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山川秀美话桑麻:固原生态农业建设巡礼
24993600000022

第22章 对固原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王振平

为确保固原山区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认真长期贯彻,实现“退得下、造得上、稳得住、不反弹”,必须在采取综合措施,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后续产业。结合本次调研,就存在问题和建议综述如下。

一、固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缺乏后续产业培育

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中的“个体承包,以粮代赈”暂时解决了农民退耕还林中的生活问题及林草所有权问题,部分政府官员和人民群众为了换取国家的政策补贴,将适合农作物种植的平整台地也造林还草,极大地缩小了基本粮田的种植面积。由于国家补贴,农民相对过去粮食占有量增多,经济收入有所提高,对科学养殖、种植不感兴趣,“躺在退耕还林补贴的温床上睡大觉”,并且受传统国家救济补贴政策的影响,始终认为国家是不会让人民挨饿受冻,天灾人祸,都有国家解决,致使退耕还林还草的后续产业缺乏有效培育。

近年来,由于专家呼吁,政府已充分认识到后续产业的重要性,但因资金、技术、市场等问题,农民还没有行之有效的真正行为。对此,我们可以设想,退耕还林的补贴一旦结束,有谁能保证广大农民不毁林不开荒呢?有谁能保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的山川秀美工程持续发展,今日的山川秀美不会变成昔日的光山秃岭呢?后续产业培育和发展已成为当前退耕还林中遇到的重要问题,急需解决。

(二)林、果、草之间的关系

1997年江****主席提出了“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1999年******总理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掀起植被建设的新高潮。由于固原地区有养牛养羊俗习,在建设过程中,人们普遍重视林草的种植,而缺乏对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经济林果、中草药和生态草的重视,一味强调饲草(苜蓿)的种植。由于山大沟深,机械难以操作,致使牧草不能按时收割,造成资源浪费,如此长期发展下去,草地将会不复存在。就是对于部分地区种植了一定的经济林果,也缺乏科学管理,长势整体欠佳,应有的经济效益还未显现,这也会直接影响农民对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深层认识。当然,在种草的过程中,也必须要强调生态草的重要性,世界上一些国家生态建设优于我国,其主要原因是种植了适合当地土质气候的野生草种,极大地提高了植被的长期保存和发展,获得了理想效果。如世界四大造林工程中美国的罗斯福工程、前苏联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阿尔及利亚的撒哈拉沙漠北缘种树工程和中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均在退化草原地区实施,但只有美国的罗斯福工程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是美国人在植树造林的同时,将数百万公顷易受旱灾的农田退耕还草,草地的发展有效地遏制了土壤沙化。固原地区属黄土高原地区土壤风蚀、水蚀严重,单靠栽种一种或几种林木、果树、饲草是不行的,必须开展近自然林草地种植,确保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效果持续有效。

(三)政策不能因地制宜

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深受广大群众拥护,但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退一还三、还二”,对于彭阳、固原、西吉等荒山面积大的县区,即使“退一还三”,荒山仍得不到充分地治理,且造林仅一次性付给苗木费而无管护费等,群众积极性不高,加之干旱缺水多风、鼠害、兔害严重,成活率低,保存率低,出现“植树造零”,这也是我国生态建设的普遍现象和问题;而对于生态条件较好的泾源县本无荒山荒坡,少加封禁就会很快转变为次生林,在退耕还林还草补贴利益的驱动下,违背植被建设应遵循的自然规律,在生态较好的地区也大兴土木工程,造成人为破坏植被。另外,在制定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时,统一要求退耕比例营造生态林,不按植被自然分布规律,甚至不按各个树种、草种的生物学习性和立地条件,违背自然规律,加之有的苗木由政府无偿提供,农民不珍惜来之不易的苗木和草种,过度种植,水资源过分利用,难以满足苗木、草地对水分的正常需求,导致大面积死亡,前功尽弃,严重挫伤政府官员和农民的积极性。

二、对退耕还林还草的几点建议

固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根本目的是在于调整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在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益的同时,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针对现有问题,确保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长期有效实施,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固原地区地处东经105度10分~105度58分、北纬35度14分~37度04分之间,总面积16783平方公里,全地区管辖西吉、固原、隆德、泾源、彭阳四县一区,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海拔1500~2954米之间,形成了具有不同气候特征的小流域。

不同植物的生长都有其最佳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与环境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在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时,一定要坚决防止一哄而上和一刀切问题,大面积种植不适宜经济林果和中草药,会因品质差而没有销路;盲目发展畜牧业,因草料搭配不合理和牧草不能科学青贮,不但没有带来增收,还成为退耕还林工作的障碍。

所以,必须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好各自的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选择好自己的突破口,每一县、每一乡都应有自己的特色,不可千篇一律。天津市蓟县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紧紧围绕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高农民经济收益这一目标,获得了良好效果,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做法是:在适合板栗、核桃种植的北部山区发展天津板栗、蓟州薄皮核桃为主的干果基地;适合种植葡萄的库区周边发展优质葡萄基地;适合发展速生林的南部洼区发展速生用材林产业;在封山育林区内利用野生酸枣嫁接大枣来发展红枣产业;在适合玫瑰种植的下营镇发展玫瑰花产业;而在京哈公路沿线发展林木种苗产业,为城市绿化服务。在发展基地的同时,与一些大型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合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如与天津凯方食品有限公司和华人酒饮有限公司签订优质果品和玫瑰花订单,实现了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格局,退耕造林比种粮食作物收入翻四番。

当然,固原部分县乡在这方面已做得很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如西吉的马铃薯、中草药产业和劳务输出业;泾源的生态旅游业和肉牛养殖业;彭阳的果品加工业和小流域治理,可喜可贺。在此基础上,各县乡进一步通过专家咨询和市场调研,遵循“适地适种”和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的原则,种植适合当地土质气候条件,适销对路的林、果、草,并加大人员技术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是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的必由之路

通常,每当谈起农业产业化,就想到玉米种植了几百万亩,马铃薯基地发展了百余万亩、中草药发展了……,已形成规模,形成了产业。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是缺乏活力、经济效益较差的农业产业化。难以体现农业产业化为农民经济增长和当地政府财政收入带来真正实惠,有时还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和经济损失。如前几年,由于我区缺乏苹果和葡萄深加工龙头企业,出现了“苹果不如山药蛋”、“苹果成熟无人采”的现象,大面积苹果树被砍被毁;2003年酿酒葡萄低价收购,导致农民辛苦一年收入甚微,有的甚至出现负收入,也出现了部分葡萄园被毁现象,对我区优势葡萄特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负面影响。近年来,由于浓缩苹果汁生产企业的介入,我区高酸苹果生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又如,由于国内知名企业的介入,2005年全区酿酒葡萄收购价格的不断攀升,为葡萄种植户带来了历史最高收入。2006年我区酿酒葡萄收购价格维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极大地刺激了这一产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和精髓是在规模化种植基础上,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将粮食、果品、中草药等原始原料转化为商品,再通过流通领域进入市场,走进千家万户,实现农产品增值和商品化之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农产品深加工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在工业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农产品深加工均十分发达,在市场上很难找到没有经过加工处理的原始农产品,就是一些新鲜蔬菜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分级、清洗、包装而成的商品,其附加值都在50%以上。许多农民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外,还进行农产品深加工业,有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经济收入远远高于城市人均收入,有的甚至高出几十倍,成为发达国家最富有的人群。如法国一些知名葡萄酒庄园,每瓶葡萄酒售价都在100欧元(1000元人民币)以上,都是农民自己的产业,农民生活十分富裕。

我区农产品加工业一直处于原始资本积累的初级阶段,没有自己的品牌和销售网络,有的甚至只是将原料稍加包装处理销售,其实质还是出卖原材料,高额利润均被区外深加工企业获取。如我区的优质葡萄酒原酒,售价仅为5000~8000元/吨,这些酒经过区外葡萄酒企业包装,一般售价都在8万元/吨以上,有的甚至在30万元/吨左右,增值幅度在10~40之间。因此,在发展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

(三)改变传统观念,做大企业品牌

我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经济效益低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含量低、品牌分散,无品牌效应。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等途径不断提升我们的技术水平和技术装备,但对于产品品牌来说,是难以用金钱在短时间内实现的。

作为一个企业,特别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创造出一个叫得响的知名品牌。一个品牌的形成需要几代人长期努力、不懈努力精心打造才能实现。我国许多企业家,特别是同行,通常都缺乏合作精神,难以坐到一起协商,共同打造同一品牌或同一领域的几个品牌,有的则不择手段,诋毁诽谤竞争对手,甚至采取损人不利己的手段进行无序竞争,导致优势产业不能尽快形成优势品牌和优势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经济效益低,形成恶性循环。我曾在法国多次参加葡萄酒博览会,在博览会上,没有看到一个宣传某一企业的彩球和横幅,到处都是宣传某一产区的广告,极大地增加了人们对这一产区葡萄酒的印象。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大量广告投入,而且还能起到宣传地域优势的作用,使处于这一地域的企业共同受益,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企业联合体,减少内耗,降低成本,形成规模,增加收入,获得理想效果,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因此,在后续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应改变过去的传统观念,走科学、合理的联合道路,形成合力,共同打造使用同一品牌,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避免“群龙无首”和“龙多不治水”现象,这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固原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四)发挥冷凉气候优势,发展设施果树延后产业

果树延后栽培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设施果树产业,它与设施暖棚只提前果实成熟期恰恰相反。其实质是通过利用自然低温,借助半冷式温棚或日光温室等设施,在各种综合栽培技术措施实施下,使不能正常成熟的水果成熟或人为地推迟水果成熟期,避开水果上市高峰期之后新鲜上市,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了水果因贮藏所带来的品质下降和贮藏药剂对人体的伤害,而且还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

红提葡萄冷凉地区延后栽培已取得成功,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红提葡萄一般具有生长期长,要求积温高等特点,一般在高海拔冷凉地区不能完全成熟或根本不能成熟,在秋季低温来临之前,可通过借助冷式温棚或日光温室,认为创造适合葡萄继续生长发育的小环境,保证红提葡萄能够完全成熟,这样就可有效地延迟成熟和上市时间,避开大田葡萄上市高峰,在元旦和春节新鲜上市,获得丰厚回报。通常红提葡萄通过延后栽培技术,在春节前后上市,出园价格在8~12元/千克之间,高出大田葡萄3~5倍。这一技术在甘肃永登地区广泛应用,非常成功,实现当年定植,来年受益,两年致富,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固原地区具有海拔高、光热资源不足等特点,表现为春秋凉爽,部分果树和品种在自然条件下不能正常成熟,是发展设施果树延后产业的理想地区。

因此,固原地区各级政府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基础上,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优质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以远销为主体的设施果树延后栽培生产及营销体系。充分利用区域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地选择特定品种、形成名牌、进行定向生产,逐步形成产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作者为宁夏大学果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民革宁夏区委会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