生的意见,医生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

常用的抗感冒药多是由几种成分加在一起的复方药,含有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双氯芬酸、布洛芬、扑尔敏、苯海拉明等,这些药物本身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如扑热息痛曾使一些人发生了严重的肝脏损害、大疱性t皮疹等,甚至有引起昏迷的;再如感冒通,疗效好,但少数人特别是儿童服用后出现血尿,应该引起重视。

维生素、矿物质方面的药物也必须按规定的适应证、用法用量服用,否则也能引起不良后果。例如长期、大剂量服用维生素A、维生素D引起发热、腹泻、中毒;大剂量静脉注射维生素C引起静脉炎、静脉血栓、死亡等。即使在常规剂量有时也能引起不良反应,如有人口服维生素E每天3次,每次10毫克,5天后发生耳鸣、耳聋。总之,如没有必要,还是尽量少用药为好。

吃药不宜用茶水 不宜用茶水服药是由于茶水中含有较多的茶单宁、茶碱等成分,可以和某些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降低药物疗效。

茶单宁亦称茶多酚或茶鞣质,易分解成鞣酸,它能与复方阿斯匹林、******等结合,发生沉淀反应,使药失去疗效。鞣酸铁还能刺激胃肠、造成胃不舒服,腹绞痛、腹泻或大便秘结等。茶碱能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需要镇靜、安定或容易失眠的病人在服药时,也应忌茶水,否则也会影响药物的疗效。

心动过速的冠心病患者不宜喝大量的茶水,特别是浓茶茶碱让人心跳过快,对有早搏或心房纤颤的冠心病病人,往往会加重病情。

服用参茸之类的补药时,也不宜喝茶。另外,治疗跌打损伤、风寒湿痹或气血瘀滞等症时,应使用黄酒或酒与水的兌合液送服。治疗气血双虚、身体衰弱等症的滋仆性药物时,应用肉末汤或米汤送服。治疗肾亏、肾虚的仆肾药物时,应用淡盐水送服较好。服用治疗伤风感冒等症的解表发汗药物时,应用热开水或红糖姜汁汤送服。相反,如治疗温邪里热,内热外感引起的瘟疫等症和服用清热解毒药物时,则用凉开水或白糖水、竹沥水送服。

服错药怎么办 眼下,人们自行用药的机会日益增多。但由于人们对药物的性质不够了解,导致随意增大剂量或误服药物,这种情况尤以小孩、老人居多,以及个别企图服药自尽者等,所以中毒事故时有发生。若来不及送往医院,可在家庭初步急救处理,然后再设法送往救护中心。

(1)服错维生素、健胃药、滋仆药、保健药等,它们不良反应较小,只要多饮温开水,让药物稀释排泄出体外即可。

(2)服错解热止痛药、镇咳化痰药、避孕药与催眠药、抗菌药等。用量过大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如面色苍白、头晕腹痛、烦躁不安等。应果断地釆取催吐法,促使中毒药物迅速吐出,減少吸收。可用手指、筷子、鸡毛,刺激咽喉部后壁或舌根部,以引起反射性地呕吐。或先灌服大量温开水、茶水,再用上述方法催吐。对误服杀虫药敌敌畏者,用此法急救同样有效。催吐时,应使中毒者取头部低位,以防呕吐物误入气管发生窒息。此法适用于中毒后4~6小时,且意识清醒能合作者。对昏迷病人及有严重心脏病、食道靜脉曲张、胃溃疡病者不宜使用,孕妇也应慎用。

(3)对服用某些药水中毒者,且在6小时内,可釆取洗胃措施。口服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每次300~400毫升(昏迷病人为100~300毫升,儿童酌减)然后吐出,直到洗至水澄清无特殊气味为止。若将碘酒当作止咳药水喝了,应立即喝面糊或稠米汤,因淀粉与碘作用后,能生成一种稳定的蓝黑水样的化合物,然后吐出来,这样反复多次,直到吐出物不显蓝色为止。如果错服了治癣药水、止痒水,可多饮茶水,因茶叶中含有鞣酸,具有沉淀解毒作用。

(4)若误服腐蚀性很强的来苏水或石碳酸者,不能催吐或洗胃,而应让病人喝大量鸡蛋清、牛奶、稠米汤或豆奖、植物油等,它们可附着在食管和胃粘膜上,以减轻这些消毒药水对人体的伤害。家庭初步急救处理后,应迅速送医院作进一步救治,别忘带上误服的药物,或有关药瓶、药盒、药袋,供医生抢救时参考。如果不了解是什么药中毒,则应将呕吐物、洗出物、污染物及残留物等一起带往医院,以便作毒物鉴定。

第二十二节 怎样配备家庭小药箱

第一,药箱里要有一把镊子,手上扎了一刺,身上被蚊子咬了一口,且伤口里有沙子等,用尖头镊子取出来比用针的效果要好。

第二,要有不同规格的消毒纱布和橡皮膏。

第三,止痛药,由于疼痛的部位印性质不同,不妨准备两三种不同的止痛药,好对症下药。

第四,常备一种普通的抗酸药如胃舒平等,有的时候吃东西以后可以试吃几片,这样可以中和胃酸。如果抗酸药含有钙质,那就更好了。

第五,手头应当有能够治疗轻度泻肚子的药。

第六,可的松软膏与氢化可的松软膏。淙抹皮肤过敏处。不过你要记住,一般皮破了就不要用它了。另外足癣、体癣和已经感染的伤口都不应当再用氢化可的松软膏。

家庭小药箱要有一个体温表。家庭药箱中的药物量不宜过多;要经常检查药物的有效期;内服药和外用药不能混在一起,要分开放;服药时要看清药物标签、药名和剂量;药箱要放在避光和干燥处。

除上述介绍的以外,如有条件,还宜配备——

(1)防治伤风感冒的药:复方阿斯匹林(APC),用于退热止痛、感冒发热、风湿疼痛、神经痛,以及抗血栓,预防心脑血管病。每日3次,每次1片。胃肠溃疡病患者慎用。感冒退热种剂,用于伤风感冒,每日3~4次,每次1包,开水种服。

(2)消炎药:如氯霉素,用于敏感菌引起的结膜炎、沙眼、外耳道炎。氯己定用于口腔炎。度米芬用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

(3)止咳化痰药:半夏片,用于咳嗽多痰、支气管炎,每日4次,每次5片。氨茶碱100毫克,用于支气管炎,每日3次,每次1~2片,还适用于肺心病人、支气管哮喘。

(4)消道药:黄连素片,它是从中药黄连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无毒副作用,很少有过敏反应,且疗效可靠,临床上用于治疗胃肠炎、菌莉等,成人常用量口服每次0.1~0.3克(1~3片),一日3次。痢特灵片,主要用于肠道感染,如细菌性痢疾、肠炎等病,不良反应有轻度恶心、呕吐、头晕、皮疹等,一般停药后可自愈。成人常用量,口服每次0.1~0.2克(1~2片),每日4次,老人和儿童适当减量。干酵母(食母生)300毫克,用于成人与小儿的消化不良。每日3次,成人每次2~5片,勿与抗菌素同时服用。大黄苏打,用于腹胀、积食、便秘,每日3次,每次1~3片。

(5)中暑及胃肠病药:藿香正气丸用于中暑、头晕、恶心等。每日3次,每次1丸,孕妇慎用;另外,也适用于去外地他乡“水土不服”者。藿香正气片(小丸、水剂)其功效相同。十滴水用于轻度中暑、头晕、肠胃不适、恶心呕吐等,每次服10~40滴,孕妇慎用。人丹用于中暑、头晕、消化不良、晕车船,每次服4~8小粒。

(6)外用药:********,用于洗伤、消毒,取少许与开水兌成01%~05%的粉红色溶液用。酒精一小瓶(浓度75%),用于皮肤消毒,以药棉签蘸药液擦用。

(7)风油精:气味文雅舒适,清香芬芳而持久。可预防和治疗伤风感冒,头痛牙痛、晕车船、水火烫伤、蚊虫叮晈等。口服每次1~4滴,加入温开水调服;外擦适量。

配备家庭小药箱,可参考有关的用药手册,如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编写的《中国非处方药》一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