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就业指导
24909800000022

第22章 身体心理素质

身体是工作的本钱,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健康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在很多人看来不经意的概念,在用人单位的眼中,已经成为双向选择过程中对毕业生进行取舍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身心素质的内涵

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部分,身体素质是指身体的基本状况,包括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浓厚的体育爱好、正常的发育、良好的体能及健康的体质。这是适应和改造环境的需要,是人的其他各项素质形成和发展的生理基础。虽然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大大减少了人们的体力劳动的负担,但是无论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是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强健的体魄。而且,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获得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人的身体是人才素质的物质基础,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增强受教育者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能量,是其学习科学文化的保障。良好的身体素质往往表现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意志坚强、不怕疲劳、有连续作战的作风。

心理素质是指人在感知、想象、思维、观念、情感、意志、兴趣等多方面心理品质上的修养和能力,它反映了人们身心潜能开发和利用的程度。简单地说,一个心理素质好的人,他的身心潜能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就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相反,心理素质差的人,身心潜能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就低。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为广泛积极的兴趣、奋发的进取心、健康的个性等,这是适应环境、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形成和发展人的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当今社会生活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发展迅速,变化复杂,竞争激烈,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但机遇与挑战同在,而且往往成功与挫折并存,这就需要有较强的心理适应性和心理承受力。

二、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身心素质的要求

用人单位总是希望自己的员工身体健康,精力旺盛,能够胜任重要的工作,并创造高工作效率。他们在与毕业生签订协议之前一般要查阅毕业生档案,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审查体检表,看是否有影响工作的疾病。一些特殊的用人单位还要自己组织毕业生进行体检,每年都有少数毕业生因为身体原因被缓分和退回,遗憾之余,给在校学生也提出了一种警示:埋头学习之余,勿忘锻炼身体。清华大学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实验中得出这样的结论:8-1>8,即8小时都用来进行学习的效果,与7小时学习加上1小时体育锻炼的效果相比,后者大于前者。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11条标准: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够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心胸开阔,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事物的巨细;

(3)身体各部发育正常,功能良好,各主要脏器没有疾病;

(4)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6)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疾病;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无炎症;

(8)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的位置协调;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颜色正常,无出血症状;

(11)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感到轻松。

这些标准可以作为大学生进行身体锻炼时的参考,除了先天遗传的不足外,要达到或接近这些标准,需要积极参加各种锻炼活动和掌握一种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法。俗语说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蠢”,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跑步、做操、打球等锻炼活动,可以使身体的各部分功能得到加强,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除此之外,在校期间还应该利用师资和场地的有利条件,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爱好,选择和学会一两种健身方法,如:打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踢足球,武术健美操等,这可以使自己一生受用无穷,用良好的身体状况迎接大工作量的挑战。

心理素质的内容很多,对大学毕业生来说,最重要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个人与环境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这里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个人与环境的和谐体现在生活的周围环境与内心之间能保持平衡,即社会对成员的要求都可以在个体身上得到体现,个体的各项合理需要都可以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具体地说,大学生对社会的发展趋势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主动地去适应;对来自工作中的压力,从容地去应付,与领导和同事之间保持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做到了这一点,就为工作的成功创造了一个基本的条件。许多人心理上的不适应和工作上的不顺利,问题就出在这个环节。如有的人不能正确认识改革,触及到个人利益时,就会认为改革是冲着自己来的,思想上想不通,行动上不适应,尤其是目前改革中出现的与个人利益联系比较紧密的住房制度改革,从福利分房到商品化住房;医疗制度改革,从国家全包到个人与国家共同分担;减员增效,一部分人面临下岗的可能等。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些改革的必然性,就会成为改革的障碍,同时引发自身的心理疾患。还有的人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以狭隘的个人私利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依据,如拉帮结派,嫉妒同事取得的成绩等,无谓地增加许多折磨自己的因素,同时又对工作造成消极影响。

2.正确认识自我“人贵有自知之明”,正确认识自己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但又是保持心理健康所必不可少的。包括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实事求是的反映和评价,尤其是对自己的潜能有清醒的认识。做到了这一点,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就不会在关键时刻产生怯场现象,就不会在危机时刻犹豫不决,就不会为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工作而困惑,就不会为遭到的一时挫折而灰心丧气;在与环境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就会主动从自身寻找原因,进行心理调整,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在实践中经常出现这样的事例,有的人平时工作很好,甚至是出类拔萃的,但一到比赛或者竞争时,经受不住心理压力的冲击,水平发挥大打折扣,出现不该出现的失误。

在认识自己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造成盲目自大,目空一切;二是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造成盲目自卑,潜能发挥受阻。这两种倾向都会对个人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3.完整的人格所谓完整的人格是指个人内在的需要、动机、目标等与外在的行为能够协调一致,以一个有机的整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这种协调表现为:认知能力、情趣反映、意志力三方面的协调;需要与目标的协调;动机与行为的协调;行为与环境的协调。如果这些协调是自然和谐的,个体的人格就是完整的,反之,就是一种病态人格。

病态人格的实质是理智、情感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个人与环境作用发生的一般形式是:外界刺激产生需要,需要产生动机,动机产生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个人追求完全的理想化的标准,不考虑现实情况,就会始终对现实抱着一种批判的态度,与环境出现冲突;如果个人用完全情绪化的标准进行要求,而不考虑理智的成分,就会偏离常规,从另外一个方向与环境出现冲突。病态人格既不利于自身的身心健康,又不利于自身工作的开展。

4.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个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可能事事随心,处处如意,总有不如自己所想的事情出现。这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一种挫折。如何面对挫折,显示的就是心理素质的差异,有的人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有的人面对挫折,从容以对,很快调适好自己的心态,与环境保持一种新的和谐。在当代这个高节奏的社会里,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变革的迅速,各种意外的原因都可能引起个体的情绪、波动,打破了个人与环境之间业已建立的平衡,如果处理不好这种失衡,轻则形成心理障碍,如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等,重则形成心理疾病,造成难以愈合的身心伤害。这从客观上要求当代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面对各种心理压力,从容地找到心理能量的释放方式,很快建立个人与环境之间新的平衡,始终保持一种乐观、进取、豁达的心态,应付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三、科学的心理调试方法

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和保持,对于保持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大学生是社会上最为活跃而又敏感的群体,他们常常最先敏锐地感觉到变化和冲击,由于他们处在生理和心理迅速变化的阶段,因而,变化和冲击在他们心理上引起的波涛也最为明显和强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因素。生理因素是指人的遗传基因及有关的神经类型、体质、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方面的特征;社会环境因素指大学生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某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和特定的集体生活;心理因素则包括了个性缺陷、心理承受能力、情绪的稳定性等方面。大学生只有掌握了调整心理状态的一般方法,才能避免心理冲突的伤害,不断提高心理素质。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正确人生观的人,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联系在一起,眼界宽广,心胸宽阔,不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遇到困难和挫折,能够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和对待,能够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战胜困难。因此,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人生观,是保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人们奋发向上,取得事业成功的持久动力。如果缺乏正确的理想和人生观,个体就会出现私欲与良心的冲突,而陷入行为和思想的矛盾状态中。

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上的事物持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并能采取适当的态度和行为反应,就能使人站得高、看得远,并正确地体察和分析客观事物,作到冷静而稳妥地处理事情;同时也能心胸开阔、保持乐观主义精神,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

2.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人们的情绪和某种心理状态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总是受到了某种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但是面对同样的刺激,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有的人始终保持着乐观情绪,而有的人情绪则急剧动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同。

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重要的是要保持稳定、健康、乐观的情绪,首先要正确地估价自己,对自己要充满信心,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不能妄自菲薄;其次要建立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抱负水平。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智力、能力、兴趣、气质以及在社会、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能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和估价,他就能扬长避短,控制自己、改变自己。就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为之努力奋斗的职业目标。假如一个人的职业期望太高,脱离实际,必然会遇到挫折,几次打击之后,就会形成心理压力,若不及时消除,则可能走向反面,降低自己的自信心。再次,不盲目地处处与人竞争,以避免过度紧张。由于每个人的精力有限,又各具不同的优势,假如你盲目地事事处处都要与他人竞争,有可能在某些方面以自己的劣势去同他人的优势进行竞争,从而遭致失败,并给自己造成挫折,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3.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的优劣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适应职业和社会的重要条件。无数事实证明,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首先要培养积极的情感。人的情感具有两极性,如爱与憎,热情与冷漠,坚定与犹豫等,在这些成对的情感中,前者属于积极的情感,或者属于消极的情感,积极的情感可以成为我们进取和进步的力量。其次,要培养积极的兴趣,广泛、稳定而高尚的兴趣,是避免低级趣味,获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再次,要培养坚定的意志品质,大学生适应社会,积累为社会做贡献的资本,就是一个不断进取,不断努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就不可能有顽强的坚持性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有必要尝试挫折,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4.生活要有规律有规律的生活是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生活的规律包括合理地安排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时间,做到有紧有松,劳逸结合,及时消除精神紧张。要讲究生活的节奏性,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做到动静相依,生活有规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除了工作、学习外,还要注意人际间的交往,通过社会交往活动,一个人就能与群体中其他社会成员发生联系,特别是与志趣相投的同事、朋友、同学在一起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就能从中得到启发、疏导和帮助;通过积极的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不仅可以使人增进理解,开阔胸怀,还可取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更重要的是,这可以使人感受到充足的社会安全感、信任感和激励感,从而大大地增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感。这是人们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通过坦率交谈,暂时避开所厌烦的情境,补偿、升华或宣泄都可以达到调节自身心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