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观赏石鉴赏与收藏
25021300000019

第19章 观赏石的命题与鉴评

在《观赏石鉴评标准》的要素中,形态、质地、色泽、纹理是自然界石头的固有特征。这些特征只有达到可以与中华文化元素相契合的状态,才能成为可供欣赏与收藏的观赏石。由此可以看出,《观赏石鉴评标准》的要素中,意韵、命题与配座的重要性。

展示赏石文化的内涵,揭示赏石的意境,题写新颖贴切的命题,是赏石文化的重要课题,是赏石价值的具体体现,是赏石文化的核心与生命。富有内涵与主题的观赏石还需要有辅助要素的配套,赏石的配座,就是揭示赏石内涵最直观的托衬。优良的材质、适当的比例、雅致的形态、和谐的纹饰,都是底座与赏石融为一体的重要因素,从而达到彰显赏石风采的效果。所以说赏石中的意韵、命题、配座,是使自然界中的石头蜕变为赏石艺术形式的关键所在。

在《观赏石鉴评标准》中,对命题释文为:“立意新颖,贴切生动,富有文化内涵,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文化内涵。”命题是《观赏石鉴评标准》中列出的辅助要素。探索赏石文化的内涵,发掘贴切的命题,是赏石活动中有意义的课题。

◇观赏石命题的作用

命题就是起名字。国有国名,人有人名,物有物名,宇宙万物都要有一个名称。

一般而言,给石头起名字的作用有三方面:一是概念性符号,起到标志作用;二是划分类别,便于分解其特质;三是透过名称揭示事物背后的意境,这种表义方法具有更广的文化涵义,是赏石命题重点探讨的课题。

◇观赏石命题的类型及其特点

吉祥艺术与赏石命题

吉祥艺术是中国先民自生命意识开启以来,在祈愿生命繁衍、避邪、纳福等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图像象征艺术。《易经·系词下》说“吉事有祥”,即吉利的事物必有祥兆。吉祥一词经过历代的演变,逐渐成为福禄寿喜、诸事顺意的吉语,成为中国民众生活理想的诉求。吉祥艺术也成为人们视觉形象审美情愫的展演。

原始时代的吉祥概念与生命意识密切相关。自然环境的恶劣、生命的脆弱导致先民们对生存与繁衍的关注。吉祥的祈盼,主要寄托在对天地神灵的祭祀中。这一时期的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众多文化遗址中,都已有了龙的雏形,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的吉祥图腾。

先秦的吉祥艺术的核心逐渐从神转到人。《周易》将天、人、事物视为一个生生不息循环发展的过程。凶吉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取法天地、和合中庸便是吉祥之法。人们对现实幸福生活的追求,取代了对终极价值的追问,成为先秦吉祥艺术的特征。

秦汉的从容大气,使吉祥艺术发展到以喜庆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状态。汉瓦当上面雕刻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灵物,汉画像石上精致的云纹、凤凰等祥瑞神物,都充盈着先民对吉祥如意的憧憬。春节、元宵、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基本定型,传统的禁忌日逐渐转变为神人共娱的吉日,吉祥艺术呈现出成熟自信的神态。

宋代城市的发展为吉祥艺术的民俗化创造了条件。明清商业和市井文化的兴盛使吉祥艺术更趋于平民化、世俗化。民众对众多事物赋予吉祥功利的意义,寄托了幸福平安的希冀,成就了吉祥艺术的繁荣昌盛。

中国历代吉祥艺术大多是以图像语汇和图像思维来表达吉祥文化的内涵。其中最常见的模式就是谐音与象征。谐音表义,由一个词语联想到另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词语的语义,以后者的语义为吉祥的表达义。汉语的特殊词汇和丰富的同音词,为谐音表义提供了条件。如:羊、鱼、蝙蝠、喜鹊等物,它们以自身的形象构成独立成体的图像语言,经过图像思维的传输,形成如吉事有祥、年年有余、福在眼前、喜事临门等图像,成为约定俗成的民俗吉祥语。这种谐音与象征的方式,是国民崇尚语言穿透而看重背后意境的思维表现,也是汉文化崇尚含蓄而不直露、规避粗俗而成典雅的精神体现。

在古老的赏石文化中,有大量吉祥题材的图形。这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吉祥文化融合在一起,有着撼人心灵的力量。让人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的魅力,享受吉祥艺术带来的喜悦,感悟东方文化的神韵。

观赏石的意境与命题

在中国古典美学文献中,早就有“境”的出现。如六朝蔡邕的《九势》有“即造妙境”之说,嵇康《声无哀乐论》有“应美之境”之词。“境”的大量使用并与“意”联系起来,是唐人的功劳。皎然《诗式》有:“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王昌龄《诗格》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境”有象、景的意思,在表达形象层面上已进入艺术之境,但还偏重在客体方面。而“意”包括心、情的内涵,组成“意境”一词,超越物的现实而完全进入艺术境界。所以意境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高级艺术形态。

展现赏石文化的内涵,揭示赏石意境,题写新颖生动的命题是赏石的重要内容。避免过于直白,留给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是赏石艺术的重要体现。中国绘画艺术和赏石艺术同属于视觉艺术。所谓的“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就是绘画留白的极致,南宋以来尤为突出,为藏家题诗钤印留出空间。造成视觉的延伸和冲击,继而形成更加深刻的解读和意境的探索,达到心灵的震撼和唯美的享受。

观赏石的神韵与命题

神韵多指以形传神、飘逸灵动、韵味深远、天然化成的境界。唐张彦远《历代名画》中说:“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况周颐《蕙风词话》说:“凝重里有神韵,去成就不远矣。所谓神韵,即事外远致也。”神韵与意境都重视超然物外的感悟,而神韵更偏重由形而生的风采与气度。晋顾恺之绘画的“飘逸高古”,唐吴道子绘画的“吴带当风”,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的“轻灵风动”等神采,都是神韵的体现。

言简意赅的命题

观赏石的题名中,有大量言简意赅的命题。

人物类有:观音、达摩、佛祖、秦皇、关公、钟馗等。

动物类有:神龙、雄狮、神鹰、唐老鸭、米老鼠、美猴王等。

物品类有:聚宝盆、如意、古砚、圣火、老树、陶罐等。

意象类有:秋韵、听涛、精灵、奇趣、岁月、云海等。

这些名字简单方便,寓意明确易懂,成为赏石命题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观赏石命题的基础

优质奇石的内涵美是客观存在的。作为发现美的主体,发掘并深谙其韵,却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这就要求赏石者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社会经验和审美敏感

社会经验包括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民风等各种社会现象的了解。经验越丰富,视野越广阔,联想就会越丰富,赏石命题也就更贴切。例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维《渭河曲》中的“西出阳关无故人”,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等佳句,都是诗人丰富阅历的结晶。当我们亲临其境,感同身受时,就能运用自如。

人类感官中的味觉、嗅觉、触觉实用感很强,有明显的功利性。艺术最终脱离工艺而形成新的形态时,只有听觉和视觉发展成为艺术,成为主要的审美感官,而诗歌、音乐、绘画、书法、建筑等成为主要表现形式。审美需要美感,聆听音乐要有乐感,欣赏美石要对形象美有相应的感觉。不同的人审美感官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先天的差异,二是后天的训练。后天的感官运用是最重要的因素,可以使审美器官日趋完美。

文化知识与修养

诗歌与绘画是赏石审美最重要的相关艺术内容,在对诗词歌赋和绘画书法等艺术了解的同时,也要对历史、文学、哲学、地质、掌故等各方面广泛涉猎;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文化背景着重学习。如果能粗通目录学,对祖国文化能进行有效的检索和系统的浏览,赏石命题就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审美心境与想象

不同的个体,对相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心境。同一个人在不同心境状态中,对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观感。《吕氏春秋》中说:“耳之情欲声,心不乐,五音在前弗听。目之情欲色,心不乐,五色在前弗视。”可见心境之于审美的重要。

审美是将有关表象加以关联的意识活动,审美命题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这在审美中占有重要位置。法国作家波特莱尔说:“没有想象力,一切官能无论多么健康敏锐,都等于没有。”这就要求赏石审美者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态度。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都是想象丰富的神来之笔。心绪飞扬,才能联想畅达,这也是赏石命题的重要元素。

科学与贴切

命题不仅讲究文化修养、审美想象,也强调科学态度。了解观赏石的产地、成因和地质成分等科学内涵,和掌握观赏石分类对命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同时对观赏石的观察要细致、准确,深入探索赏石意蕴,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命名不要张冠李戴、牵强附会,使用典故要有出处,避免主观臆造,做到贴切、生动,突出知识性和趣味性;观赏石命题的句子不宜太长,词语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为佳。

◇观赏石命题的鉴评

观赏石命题的鉴评,是对鉴评人员水平的考量,既要求命题的贴切,也要求意境深远和用词典雅,所以要注意掌握以下几点原则:

主题贴切

抓住观赏石的大形与主画面的重要特征,以令人信服的命题,展示赏石全貌。不能以偏概全或牵强附会。

寓意深刻

挖掘赏石的内涵,揭示赏石的境界,感知中华文化的隽永。摒除表象与浅薄,以免让人感觉索然无味。

词语雅致

使用典雅精致的语言,体现中华语言的文化魅力,感受赏石的艺术情趣。避免粗俗与臆造。

大自然将色彩绚丽、景象丰富的图画,飘逸的形态,卓越的风骨,浓缩于咫尺之间、方寸之内、美石之中。当我们怀着虔诚之心,去体会这些精灵的幻象时,无不为上苍的鬼斧神工而惊叹。这种意与境谐、神与韵通、天与人合的境界,是赏石人不懈的求索。观赏石命题,正是在这种意理层面上,对美石的深入解读,从中感悟精神的欢悦、心灵的平和、生命的体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