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研感悟
24994700000025

第25章 泾河源镇教学质量管理分析报告

一、导论与背景

所谓教学质量,就是以国家教育方针为准绳,通过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包括课程、学校组织、资源与设备、学生教师、教育制度、评价等)而使学生达到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泾河源镇隶属于宁夏南部山区泾源县,经济比较落后,人民群众还未根本脱贫,教育基础薄弱,教育质量不高,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用还不强,在构建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中,泾河源镇的教育现状在宁南山区乃至西部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研究分析泾河源镇教育质量管理现状,展望泾河源镇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对促进宁南山区乃至西部教育质量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泾河源镇位于宁夏泾源县南端,属回族聚居镇,全镇共27569人,23个自然村,初、完小17所,教学点两所,在校适龄儿童2527人,全镇共有教职工123人,其中专任教108人,支教教师15人。2006年5月,泾河源镇顺利通过县、市、区两基验收,区域教育发展日趋完善。随着国家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全面落实,国家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推进,学校办学条件、教育质量都有了新的进步,校舍焕然一新,图书、仪器、电视、电脑不断普及,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泾河源镇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已成为泾河源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过程中,泾河源镇教育委员会作为镇政府负责教育质量管理的职能部门,根据泾河源镇教育发展现状,积极创新教育管理方式,组织教师开展教学质量监测、分析、反思,不断提高教师的质量意识和教学能力,努力提高全镇学生学业质量。

二、措施与实践

泾河源镇在实施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通过以下措施,推进了全镇教育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1)明确职责,健全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泾河源镇每学年在全县中小学教学质量分析会后,都要及时召开全镇中小学质量分析报告会,全面剖析泾河源镇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提高泾河源镇教育教学质量长远、优质、和谐发展的途径。为全面贯彻区、市、县《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出台了《关于加强师德建设、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等,对全镇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下达了具体的质量考核指标,提出了八项质量目标保障措施,实施质量目标考核制度、教学质量责任追究制度。镇与校、学校与教师层层签订了质量目标责任书,强化了质量意识,加强了质量目标考核。

(2)狠抓教学常规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目标的落实。切实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是保证质量目标如期实现的基础。为此,泾河源镇以泾源县“校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以“爱与责任”为主题,狠抓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确保了教学质量目标的基本实现。一是狠抓了教学质量监测、分析、反思制度的落实。全镇小学严格按照泾源县教育局《关于做好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评价工作的通知》和《泾源县中小学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意见》精神,镇教委、各学校都把质量监测作为落实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去执行,对全镇阶段性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分析,并将监测结果与教师收入挂钩,有力地提高了教师的质量意识,促进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和紧迫感。二是强化了教学常规检查评估制度。由镇人大主席团牵头,对各学校教学质量进行了督导评估,对全面落实《加强师德建设、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进行专项检查评估,及时下发落实情况通报,并由镇教委对各学校的各项计划、教师备课、业务学习笔记、学生作业及相关内容进行了评价考核。三是狠抓了质量抽测制度。每学期抽测3~4所学校。本学期全镇统一抽测了六、五、四三个年级,对一、二、三、七、八年级进行了以学校为单位的统测。镇教委对本镇学校教学质量进行全程监控。四是落实了自治区“二期课堂教学质量工程”一轮评价“三个三”制度。严格按照“二期工程”评价标准,对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评价与复评。认真落实评价“三个三”制度(学校评价组每学年组织评价每个教师三节课,每个教师定期向评价组做三节汇报课,教师积极主动参与评价同事三节课)。在实施工程评价中,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够体现课改理念和工程标准。通过“二期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全镇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

(3)大力推行奖教助学工程。2005年,泾河源镇成立了教育发展促进会,共筹集奖金3万元。同时,镇党委、镇政府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筹集1万元在教师节对全镇教育先进集体、优秀教师、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4)加强监督,全面落实质量目标考核制度。镇教委分解教学质量考核指标,同校长、教师逐级签订责任书,学年末按责任书所规定的考核内容对每所中小学逐级进行了考核,对考核前三位的给予了奖励,考核结果为倒数前三位的给予了警告,并与教师的工资挂钩。

(5)创新机制,不断深化教育内部体制改革。一是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泾河源镇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经费保障、用人自主和质量目标管理等制度,更好地促进了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建立“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用人理念,选拔一批事业心强、有开拓精神和良好管理水平的人员充实到校长队伍中,对连续两年完不成工作任务的,将予以免职。三是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从2005~2006学年开始,泾源河镇规定:全镇中小学教师原则上要做到相对稳定,没有特殊情况三年之内不允许调动或更换任教年级和学科,实施三年小循环教学制与教师跟班教学制。对连续三年不能达到最低质量要求的教师,年度考核为不合格,不评聘职称,不评选先进。

(6)加强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一是聘请县内外专家来泾源河镇对教师进行培训。二是以镇为单位,对全镇的校长、教师进行培训,培训人数达300人次,有3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级骨干教师,有20名教师受到区、市、县各级表彰奖励,有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三是组织人员到宁夏隆德、甘肃静宁等兄弟县区进行参观考察。组织人员在县内各学校进行观摩交流,学习各学校的先进管理经验。

三、问题与反思

1.教学质量观的异化导致了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

片面追求升学率与国家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合,特别是一些师资短缺、学习背景和教学条件较差的学校,这种情况尤为突出。很多教师还存在不注重学困生的转化,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抓优秀生和升学率,对学困生采取歧视与放弃的态度,降低了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考查学生、评价教师与学校的主要依据。

2.学校间师资水平的差异导致教学质量不均衡

教师是一种资源,而这种资源在泾源河镇各校之间表现出了一种不均衡组合状态。全镇共有优秀教师近三分之一,这些教师大多集中在镇中心小学和中学及交通便利、经济条件优越的完小,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欠发展的地方大部分教师年龄偏大,老教师多,雇佣教师多,教师不稳定,教学质量偏低。这种不均衡的组合状态有配置上的人为因素,因为一个教师的成长,有自身的因素也有环境的因素,自身的成长是主观上的需要,是一种内在力量,环境的要求和促进是教师成长的外在力量,促使教师成长的这种内在力量和外在力量往往是条件优越的学校大于条件不优越的学校。所以,优化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学校管理,增强学校的文化品位,均衡教师资源配置,是全面提高泾源河镇教学整体教学质量,促进全镇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因素。

3.常规教学管理的机械与缺失造成质量管理的低效

从泾源河镇常规教学管理、作业教案、考核评价上看,模式化与程式化现象还比较严重,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具有泾河源镇本土化质量管理方式的创新还很少,机械套搬他乡镇、他学校管理模式,限制着教师的成长,也限制着师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师生教与学的自主性和有效性,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校本教研的实施,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

4.评价形式单一导致了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上的狭窄

考核评价对教育教学工作来说,是杠杆和指挥棒,具有导向、评价、制约的功能。考核评价理应综合、多元、多样,使评价工作更科学、全面、客观。但是,泾源河镇的教育质量评价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阶段性考试及其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评价学生、教师乃至学校,搞一刀切,以分数高低代替质量优劣,质量管理简单,考核评价狭窄,造成了对教学质量认识的异化,制约了泾河源镇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和学生的全面成长。

四、改善与建议

为了使泾河源镇教育在现有基础上有更好更快的发展,促进泾河源镇新农村建设,满足泾河源镇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泾河源镇今后的教育质量管理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改进。

(1)以促进全镇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强化校本培训,开展片区教研,培养骨干教师,走教师专业成长持续化发展之路是泾河源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2)以优化课堂教学为目标,转变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促进教师学习和研修,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使课堂教学体现出民主、平等、宽容、整合的教学思想与主动、自觉、主体、合作的教学要求。课内打好基础,课外寻求延伸,扩大课堂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3)发展和谐教育,树立全面发展观与全体发展观,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方位的提高,使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和谐发展。

(4)强化教学过程,注重课程质量管理。教学过程是随机的,也是动态的,它的虚与实,好与劣,取决于课程的管理与设置,取决于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教育现象的呈现。因此,要引导教师加强课程管理,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养料,促进学生认知思维的发展与道德观念的提升。

(5)狠抓学困生的转化。要引导教师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给学困生以更多的关爱与帮助,给他们以更多的细心与呵护,让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树立必胜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困生转变好了,班级才能整体提高,质量才有保障。

(6)加强考核评价的改革工作,打破考核评价一刀切与简单化的怪圈,走出一条综合化、多元化、开放化的考核评价之路,使考核评价工作公平、科学、有效,对质量管理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本文为2006年全县教育质量提升年案例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