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经别篇》说:“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说明人的生长与健康,病的酿成与痊愈,与人体经络功能有密切关系。针灸、按摩就是根据有关经络腧穴的理论,运用不同的方法调整经络气血,借以通达营卫,谐调脏腑,达到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目的。而用于保健强身、益寿延年者,则属于养生范畴,称之为保健针灸、按摩。
(一)针刺养生
针刺养生,就是用针刺激一定的穴位,运用迎、随、补、泻的手法以激发经气,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起来,增进健康,益寿延年。
针刺法是祖国医学中治疗方法之一,历史悠久。若以金属针产生时计算,从殷商时代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云“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这就足以说明,在几千年以前,针刺已经是治病疗疾的重要手段了。随着历史的发展,针刺法得到不断丰富、充实,形成了具有独特的理论、方法和丰富实验经验的专门学科,在保障中华民族繁衍昌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刺养生与治疗疾病略有不同,养生侧重于增进机体代谢能力,强壮身体;治病则侧重于纠正机体阴阳气血的偏盛偏差。养生意在强壮;治疗则求祛疾。养生选穴多以强壮穴为主;治病则据其病证而辨证取穴。
1.针刺养生的作用针刺之所以能够养生,是由于刺激某些具有强壮效用的穴位,可以激发体内的气血运行,使正气充盛,阴阳谐调。《素问·刺法论》中云:“正气在内,邪不可干。”简言之,针刺养生的作用,大要有三。
①通经络。针刺的作用主要在于疏通经络,使气血济,刺前的“催气”、“候气”,刺后的“得气”,都是在针的刺激下,调整经络气血的作用。看机体某一局部经络发生阻滞或不通畅,针刺即可激发经气,促使其通。所以,针刺的作用首先在于“通”。正如《灵枢·邪客篇》中所说:“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得和者也。”这里的壅塞就是阻滞不通的意思,而决渎就是打开、疏通的意思。针刺的作用显而易见。只有经络通畅,人体才能健康无病。
②调虚实。针刺的作用还在于调理虚实。当人体感觉不适时,总是机体内部出现了虚实盛衰的偏向,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针刺则在疏通经络的基础上,纠正这种偏向,《灵枢·邪客篇》云:“调其虚实,以通其能,而去其邪。”就是这个意思。刺法有迎、随、补、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泻得宜,则人体正气得以恢复,方能确保健康。
③和阴阳。阴阳和谐乃是人体健康的关键。针刺养生则以针法通经络、调虚实,使机体内外交通,营卫周流,这样,新陈代谢自然健旺,生命就会久长。《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是这个道理。
2刺法原则其原则有三。
①配穴。针刺养生,可选用单穴,也可选用几个穴位为一组进行。欲增强某一方面机能者,可用单穴,以突出其效用;欲调理整体机能者,可选一组穴位,以增强其效果。可酌情而定。
②施针。养生益寿,施针宜和缓,刺激强度宜适中,不宜过大。一般说来,留针不宜过久,得气后即可出针。针刺深度也应因人而异,年老体弱者及小儿,进针不宜过深;形盛体胖之人,则可酌情略深刺。
③禁忌。遇过饥、过饱、酒醉、大怒、大惊、劳累过度等情况,不宜针刺;孕妇及身体极虚弱者,不宜针刺。
爱针刺穴位现将一些常用的养生保健穴位介绍如下:①足三里。位于膝眼下3寸,胫骨外大筋内。
功用: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增强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
刺法:用毫针直刺l~1.5寸,可单侧取穴,亦可双侧同时取穴。
一般人针刺得气后,即可出针,但对年老体弱者,则可适当留针5~10分钟。隔日一次,或每日一刺,即可起到保健功效。
②曲池。位于肘外辅骨,曲肘,肘横纹尽头便是此穴。
功用:此穴具有降低血压,固齿,防止老人视力衰退的功效。
刺法:用毫针直刺0.5~1寸,针刺得气后,即出针,体弱者可留针5~10分钟。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③三阴交。位于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功用:此穴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刺法:用毫针直刺l~1.5寸,针刺得气后即出针,体弱者,可留针5~10分钟。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④关元。位于脐下3寸。
功用:是保健要穴,有强壮作用。
刺法:斜刺0.5寸得气后,即出针,每周针l~2次,可起到强壮作用。
⑤气海。位于脐下l.5寸。
功用:此穴为保健要穴,常针此穴,有强壮作用。
(二)针灸养生
灸法也是针灸疗法,指用艾绒等药物在穴位上灼烫、熏熨以治病的方法。灸法养生是指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养生不仅用于强身保健,亦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健康,是我国独特的养生方法之一。
灸法,流传已久。《扁鹊心书》中即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余岁矣。”说明古代养生家在运用灸法进行养生方面,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时至今日,保健灸仍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
1.灸法养生的作用 灸法养生主要作用是温通经脉,行气活血,培补先天、后天,和调阴阳,从而达到强身、防病、抗衰老的目的。
①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素问·刺节真邪论》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气血运行具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灸法其性温热,可以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②培补元气‘预防疾病。《扁鹊心书》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艾为辛温阳热之药,以火助之,两阳相得,可补阳壮阳,真元充足,则人体健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艾灸有培补元气,预防疾病之作用。
③健脾益胃,培补后天。灸法对脾胃有着明显的强壮作用,《针灸资生经》指出:“凡饮食不思,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在中脘穴施灸,可以温运脾阳,补中益气,常灸足三里,不但能使消化系统功能旺盛,增加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以濡养全身,亦可收到防病治病,抗衰防老的效果。
④升举阳气,密固肤表。《素问·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气虚下陷,则皮毛不任风寒,清阳不得上举,因而卫阳不固,腠理疏松。常施灸法,可以升举阳气,密固肌表,抵御外邪,调和营卫,起到健身、防病治病的作用。
2灸法养生的方法艾灸从形式上分,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三种;从方法上分,又可分为直接灸、间接灸和悬灸三种。保健灸则多以艾条灸为常见,而直接灸、问接灸和悬灸均可采用。
根据体质情况及所需的养生要求选好穴位,将点燃的艾条或艾炷对准穴位,使局部感到有温和的热力,以感觉温热舒适,并能耐受为度。
艾灸时间可在3~5分钟,最长到10~15分钟为宜。一般说来,健身灸时间可略短;病后康复,施灸时问可略长。春、夏二季,施灸时间宜短,秋、冬宜长;四肢、胸部施灸时间宜短,腹、背部位宜长。老人、妇女、儿童施灸时间宜短,青壮年则时间可略长。
施灸的时间,传统方法多以艾炷的大小和施灸壮数的多少来计算。艾炷是用艾绒捏成的圆椎形的用量单位,分大、中、小三种。如蚕豆大者为大炷,如黄豆大者为中炷,如麦粒大者为小炷。每燃烧一个艾炷为一壮。实际应用时,可据体质强弱而选择。体质强者,宜用大炷;体弱者,宜用小炷。
3.常用穴位一般说来,针刺保健的常用穴位,大都可以用于灸法。同时,也包括一些不宜针刺的穴位。现举例如下:
①足三里。常灸足=三里,可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强壮身体,中老年人常灸足三里还可预防中风。具防老及强身作用。灸法:用艾条、艾炷灸均可,时间可掌握在5~10分钟。
古代养生家主张常在此穴施瘢痕灸,使灸疮延久不愈,可以强身益寿。“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即指这种灸法。
现代研究证明,灸足三里穴确可改善人的免疫功能,并对肠胃、心血管系统等有一定影响。
②神阙位于当脐正中处。神阙为任脉之要穴,具有补阳益气,温肾健脾的作用。《扁鹊心书》指出:“依法熏蒸,则荣卫调和,安魂定魄,寒暑不侵,身体开健,其中有神妙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益气延年。”灸法,灸七壮至十五壮,灸时用间接灸法,例如:将盐填脐心上,置艾炷灸之,有益寿延年之功。
③膏肓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常灸膏肓穴,有强壮作用。灸法:艾条灸,15~30分钟。艾炷灸七壮至十五壮。
④中脘位于脐上四寸处。为强壮要穴,具有健脾益胃,培补后天的作用。一般可灸七壮至十五壮。
⑤涌泉脚趾卷屈,在前脚掌中心凹陷处取穴。此穴有补’肾壮阳,养心安神的作用。常灸此穴,可健身强心,有益寿延年之功效。一般可灸三壮至七壮。其他如针刺保健中所列曲池、三阴交、关元、气海等穴,均可施灸,具有强身保健功效。
(三)推拿养生
1.推拿治疗伤筋的作用原理人体关节、经络、肌肉受到外力冲击,如强力扭转、牵拉、压迫或跌扑闪挫、劳累过度及持续活动、经久积劳等因素引起损伤,既无骨折,又无脱位或皮肉破损的均称为“伤筋”。伤筋分为急性、慢性,均以疼痛为主要症状,是损伤后血离经脉,经络受阻,气血流行不通,“不通则痛”。推拿通过舒经通络、理筋整复、活血祛淤以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①舒筋通络。受损肌肉和筋膜、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可发生疼痛,通过神经反射,人体出现自然保护性反应,使有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肌肉收缩、紧张甚则痉挛,其目的是减少肢体活动,避免对损伤部位的牵拉刺激,从而减轻疼痛。推拿是解除肌肉紧张、痉挛的有效方法。其放松肌肉的原理:一是加强局部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二是在适当的刺激作用下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三是将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充分拉长,从而解除痉挛消除疼痛。充分拉长痉挛肌肉的方法是强迫伸展有关的关节,牵拉痉挛的肌束,使之放松。如腓肠肌痉挛,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小腿抽筋”,推拿时可背屈踝关节,充分拉长腓肠肌。推拿消除肌肉紧张的机理:一是加强损伤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的修复;二是在加强血液循环的基础上,促进血肿、水肿的吸收;三是对软组织有粘连者,帮助松解粘连。一般损伤后的压痛部位可有肌纤维断裂、韧带剥离、软骨挫伤等病理变化,也可有创伤性炎症所造成的软组织粘连、纤维化、疤痕化等病理变化,推拿通过各种手法,给以恰当的治疗,这些病理变化大部分都能消除。大多数压痛点既是损伤的部位,也是推拿治疗的关键部位。舒筋通络,可使紧张痉挛的肌肉放松,气血得以畅通,松则通,通则不痛。
②理筋整复。通过手指细心触摸,从其局部形态及位置变化,可了解损伤情况、性质、应采取的手法。理筋整复可使经络关节通顺,肌肉痉挛缓解和关节功能恢复。
③活血祛淤。“动”是推拿治疗保健的特点。“动”可促进肢体组织的活动,促进气血流动。推拿对人体脏器有直接促进和调整其功能活动的作用。例如:在腹部做揉法可调整胃肠的活动,小儿用捏脊法可调整脾胃功能。在临床上拿揉肌肉,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产生变化,以促进损伤组织的血液循环,从而起到“活血化淤”、“祛淤生新”的作用。肢体关节的被动活动有助于松解粘连,滑利关节。同时对局部变性的软组织,被动活动可改善局部营养、促进新陈代谢。
2推拿调整气血的作用原理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活动的基础。它对人体有着推动、温煦、营养、濡润的作用。推拿对气血的作用主要是益气养血和行气活血。
①益气养血。按摩是通过健脾养胃,增强脾胃受纳、运化、升清的功能,促进气血生成;同时通过疏通经络加强肝的疏泄功能来促进气机的调畅,又增加了气的生血、行血、摄血功能,促进或改善人体生理循环,使人体气血充盈而调畅。从而起到益气养血作用。临床常用摩腹来促进胃的升降功能,用一指禅推、揉、按脾腧、胃腧、足三里,或用擦法在背部督脉及脾胃区域治疗,以增强脾运化功能。
②行气活血。气与血相互依存,气为阳,血为阴,气为血运行的动力,血为气的物质基础。古人云:“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按摩以推动气的运行为主要手法,按法、揉法能疏通经络和加强肝的疏泄功能。如按揉心腧、肺腧、肝腧可加强心、肺、肝的推动、输布、疏导功能,促进气血运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例如:胃脘部刺痛、拒按,食欲不振,舌质暗,脉弦数,心烦急躁,属气滞血淤,常按、揉肝腧、脾腧、内关、梁丘等经穴,以达行气活血、祛淤止痛的的疗效。
爱推拿调节内脏功能的作用原理推拿通过不同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来起到保健、治疗作用。推拿刺激体表的一定部位,对内脏功能活动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内脏的病变又可以在体表反映出来。
①内脏病变在体表的反应。
·体表疼痛。内脏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痛觉,称牵涉痛。如胃溃疡发生痛觉常在胃脘部。
·体表的一定部位出现痛觉、触觉及过敏区,即阿是穴,此部位痛觉、触觉较其他部位敏感。
·植物神经反射,如出汗、竖毛或血管运动变化。
·躯体反射,如肌强直等。内脏一体表反射原理:一是病变内脏传来的神经冲动过多,提高了躯体感觉接受区神经原的兴奋性,对来自躯体的轻微刺激也产生强烈反应。引起相应部位皮肤感觉过敏;二是内脏传入冲动,直接激发脊髓躯体感觉接受区的神经原。而大脑皮质把来自患病内脏的感觉,“理解”为相应皮肤的感觉。
②刺激体表对内脏功能的调节。从解剖学观点来看,手法作用于体表,通过体表影响内脏活动的途径有三条:
·刺激体表,由体表末梢感受器经体表传人神经至脊髓后角,在后角转换神经元抵达第Ⅶ板层,再经脊髓前角出椎间孔到交感神经节,然后传人内脏。
·体表末梢感受器将刺激信息经体表神经传人脊髓后角的第Ⅳ~V板层;经脊髓丘脑束传至丘脑腹后外侧核,然后再经内囊枕部,投射到中央后回,中央后回发出下行纤维经下丘脑(间脑)至网状结构,然后从网状结构分三路至内脏。第一路由网状结构到迷走神经背核,经副交感神经至内脏。第二路从网状结构经孤束核到达迷走神经背核,再由副交感神经到内脏。第三路从网状结构经孤束核再达交感中枢,然后由网状脊髓束到内脏。
③腹部刺激可以直接影响内脏活动。按摩手法力度和方向的变换,对体表产生了轻重、急缓等不同刺激,这些刺激产生的不同生物信息沿着躯体内脏反射通路的第一、二两条途径传人内脏,使内脏的功能活动发生改变。缓和、轻微的连续刺激有兴奋周围神经的作用,而对中枢神经却有抑制作用;急速、较重的短暂刺激可兴奋中枢神经,抑制周围神经。所以,内脏机能亢进者,用急速、较重的手法,使中枢兴奋,发出强劲的冲动以抑制内脏的亢进功能;而内脏机能衰弱者,用缓和、轻微的连续刺激兴奋周围神经,通过第一途径激发内脏功能,抑制中枢神经对内脏的控制。这样,按摩就会使内脏的功能活动得到调节,为气血运行的调整创造条件。
4.推拿对血液成分及其功能的影响按摩治疗前后检查对照证明:按摩能使白细胞总数增加,白细胞分类中的淋巴细胞比例升高,中性粒细胞相对减少(但绝对值不减小,大部分仍然是增加的),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有所增强,血清中的补体效价有所增加,红细胞总数也有少量增多。
5.推拿对皮肤、汗腺,皮脂腺功能的影响 直接用摩擦类手法施术后,即可消除衰亡的上皮细胞,改善皮肤的呼吸功能,有利于汗腺、皮脂腺的分泌,增强皮肤的光泽和弹性,对防寒和面部美容有良好的作用。
6.推拿对周围血管的作用 推拿可引起部分细胞蛋白质的分解,产生组胺和类组胺物质,再加上手法操作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综合效用,可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局部皮肤和肌肉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使肌肉萎缩得以改善,促进受损组织修复。
7.推拿养生的注意事项,在做推拿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身心放松。按摩时除思想应集中外,尤其要心平气和,全身也不要紧张,要求做到身心都放松。
②取穴准确。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准确,手法正确。
③用力恰当。因为用力过小起不到应有的刺激作用,过大易产生疲劳,且易损伤皮肤。
④循序渐进。推拿手法的次数要由少到多,推拿力量由轻逐渐加重,推拿穴位可逐渐增加。
⑤持之以恒。无论用按摩来保健或治疗慢性病,都不是一两天就有效的,常须积以时日,才逐渐显出效果来,所以应有信心、耐心和恒心。
除上述注意事项外,还要掌握推拿保健的时间,每次以20分钟为宜。最好早晚各一次,如清晨起床前和临睡前。为了加强疗效,防止皮肤破损,在施推拿术时可选用一定的药物做润滑剂,如滑石粉、香油、按摩乳等。若局部皮肤破损、溃疡、骨折、结核、肿瘤、出血等,禁止在此处做推拿保健。做自我推拿时,最好只穿背心短裤,操作时手法尽量直接接触皮肤。推拿后有出汗现象时,应注意避风,以免感冒。此外,在过饥、过饱、酗酒或过度疲劳时,也不要做保健推拿。
8.推拿养生的常见现象
①手法多有不适或轻度疼痛感觉,可因人而异,多在2~6天后消失,其中以2~3天后较为明显,嗣后即无此现象。
②轻快的感觉,患者不适期过后,会出现全身轻快舒适的感觉,想继续推拿。
③肢体远心端出汗,此现象虽然少见,但是这种现象预示着推拿效果极佳,此种现象多在7~20天内发生。
④疲倦感,有的人经过一段时间推拿后,可感觉到全身疲倦。
⑤嗜睡感,有的人经过一段时间推拿后,晚上极易入睡,而且睡眠质量提高。
⑥排泄物增多,经过推拿后,大小便次数增多,其中以大便次数增多为多数,粪便可呈稀糊状,妇女可有月经量增多或白带增多。
⑦皮肤发痒,主要是由于接受推拿者穿着化纤类衣服。
9.推拿养生的禁忌症
推拿养生虽然应用广泛,而且效果惊人,但是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存在着不适合推拿或推拿有一定危险的情况,也就是禁忌症,在进行推拿施术前,一定先进行诊断,判断受术者是否患有禁忌症,如有禁忌症,则禁止施行推拿。
①有皮肤病及皮肤破损处,影响推拿施术者。包括有湿疹、癣、疱疹、脓肿、蜂窝组织炎、溃疡性皮肤病、烫伤、烧伤等。
②有感染性疾病者,如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丹毒等。
③内科危垂病人,如严重心脏病、肝病、肺病患者,急性十二指肠溃疡、急腹症者及有各种恶性肿瘤者。
④有开放性损伤者,有血管、神经的吻合术者。
⑤有血液病及出血倾向者,如恶性贫血、紫癍病、体内有金属固定物等推拿后易引起出血者。
⑥体质虚弱经不起轻微手法作用者,如久病、年老体弱的人、妇女妊娠期及月经期均不宜做腹部推拿。
⑦极度疲劳、酒醉后神志不清、饥饿及饭后半小时以内的人也不宜做推拿。
⑧诊断不明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者。
10.影响推拿养生效果的几种因素具体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辨证。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前提和关键,不同症候选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是中医各科所共同遵循的原则,推拿虽有别于针药,但它是中医外治法之一,理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医事活动。推拿保健亦是如此,手法治疗前,首先要辨证明确,根据不同情况,酌情施法。如症候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病程之长短,病情之轻重,病变部位之深浅,治疗部位之大小,肌肉的厚薄及耐痛程度之差异等,都属辨证的范围,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具体的手法。目前临床上小儿推拿辨证尚能引起一定重视,而成人推拿普遍存在着一套固定手法治疗一种疾病,不能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现象。无论小儿推拿、成人推拿都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也只有如此,才能提高疗效,使手法的作用得以发挥。
②取穴。推拿是用手法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病保健的一种疗法。因此,手法的作用取决于:一是手法的质量,二是被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异性。采用相同手法作用于不同部位,其疗效明显不同。
可见治疗部位或穴位的选取、配伍、组合对疗效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例如:同样是腰4、5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有的可出现小腿后侧胀痛症状,有的可出现小腿外侧胀麻的症状,治疗时要相应地选取不同穴位配伍。前者可选大肠腧、环跳、委中、承山;后者可选取大肠腧、环跳、殷门、阳陵泉。而治疗部位或穴位的选取,其正确性又来自辨证的准确性,这与推拿治病要辨证施治的意义相吻合。取穴时需要注意到另一个问题是穴位的精确性,这在小儿推拿取穴时尤为重要,小儿体表单位面积上的穴位较成人密集,且点、线、面形状各异,稍有不慎,就会作用到其他穴位上面影响疗效。《小儿推拿广意》中有“必似线行,毋得斜曲,恐动别经而招患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③手法的选择。手法是推拿保健、治病的主要手段,同正确的辨证、准确的取穴一样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和关键。《幼科铁镜》云:“……推拿揉掐,性与药同,用推即是用药……不谙推拿揉掐,乱用便添一死……”古人把手法比作药物,可见适当地选择手法如同正确用药一样重要。反之,轻则疗效差,重则损及患者生命健康。例如:椎动脉型颈椎病禁止用颈部斜扳法,若使用不慎,造成双侧椎动脉一过性同时狭窄,引起严重后果。不同手法的性质及同种手法在不同情况下的补泻作用均不同。如手法分温、通、补、泻、汗、和、散、清八法等。所以一定要在辨证的基础上,结合取穴,适当地选择手法的种类、手法的补泻(轻重、频率、方向、时间),确保疗效。
④手法的质量。手法的质量是推拿保健、治病的关键,具备了其他各种条件,手法的质量达不到要求也不会有较好的疗效,低质量的手法就如同假冒伪劣的药品一样,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推拿赖以治病的手段就是手法,而手法的质量又是关键中之关键。较高质量的手法对人体所产生的作用不外乎力、能、信息三方面。若要达到这三个方面,手法必须具备两个要求:一是基本要求,即手法的动作技术要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的目的;二是特殊要求,即推拿医生在手法操作过程中要精神专一,意念集中于手法及施治部位。临床上往往只重视基本要求而忽略了特殊要求,出现以同样手法(辨证、取穴、手法技术动作均相同)施治同一病者而疗效不尽相同的情况。推拿界有“机器永远替代不了人手”的说法,其道理就在于机器的运转形成的仅是一种机械力,而人体是具有生命的生物体,人体内外存在着生物场,古人称之为气,现代医学解释为生物电、生物内能等基础上的生物信息。推拿治病的疗效即取决于得气与否,也就是生物信息是否得以调整,而气或者称信息,仅靠机械力是得不到的,它必须是生物体之间的交流。所以,只有在施治操作过程中,以精神意念贯注,则形到意到,意到气到,如此才能有效地将治疗的信息通过手法的动作传递给患者,从而发挥其应有的疗效。
⑤手法作用时间。作用时间包括两方面:一是每次作用时间,二是总作用时间。对于每次作用时间而言,临床上有以下几种错误观点:
·不论个体差异及疾病的不同,作用时间相同;·作用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对所施治各部位平均用时,重点不突出。
前面已述,作用时间能影响手法的补泻作用,所以作用时间应根据辨证灵活掌握,不能千篇一律或认为时间越长,疗效越好;另外,对重点部位要重点施治,不能平均用时,否则重点部位得不到足够的治疗量,影响疗效。对于总作用时间而言,长时间相同手法的治疗能导致经穴疲劳现象,影响疗效。所以对于一些慢性疾病,需较长时间坚持治疗的病人,应制订出妥当的疗程方案。如一般10~15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7天,同时不同疗程要相应变换一下手法,以确保疗效。
⑥介质的应用。介质的应用与否,对推拿疗效亦有一定的影响,适当地应用介质,能有效地提高手法作用。出现在我国东汉时期的膏摩,就已经开始在推拿的同时成功地应用了介质,以至于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膏摩这一学术分支,以中药作为介质,用来治疗各科疾病。应用介质推拿,其作用一方面是加强润滑作用,减小摩擦,防止患者皮肤破损;另一方面发挥介质和手法的综合作用,提高疗效。《幼科推拿秘诀》云:“春夏汤宜薄荷,秋冬又用木香,咳嗽、痰吼加葱姜……加以油射少许推之。”目前小儿推拿临床上常用滑石粉、葱姜汁等作为介质,足以看出介质在推拿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和作用。
11.按摩有利于孩子生长发育祖国医学认为,经常运用保健推拿按摩法,对于开发儿童智力、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保护儿童健康具有良好的效果。那么,究竟按摩哪些穴位更有利于孩子生长呢?
①健脾和胃的穴位。常用的穴位有:
足三里位于膝眼下3寸,胫骨外大筋内。取穴时,正坐屈膝,以本人之手掌按于膝盖上,手中指扶于膝下胫骨,向下至胫骨外下一横指处,即为足三里。本穴为全身性的强壮要穴,常常按摩此穴,可使小儿消化系统功能旺盛,促进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消化。除此以外,当小儿胃痛腹胀、胃酸缺乏、消化不良、肠鸣便秘时,无论是用掐、揉手法,还是采取点、拿手法,均有良效。
位于脐上四寸,属任脉穴,应仰卧取穴。本穴功能行气如血,清热化滞,有健脾和健胃作用,对于小儿常患的食积疳积、腹痛胀满、便秘泻泄等病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运用时,可采取揉、推、摩、旋摩等方法。除按摩上述两个穴位外,亦可采用摩腹法,即以掌心或四指并扰,按顺时针方向揉摩整个腹部。若再运用捏脊法,效果会更好。方法是:小儿俯卧,家长或医生用拇指螺纹面顶住皮肤,食、中二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捏皮肤,两手交替移动向前,边推边捏边提拿。自长强穴开始,沿着督脉向上至大椎穴止为一遍。每次捏3~5遍。为了加强刺激,可从第二遍起,每捏三次向上提拿一次,即捏三提一法。最后用两拇指在脾、胃、肾腧处揉之,以加强疗效。
②补肾气的穴位。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与肾气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凡能补益肾气、肾阳的穴位,均有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常用的穴位有:
三阴交:位于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本穴即能补益肾气,又能健脾,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可采取掐、揉、按、拿等手法。
二马:本穴在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骨小头之间的凹陷中。功能补肾益精,健脑益智。若能常揉久推此穴,必能大补肾中水火、壮元气,填精髓,强腰膝,促进小儿生长发育。运用时,是将小儿小指屈曲于掌心,家长或医生以拇指或中指螺纹面左足揉之。
涌泉:取穴时可仰卧屈足、卷趾取穴,足心前陷中。按摩涌泉穴适宜在临睡前或醒后进行,用左手拇指按摩右足涌泉穴,用右手按摩左足,可反复按摩30一50次,以足心感觉发热为度。这种按摩法也可以在洗脚时同时进行,先用热水烫脚。水量不宜太少,以水浸过踝关节为宜。待双脚微微发红,血管扩张,充血后,即可用双手拇指按摩足心,各按摩90次。这种方法可以调肝、补肾、健脾、安眠、强身,具有清热除烦养阴的作用,尤适用于小儿体瘦、口燥咽干、大便难者。
12。通经络要常做“颤抖功”中医有“通者不痛,痛者不通”的说法。意思是说,如果身体各部位经络气血畅通,就不会感到不舒服、疼痛;如果身体某些部位有了病灶、经络气血不通畅,就会有不舒服甚至疼痛的感觉。身体的经络好比一条水沟,要是水沟堵塞了,久而久之,不免要发臭。因此,水沟要经常疏通。同样道理,身体的经络也要经常疏通,才不会生病。疏通经络气血的方法很多,我们最熟悉的便是针灸了。不过这里要向朋友们介绍的是一种可以自我操作、简便有效的方法——“颤抖功”。
具体操作:每天早晨在空气清新的草坪上、树林中或湖边进行,没有这个条件的,也可在自家的阳台上进行。先全身放松,排除杂念,眼睛微闭,面带笑容,两脚与肩同宽,两手自然下垂,手心向里,然后两腿上下颤动,带动全身有节奏地抖起来,每次颤抖10~15分钟,每天一次。
做“颤抖功”的时候加入四个意念,效果更佳。意念,亦叫心理暗示。一是反复意念全身的病气、浊气通过两个脚心的涌泉穴排人地下;二是反复意念软化全身血管,以预防动脉血管硬化;三是反复意念稀释血液,以预防心肌梗死、脑血栓等疾病;四是反复意念疏通全身经络气血,以预防经络气血不通。意念时思想高度集中,比如意念软化血管,即想到全身的血管由硬逐渐变软。每个意念反复1~2分钟。
如果坚持每天做“颤抖功”,你就会感到情绪饱满,充满活力,就会“抖”掉身上许多不适,有驱除疾病、强身健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