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成语故事
2500900000001

第1章 (1)

瞒天过海

相传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为了安定边疆,决定御驾亲征,率领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离开长安,出兵辽东。

这一天,大军行进到大海边,被滔滔海水拦住了去路。

站在礁石上,李世民举目远眺,只见沧海茫茫,一望无际。

李世民不禁忧心如焚。

“此海难渡,此海难渡啊!”他一边焦虑地踱步,一边自言自语。

大将军薛仁贵当时还是一个下级军官。他找到李世民非常宠信的将军张士贵,向他献计说:“既然如此,明天渡海的时候,我们不让皇上看见大海不就行了吗?”

薛仁贵附在他耳边说:“如此这般……”

听了薛仁贵的话,张士贵喜笑颜开,连连称赞道:“妙计!妙计!”

第二天,张士贵来到李世民的大帐中,向他禀告说:“皇上,附近海边有个老渔夫,他说可以帮助皇上又安全又快速地渡过大海。”

李世民一听大喜过望,忙说:“快召他见朕。”

张士贵说:“皇上,这个老渔夫身怀绝技,性格又十分倔犟,他想让皇上亲自去见他。”

“只要能渡海,见他又有何难!”

老渔夫把李世民引到一间豪华的房子里,让他在上位落座。李世民仔细打量这间房子,只见地上铺着锦绣地毯,墙上挂着稀世字画,书架上还放着许多书籍,装饰得非常讲究。

看来这位老渔夫绝非常人。

他正待问话,早有一群美丽动人的渔家女孩把丰盛的酒菜送了上来。老渔夫率先敬酒,随后众大臣也频频举杯,渔家女们跳起了热烈的舞蹈,大臣们也击案和歌,气氛十分融洽。

此情此景使李世民忘记了忧愁,完全沉浸在欢乐之中。

正酒酣之际,李世民突然听到风声四起,涛声如雷,房屋剧烈地摇晃,桌案上的杯盏纷纷倾倒在地。

“怎么回事?”李世民的酒醒了大半。

那老渔夫急忙起身,躬身一礼,说道:“皇上不必惊慌,我们已经平安地渡海了。”

“这怎么可能?快说究竟怎么回事?!”

“皇上请看。”老渔夫命人把七彩的帷幕全部打开,让李世民向外观看。这不看则已,一看大吃一惊。李世民哪里置身在什么村落里,分明是在苍茫的大海之上,那万余户的人家即上万艘大船,所有的将士都在欢呼呢!

李世民命人召来张士贵,追问缘由。

张士贵说:“皇上息怒!看到您日夜为能否安全渡海而担忧,我们就想了这么一个办法。”

李世民指着老渔夫问:“那他是谁?”

张士贵说:“皇上,他并不是什么老渔夫,而是薛仁贵,这瞒着您渡海的计谋还是他出的呢!”

看看彼岸即达,再看看眼前的情景,李世民不由开怀地笑了。

后来,人们就用“瞒天过海”这个成语,比喻哪些把秘密的计谋隐瞒在公开的行动中,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的人和事。

借刀杀人

北宋时期,西北的西夏非常强大,经常派兵攻打宋朝的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范仲淹是一位十分正义的爱国官员,他关心边地百姓的疾苦,经常上书皇帝,建议朝廷巩固边防,派兵攻打西夏。

宋朝的皇帝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根本听不进去范仲淹的劝告,而范仲淹的政敌百般挑唆,密谋策划,终于生出一条“借刀杀人”的毒计让根本不懂军事的一介书生范仲淹去防务边疆,以期借助西夏人的手,来除掉这个眼中钉、肉中刺,免去自己的心腹之患。

可惜,他们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范仲淹到了西北边疆后,一边与百姓同甘共苦,发展生产,一边向戍边将士虚心学习,加紧练兵,很快就成了一名颇有才干的将领,深受军民的爱戴。他率兵击败了西夏,恢复了西北边疆的安宁。

另一个故事也可以说明这个成语的意思。

公元前156年,汉景帝即位后,决心像父亲汉文帝那样,当一个勤于朝政、爱民如子的好皇帝,把天下治理好,让百姓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

他听说晁错很有才能,就提升他为御史大夫,帮助自己处理政务。

晁错是一个忠臣,为加强朝廷的权力,他向汉景帝进言,建议削藩。

汉景帝也有心削藩,可是又怕诸侯借机造反,就召众臣前来商议。

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各诸侯听说自己的封地要被削减,都怨恨晁错,说他无事生非。于是,吴王、赵王、胶西王、楚王等七个诸侯王联合起来,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起兵造反了。

一见诸王造反,汉景帝十分恐慌,他一边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一边派窦婴为大将,出兵反击叛军。

这窦婴与晁错原本有隙,一向视晁错为死敌,早有心除掉他。此时一看机会来了,便决心借汉景帝之手杀了晁错。

他派人去见汉景帝,对汉景帝说:“七王发兵是冲着晁错来的。想当年,高祖分封刘姓为王,目的就是怕大权旁落,这已成了规矩。如今,晁错非要削藩,就是要破规矩,这不明摆着和刘氏作对吗?”

汉景帝问:“那当如何?”

来人说:“只要皇上斩了晁错,并赦免七王起兵之罪,还给他们土地,他们一定会退兵的。”

汉景帝一时昏庸,竟然听信了窦婴的馋言,真的把晁错给杀了。原以为杀了晁错,天下就会太平,可是七王并未罢兵,反而更加迅速地进兵了。

后来,七王之乱被平定下去,汉朝的中央集权加强了,只可惜晁错已死,汉景帝追悔莫及。

而窦婴则借汉景帝这把“刀”,杀了晁错。

“借刀杀人”的意思就是利用别人的力量来铲除自己的敌人,以达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以逸待劳

春秋末年,中国出了一个著名的军事家,他的名字叫孙武。

孙武出生在一个战事频繁、兼并激烈的时代,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当时十分有名的将领。孙武从小耳濡目染,对军旅生涯心有倾慕,对战事更是痴迷。

他每每思有所得,就马上把它们记录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串在一起,做成一卷一卷的笔记,日积月累,从不间断。

到后来,为了验证自己的论点是否正确,他说服父母,亲自前往战场实地考察,艰难险阻无所畏惧,山高水远不言其苦。经过长期的资料搜集,潜心研究,二十几岁时,孙武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思想。

他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共十三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军事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孙子兵法》里说:善于打仗的人,应该避开势头正猛的敌人,选择敌人人困马乏的时候去进攻。后来,人们就用“以逸待劳”来概括孙武的这句话,强调在敌人处于困难局面时,用全力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曹刿论战的故事就很好的说明了它的含意。

春秋时期,鲁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经常受到大国的欺负。公元前684年,齐国背弃了与鲁国订立的盟约,发兵攻打鲁国。

齐军与鲁军会战于长勺。当时,鲁国的君主鲁庄公御驾亲征,他的身边坐着新请来的参谋曹刿。

不一会儿,齐军擂响战鼓,那些士兵喊杀声震天地冲了过来。见此情况,鲁庄公也想下令擂鼓出击,却被曹刿给劝住了。

曹刿对鲁庄公说:“大王,敌人锐气正盛,我们只可以严阵以待,不能轻举妄动。”

鲁庄公听从了曹刿的建议。

齐军一阵猛冲,不想被壁垒森严的鲁军挡了回去。

又过了一会儿,齐军再次擂鼓,第二次冲了上来。

鲁军依旧岿然不动,阵容似乎更加严紧了,齐军再一次退了回去。齐军以为鲁军胆小,不敢出战,士气无形中松懈下来。

等到齐军第三次擂鼓进攻时,那些士兵由于轻敌,加上两次奔突的疲惫,早已失去了旺盛的斗志。他们松松垮垮地小跑着,根本没有一点冲锋的样子。

看到这种情景,曹刿对鲁庄公说:“大王,是出击的时候了!”

于是,鲁庄公一声令下,众将士擂鼓迎战,攒足精力的鲁国士兵们如下山猛虎、出水蛟龙一般冲向敌阵,把齐军杀了个七零八落。

鲁军大获全胜,齐军大败而归。

在庆功宴上,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在敌人击鼓三次后才出击呢?”

曹刿答道:“大王,凡是打仗,凭借的是士兵的一股勇气。齐军第一次击鼓时,它的士气正旺,我们不可硬碰硬,那样会吃大亏。它第二次击鼓时,士兵的斗志已减弱了一半,我们已经有了取胜的机会。等到齐军第三次击鼓时,它的士气大落,战斗力锐减。而此时,我军第一次击鼓,正是策新羁之马,攻疲乏之敌,哪有不胜的道理呢?”

鲁庄公听罢此言,大加赞赏,还赐给了曹刿一杯胜利之酒。

曹刿用“静逸”之师击败了齐国的“劳疲”之师。

后来,人们就用“以逸待劳”形容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给疲乏的来犯之敌以迎头痛击的情形。

趁火打劫

唐僧去往西天取经,这一天,他和徒儿孙悟空投宿在一座寺庙里。寺庙的方丈得知他们从东土大唐而来,甚是热情,一边寒暄,一边命人敬上香茶。

闲谈之间,方丈得知唐僧有一件稀世珍宝袈裟,便恳求一见。无奈之下,唐僧只好打开包裹,将袈裟展示给方丈一览。这件袈裟制作精美,刚一打开便霞光万道,瑞气冲天,粲然无比。那方丈一见,当即跪倒在地,满眼热泪,叩头不止。

方丈心生贪念,说自己老眼昏花,看不清这袈裟的细处,想带回房中欣赏一夜,明天一早就完璧归赵。

唐僧虽心中不肯,无奈却磨不开情面,只好答应了。

方丈把袈裟拿到后房,灯下抚看,越看越爱,据为己有的念头更强烈了,于是就命令手下的僧人过来商议对策。

有一个和尚给他出主意说:“何不放一把火,将那师徒二人烧死。”

方丈说:“若是烧不死,他们又来讨要,我等如何应对?”

那和尚说:“便是他们逃出来了,也可说寺内不慎失火,袈裟被火烧掉了,谅他们也无可奈何,无非赔些银两罢了。”

方丈点头称是。

谁知孙悟空此时尚未睡觉,听见门外有响动,便变成一只小蜜蜂,飞出来看个究竟。他探明情况,一个跟斗翻到南天门,向广目天王借来“避火罩”,将唐僧和白龙马紧紧罩住,然后跳至半空,掐诀念咒,一口气吹过去。风助火势,顿时,整个寺庙陷入火海。

方丈与众僧引火烧身,一个个号叫不已,抱头鼠窜。

离这寺庙不远有一座黑风山,山上有一个黑风洞,里边住着一个黑熊变成的妖怪,名叫黑风怪。这黑风怪与寺庙的方丈素有交情,见寺内起火,便来相救。他来到方丈室内,不见方丈人影,却见桌上放着一个包袱,打开一看,竟是一件光彩夺目的袈裟。黑风怪认得这是佛门宝物,遂起贪念,哪里还有心思救人,早提了包袱,一阵黑风返回了洞内。

“趁火打劫”原意为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后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

暗度陈仓

秦朝末年,为了推翻暴秦的统治,各地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在众多的农民武装中,刘邦和项羽的军队逐渐成为实力最为雄厚的两支。

起初,各路诸侯有个约定,谁先占领咸阳,谁就称王。后来,刘邦先攻占了咸阳,可是,他并未当上王。因为项羽的实力比他强大,项羽凭借武力赶走了刘邦,自称为霸王。

刘邦没有办法,被迫驻扎在汉中,临撤退的时候,为了使项羽不再提防自己,他命令部下将沿途的路标、驿馆、栈道全都毁了,以表示自己永不再回咸阳。

项羽果然信以为真。

其实,刘邦心里一直没有放弃打回咸阳的念头,为此,他一直做着精心的准备。

公元前206年,刘邦做好了战斗准备,他拜韩信为大将,出兵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