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过,教师素质表现在身体、心理、社会、创新等诸多方面,在此我们仅拟就教师素质的一般内容,即教育反思、教育机智、教育威信、教育榜样、教育创新等五项做些分析。
一、教育反思
反思是哲学的一个专门名词,西方哲学通常指精神(思想)的自我活动和内省方式。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赋予反思以多种用法与涵义。我们在此把反思与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教育反思一词,是指教育工作者以自己的教育观念(思想)与实践为对象,对自己的有关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省察与分析的过程。通过教育反思,有助于总结成功的教育经验,吸取失败的种种教训,从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其效率与效果。教育反思还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加强自我修养,提高素质水平,这不仅对教育者自身有好处,而最终受益者还是学生。
根据国外的研究,反思可以有三种形式:(1)对于活动的反思;(2)活动中的反思。即个体在实际活动进程中对自己的表现、想法、做法进行反思;(3)为活动反思。它是以上两种反思的结果,是以其为基础来指导以后的活动。在我们看来,教育反思的内容有三:一是教育工作反思。指教育工作者对“育人”活动的自我反省;二是教学工作的反思。指教育工作者对“教书”活动的自我审视;三是个人修养的反思。指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修养要求与实践进行自我检查。我国古代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便属于此种反思。内容与形式往往是统一的。上述反思的三种形式与我们所说的反思的三种内容可以结合起来交叉进行。
二、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不能单纯归结为智力或教育能力,它乃是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与意志的果断性三位一体的独特结合。教育机智与教育技巧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却并非一回事。前者是一种综合的心理品质,后者则是一种行动方式。按照心理与行为的一般关系看,教育机智也应当是相应的教育技巧的内部基础,而教育技巧乃是相应的教育机智的外部表现,没有一定的教育技巧,任何教育机智都会是无济于事的。在教育(包括教学)工作中,教育机智这一重要素质是不可或缺的。正如俄国19世纪民主主义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缺少了所谓的教育机智,无论他怎样研究教育理论,永远也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实践的教师。”
我们曾说,教育是一种科学性、艺术性与创造性三结合的工作。相对地说,教育机智是教育艺术性的一种集中体现。教育是一首诗,马卡连柯将自己在高尔基工作团的教育历程与实践命名为“教育诗篇”,是十分耐人回味的。诗是艺术,教育也是艺术;艺术需要灵感,教育也需要灵感。这种灵感就体现在前述教育机智的三因素中。在教育工作中,常常会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是偶发事件,一是将对教育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的潜在问题。为了发现与处理这两类情况,就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教师在人们司空见惯之处发现问题以及处理偶发事件;思维的灵活性有助于教师随机应变;意志的果断性则帮助教师当机立断。教育机智是教师长期教育经验积累的结果,一个不忠于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对象的教师,不可能获得此种重要素质。亦正如乌申斯基所说:“心理的机智不是天生的东西,而是在人身上逐渐形成起来的。”
三、教育威信
教育威信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以自己的高素质影响学生而获得其信赖与尊敬的一种威望。对此,马卡连柯在《儿童教育讲座》中所做的一个界定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威信本身的意义,在于它不要求任何的证明,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资望及其力量与品质。可以说,这种资望、力量与品质,连单纯的儿童眼里也是明白的。”这告诉我们,教育威信的结构是由资望、力量、品质三种因素组成的,显然是一种宝贵的教师素质。这种素质一旦形成之后,它就会在教育中显示出巨大的威力,从而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中所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觉察不出的。但还不只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
教师的教育威信的形成有赖于一系列主客观条件。党和国家对教师的重视与关怀,社会对教师职业与劳动的尊重,以及教师的崇高社会地位与较优厚的物质待遇,都是有助于教师教育威信顺利形成的客观社会条件。至于教师自身的主观条件,就是教师的高素质水平。如果一位教师的德、识、才、学四者兼备,那他在全体学生中就必然会享有崇高的教育威信。这种教育威信确立后,即成为教育力量的源泉。但是,并非一切的教育威信都是教育的力量。这就要求把教育威信与教师权威区别开来。例如,在学生特别是幼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具有权威的人物;一般地说,学生对教师的教导总是会听从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慑于教师权威的“循规蹈矩”说成是教育威信的作用。其实,“它只能有助于维持班级的表面纪律,使学生在形式上看来是在完成作业。从表面上看,一切顺利。然而,实际上对学生都没有发生深刻的教育影响。
四、教育榜样
教育榜样既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教师素质。从后者看,它是教师在以其高素质影响学生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能够模仿学习的完整人物形象。这种形象表现在一定的行为上。学生观察到教师的此种行为方式后,便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予以模仿,经一定的反复后,模仿者也就形成了与之同样或相似的行为方式。教育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从教师方面看,这种影响总是无意的、不自觉的、潜移默化式的;而从学生方面看,则可以是无意的、不自觉的,也可以是有意的、自觉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为之做了科学的概括。这一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而且往往还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及其后果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我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得到高度发展,足以作为榜样而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乃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识。但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当具体分析:教育榜样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即对受教育者直接产生影响,如教师、家长等的教育榜样即是;一种是间接的,即它不是受教育者能直接观察到的,而必须凭借某种中介方可成为学习对象,如革命先烈、模范人物等教育榜样即是。一般地说,直接教育榜样的影响大,间接教育榜样的影响小,且后者常常会通过前者来发挥其作用:如直接教育榜样言行一致,则间接教育榜样的作用就大;反之,如直接教育榜样言行相悖,则间接榜样的作用就小。还要指出的是,作为教育手段的教育榜样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身教(示范、以身作则属之),它主要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归属于身教与言教两大系列。一般说来,在教育中,以身教为主,言教为辅;而在教学中,则以言教为主,身教为辅。这是区别教育方法与教学方法的一个标志。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不断提高教师的榜样素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五、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的涵义是多方面的。在某种意义上,它乃是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教育创新却又不是与其他教师素质平列的一种素质,而是各种教师素质高度发展的综合表现。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创新教育,它要求教育创新,以培养创新人才。由此看来,教师必须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教育创新素质,以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培养创新人才目的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