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山川秀美话桑麻:固原生态农业建设巡礼
24993600000002

第2章 历史的丰碑 发展的基础——固原市生态建设综述

固原市政府副市长 马学祥

生态建设,事关全局、事关未来。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固原市是宁夏的半壁河山,也是全国回族相对聚居之地,历史上曾有过山清水秀、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繁荣景象。以后由于人口过快增长、战乱及自然灾害,过度开垦,植被不断遭到破坏,最终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以“苦甲天下”闻名于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治区第二次固原工作会议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为了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恢复植被,实现山川秀美的目标,勤劳勇敢的固原人民,发扬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齐心协力、苦干实干,使贫困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生态恶化的局面初步得到遏制,生态建设正在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一、生态建设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是实行了严格的封山禁牧政策。2003年5月1日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封山禁牧”的战略决策,同时自治区固原工作会议,在研究固原可持续发展问题时,把生态立市、恢复生态提到了战略高度。固原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群众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全面实行封山禁牧,市委、政府专门制定了加强封山禁牧的政策措施,依法开展工作。

二是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从试点到现在已历时六年。我们坚决贯彻执行《退耕还林条例》,把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摆在突出位置,下大工夫精心组织实施。全市共完成退耕造林269万亩,荒山造林164万亩,全市农民人均退耕2亩。

三是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步伐。固原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为此我们坚持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种树种草,挖鱼鳞坑、水平沟,修带子田,治理水土流失。修梯田、打井窖、打坝治沟,综合治理,逐步形成了以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的模式。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由分散、小规模治理向集中、大规模治理的转变。

四是坚持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人机结合、以机为主,掀起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热潮,每年用于机修农田的推土机达到500多台,兴修高标准农田25万亩左右。并通过打水窖、截沟打坝、植树造林,蓄积天上水;通过挖潜配套水库及人畜饮水工程,充分利用地表水;通过打机井、大口井、土圆井,发展井灌农业,合理利用地下水;通过推广小畦灌溉、低压管道灌溉及滴灌、渗灌等技术,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二、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

经过四年封山禁牧和生态建设,固原市自然修复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的局面开始形成。

一是生态主体的草原在恢复中全面好转。在四年的封育中,采取了草原承包、围栏和补播改良等积极的措施。共完成承包的草原350万亩,围栏126万亩,实施补播80万亩。草场平均盖度已达86%,比封育前提高了56个百分点,土地荒漠化发展得到初步遏制。

二是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步伐加快。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粮为主的传统农业正在向草畜生态农业转变。集粮、料、草三大功能于一身的玉米种植迅速发展,由过去的10万多亩发展到42万亩,增长了4倍;多年生牧草面积发展到300多万亩。通过养牛转化,每亩苜蓿纯收入可达250元左右,种植业结构中粮、经、饲比例趋向合理,已由过去的50∶40∶10,调整为40∶45∶15。

三是畜牧业稳步健康发展。封育禁牧四年多来,羊只的饲养量经历了由减少到恢复发展的过程,并且使羊群结构得到合理调整,饲养水平和草畜转化的效益明显提高。2006年,羊只饲养量139万只,与2003年基本持平,而基础母羊的比重上升了12%,出栏率提高了10%以上。特别是肉牛产业得到了突破性发展,2006年全市牛饲养量达到53万头,比2003年增长了1.5倍,畜牧业总产值8.41亿元,畜牧业人均纯收入281元。

四是特色产业已初步形成区域优势。主要表现在:马铃薯产业发展迅速,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由100多万亩发展到近200万亩。设施农业规模扩大,原州区已建生态温室和二代节能日光温室5000多座,管理好的一座棚年收入都在万元左右,已成为固原市农民退耕转产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中药材生产仅隆德县就达8万多亩。每年生产中药材可达500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200元左右。

三、启示

通过多年的生态建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生态建设是基础,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特别是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要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干到底。只有这样,固原的水变青、山变绿的目标才能实现。二是大力发展草畜产业是固原生态建设的正确选择。立草为业,养畜兴牧,不仅是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而且是防止水土流失,加强生态建设的根本保证。固原生态建设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农民盲目乱开荒山,扩大耕地,加剧了水土流失,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因此必须下决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富裕农民来改善生态。四是封山禁牧是促进生态尽快恢复的最有效办法。封山禁牧是恢复草原植被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实施封山禁牧,群众的生态意识有了明显提高,生产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进一步推动了畜牧业生产的科学化、集约化。

四、今后的工作措施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面对我们与周边地区差距越拉越大的严峻现实,要摆脱困境首先要扼制生态的恶化,要缩小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保持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生态建设方针,构筑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市”战略。

一要遵循生态规律,继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在特别注重生态效益的今天,农业结构调整不仅要考虑当前的效益,更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把农业结构调整放在大生态中重新定位,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严格按照比较优势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调整农业结构,全面规划,总体协调,因地制宜。

二要遵循自然规律,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继续紧扣做大做强草畜、马铃薯产业的目标,围绕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科技服务等关键环节,通过规模经营,市场运作和打造品牌,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加快产业化发展,使支柱产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对经济的贡献份额进一步提高,为新农村建设夯实物质基础。草畜产业要继续坚持走家家种草、户户养畜的路子,认真实施“宁南山区生态养羊”工程建设,积极调整饲草饲料结构和畜群畜种结构,加快舍饲养殖步伐,提高转化率和出栏率,扩大规模效益。马铃薯产业要稳定基地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扩大专用薯种植,全面实现脱毒化,提升“中国马铃薯之乡”品牌效应,力争把我市建成西北最大的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脱毒薯繁育中心和加工基地。继续加强与中国农科院马铃薯研究中心的合作,加快固原市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贮藏窖建设,发挥马铃薯外运协会作用,提高鲜薯贮藏、外运能力,积极拓展鲜薯反季节销售,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2007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要达到260万亩,药材、油料、枸杞、蔬菜、瓜类等经济作物面积达到80万亩。

三要遵循经济规律,加快培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确保退耕还林“能致富,不反弹”,要在加强管护和培植后续产业上下大工夫。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在光热资源等自然条件较好的清水河流域,积极扶持建立标准化无公害枸杞基地10万亩;在彭阳县、原州区积极推广“两杏”和酥梨等特色经济林;在隆德县、泾源县六盘山冷凉山区建立中药材资源恢复区100万亩。在原州区、隆德县建立林药间作中药材生产基地40万亩。

四要加大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力度,为可持续发展储备永续利用水源。六盘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区最大的天然次生林区,对固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04年已将保护区外围100多万亩宜林地扩大到自然保护区范围,并加速植树造林,以天然模式恢复生态,今后要继续对六盘山森林自然保护区采取封禁措施,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对六盘山外缘区主要实施以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为主的水源涵养林建设步伐。

五要进一步强化提高封山禁牧措施。由于部分群众思想观念难以彻底改变,偷牧现象时有发生,封山禁牧仍将是一项长期性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今后要在调整畜牧业结构,提高养殖效益上狠下工夫,加大草原执法力度,坚决制止新的草原开垦和过度放牧,抓紧完成草原载畜量核定,制定禁牧期和轮牧期相配套的草原养护制度。

六要加快新农村建设,建立农村生态保障体系。随着退耕还林和舍饲养殖步伐的加快,农村生活燃料矛盾突出,生态建设的责任重大。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要把控制污染、统筹兼顾环境质量作为生态建设的重点。积极发展“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和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增施农家肥的有机农业;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大力推广普及太阳能、沼气池等生态实用技术;“十一五”期间新增沼气池5.6万户,太阳能热水灶10万户,节柴炕或灶14万户,太阳房8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5万平方米。通过项目的实施,达到改变农民烧肥取暖的习惯,把节省下来的家畜粪便、沼渣、沼液作为还田有机质,既改善土壤,培肥地力,又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