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自然辩证法概论专题研究
24983100000011

第11章 专题八 科学技术的一般特点及发展趋势(2)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术、新制造(加工)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技术群落的出现,称之为当代新科技革命。当代新科技革命是20世纪自然科学革命(世纪之交突破宇宙基石观念、人类认识进入微观领域及20世纪中叶系统科学兴起、人类认识从寻找统一性到探索复杂性)发展的产物,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继续与发展。当代的新科技革命基本上属于技术革命,按照时间和历史的发展顺序应该是第四次技术革命。我们将这次技术革命的时间定位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是因为较前几次技术革命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而言,这次技术革命是进一步地信息化。1971年以大规模集成电路做芯片的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及普及奠定了基础,从而为实现信息化创造了条件。这次技术革命与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几次技术革命相比,内容更为深刻、丰富,反响更为广泛、强烈。那么既然是技术革命,我们怎么又称之为新科技革命呢?因为在这次技术革命中,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情况。

众所周知,科学和技术既有同一性,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又有差异性,各自按照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科学的基本任务是认识世界,有所发现,从而增加人类的知识财富。技术的基本任务是改造世界,有所发明,从而增加人类的物质财富,丰富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科学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则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因此,科学和技术的成果在形式上是不同的。科学成果一般表现为概念、定律、论文等形式,而技术成果则以工艺流程、设计图、操作方法等形式出现。科学产品一般不具商业性,而技术成果可以商品化。科学是认知层面上的,技术是实践层面上的。科学的目的是认识世界的本质,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人们使用技术是运用相关的科学原理对世界加以改造。技术有较强的目的性、社会性、多元性。技术都有一个具体的实际的目标,即要取得一个具体的成果,或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而不是对普遍规律的科学阐述。以往的技术发明的一大部分不是依据科学知识,而是根据直觉和实际经验取得的。技术中包含着科学,虽然技术的实用目的往往使人忘记技术中的科学依据。技术的需要往往成为科学研究的目的,而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在古代,技术主要是一种实践技艺的集合体,缺乏自觉的理论依据,因而这种在人们对知识的归纳、论证尚未形成一种科学系统时,正是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的发展成为可能。但是到了近代以后,从近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史来看,科学的新发现孕育和带动技术的创新,科学革命往往也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动力和先导,而技术的演化越来越迅速、越来越系统化、越来越受到有意识的控制,换句话说,科学的发展越来越起到引导技术发展方向的作用。科学与技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显而易见,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边界在今天已经日益模糊了。

与以往相比,近现代以来的重大技术进步都是以科学为主导的,是经验累积所不能达到的。20世纪中出现的一些高新技术,如核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等,都是在科学发现、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取得的。反过来,技术进步也加速了科学的发展,新型材料、电子设备和仪表的问世提高了科研工作的速度和可靠性,计算机技术更已经居于科学活动进程的核心地位。具体而言,在第一次技术革命中,生产经验起到了先导的作用,科学原理是后来被引用进来只起到辅助的作用;第二次技术革命中,理论起到了先导作用,但科学和技术之间分工比较分明,许多技术问题的解决要求助于经验;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中,技术是在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较为密切,但仅仅限于某些领域的联系,尚未全面展开;而在当代的这次技术革命中,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与以往有了大大的不同,科学技术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化,主要是指科学加快了向技术的转化,科学研究越来越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二是技术科学化,主要是指20世纪50—70年代以来兴起的高新技术群落,都是建筑在现代科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之上。此外,在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中,需要不断解决一些科学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技术才能够继续向前推进。另外,在某些领域已经出现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激光科学技术、原子能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等“称谓”。而在最近的科学技术探索中,例如探索地外生命的“惠更斯”号探测器,于2005年1月14日登陆土卫六,这就不单是技术层面的,从根本上更多地可以说是科学探索层面上的,是科学与技术两个层面上的结合。因而从这些新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趋势看,我们把目前正在进行中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也称为当代新科技革命。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一批高新技术的产生。新科技革命具体表现为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三大学科为前沿,其中,最富时代性、象征性、先导性和重要性的高新技术有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工程。它们构成了新科学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

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主要指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等技术。它在新技术革命中处于核心和先导地位。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微电子技术是微小型电子元器件和电路的研制、生产以及实现电子系统功能的技术体系。目前,微电子技术已经渗透到诸如现代通信、计算机技术、医疗卫生、环境工程、能源、交通、自动化生产等各个方面。微电子技术的出现是当代电子技术的重大突破,引起了电子技术领域的革命。

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核心,可用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工业控制、情报检索、企业管理、商业管理、交通管理等领域。

通信技术包括数字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内容。数字通信可以高速完成复杂而大规模的信息传输任务;光纤通信可以传递电话、电传、传真、彩色电视和计算机数据;卫星通信广泛用于国内、国际通信,包括军用通信、海事通信和电视、广播的中继等方面;移动通信适应了现代社会快节奏、人员流动性强的需要。

网络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电脑、通信和媒体的大联合,互联网为世界各国网络群所联成的一种网络。该网络不为任何一个国家或公司所独有,而是全人类共享的信息资源,在人类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2.生物工程

生物工程是应用现代生物科学及某些工程原理,将生物本身的某些功能应用于其他技术领域,生产供人类利用的产品的技术体系。生物工程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内容。

基因工程是一种在分子水平上直接改造遗传物质的新方法,其原理是:将所需的某种生物的基因,即目的基因,转移到需要改造的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使目的基因在那里复制和表达,从而达到改造生物或创造生物新种类的目的。

细胞工程是指通过细胞或原生命体融合技术,或染色体重组,或个别染色体添加、置换或拼接等技术,以获得能用于生产的新物种或新品种,以及通过细胞与组织培养进行生产的一切技术体系。包括细胞融合(细胞杂交)、细胞拆分、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以及基因导入等。它突破了只有同种生物才能实现杂交的限制,为改良生物品种或创造新品开创了广阔前景。

酶工程主要是利用生物酶或细胞、细胞器所具有的某些特异催化化学反应的功能,通过现代工艺手段和生物反应器生产生物产品的技术。包括酶类的开发生产、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酶分子的化学修饰技术、固定化酶反应器的研究和设计、酶的分离提纯技术等。

发酵工程也叫微生物工程,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手段生产有用物质,或者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的一种技术。发酵技术的应用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利用菌体细胞;二是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

3.新材料技术

材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新材料主要包括新型金属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复合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光电子材料和纳米材料。重要的新型金属材料有铝、镁、钛合金以及稀有金属等。高分子材料可分为合成橡胶、塑料和化学纤维。由于高分子在化学组成和结构上的不同,因而具有多种性能,用途十分广泛,已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了钢材、木材、棉花等天然材料。复合材料是有机高分子、无机非金属和金属材料复合而成的一种多相材料,它不仅能保持其原组分的部分特性,而且还具有原组分所不具有的性能。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有工业陶瓷、光导纤维和半导体材料。光电子信息材料包括光源和信息获取材料、信息传递材料、信息存储以及信息处理和运算材料等。纳米材料,“纳米”是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9米),科学家发现,当物质的结构单元小到纳米量级的时候,其性质会发生重大变化,不仅可以大大改善材料性能,甚至会有新性能或效应,而利用这些纳米结构材料制成器件或制品会引起诸多工业、农业、医疗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4.新能源技术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出现能源短缺问题,世界各国普遍加强对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从多方面探寻发展新能源的途径,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其中,以核能、太阳能、氢能、地热能的利用最引人注目。

核能(原子能)是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能量。太阳能是一种巨大且对环境无污染的能源。氢能是不久的将来作为替代石化类二次能源中汽油、柴油的一种最有希望的能源。地热能是来自地球内部一种天然能源,地球本身是个大热库,蕴藏着巨大的热能。地热能的利用目前主要有两个方面:地热能发电和地热能采暖。此外,对生物能、风能、海洋能也在不断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

5.空间技术

空间技术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也是高度综合的现代科学技术。它主要包括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载人航天等内容。

人造卫星是指人工制造的被加速到超过8千米/秒后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无人飞行器。人造卫星种类很多,总的可分为科学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两大类。

宇宙飞船即载人飞船,它是能保障宇航员在外层空间生活和工作以执行航天任务并返回地面的航天器。它可以独立进行航天活动,也可以作为往返地面和航天站之间的“渡船”,还能与航天站或其他航天器对接后联合飞行。

空间站又称航天站、太空站或轨道站,是可供多名宇航员巡访,长期工作和居住,在固定轨道上运行的载人航天器。它可作为科学观察和实验的基地,并可用来给别的航天器加燃料或从上面发射卫星和导弹。

航天飞机是可重复使用的、往返于太空与地面的载人飞行器。它综合了火箭、飞船和飞机三者的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航空航天飞行器。

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在太空从事各种探测、试验、研究和生产的往返飞行活动。载人航天系统由载人航天器、运载器、航天器发射场和回收设施、航天测控网等组成。

6.海洋工程

海洋工程包括进行海洋调查和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空间利用,涉及到许多学科和技术领域,它主要表现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技术、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水淡化技术、海洋能源发电技术等方面。

为了开发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必须克服水体的障碍,具备与陆地不同的技术,即具备不同于陆地石油开发技术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技术,包括平台技术、钻井和完井技术、输送技术。

建立在现代海洋生物学基础上的现代海洋养殖业已成为一大产业,其蕴涵的潜力完全使人相信海洋即将成为人工生产蛋白质的重要基地。现代海洋水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首先是开发海洋“牧场”,积极发展“栽培渔业”,使各种人类需求的海洋动植物资源生产人工化,达到稳产高产。其次,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发现、开辟新的海洋渔业资源、改造和发展传统的捕捞业。

海水淡化是解决地球缺水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海水淡化是新技术革命的内容之一。目前,较为成熟的海水淡化技术有:蒸馏法、电渗析法和冷冻法。

海洋能源发电技术是指利用海洋中波浪、海流、潮汐、海水温差和盐差等蕴藏的丰富能量发电的技术。潮汐发电是利用海水涨落潮差的能量,通过水库控制海水的落差推动水轮机,进而带动发电机。

总之,新的科学技术从基础理论科学到应用技术科学都发生一系列革命,规模大、波及面宽、速度快、影响广,触及到社会各个方面,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而这次汹涌的大潮中,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科学技术发展已经表现为综合化趋势:一方面,科学与技术各学科不断分化,另一方面其相互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这就在专业化高度分化的同时呈现出综合化趋势。20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是这样,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科学技术更是如此。这种综合化趋势越发增强,并且导致现代科学技术网络体系的形成。科学技术的幼年期,各学科是分立的,界限清晰而且彼此的联系比较少,但到了这种“综合的时代”,科学技术各领域之间的界限则越来越模糊不清,而与综合化趋势相应的问题就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计划化”问题。科学技术综合化与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大规模化,就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科学技术工作,对科学技术进行有目的、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从而更好地实现计划目标。由于在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及其研究规模的大型化和计划化的驱使下,所谓“大科学”与“高技术”就诞生了。

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在各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果,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物质生产的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新要求,并且为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现代科学的进步,迅速转变为强大的技术力量,并形成直接的生产力,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说古代科学基本上与技术融合在一起,从整体上来说还是经验性的,近代早期科学大体上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开始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与技术大体平行发展,那么现代科学已经形成了十分庞大的理论体系,并且经常走在技术的前头。据统计,由于采用科学技术成果而实现生产力的增加,20世纪初为5~20%,到70、80年代已达到60~80%,有的产业部门则为100%。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与技术、基础与应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哲学与数学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技社会化,社会科技化,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成同一整体。从科学理论的提出到技术方法上的突破,再到生产实践上的应用,往往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个转化序列。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已向社会各个方面全面渗透,科学技术通过不同方式进入生产过程,其作用将越来越大,其步伐将越来越快,社会将更加科学技术化。与此同时,正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紧密联系,它本身的发展就需要有多方面支持,并与社会生产的状况息息相关。当代科学技术不再是以个体劳动形式为其研究特点,而往往是有组织的社会化集体劳动,政府的支持,基金资助,科学技术也更加社会化,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

当代科学技术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出现,学科分化越来越细,许多学科有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杂交,往往在各门学科相互联系的关节点上生长出更新的、更具有优势的交叉、边缘、横向、综合科学技术学科群。当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标志着科学技术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辩证统一,当代科学技术就是在这两种矛盾过程中不断进化发展。

具体来讲,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如下:

(1)科学与技术空前一体化

科学与技术在历史上是相对独立地分别发展起来的,它们追求的目的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因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自然科学是反映客观自然界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作为知识形态存在的自然科学,具有客观性、系统性、普遍性、精确性、预见性和探索性等特征。技术是实现社会和经济目标的一种手段,它是针对经济和社会的特定需要,用于控制社会各个生产要素以生产产品和提供社会服务的有关的知识、技能和手段。

科学与技术有密切的联系,也有很大的不同。科学所追求的目的是达到一种对自然界的真理性的认识。科学的社会目标是发现客观规律,对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和过程作出描述、解释和预见。它只是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技术所追求的目的是提供某种技能和手段以满足社会的某种特定需要。它回答的是“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

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与技术是分离的,它们各自独立发挥社会作用,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它们的发展往往是脱节的,技术的进步往往依靠传统技艺的提高和改进,只凭经验摸索前进。科学理论也经常是跟在实践之后来概括和总结人们在生产技术活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材料。基础科学刚出现时,科学和技术发明之间的联系常常是异常微弱的。但是从19世纪30年代起,科学慢慢地使技术发明革命化了。科学的发现给技术发明指出了方向并提供了理论依据。

因而现代的技术发明明显地越来越依靠科学,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已密不可分。现代的技术完全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而现代科学也装备了复杂的技术设施。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鲜明特征。今天,基础自然科学研究的技术装备是非常复杂和庞大的。科学研究的进展越来越依赖于很多技术上的突破。同时,现代技术上的很多重要发明和技术进展都直接来源于科学研究的成果。

现代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还表现在一系列技术科学的蓬勃发展上。技术科学是以探索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应用自然科学知识的途径为目标的,研究业已发现的自然科学规律在技术设施中如何发挥作用。今天,科学与技术的相互渗透产生了一系列的技术科学。基础自然科学是技术科学发展的基础,为技术进步不断开辟新方向。技术科学的发展已成为生产发展的直接动力和源泉。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将导致生产发展途径的多样化,技术科学通过探索在社会生产中应用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途径,为以后以生产为基础的研究与开发奠定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成果变为技术,主要是通过技术科学实现的。当今,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基础领域与技术科学基础研究日益紧密融合。越是比较新的科学技术领域,这种融合就越明显。在高科技领域,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与技术科学已融为一体。

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还表现在这样一个事实上:今天,从形成一种新的科学知识到把这种知识运用于产品和工艺中去的时间在迅速地缩短。一般已用不了几年,有的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正在变成技术。越是新技术包含的科学知识越密集,高技术就是包含着高密集科学知识的技术。当代科学与技术二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当代技术发明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最新成果。

当代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已经形成了科学技术的统一体系,这是一个包括人认识和利用自然物和自然力的统一过程。在这个统一体中,基础自然科学的意义和作用正在不断增长,它的成果不仅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而且可以开辟技术进步的新方向,引发新的技术革命它成了对生产起革命化影响的基本环节。科学的发展总是走在技术进步的前面,成为不断产生新技术的源泉。当代技术又保证了科学能够起到领先作用,新技术不断以新的研究手段装备科学,使人们有可能借助极为复杂的技术装备洞察自然界的最深奥秘和作出改变关于世界的旧观念的发现。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大大加快了科学发现的实际应用,使科学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空前的一体化,使得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它是现代国家兴盛的基础。

(2)智能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新科技革命实质上是智能化革命。这是新科技革命区别于以往任何一次科学革命,或技术革命的根本标志。新科技革命的核心是微电子技术的革命,或者说是计算机革命。这场革命的实质主要不是减轻或替代人的体力,而是替代或延伸人脑的部分职能,是一场智能革命,是人脑的一次解放。人工智能的发展是新科技革命的最突出成就。现在我们通常讲的高技术,主要是指知识密集型的智能技术,而人工智能则是高技术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科技革命的最重要成果,是对人的潜力特别是对人的智能的开发。

新科技革命是在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生产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发生的,它突出了智力和知识的重要性。据统计,在机械化初级阶段,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消耗的比例是9:1;在中等机械化程度时,两者比例为6:4;在全盘自动化的情况下,两者比例为1:9。不仅仅产业知识化的比例增大,而且管理知识化的程度也相应提高,出现了高学历化和智力劳动比例不断提高的趋势。智力和知识在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它决定着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说,智力和知识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技术水平。

智能化革命的根本标志是大量运用和普遍应用智能工具,使机器能够承担大部分体力和部分智力劳动。随着微电子、微机械、光电子、生物电子等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工具可以在越来越大的程度模拟人类复杂的智力行为。智能化革命的核心在于使智能机器不仅具有人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具有人的非逻辑思维能力。目前的电脑及其控制的机器,仅能模拟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某些简单的非逻辑思维能力(例如语音识别),将来电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使电脑能够模拟人的非逻辑思维能力,研制所谓智能化的计算机。

与新科技革命的智能化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数字化,数字化是人类生存实践方式的革命,也有人称之为第五次技术革命。“数字化”是用0和1两个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的一种综合性技术,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础。

(3)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

导致当代新科技革命内在变革的基本路径,就是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在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中,科学的先导作用越来越明显,因而现代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学的发现和指导,其发展必然呈现科学化的趋势。而与此同时,科学本身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系统化、专业化的组织和技术手段来完成,没有这些技术、组织和制度的支撑,科学本身的发展将无法完成,这就使得科学本身的发展越来越技术化。对于这种发展趋势,有些研究者作了初步总结:

“科学加快了向技术的转化,科学研究愈来愈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科学技术化了。……20世纪50—70年代以来兴起的高新技术群落如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激光技术、新制造加工技术、空间开发技术、海洋开发技术,都是建筑在现代科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之上。这些高新技术的知识含量或科学含量非常高。此外,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中,不断会遇到“是什么”、“为什么”之类的科学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技术才能成熟、技术才能发展、技术才能向生产力转化。正是从这两个意义上,我们说技术科学化了。……在某些领域,科学和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出现了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原子能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等等‘称谓’。在这些领域,出现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现象。”①

(4)科学结构方面的革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走向统一

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另一个特点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倾向日益增强,人类全部知识综合为统一科学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一趋势不仅表现在自然科学的各个不同学科之间或社会科学的各个不同学科之间,而且突出地表现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门类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上。

在这两大科学门类之间产生了许多新的科学生长点,正如一位法国哲学家说的,当代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正是出现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点上。现在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趋势,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经济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整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要求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现在的各门科学由于划分过细,缺乏横向联系,已无法综合解决现代社会经济的种种问题。

当代社会历史的客观进程、当代任何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社会发展问题和环境问题等所具有的高度的综合性质,不仅要求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主要部门进行多方面的广泛合作,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而且要求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联结成为一个创造性的综合体。当代人类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的高度综合性,决定了当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这是当今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人类知识的两大主干门类。虽然这两门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着许多重大的原则区别,并且在自产生以来的漫长时期里,几乎处于严重的相互隔离、互不理解的割裂状态,但进入现代以后却呈现出日益强烈的相互交融、高度综合的一体化趋势。

应该明确的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一体化,并不是说两者可以直接等同和差别消失,更不是说各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都向某一门具体科学看齐、靠拢乃至归并,而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整体系统性的增强、互通整合性的递进和协调有序性的提高,在其实质上是一种丰富差异性的协同和复杂多样化的统一。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一体化,是物质运动规律、社会发展需要和科学研究能力合力作用的必然结果。它发生发展的最为深刻的根源、基础和本体论前提,就在于现实的多样化、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所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一为自然界、一为人类社会,它们作为一种精神形态的知识体系,不过是对自然与社会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确切反映。自然与社会虽然在结构、功能、机制、层级、复杂程度上有着本质的差异,但这种差异非但不能成为它们相互割裂的原因,而正是它们能够相互补充和统一的条件。

从20世纪中叶尤其是6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需求的推动,专门知识的大量积累和学者兴趣的变迁,各门不同学科之间开始了大规模的相互跨越、交叉与融合,出现了大量的新兴交叉科学。学科交叉已处于科学发展的主导地位。其交叉的结果和标志是产生了大量的边缘学科、综合学科、横断学科及比较学科。众所周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众多学科领域的庞大的多级分类体系,其中仅自然科学的元学科就达1251门,社会科学的元学科也有931门之多。所有这些不同的元学科之间都具有相互交叉的理论上的可能性和实践上的价值性,而目前实用的交叉学科数只占应有的交叉学科数量的很少一部分。由此也可以确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学科的相互交叉,将成为科学新知识的主要生长点和科学发展的主导模式,“从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将是一个交叉科学时代”。(6)

(5)社会影响空前深刻而广泛

当代新科技革命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如果说,大机器生产“使物质生产过程成为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从而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那么在当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生产力系统融为一体,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生产力系统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层次,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每一要素、生产力系统的整体结构以及生产力系统的外部环境之中。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源泉,具有开辟道路、决定水平及确定方向的作用。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作出了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7)当代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与思维方式。具体地表现为:生产方式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基础上信息化;信息网络在全球的逐渐建成,大大缩短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同时,大大加快了各项活动的运行节奏;多媒体技术把人们带入缤纷多彩的世界。(8)

(6)物质功能和文化功能的统一

科学技术是物质功能和文化功能的统一,这是科技革命发展的一个趋势,在新科技革命时代表现得更为突出。

当代科学技术正潜移默化地演变为一种文化形态,冲击着人类积淀的传统。新技术革命思潮的文化蕴涵反映了新时代科技综合的新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科技革命时代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大综合的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其中,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大综合,社会科学各门类的大综合,以及文化危机与文化选择的大综合。新科技文化思潮力图避免从经济、政治、哲学、道德、宗教、价值等单方面来说明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适应这种综合时代的要求,着眼于综合分析,在结合的基础上形成新观念和新方法。主张“寻找那些将震撼我们生活变化的细流,揭示它们之间的潜在的联系,这不仅仅是因为涓涓细流本身固有的重要意义,而是因为这些变化的细流可以形成更浩大、更深邃、更湍急的大河山川,这些大河山川又会汇成气势雄伟的第三次浪潮。”(9)

新科学技术革命思潮作为文化现象也反映了文化综合的必然性,各个文化理论和研究方法可以相互借鉴和互补、交叉。全球科技文化理论涉及到许多领域,如技术的前景、生态的控制、经济管理与人的参与、全球伦理学的创建、世界新秩序的确立、生活质量的评价、经济增长的后果、民族传统与全球意识的整合、反文化现象及未来的景观等等,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需要以文化科学为主导的多学科的方法加以阐释,从而找到解决当代复杂的社会问题的方案。而传统的单维的方法在研究复杂的文化现象方面是乏力的,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基辛所说:“传统的社会理论若不能解决这种转变则只能算是没有特别意义的知识游戏。”(10)

阅读文献

1.[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三联书店,1998年。

2.[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

3.[美]伯纳德·科恩:《科学革命史》,杨爱华等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

4.[美]罗杰·M·基辛:《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北辰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5.陈筠泉、殷登祥:《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人民出版社,2001年。

思考题

1.科学技术是价值中立的吗?如何理解和评价?

2.结合实际,谈谈科学与技术二者之间的关系。

3.对于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有何展望和期待?

(1)[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3页。

(2)[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6页。

(4)《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313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3页。

(6)徐飞:《科学交叉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7)《******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8)参见钱时惕:《当代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

(9)[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99页。

(10)[美]罗杰·M·基辛:《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北辰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