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就业指导
24909800000010

第10章 职业分析与职业分类

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职业分析和职业分类研究,它不仅是形成产业结构概念及产业政策研究的前提,也是对劳动者及其劳动进行分级管理和系统管理的需要。因为,同一性质的工作,往往具有共同的特点和规律,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把性质相同或相近的职业归为一类,有助于根据不同的职业特点和工作要求,采取相应的录用、调配、考核、培训、奖惩等管理方法,使管理更具针对性。职业分析和职业分类作为职业指导的基础工作,其意义主要表现在正确揭示职业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为大学生提供各种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为大学生积累知识和技能以及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供依据。

一、职业地位的差别及原因

职业地位是某种职业在社会分工体系中所占的位置,它往往以职业声望的形式表现出来。职业声望是人们对职业地位的一种主观反映,是职业所享有的社会评价。一般认为,职业地位与职业是一致的,即职业地位高,那么职业声望也相应较高。但有时二者又是不一致的,有时职业地位发生了变化,但职业声望可能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

自古以来职业都是按“地位层系”排列的,古代有“士农工商”职业地位排序的说法。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根据职业的体力和脑力、职业的优雅和繁重、职业的经济收入和其他社会报酬的高低等来评价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对职业社会评价的调查表明,不仅职业社会地位和声望的高低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人们对职业地位层系的排列,具有相当一致的观念。

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职业地位和职业声望高低不等的层系排列呢?美国社会学家K·戴维斯和穆尔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做了解释。他们认为,造成职业社会地位不同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功能重要性不同,功能较重要的职业比功能较不重要的职业的职业地位要高。二是人才来源不同,那些对人才要求较高,人才的社会需求大于供给的职业,其社会地位和声望就比较高;反之,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就比较低。戴维斯和穆尔认为,职业地位的等级安排是合理的、必须的,因为,不同地位的职业所给予的不同报酬构成了激励人们工作的动力。人们努力学习,接受高等教育,为的是占据一个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的职位。另一方面,社会可以通过地位、声望作为奖酬,来吸引适当的人才从事适当的职业。

戴维斯和穆尔的解释也遭到一些学者的反对,如杜明指出,功能理论以无法证明的价值因素来衡量不同职业功能方面的重要性,它不能让我们确信工程师就一定比普通工人重要,而且难以证明职业地位的差别性一定是必须的,甚至是受欢迎的。认为职业的差别性和地位等级不一定是有用的,它会限制人的发展。他也承认职业的差别性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差别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从19世纪末,人们开始关注职业地位的分级问题,从现有资料来看,在工业化社会中职业地位分级是十分相似的,并具有一些规律性的现象:熟练劳动者高于非熟练劳动者;白领劳动者高于蓝领劳动者;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高于一般职员和直接生产者。

影响职业地位和职业声望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职业的社会功能。职业的社会功能是指职业的社会作用,包括职业对国家和人民的共同福利所承担的责任,对发展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事业的意义等等。职业的责任和社会作用越大,职业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也就越高。

第二,职业要求。是指社会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包括受教育的程度、政治面貌、职业道德、身体状况、知识技能、工作能力等,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越高,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声望也就越高。

第三,职业报酬。职业报酬泛指职业给予从业者的各项利益。既包括物质利益,如经济收入、福利待遇等,也包括精神利益,如权利、荣誉、威信、工作的自主性以及自己的体验等。职业报酬越高,职业的社会地位越高。

第四,职业环境。职业环境是指与职业活动相关的各种工作条件,如技术装备、劳动强度、安全系数、劳动卫生条件、自由支配时间的程度等。职业报酬越高,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就越高。

了解职业地位的意义,首先在于可以通过了解人们对职业的评价以及相互联系的价值倾向,了解社会发展阶段,预测职业结构变化趋势和职业的发展趋势。其次,通过分析职业的社会地位,了解职业声望,有助于了解人们的择业倾向和择业行为,为选择职业和积累职业经验提供依据。再次,对职业地位和声望的研究,也是社会分层研究的基础。

二、职业分析

所谓职业分析,主要是指分析各种具体职业的性质、地位、责任、权利和意义,职业活动结构的特点以及从业人员资格条件等。具体分析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的名称、定义;

(2)职业的职责说明;

(3)主要工作内容的叙述和举例;

(4)工作要求说明,如职业的职责、任务、权利、工作程序与方法等;

(5)工作环境与工作关系;

(6)所须人员资格(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职业分析是一项十分复杂和细致的工作,在进行职业分析时,必须把它放到它所处的职业群体与职业序列中去考察。从各个职业相互制约的联系中确定职业的内容和规范。

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是职业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职业的性质和特点对从业者的基本条件做出的分析,其内容可以概括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知识能力素质及思想品德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1)生理素质。也称身体素质,是获得职业成功的物质保证。是指身体器官的特点、生理机能、健康状况。主要包括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及运动器官的特性。如身高、体重、胸围、视力、肺活量、爆发力、速度、耐力、反应的敏捷程度、动作的柔韧性与协调性、骨骼与肌肉以及各器官、各系统的运动状况等。强健的体魄可以使人产生充沛的精力和积极乐观的情趣,可以承受繁重艰苦的劳动,是保持工作的高效率和具有创造性的条件。一个人,有着崇高的目标和积极的热情,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出众的才能固然可喜,但若没有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做保障,就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生理素质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的基础,并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职业分析,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了解不同职业或专业对人的生理素质的要求,因为许多职业对从业者的生理素质提出特定的要求,如色盲者不能从事生物学、化学、食品研究等工作,嗅觉迟钝不能从事化工、食品加工和检验等职业,具有口吃或其他妨碍发声疾病的也不能从事教师、旅游等职业。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锻炼自己的体魄,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己的生理优势提供依据。

(2)心理素质。是指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意志、情感、态度、兴趣等方面的特性,这是从事任何职业都不可缺少的品质。心理素质的差异是人们选择职业的心理基础,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心理素质还包括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面临的是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的社会环境,高科技要求人们有高智力的头脑,同时也增加了人们的心理负荷;高效率要求人们办事高速度、快节奏,容易使人疲劳;高竞争在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机会的同时,也会带来失败和挫折。因此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具备良好心理品质和较高健康水平的人才能在竞争中取胜。良好的心理品质需要在生活实践中逐渐锻炼和培养。

(3)知识与能力素质。主要是指职业对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及其水平的要求。不同的职业不仅对从业者的知识和能力类型有特定要求,而且对从业者的知识与能力的水平有特定要求。从职业活动的角度,可以把知识分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把能力分为学习能力、语言能力、算术能力、空间判断能力等。一个人的知识与能力素质往往通过受教育的程度和工作经验来考察。

(4)思想观念素质。思想观念素质是特定职业对人的思想观念、思想觉悟和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行为规范、工作作风等方面的要求。思想观念素质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其中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是职业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也是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有所建树的必要条件。需要指出的是,现代职业需要大学生具有现代的思想观念,如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协作观念、竞争观念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而不仅仅从智力因素来考虑。这是因为一个人在职业岗位上的活动效率和创造能力不仅取决于知识与能力,也取决于一个人的精神、信念和意志品质。因此,思想观念素质是职业分析不可缺少的内容。

除了以上内容,与择业、就业有关的职业分析内容还包括了解职业地位和职业声望。

三、职业分类

职业类型是客观存在的,每一职业类型都有各自的特点,与其他职业相区别。所谓职业分类,就是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职业进行归纳和区分,以揭示各类职业间的区别和联系的过程。职业分类包括横向分类和纵向分类两个方面。横向分类是根据各种职业的性质而进行的分类,纵向分类是在横向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工作的难易、繁简程度、责任轻重以及所需人员的任职资格等因素,把同一职业类型划分为不同的“级”,也就是找出职业的层次性。这样既可以揭示不同类型职业的区别与联系,也揭示了同一职业类型不同层次间的区别与联系。职业分类为我们了解职业、选择职业和准备职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对职业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主要有按职业的性质、按行业类别和按产业结构等划分标准。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职业分类方法。

(-)按行业分类

这种分类是按职业活动所属的行业进行分类。我国在1984年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委、国家统计局、国家标准局批准发布的《国家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就是按行业类别,把我国职业分为以下13类:

(1)农、林、牧、渔、水利业;

(2)工业;

(3)地质普査和勘探业;

(4)建筑业;

(5)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

(6)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7)房地产管理、公共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

(8)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9)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事业;

(10)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

(11)金融、保险业;

(12)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

(13)其他行业。

(二)按职业性质分类

按职业性质分类是以工作性质(即一职业区别于另一职业的根本属性)的同一性为基本原则,对社会职业进行的划分与归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加拿大国家就业和移民部职业分析与分类系统局编纂的《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它把职业分成23个大组,81个小组,499个细组,共计11300多个具体职业。对每种职业都有定义,逐一说明了各个职业的活动内容及从业人员的合格条件,并采用规范化的检测表对该职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职业或专业训练、能力倾向、兴趣、性格以及体质等方面的素质做出了要求。《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是目前世界上已出版的类似工具书中内容最充实的一部。

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编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也采用了按职业性质分类的方法。把我国的职业分成8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大类是根据工作性质的统一性进行的,同时考虑了我国的政治制度、管理体制和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发展特点等因素。第一类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第二类为专业技术人员;第三类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第四类为商业、服务业人员;第五类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第六类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3第七类为军人;第八类为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约翰·霍兰德创立的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学说对职业的分类也是依据职业的性质进行分类。他根据职业内容、职业环境关系和职业活动结果的形式把成千上万的职业划分为六大类,同时把千差万别的人格类型也归纳相应的六个基本类型,每一人格类型对应于一个职业类型。下面是六种职业类型:

(1)现实型。主要是指熟练的手工工作和技术工作,通常要利用手工工具和机器进行工作。也就是被称为“蓝领”的职业。如制图员、司机、电工、机械工、运输工、产业工人以及木工、瓦工、铁匠、修理工等。

(2)调研型。主要是指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包括各类科学研究人员,其工作内容是研究自然界和社会是怎样构成和发展变化的。典型职业如气象学者、天文学者、地质学者以及物理学、生物学、化学、数学等学科的科学工作者。

(3)艺术型。这类职业是通过作品来达到自我表现目的的职业。从业者用语言、音响、动作、色彩等来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典型的职业如室内装饰、图书管理、诗人、作家、演员、记者,以及音乐、书画、雕塑、舞蹈、摄影等各类文学艺术工作者。

(4)社会型。是指与人打交道和为人办事的工作,即教育人、医治人、帮助人和服务于人的工作。如教师、医生、护士、律师、服务员、公关人员以及社团工作者和社会活动家等。

(5)管理型。是指充当领导角色,支配、劝说、管理和控制别人的工作。如国家机关及机构负责人、党团干部、经理、厂长、推销员以及宣传、科技推广等工作。

(6)常规型。通常是指办公室工作,即与组织机构、文件档案和日程表之类的东西打交道的工作。如办公室办事员、图书管理员、税务员、统计员、出纳员、秘书以及打字、校对等工作。

六种职业类型的相互关系。相临两个职业类型在性质上较为接近,职业活动内容包含有较多的共同点,如现实型与调研型,调研型与艺术型等。而相对的两个职业在性质上差别较大,职业活动内容所包含的共同点也较少,对人的要求甚至是相对立的。如调研性与管理型,常规型与艺术型等。霍兰德创立的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学说对人们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具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三)职位分类

职业分类只是划分了职业的种类,要进一步地划分职业还要借助于职位的分类。职位分类是在同一职业类型内部而进行的不同工作岗位划分,实际上是对职业的纵向分析。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位分类对求职择业具有更直接的作用。

职位分类实际上是对同一类职业内部不同的工作岗位纵向的划分。首先,职位是一定数量的人员任职的工作岗位,是具体的工作任务、责任和权利的统一体。职位的设置,是以“事”为中心的,规定了具体工作岗位的性质、职责、权利和义务和不同的工作方式,这种分类比较准确地在同种职业中再划分出职责、职权、报酬、待遇以及对人的素质的要求等均有差异的具体工作岗位。同一职级的工作岗位往往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是大致相同的,这是大学生在就业时要了解的重要内容。职位分析为大学生选择职业提供了一个了解职业要求的条件。在一个组织里,职位的数量根据工作的需要可以精确地计算出来,为大学生选择职业岗位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对职业了解得越全面、越深刻,选择职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就越高。

其次,由于职位分类为每个职位确定了任职资格和条件,大学毕业生可以根据这一要求对照自己的资格和条件,判断自己的职业适应性。同时,还为从业者提供了自我评价、自我检查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