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就业指导
24909800000038

第38章 职业适应的内容

对于每一个毕业生而言,职业一经选定,就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开始了新的人生征途,作为一个刚跨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往往很难一下子适应社会。独立地开展工作,还需要有一个对社会环境、工作任务从不适应到基本适应的过程。

一、职业适应的过程

适应职业所需要的时间因人而异,因工作性质而异,就一般而言,大致都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1.兴奋期毕业生被用人单位录用后,走出了求职择业的困境,不再为找工作担忧。对新的工作环境、工作单位、工作内容和未来的发展都充满好奇与憧憬。在这个阶段,常常表现为心情轻松愉快、情绪活泼好动,急于了解一切,尤其对新职业的工作性质、特点,新单位的现状、福利以及自己未来的发展等十分关注。

2.冲突期职业适应的冲突期首先表现为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矛盾。青年时期是最有幻想的时期,刚步人社会的大学生,对未来总是踌躇满志,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作出了许多美好的构想。但一接触实际,尤其是接触到社会的一些消极面,如复杂的人际关系,陈旧的设备、不如人意的工作条件、落后的管理方式等,往往就会从理想的峰巅一下子跌人谷底。

其次,学生习惯行为与社会职业角色要求的矛盾。十多年的寒窗苦读,使每个大学生都形成了一些习惯行为,都有自己特有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步人社会后,一下子还难以适应角色转变的要求,常常在扮演角色时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学生角色的习惯行为,缺乏社会职业角色应有的责任感。

其三,表现为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大学生在校10多年,接受的都是正统、正面的教育,大学生习惯以理想的思维方式看待社会、看待人生。而社会现象是十分复杂的,毕业生一旦置身于复杂的社会之中,往往对一些不良,现象看不惯,但又无能为力,便处于困惑之中,产生种种疑问,怀疑自己所受教育的有用性,甚至产生消极的情绪,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不适应。不少毕业生还会表现出对单纯、浪漫的学生生活的留恋。

其四,社会需要与自我完善的矛盾。社会改革、竞争、科技的迅速发展,要求毕业生不仅知识面要宽,动手能力强,有一定的管理和组织能力,更需要大学毕业生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然而,尽管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在逐步深入,但我们的学校教育仍有一定的封闭性,与社会实际还有一定距离。机械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进入社会后,大学毕业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感到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不能适应职业的要求。

3.协调期冲突的持续会导致自我调整,一部分人放弃原来的不实际的幻想,与大多数人保持同步,开始循规蹈矩,最后被环境同化;一部分人逃避现实,放弃对理想追求,在协调的表层下面,掩盖着一颗怨天尤人、生不逢时的忧虑之心;一部分人开始冷静地思考,试图重新认识自己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重新调整自己的成才目标,寻找事业成功的最佳突破口。

4.稳定期在这个时期,工作岗位基本固定,各人所关心的事物的圈子开始收缩,注意力开始集中到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上,对本职工作的兴趣也逐渐稳定,特别是在工作上取得一定成绩后,事业心和责任感会被激发。相当一部分人开始关注周围的人际关系,以求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关注事业的成就,努力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取得好的工作成绩的途径。这个阶段大学毕业生不再这山望着那山高,他们以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取得成绩为自豪。在这个阶段,大学生才基本完成了从学生到社会劳动者的角色转变。

二、职业适应期的任务

“职业适应期”是大学毕业生步人社会的过渡时期。学校期间,大学生还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对家庭和学校还具有较大的依附性。尽管大学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但难于履行社会义务和行使社会权利。毕业生一旦跨入社会,就要独立地担当社会责任,负责地履行社会义务和行使社会赋予的权利。适应期则是毕业生从依附性走向独立性的转折点。在职业适应期主要有四项任务:

1.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从学校到社会,首先是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要活动,学生的角色使他们长期以来处在1种被动的输人状态。而走上工作岗位后,不再简单地输人知识,而是要主动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向外界提供自己的劳动。学习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学会了根据工作的需要主动地寻求知识。这种从知识的输人到输出的转换,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荨求知识的转换,是生活方式的一个重大转变,加快实现这个转变是职业适应期的重要任务。

此外,从学校到社会也是大学毕业生独立生活的开始,这种独立是伴随着经济的独立开始的。在学生时代,在经济上学生要依靠家长提供,进入职业岗位后,有了劳动报酬,在经济上逐步成为独立者,它是大学毕业生摆脱对家庭和学校的依赖走向全面独立的标志。这种独立一方面为大学毕业生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自由度,另一方面也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依靠自己的力量,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人生新课题。它包括在工作上独挡一面的能力,安排工作和生活计划的能力、理财的能力以及培养并掌握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独立生活能力,这是不少毕业生面临的共性问题。

2.学习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任何一个社会都要求它的成员遵守社会规范。学校有学校的规范,工作岗位也有自己相应的规范,尽快掌握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规范,是职业适应期的重要内容。社会规范是非常广泛的,按照对人们行为的约束能力,大致可以分为软性和硬性两个方面。软性的是指人们的信念、习惯、风俗、传统道德等,由于他们缺乏明文规定,不具备严格的强制性,只要求人们通过内化了的信念和价值观,自觉来实现。硬性社会规范主要是指法律、法令、规章制度以及各种操作规范等,是强制人们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此外,按照内容可以把社会规范分为社会生活规范、工作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等。

社会规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社会的有序性。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必须了解和学习这些规范,强化自己的规范意识,自觉遵守各类规范,这是适应社会和适应职业要求的前提条件。

3.掌握职业技能 任何工作都要求从业者具备与职业相适应的职业技能,没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就不能适应工作。毕业生不可能在学校就学到工作岗位上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即使专业对口,靠在学校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难以应付实际工作中的所有问题。在新的工作岗位,都有一个进一步学习、探索和提高的过程。首先在工作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往往是综合性问题,牵涉到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因此,需要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其次,工作中的难题是多变的,当一个问题解决后,新的问题又出现,这也就要求重新学习;再者,现实工作所碰到的问题与学校学的知识有所不同,不仅有理论问题,更多的是实践性问题。因此说工作中遇到问题是综合、多变、具体的,这就要求毕业生深入了解工作要求,熟悉工作对象的特点和工作规律,对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特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并根据工作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与工作要求相适应的职业技能。

4.确定生活目标 人们为什么要忙忙碌碌地工作?这是由于人们觉得工作有意义,有某种目标指引、某种力量激励着他,这就是人生目标问题。目标是人们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进入社会后,选择生活目标是每个毕业生所面临的共同课题。人们的生活目标有一个贯穿一生的基础目标,即人生观。人生观的核心就是人生价值观。有了明确的价值观,生活中就有一个统一的坚定的基础。人生价值观对于一个人一生的生活道路有着重大的影响,在职业岗位上它是通过工作态度、工作目的、对工作成就的体验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在职业适应期内确定正确的生活目标,对于以什么态度对待工作,为自己树立什么样的职业目标和成就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活目标的确定是一种内在的、自觉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决定自己生活态度的根本因素。

三、职业适应的制约因素

毕业生的适应期的长短是因人而异的。职业适应期的长短,反映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如何缩短适应期,是摆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只有找出制约适应期的主要因素,才能制定缩短适应期的对策。有关专家认为,影响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的主要因素有六个方面:

1.知识结构 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高度综合发展趋势下,知识结构如果过于单一,就难以适应现代职业的要求,而使职业适应的时间延长。一般认为,一个人的知识结构越合理,适应职业的速度也就相对比较快。大学毕业生虽已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但知识结构还不完善,知识还不够丰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还比较差,这就要求大学生始终要关注社会职业的发展和对毕业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在校期间能够建立合理的知识基础,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尽快地适应职业的要求。

2.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对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加工和创造,产生新理论、新思维、新成果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性的、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离不开发明创造;从个人的发展来看,成功、成才也依赖于发明创造。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也是那些具有发明创造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创造能力包含多方面的品质,如强烈的好奇心、细致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大胆的设想、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创造能力强,就能迅速打开工作局面,缩短职业适应期;反之,进入角色就慢,就会延长适应期。

3.工作与学习态度积极、进取、谦虚的态度是适应职业的重要因素。工作与学习态度是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显然,一个工作态度消极、三心二意、不安心工作的人,不可能很快地适应工作。每个毕业生无论在校学习成绩有多好,但都面临一个知识更新的问题,据有关资料论证,一个大学生在校学习只能获得工作所需用知识的10%左右,其余90%的知识要在工作中学习。因此,大学毕业生只有在实践中端正工作态度,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虚心地向他人请教,才能不断掌握新知识,加快适应职业的速度。

4.各种职业技能技能是顺利完成任务所具有的专门技术能力。基本技能不强,也是影响毕业生职业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大、中专毕业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以英国为例,他们每年从学校毕业新加人就业队伍的年青人约有100万人。为了使这部分年青人能获得工作技能和较快适应工作,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向他们提供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据统计,在新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中,约有2/3的人参加过政府举办的“青年培训班”,另外有17%的青年则有计划地参加其他各种职业培训。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存在重基础知识灌输,轻职业技能培养的问题,甚至有些人片面地理解素质教育,忽视了职业技能的训练,致使大学毕业生面对具体的职业活动无所适从,表现出较差的职业适应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处理知识的掌握与技能培养的关系,处理好科研能力与一般职业技能的关系。

5.人际交往与社会活动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是现代社会中任何职业活动都不可缺少的,因此,它越来越成为影响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的因素。人际交往与社会活动能力对职业适应性的影响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发生作用的。一个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在职业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会得到他人的关心和指导,加速适应新的环境。反之,则会受到排斥和冷落,延长职业适应的时间,甚至成为职业适应的障碍。因此,毕业生要努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一是要树立整体协作的观念,在学校读书时,主要是依靠个人努力获取知识,而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需要个人努力工作,更需要有整体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作用,这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科研活动获得高效率的保证。如果缺乏整体意识,片面地强调个人的作用,就会游离于集体之外,限制自己的发展。二是要树立开放性观念,在学校学习书本知识是一种半封闭的思维,走上工作岗位后,要广泛接触实际,就要树立开放观念。如果自己的思维方式还停留于大学校园的学习时期,在工作中难免书生气十足,与社会和他人产生隔膜,影响正常人际关系的建立。

从进入工作岗位这一时刻起,大学生的角色随之终结,同时有获得了新的角色。适应职业的过程是大学生角色转变的过程,然而这一转变不是在瞬间完成的,大学毕业生初到一个工作岗位上,还不具备完全适应新单位规范的条件,作为称职工作人员的行为模式还未形成,只有在熟悉了本单位和自己所从事的岗位的工作制度、了解了业务程序,建立了新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之后,才基本上完成了社会角色的转换。一般认为,这个过程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心理转变,并常常伴随着新观念的形成与建立。如独立的观念、整体的观念、对职业活动的兴趣、社会责任感以及虚心的态度、勤奋与进取精神等。这个过程也是克服与战胜一系列困难和心理矛盾的过程,在这一时期,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职业技能,学习新的社会规范,要确立新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