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长板与优势当然要突出,但短板与劣势绝对不能是致命的。
也许有人会持有这样的观点:“谁会没有弱点(或缺点、劣势)呢?突出自己的优势才是成功(获胜)的关键。”
这种理解并非没有道理,因为突出自己的长板与优势的确能使人占得一定的先机和胜机,这应该是你努力的重要方向。但有一点需要注意:你处于弱势的地方千万不能是致命的,即短板不能短到妨碍你去赢。
俞敏洪的三次高考
俞敏洪1978年第一次参加高考,由于英语只考了33分,结果他的大学梦第一次破灭了。
第二年再考,拉后腿的英语得了55分,但俞敏洪的总分依然低于分数线,他再次落榜。
在1980年的第三次高考中,俞敏洪的各科成绩都相当出色,其中英语考了95分。这一年,他拿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木桶理论是多么的神奇,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发挥作用。只要你留心观察,生活中符合木桶理论的事件比比皆是。
由此可见,成功其实异常艰难,而失败却相当容易。
想成功的人必须摆脱直线式的简单思维模式,而要学会并养成系统思考和全面思考的习惯,这是素质成功学倡导的方法论。一句话,方方面面的事都要考虑到才行。
(3)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思想和认识的成熟程度。
在上述构成素质的四个要素中,有一个要素起着主导和决定的作用,那就是一个人在思想和认识上的成熟程度。这个要素不但决定并影响着构成综合素质的其他几个要素的形成,并且还直接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而人的行为方式将最终导致成功或失败的结果。
因此从根本上讲,素质的高低就体现在一个人思想和认识的成熟程度上!
①只有思想上成熟、认识上深刻的人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从而让自己的行动与成功对接。
世界上最可怕的误区要算是认识上的误区了。
李嘉诚的财富秘诀——稳健与理性
2009年2月5日出炉的《福布斯》富豪榜上,迈入80岁高龄的李嘉诚再次蝉联中国香港地区的首富。他在商业上持续成功的秘诀到底是什么呢?很简单:稳健与理性。
不了解李嘉诚传奇经历的人都以为他是靠房地产一夜暴富的,其实不然。从小饱经磨难、凭借辛苦打工所攒的7000美元创业的李嘉诚深刻理解现金流对企业的重要性,更懂得负债经营、快速扩张背后所蕴藏的风险。在他经营那家小小的塑胶花作坊——长江塑胶厂之初,他便为自己的企业定下了“稳健中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的经营方针。
20世纪60年代初,已有千万身家、成为“塑胶花大王”的李嘉诚开始尝试着把投资转向房地产业。虽然大家都一致看好香港房地产业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李嘉诚量力而行从不搞过度开发,他最早兴建的两座工业大厦总共面积不过1万平方米。李嘉诚总是等前面一座大厦全都租出去实现资金回笼后,才视当时的形势,将这些钱用于新项目的开发或收购上,实现良性的滚动发展。
李嘉诚不投机、不冒险、不过度举债的经营风格一直保持到现在。如今李嘉诚旗下的企业资产其负债率保持在令人羡慕的12%左右,在2008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没有大幅缩水。靠着如此稳健和理性经营作风,成就了李嘉诚多次经历经济危机而始终不倒的创富神话。
反向观之,那些胆大、冒进、不懂得自信与激情也需要有所节制的企业家们是何等的幼稚,他们总是以为发展速度快和市场占有率高才是赚钱的秘诀。曾经风光一时的韩国大宇集团就是这样的典型。金宇中领导下的大宇集团曾因高达300%的负债率而闻名于企业界,过度依赖向银行举债来实现扩张,大宇集团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同时在十几个行业一起出击国内外市场。然而,过度的兼并扩张终于导致企业脆弱的资金链条出现断裂,结果拥有数十亿美元资产的企业大厦顷刻间便轰然倒地。
李嘉诚曾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告诫企业界的朋友,“没有现金是要撞板(撞板,广东话,意思是碰壁、遭受失败)的”。
这种对待创富不同的理解及其导致的不同结果,对于今天中国的创业者、企业家来说,难道不是很生动的一课吗?
②只有思想和认识的成熟才能使人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强大的意志力,从而克服成功道路上来自自身的障碍。
一代名将韩信认为,楚汉战争中项羽的失败主要是因为他在性格及心理上的缺陷,即“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其实韩信的这个观点并没有说到点子上。
听听项羽乌江自刎前的两句感叹吧!第一句:“天之亡我!”这不是典型的宿命论又是什么?尽管我们不应站在今天的视角要求古人有多么高的哲学水平,但出身楚国世代将门、从小便跟随叔父项梁南征北战的项羽总该懂得“胜败乃兵家常事”、“没有常胜将军”这些最起码的道理才对,他不往这方面去想,而是信“天”、认“命”,可谓愚蠢之极。第二句:“无颜见江东父老,有愧于心!”观念又错了,把自己的面子看得比打天下、夺江山的事业更为重要,赢得起、输不起,如此在意别人的负面评论怎么能干成大事呢?
相比而言,刘邦之所以能笑到最后,原因之一就是他从没有把失败当回事,每一次战败后他都依然“厚皮赖脸”地活了下去,直到置对手于死地。
看来民间那句“脸皮儿厚,吃个够;脸皮儿薄,吃不着”的戏言真有几分道理,而儒家那句流传甚广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却是一剂地地道道的精神鸦片。
我们从小教育孩子和学生“要有自信”,然而效果又如何呢?如果人的思想和认识上出现误区,反映到心理上必然就是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与问题,想要获得“自信”岂非缘木求鱼?
③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有用的东西掌握得是否足够多,完全在于这个人头脑中对价值的判断是否正确。
思想不够成熟的人,怎么会有长远的眼光和开阔的眼界?他又怎能分辨出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什么东西对于价值的创造是有用的呢?
有用的知识为什么没学到,实用的技能为什么没掌握?——因为你认为那些东西并不重要。
·有人吃早餐而有人不吃。吃早餐的人一定是认为早餐对于自己 很重要,如果长期不吃早餐将对身体有害,所以哪怕时间再紧他也要吃上几口东西再出门——注意,是价值判断在发挥作用;反过来,不吃早餐的人一定是认为吃不吃早餐都一样,不吃对自己的身体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同样,为什么很多抽烟的人就是戒不掉烟呢?因为尽管这些人可能知道抽烟有害(有少数人坚信抽烟对自己无害),实际上没有明白从长远角度上讲抽烟对自己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价值判断和知识显然不是同一个层次上的事,价值判断远比知识更重要。知道不等于明白——因为你知道的是知识,而你不明白的却是道理。
④为什么很多人总是处理不好和他人的关系?根本原因是这些人过多地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从根本上明白做人的道理。
有些人总是把与同事、朋友,甚至亲戚的关系搞得很僵,遇到上述情况时,这些人难免要习惯性地感叹一句:“他们怎么老是那样对我?”其实这些人应该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是怎么对待别人的?
第二个问题:我为什么那样对待别人?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也许能比较客观,无外乎是以下几种情况:
·我总要求别人为我付出。
·我总是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而从不肯吃亏。
·我其实不是很真心地对待别人。
·我老是不能兑现承诺,说话不算数。
·我喜欢贬低和挖苦别人。
·我喜欢炫耀自己,爱在别人面前表现优越感。
……
看,这些难道不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典型表现吗?
对于第二个问题,即“我为什么那样对待别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恐怕是永远找不出答案的——真正的原因是这些人在思想和认识上出现了问题,他们在内心深处并没有把他人看做是应该受到尊重的、平等的主体,因此才会有这些人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的外在表现。
从来都是“先做人,后做事,最后成事”,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先做人”指的就是首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
总结:
通过对成功规律的研究不难发现,思路决定出路,行动带来结果。因此,成功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播正确的思想和观念。
三、永恒不变、至真至简的成功法则
1.观念比知识更重要。
为什么这样说?
(1)有些知识本身在很多重要时候难以派上用场。
当你身处人与人之间不存在太多利益冲突的校园之中时,你根本无法想象外面的世界是何等的残酷!
这种残酷的表现之一便是,当你终于明白财富必须靠自己去创造时,你会突然间发现你脑子里原有的那些知识其实有些难以派上用场。
·你当初费尽心机为应付考试而记住的上万个英语单词在面试中并不能用上几个。
·语文老师要求你必须倒背如流的那些唐诗宋词和名篇佳句并不能帮助你完成一份让老板满意的商务策划方案。
·“与法国接壤的国家有哪几个?”“青霉素是谁发明的?”知道类似问题也难以帮助你升迁。
·知道从三皇五帝直到唐宋元明清中的一大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并不等于你就形成了正确的历史观。
…… 巴菲特:“成功的投资不需要你非得懂得高等数学。”
(2)在很多情况下,知道知识(或常识)不管用。
·地球人都知道,抽烟有害健康甚至是肺癌的重要致病原因之一,可有多少烟民能成功戒烟?
·吸毒能使人成瘾直至倾家荡产,还会传染艾滋病,可为什么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瘾君子?
·“酒后禁止驾车”被写进各国的法律,可全球每年因酒后驾车而丧命的人又何止万千?
·成语“欲速则不达”已经流传几千年了,可为什么就是不能成为绝唱?
……
和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及观念相比,掌握知识并非永远都是第一重要的。
我们对不同事物的看法形成一个个观念,而这些观念就如同黑夜中的指路灯。有意思的是,错误观念照亮的是没有前途的死路或弯路;正确观念照亮的则是通往成功的正路与捷径。
2.永恒不变、至真至简的成功法则。
究竟有没有一条便捷的途径能够引导我们通往个人成功的光辉顶点呢?
当然有!
这就是笔者要和各位读者一起分享的那条永恒不变、至真至简的成功法则。
尽管得出最后的结论需要费些周折,但绝对值得你花些时间按照清晰而符合逻辑的思路进行推理,直至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