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突围中的农村
25002200000046

第46章 农村文化结构的合理嬗变

(2009年7月)

打开电脑看网民关于农村文化的讨论,有人说,农村哪有什么文化?有人说,农村能有什么文化?有意思的是,在我看到的所有留言中,竟然找不到一条关于农村文化有点见地的留言,在他们看来,农村愚顽不化。我无法知道参加讨论的都是怎样的一群人,但我知道他们不懂农村,这些浅薄的声音让我感到了阵阵凉意和悲哀。在中国,城市文化不也脱胎于农村文化吗?不过到了近代城市文化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中作了变革和改良,到了现代又浸泡在工业文明的盐水中,已经不能和农村文化相提并论。但农村文化的深厚足以让人畏惧!它就象深藏着的一股暗流,表面平静,而当你纵身下去,就会被暗流吞噬。

这不是耸人听闻,农村文化有着几千年的传统,其文化价值取向牢固地生长在农村的土地上,就象基因遗传在农民的生存密码中,流淌在农民的血液里,其价值理念深刻地影响着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人际关系。建国初期,由于伟人******对农村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错误判断,导致了中国农村集体化运动长达二十多年之久。毫无疑问,公社组织形式比家庭为主体的生产方式更高级更先进,但没有被农民所接受,在农村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平均主义并非农民的价值取向,因而公社组织形式不可能和农村文化结构实现融洽,更不可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公社制度终归失败,这是作为农民问题专家,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农民领袖******的失败。实际上,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怀念人民公社,如果农民的文化价值观念能够跟进公社组织形式,那么农村发展早有飞跃,农村建设早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河南南街村就是一个例证。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开放路线,让南街人早早地沐浴到它的阳光,乡镇企业很快在南街发展起来,八十年代初,当人民公社在家庭经营的包围中解体的时候,南街人却在最初的工业文明中看到了公社的美好前途,他们没有分田到户,走的仍然是公社道路,三十年之后,南街依然坚挺在农村的潮头。南街是一个谜,也是我心中挥之不去的崇拜。我一直想去一次南街,去寻访中原传统文化结构在南街的嬗变。毋庸臵疑,农村是多么需要这种嬗变!

有人痛恨农民意识,似乎它是一种多么丑陋的文化现象,其实它也没什么丑陋,站在农民的立埸,所有的一切来源于思维之外的资源禀赋和生存条件。我们的老祖宗就是深怀着农民意识在农村的原野上一代代走过来,几千年来,代表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农民意识,不也曾孕育过资本主义的胚胎,并在世界的舞台上创造过辉煌的业绩,铸造出了中华帝国的不朽神话。可是它的风采最终淹没在工业文明的大河中,并最终还是在工业文明的大河中伸长着脖颈喘气。要说可怜还真是可怜。有人说,改造农民必先改造农民意识,可是有那么简单吗?几千年来,农民背负着生活的重压,深怀着历史的沧桑,就是到了共和国成立,农民仍然没有最终摆脱政治上的挤压和经济上的不公平待遇,当中国的天空尽数闪耀工业文明的星光的时候,农民心中传统的价值逻辑崩溃了,喷发出久压下的愤懑,而且这种情绪也已经渗透到了传统农村文化的价值体系,农民意识有那么容易就会被改造吗?

这些年,政府试图着力改造传统农村文化,国家财政每年都要拨出巨款用于农村文化建设,送戏下乡、送图书下乡,送科技下乡成为现代版文化“三送”,可是效果如何?充其量是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却很难改变农村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倒是不小心又让工业文明初期的糟粕在农村的酒窖发酵,酿造出一坛坛呛口的酒。

剥开农村文化的内核,其精神层面的文化价值观念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它比器物层面和组织层面的文化形式要顽固得多。时至今日,农村传统文化在器物层面和组织层面也在悄然嬗变,代表着原始农耕文化的耕作器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变化,抛秧、机械收割等科学技术的运用改写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形象,在组织层面,村治民主以昂扬的姿态走进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它改变了传统乡绅主导下的自治,使民主这一萌芽于资本主义的先进文化走进了农家,尽管农民对于未来民主的形式和作用并不熟悉,但是就如当年农民不知道如何使用电器一样,假以时日,农民就会熟悉它、亲近它、运用它。而更为重要的是允许自由迁徙,不仅不断改变着农民的结构,而且让更多的农民接受到工业文明的洗礼,可以说,自由迁徙制度是共和国“三农”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有人预见,农村传统文化在器物和组织层面的量变一定会导致质变,最终改变农村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农村传统文化建立在农村特定资源禀赋条件下,其文化价值观念顽固地坚守了几千年,我们不能指望农村文化结构朝夕间被颠覆,但是我们期待农村文化价值观念在工业文明的洗礼中合理嬗变,我们期待着农村内部的力量作用于农村文化结构,我们期待着城乡一体化的阳光能够抚慰农村传统文化的心灵,让农民心中的愤懑慢慢释放为零,进而转化为一种新的内在的动力。农村文化结构的合理嬗变最终会让农民站起来变革自己坚守的文化,最终会让农民站出来选择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这才是我们最终希望看到的。尽管这一天可能还不会来得太快,但是只要我们循着规律,做一些切实的事情,这一天就不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