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湖畔随笔:怀念一棵树
25001200000012

第12章 访李鸿章 故居

晚点的火车抵达合肥站已是上午8时许,我和一同旅游的几位朋友住进天都大酒店,稍休憩之后我们便去参观李鸿章故居。

历史上的李鸿章可以说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他早年投笔从戎,屡建奇功;中年出任封疆大吏,推动洋务运动;晚年入值中枢,主持外交,活跃在晚清政坛上长达40年之久。他一生可以说毁誉参半,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

李鸿章故居位于合肥市淮河路中段,坐北朝南,气势恢宏,是合肥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名人故居。步入整体改造后的淮河路步行街,两边新建的商业建筑颇具现代气息。坐落其间的李鸿章故居十分显眼,一对石狮雄居于两扇高大厚实的朱漆大门前,门额上“李府”两个大字熠熠生辉。这是座典型的具有晚清江淮民居风格的建筑。

李鸿章故居建于19世纪末。故居初建成规模很大,许多人用“李府半条街”来形容李宅的恢宏气势。经历百年的风风雨雨,李府已成为历史陈迹。改革开放后,合肥市政府对李鸿章故居采取保护措施,在原址修复重建,只是现存规模已不到原来的十二分之一。

从步行街进入李府大门,行数步即到过厅。厅正中是座屏风,上方高悬一匾额,上书“钧衡笃祜”四字,笔力遒劲刚健。钧衡,比喻国家宰相一类重臣;笃是厚的意思;祜是大福。其意是李鸿章官显福厚。这四字是李鸿章七十寿辰时光绪帝御笔亲赐。穿过过厅,便进入中厅,中厅即“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的史料陈列区,展厅分为“李鸿章的青少年时代”“李鸿章与淮军”“李鸿章与洋务运动”“李鸿章与外交”“毁誉参半的一生”五部分。中厅又称福寿堂,每扇格门上都雕有造型精美、典雅的图案。横梁上雕有“佘太君祝寿图”,雕刻精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东西两厢是书房,清雅古朴,青砖漫地。中厅上方的几案上,摆有一座古钟,左边一面铜镜,右边一面屏风,寓意“终(钟)生平(屏)静(镜)”。推开把前院与后宅严密隔开的屏门,既是典雅古朴的小姐楼,又叫“走马楼”,是李府女眷居住的地方。这种颇具江淮地区造型独特的富宅建筑,在中国古建筑史上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而史料陈列区大量的珍贵图片、资料与实物又将我带进风云突变的近代社会中。

李鸿章1823年出生于合肥,他24岁中进士,不久入幕曾国藩府中,成为曾的得意门生和股肱,后组建淮军,与湘军一道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跃为晚清政府所倚重的大臣。在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期间,参与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他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他主办洋务,创立北洋海军,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开矿山、办工厂、修铁路、选派留学生,被誉为“中国对外开放第一人”,从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后清政府对日作战惨败,他又受命赴日谈判,遭到日本浪人的袭击而左颊中弹。被迫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充当了腐败的晚清政府的替罪羊。1901年在忧愤郁闷中病死。可以说,他死在《辛丑条约》签字之后,死在不同意俄罗斯侵占东北的谈判过程中,死在为收拾残局而必然被人唾骂的悲情之中。死后虽得到清政府的褒奖,谥为文忠,但在史家的笔下却有失公正且不清不白。

电视剧《走向共和》的播出,让人们又多了些思考,李鸿章能在晚清官场活跃40年之久,虽屡遭危机,几经沉浮,却始终位极人臣,权倾当时,这说明他自身有很高的政治素质,惯用权变之术,阴柔刚猛,深谙为官之道。李鸿章很复杂,有几分狡猾,又有几分耿直,既忠于职守,又徇私舞弊,在历史画廊中,他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多元化的立体人物。

他一生建树是很多的。他是最早认识到学习外国科学技术以达到富国强兵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开创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极大的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他倾向变法,早已意识到“穷则变,变则通”。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力保维新派大臣徐致清,使其减刑。“后党”图谋加害康有为,他暗中向康有为通风报信。慈禧下令挖康有为的祖坟,他则设法保护。至于他的“卖国”完全出于无奈,李鸿章确实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反观当时的社会现状,不难看出在清政府这座大厦将倾,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乱世之秋,不管谁去求和签约也要背负骂名,而李鸿章便被推向没有退路的风口浪尖上。历史学家杨国强说:“炮口勒逼之下的委曲求和既是难事,又是污名。”李鸿章因为签订《马关条约》,不幸枉担了卖国贼的骂名,想想“日人方图远略,举倾国之师,逼我和款,所索即奢,且不愿遽和”的局面和清廷中没有一人愿为天下作计分担难事和污名的窘境,换成你我身处李鸿章之位置,又将如何?历史的一页是多么沉重!

甲午之后,李鸿章企图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周旋于其间,玩以夷制夷的把戏。须知,敌人的敌人并不等于自己的朋友。因俄国在《马关条约》签订后联络法、德二国逼迫日本归还辽东半岛,造成李鸿章对俄国的轻信,并提出联俄制日的外交构想。黄遵宪批评李鸿章是“老来失计亲豺狼”,真是一语中的。1896年,李鸿章在俄国与俄政府签署《********》,为的是借俄国之手钳制日本。怎奈对手竟是个流氓!《********》也是个骗局。其实清廷的目的,无非是想与俄国建立防御同盟,在中国一旦面临外国入侵时,请沙俄出兵来干涉。沙俄的条件是清廷必须允许沙俄在东北修建铁路,西伯利亚大铁路已经差不多修到了中国边境,从中国东北转折南下,直达海参崴。而此铁路一旦修到了海参崴,无疑就大大增强了俄国在远东的实力。奈何李鸿章等昧于短见,无视西北广大领土的价值,把敌人的敌人当朋友,还以为是外交的胜利。“弱国无外交”,没有国家实力做后盾,又何谈外交上的胜算?

1900年庚子拳乱,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此前吹破牛皮的师兄作鸟兽散,惊慌失措的太后和皇上匆匆西逃,李鸿章又为清廷这所“破屋”充当起“裱糊匠”之责。但回天乏术,最后在列强的逼迫下,终于以空前屈辱的条件,签署了城下之盟《辛丑条约》。这次签约成了李鸿章的另一桩“卖国罪证”,同时也耗尽了他最后一点生命之火。就在他临死前一个小时,原本以为是朋友的俄国公使还在他的床前逼着在俄国占领东北的条约上签字就范!这不能不说是李外交上的一着臭棋。

李鸿章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中,处于实际上是“弱国外交”的尴尬境地,虽小心翼翼,东补西贴,如履薄冰,然终未能挽救晚清大厦于将倾。

千秋功罪,自有人评。******在《讲堂录》中对李鸿章的评价是“水浅而舟大也”。严复的挽联云:“使当时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止此;设晚节无以自见,则士论又当如何!”梁启超在他所写的《李鸿章传》中发出这样的感慨:“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走出李府,时已午后。淡淡的秋风吹拂着我的思绪,我依旧沉浸在对历史的追寻和遐思之中。李鸿章的悲剧不完全是个人造成的,是一个朝代历史的悲剧,悲剧是最有力量的,悲剧是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在历史舞台下,中国老百姓是最有灵犀的悲剧观众。

我衷心的期望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还原一个真实的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