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都淘金记
2502100000031

第31章 杨寸锋 天网之路 (1)

作为华为数据通信产品西南地区最大的区域分销商和高级认证代理,华为最早的代理商之一,成都天网从1999年开始就保持着近200%的增长速度。如今,天网已经逐步成为华为在西南地区销售渠道的中流砥柱。

杨寸锋认为,在做网络技术的这个圈子里,从来都是“快鱼吃慢鱼”。要生存,只有不断地发展、进攻,新技术、新产品要不断地跟进。所以,他对公司的要求就是在西南地区要领先同行“半步”。现在,他用自己的实力实现了这个目标。

杨寸锋成都天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寸锋明白,只有持之以恒的进步才是对所有关心他的,所有跟随他的朋友们的最好交代。杨寸锋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3年,成都市政府要做一个成都电子政务网的项目。为了赢得这个项目的承办权,杨寸锋和华为公司一道和思科公司打了一仗,这一仗打得相当漂亮。

成都市电子政务网这个项目,是当时成都市政府在信息化方面做的最大的一笔投资,总共投入了1500万元。所以,对能够承办这个项目的公司而言,不管在项目运作还是其他很多方面,都会得到一个很大的提高。

回忆竞标时的场景,杨寸锋说,那次来参加竞标的有思科等8家公司,全部都是超一流的豪华公司。思科中国区总裁还亲自率队来参加竞标。面对思科这样强大的竞争对手,其他公司想要中标,难度的确是非常大的。不过,这样艰难的环境并没有让杨寸锋感到沮丧,反而,喜欢打硬仗的他显得异常兴奋。当时,天网公司与华为公司联合参加竞标。两个公司并肩作战,合作也相当默契。正因为这种亲密无间的合作使他们赢得了胜利,还获得了“全国最佳合作奖”。

在参与竞标的头一天,杨寸锋和同事们开了个夜车,到凌晨2点多钟才把标书做好,然后连夜开车,把标书送到成都市政府指定的竞标地点。杨寸锋就守在那里一夜没有睡。早上8点半,杨寸锋他们的标书就递交到了相关人士的手里。

为了实现公平竞标的目的,成都市政府调集了当时成都最好的10位网络专家参与评标。当时有一个技术标、一个商务标,思科起初认定他们在技术上会比其他参与竞标的公司要好,结果评分下来,他们的技术评分却比华为低。在这个项目之前,思科在中国市场上可以说是十打九赢的。在成都这场硬仗中,思科没想到他们竟然会落败!

得知评标的结果后,从来都不失眠的杨寸锋,那天却高兴得失眠了,最后是吃了安定才睡着的。

为了这个项目,华为还给天网科技颁发了一个“勇士”奖和8万元现金,这在全国是唯一的。

可以说,赢得这个项目是一个标志性的胜利,因为这次华为是在技术上赢了思科。以前,在中国市场上有个不成文的惯例,那就是最高层项目全部用思科的产品,而国产的产品却全部用于边缘项目。所以,要想在技术上打败思科,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而这个格局,在成都电子政务网这个项目上彻底改变了。

成百光电的开发梦

1988年,硕士研究生刚毕业的杨寸锋就被成百光电请去打硬仗,当时同去的还有十几名硕士研究生。成百光电那时候真是大手笔,把他们每人一万块钱“买”过来,目的就是想做联想那样的集技、工、贸于一体的大公司。

杨寸锋毕业于重庆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专业,主修数据库。1988年,杨寸锋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只有22岁。

杨寸锋等到成百光电后,为了留住这批研究生,成百光电破例一次性购买了十几套商品房,分给他们每人一套居住。这在成百光电引起了一阵轰动。很多老职工都颇有微词,怎么这些学生一来就有新房住?

杨寸锋他们甚为感激成百光电这位独具慧眼的老板,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年轻的冲劲,一心想把成百光电做大、做强,对个人回报方面则考虑得很少。

那时的成百光电,与联想和巨人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成百光电与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联合研究所,还在北京买了很多芯片做汉字库,并与日立搞合作开发。

成百光电对杨寸锋他们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是因为他们都是刚毕业的学生,在经验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所以在研发上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在选择材料方面经验不足,所做的代码不够稳定,等等。一年下来,成百光电损失了100多万元。

老板对这帮学生产生了疑问,花了那么多钱招揽来的研究生,按说是兵强马壮,怎么就不行呢?

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很多人开始不怎么适应了。做技术的人还可以,做商务的人都不行了。到第四年的时候,就开始了“大撤退”。除了出国、跳槽和自己出来创业的外,回学校当老师的大约占了一半。当然,也有现在还留在成百光电的。

杨寸锋在成百光电差不多呆了10年,于1997年离开了成百光电。

成百光电转战贸易

在成百光电工作的后期,杨寸锋莫名其妙地做上了销售,并且做得还有板有眼。

由于在研发方面的经验不足,成百光电错过了一次良好的发展机会,让联想和巨人领先了一步,推出了他们自己的汉卡。从此,成百光电打消了走开发这条路的念头,干脆让杨寸锋这批研究生全部转去做销售了。

这个转变,让很多人都不适应。因为搞软件开发的人都是“夜猫子”,早已养成了晚睡晚起的生活习惯。现在转去做销售,白天该上班的时候没精神,晚上精力旺盛的他们又没事做,由此还闹出了很多笑话。

杨寸锋第一次做生意也是莫名其妙。1991年的某一天,本来在技术方面做得好好的,可是突然公司派他去哈尔滨、绥芬河。当时,杨寸锋也不知道公司让他去干什么,只知道公司说人手不够,需要再找一个人一起去搞对苏贸易。那时候,公司的打字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已经发到边界上去了,所以杨寸锋就赶紧跟着其他人从成都坐飞机到哈尔滨,再从哈尔滨到绥芬河。就这样,杨寸锋糊里糊涂地走上了销售的道路。

从哈尔滨回来之后杨寸锋正式走上了销售的岗位。

杨寸锋刚转去做销售的时候,原来的销售班子基本上走光了,所以需要重新招人,组织新的销售团队。由于杨寸锋那时候还不懂什么叫做销售、进货、算利润,所以当时他就在成都一环路上跑了一圈,了解其他做得好的公司是怎么做的,然后就开始招人,确定工作目标。

开始做销售时,杨寸锋经历了不少坎坷。杨寸锋曾在深圳做过进出口贸易,主要是电子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当时,成百光电准备在上海开厂,于是杨寸锋就代表公司跟台湾大众、深圳赛格、上海长江、长春一汽联合在上海开厂,生产华硕主板。那时拟订的协议内容为,台湾跟内地两方各投资500万元,总共投资1 000万元。但杨寸锋坚决反对这一协议,因为他自己没经营过工厂,而且觉得大头在外,原材料也在外,风险很大,担心被骗。后来,由于他的反对没起什么作用,杨寸锋就退出了那次合作。

不过,在笔记本电脑的销售方面,杨寸锋在当时则可以称得上是西南地区的“笔记本电脑销售之王”了。西南地区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就是杨寸锋卖出去的,而那个时候,还很少有人知道笔记本电脑究竟是什么玩意。

1992年,杨寸锋开始做笔记本电脑的销售工作,打的是“笔记本电脑专卖店”的旗号,当时还在岷山饭店的楼上做了一个很大的广告牌,宣传笔记本电脑。

杨寸锋销售笔记本电脑是从重庆开始起家的,他的一个同事背着一台黑白的笔记本电脑到了重庆,仅销售一台就赚了5 000块钱。就在那一年,杨寸锋一次性在香港订了200台笔记本电脑,然后从深圳转卖到南京和广州。那是当时做的最大的一单生意。直到现在,杨寸锋当时麾下的很多人还都在销售笔记本电脑。

后来,由杨寸锋一手组建的销售团队,销售业绩还做到了西南地区的前三甲,1997年,当杨寸锋离开成百光电的时候,他组织起来的销售团队已经达到40多人,月营业额近1 000万元。

在离开成百光电之前,杨寸锋还亲自到北京与杨元庆洽谈,为公司签下了联想的代理权。当时,杜霆等人对那次合作也非常关注,因为那时杨寸锋代表的不仅仅是成都,而是代表了整个西南战区,联想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他们想利用那次合作,把西南这只“大船”开动起来。杨寸锋跟杨元庆谈的也就是这个思路,所以联想非常看中杨寸锋。

不过,在签下联想这个大单的三个月之后,杨寸锋就离开了成百光电。

辞职单挑

在公司生意蒸蒸日上的时候,杨寸锋选择了离开成百光电,这让很多人都感到惊讶万分。同事们不相信,就连老板都不相信。

杨寸锋选择离开成百光电,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在成百光电工作的后期,杨寸锋越发感觉到成百光电的发展跟他个人的发展之间有一些冲突。成百光电是贸易性企业,老板放弃走研发这条路之后,就纯粹搞起了销售,所以他们每天谈论的几乎都是“今天的营业额是多少”等问题。而杨寸锋是学软件开发出身的,他更希望自己能够从事与技术相关的工作。

杨寸锋觉得,既然选择离开,就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决定。所以,虽然老板和同事都极力挽留他,杨寸锋的态度依旧很坚决。在一次工作会议上,杨寸锋提出了辞职,老板不同意,杨寸锋就对老板说:“不管你同意不同意,脚是长在我身上的,我是一定要走的。”

那时成百光电每一天的营业额都很大,作为经理的杨寸锋工作压力自然也很大,他不但要管理许多大项目,而且每个月还要把公司的每个办事处都跑一圈,还有展示会等等众多事务缠身。那时候,公司里的同事都把杨寸锋叫做“空中飞人”。所以,当杨寸锋决定离开成百光电时,先辞去了经理一职,然后作为公司的一般职员,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把手头上的工作交接完之后,才真正离开了成百光电。

在下属眼里,杨寸锋的诚信度很高,所以他个人的凝聚力也是相当高的。就在离开成百光电之前,杨寸锋还用自己手上的一笔钱为下属们买了一辆车,还买空调装修了天歌门市。因此,在杨寸锋辞职之后,有不少人跟随他一起辞职出来创业,其中既包括销售型人才,也包括技术型人才。大家都一心想跟着杨寸锋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建立天网

杨寸锋离开成百光电的时候,其实自己也还没有想好出路。当时,在他面前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去大公司办事处,现在IT界的很多元老级人物就曾经建议他去办事处;另外一条路就是做大区经理,其实杨寸锋很适合去做大区经理,因为他在成百光电的时候原本做的就是这个。但是,杨寸锋在成百光电工作了那么多年,已经养成了独立的性格,于是,断然决定自己创业。

这个时候,几个香港朋友向杨寸锋提出合资建立一个天网公司。在1997年的时候,搞合资公司还可以享受政府给予的诸多优惠政策,但当时要求外资方的资金要有20万美金,约合人民币170多万元。杨寸锋当时资金较紧张,就算只出10%,杨寸锋也拿不出来。于是,杨寸锋放弃了搞合资公司的计划,而转为搞国内投资公司。

公司的名字为“天网”,也是那几个香港朋友在新加坡时帮杨寸锋取的。“天网”顾名思义,就是面向全国撒网,“天”就是全国,“网”就是网络。

杨寸锋要撒天网,虽说兜里没有几个钱,可他有四个香港股东。这四个香港股东都是香港IT界的精英。当时他们的构想是:一方面做差额还较为可观的进出口贸易;另一方面,利用当时内地的信息渠道还很闭塞的机会,迅速获得商机,把公司做大。在当时,这些想法是相当好的,所以杨寸锋就和这几个香港股东一起创建了成都天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随后,又陆续创办了重庆天网、广州天网、上海天网、北京天网等分公司。

在天网成立初期,杨寸锋还不知道该做什么,目标不是很明确,就连当时办营业执照等手续都是在香港股东的催促下才办好的。

天网刚成立的时候,只有四五个员工。杨寸锋当时就对公司的员工说了一句话:“我们要对得起‘天网’这个名字。”

1997年,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做PC了,所以杨寸锋就觉得自己公司的定位应该往网络技术方面转。但是做起来很不容易,因为杨寸锋和他那几个香港朋友都是做PC出身的,而做PC跟做网络在技术上截然不同。

杨寸锋现在还经常跟他以前的朋友说:“我们现在还不算IT圈子的人,只应该算IT边缘人。”因为自从做网络技术开始,杨寸锋的公司就很少跟IT公司接触了,特别是前几年,接触最多的基本上是电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