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_4
25181300000130

第130章 工政二十三各省水利四(5)

查勘濱湖隄垸情形疏

楊錫鎬

竊照湖南長沙岳州常德澧州四府州。環繞洞庭。濱湖之民。就湖淤地。圈築墾田。謂之隄垸。有昔被水衝。曾經發帑修復者。曰官垸。其未經帑修及續圈者。曰民垸。每年冬令。該管各員督民培築。以防夏秋之水。曰歲修。臣到任以來。雖察訪歲修各弊。嚴檄水利之員。查禁督修。然未經目睹。不能知其實在情形。是以上年恭摺奏明。將就近長沙之湘陰益陽二縣隄垸。於仲冬親往查勘。荷蒙聖鑒在案。茲臣於二月。由湘陰勘至益陽。所有隄垸情形。有尚應酌定章程辦理者。就臣管見。敬為我皇上陳之。

一險工宜三年連加大修也。查各隄有當水要衝。尤易損壞。謂之險工。每年歲修。不過加土數寸一尺。若加高加厚。各至數尺。則曰大修。歲修佃民任之。大修田主任之。今臣查閱兩邑民垸。新築者固屬鬆薄。即官垸舊築者。亦未能一律高厚。其餘各屬之隄。想亦相同。推原其故。每年冬月。雖加土數寸一尺。次年雨水沖激。又多坍卸。是徒有歲修之名。終難成高厚之實。臣雖面諭隄民。每遇天晴水小。隨時培築。不必定俟冬月。然佃民農忙之時。殊難兼顧。而各垸田主。皆有力之家。出資修堤。俾田永成腴產。并非強以所難。應自本年秋冬為始。凡屬險要之隄。每歲加厚三尺。加高二尺。以三年為止。即使歲中少有衝損。尚多餘存。合之現在隄身。三年之間。厚可一丈六七尺。高亦准此。則雖遇大水。永保無患矣。

一護隄柳株宜一律栽種也。查兩邑年久舊垸。有種柳以捍風浪者。均堅厚無損。其未種者即不免單薄。至於近年民垸。則種柳者絕少。細詢其故。種柳一事。向來官雖示諭。未能實力督率。佃民田主各事因循。間或插種。又苦牛羊踐踏。居人拔損。遂多有名無實。臣查柳枝非難得之物。插柳又易為之事。植之三年。即可捍禦風浪。效速而利溥。莫過於此。臣已面加勸諭。令各多插。嗣後應令水利之員。兼行督率。遍處栽插。將每隄種柳若干。冊報查考。責令管理修隄之隄總隄長人等。稽查照看。印官與道府等官。遇便隨時摘抽點驗。嚴禁縱放牛羊。及居民侵損。違者予以罰懲。則數年之間。隄垸屹如山立矣。

一專管水利之員宜免其差委也。查各屬隄垸多者五六十。少者三四十。每垸大者六七十里。小者亦二三十里。每年冬季培修。夏秋防護。各無暇逸之時。若差委別出。則培修防護。無人督率稽查。其為虛應故事。何怪其然。臣洞悉其故。是以上年凡屬水利佐雜。俱不輕為差委。嗣後應請著為定例。凡屬水利專員。不差委。則責成既專。而承辦省力矣。抑臣現請三年連加大修。各屬隄垸既多。道里亦遠。水利之員。督率難周。俟屆期興工時。臣當擇佐雜中勤慎老練者。分委協辦。庶工程可望堅實。

一以後民垸宜永禁再圈也。查洞庭雖曰巨浸。然藉以受各省之水。各屬隄垸。俱係沿湖受水之地。漸次圈成。所謂與水爭地也。雖濱湖荒地。不許擅行築墾。以阻水路。已經垂諸令甲。但尚有無礙隙地。許民呈官勘明築墾之例。我 國家重熙累洽。生齒日繁。沿湖隄垸。彌望無際。實無可以再行築隄墾田之處。今已成之垸。在民既獲其利。未便毀其成功。若再許隙地呈官築墾。在豪民惟規一己之利。捏詞朦混。倘無識之有司。不知總攬全湖形勢。遽徇其請。而上司亦一時疏忽。據詳批准。實貽壅水漫決之患。應請嗣後各屬濱湖荒地。永禁築隄墾田。使川黔粵楚各省之水。有所消納。不致泛濫。則現在各垸之田。年獲有秋。民食有濟。即受益不淺矣。

湖田占水疏嘉慶七年

馬慧裕

竊以民生資乎穀食。而穀稻資乎水利。水利資乎堤垸。故近水則腴。遠水則瘠。所在皆然。湖南長沙岳州常德澧州四府。濱臨洞庭。各屬多就湖之濱。築隄墾田。惟是洞庭一湖。為川楚黔粵諸水匯宿之區。自應使湖面廣闊。旁無壅滯。方易于消納。乃湖民與水爭地。常有衝決漫溢之憂。經前撫臣蔣溥題請近湖荒地。禁民築墾。查湖南瀕湖十州縣。共官圍百五十五。民圍二百九十八。刨毀私圍六十七。存私圍九十一。其內官圍係雍正間發帑修築。民圍係業民陸續圈築。奏准存。一體歸入歲修。無論官圍民圍。俱係業民自行修補。官為督率。每年九月興工。不分畛域。及除易工程皆係通垸之民。按畝出工。通力合作。於次年二月工竣。三月內勘明取結。詳請奏聞。無設存官修民修防除搶築等費。亦無保固年限。其刨毀私圍。見俱洗刷殆盡。永禁修築。無阻礙水道之處。至存各私圍。係臣此次遵旨歷勘長沙等九州縣。共續報私圍埂九十四處。內有湘陰縣錫江山私埂二道。華容縣馬家私垸一處。均有礙水道。先經勒令刨毀。不准修復。餘俱築自乾隆二十八年以前。未經列入應應毀冊內。見查各隄身僅高一二尺及六七尺不等。每逢江湖灌漲。水高一二丈。此等數尺之隄。早已漫溢過頂。實不能與湖水爭勢。數十年來尚無阻抑泛溢之事。圍內業民水小藉以衛田種植。水大任其漫衍流行。每年廣種薄收。全賴捕魚刈草之利。以完賦課。歷久相安。自可毋庸勒令刨毀。致令失所。應以見在隄埂長高丈尺為限。示之準則。永禁增築。庶水利民生兩無妨礙矣。至此外各屬非近江近湖之田。皆藉塘池以為灌溉。塘池水足。則夏初久晴。亦挹注有資。乃愚民昧於遠計。往往廢水利而圖田功。不獨大江大湖之濱。即自己輸糧管業之塘。亦培土改田。截流種稻。彼徒狃於雨暘時若之歲。以塘為無用。不知偶值旱澇。所得不償所失。又流澗之水遠近取資。若徒恃己業。截墾為田。則上溢下漫。無不受累。見在各屬訟案糾紛。大半由此。臣愚以為 國家生齒日繁。地土甚闢。至於關係水利之蓄洩。當仍以地予水。而後水不為害。田亦受益。小民不能遠慮。貪目前之小利。忘經久之大計。臣思從前已經開墾之田。逐一清釐。固恐滋擾。若自今以往。嚴行禁止。於東南各省甚為有益。應請皇上敕下。凡地關蓄水及出水者。令地方官親自勘明。但有礙水利。即不許報墾。如有私將塘池改墾為田者。查出重懲。此實治水務農裨益民生之一大端也。

請濬長江北門舊河疏雍正五年

湖南巡撫王國棟

竊臣上年奉命。自浙赴湖南任。道經長沙所屬之湘潭縣。見千艘雲集。四方商賈輻輳。數里市鎮。堆積貨物。懋遷有無。居民櫛比。而長沙係省會之區。府城又逼臨湘江。乃環顧江干。無船停泊者。因湘潭江形稍曲。北風勢緩。而長沙江面既寬。北風勢緊。又無小港可以灣入。猝然風起濤湧。一時難禦。沉溺漂沒者。往往而有。此官民船隻不能停泊。而商船亦多往湘潭。以舍湘潭無可棲泊處也。即如江西之湖口關。先設湖口縣。江水浩瀚。商人上稅停舟。常遭風濤之險。荷蒙皇恩。移駐九江。則人稱便焉。臣謹按長沙北門外原有舊河一道。計長三百餘丈。淤塞已久。若將此河照舊開挖深闊。可以多泊船隻。誠為大便於民之事。不但往來官民船可以避險。其駕小舟以謀生者可以安宿湖港。不致飄泊風波。而且商船四集。來百工則財用足。通百貨則生計饒。即肩挑食力之民。有商貨往來上下。可以擔負纍纍。亦貧民衣食之藪也。臣目擊地方情形。而興工費財。無項可抵。今據驛鹽糧儲道詳稱。長岳常三府隄工。欽奉諭旨。行令修築。現查本道衙門。向有每年鹽規銀八千兩。願以雍正五年現存銀八千兩。並雍正六年所餘銀八千兩。歲底彙齊。共一萬六千兩。作為修築堤工之用。再查長沙為省會之地。長江浩瀚。竟無灣泊舟楫之所。北門外有舊河一道。俟雍正七年分所餘八千兩解到之日。可以開濬此河。渟泊船隻。庶於地方民生。不無小補等語。與臣見適合。今估計工銀約費一萬四千有奇。但事關為民興利。似不可緩。據臣愚見。或於冬興工。應否先於司庫正項內動用開濬。俟雍正七年。該道歸公銀抵補。伏乞皇上睿鑒。

勘估長沙月河檄

陳宏謀

長沙為省會之區。商賈貿易。百貨雲集。咸從此地出入。衹因湘江之水。由此歸湖。迅流奔赴。灘淺岸遠。不能泊舟。偶有停泊之船。驟遇水發。常至衝失。楊前院曾經奏明。於城南之南湖港。挑濬一河。引水入港。為泊船之地。比來水漸局促。水由倒漾而入。停蓄而出。易於受淤。每屆一二年。仍須挑濬一次。而所泊之船。仍屬無多。又有西河橋。前人曾經議挑。俾小船從此灣泊。以避風浪。但橋日窄狹。舟不能入。即或將橋高架寬展。而橋內之塘。已漸窄小汙塞。積水無多。不能泊舟。本部院兩次任。為之相度經理。不時挑濬。泊舟無多。終無善策。考長沙府志書。所載長沙省城泊舟之處。城北有成功隄一條。專為避風。當初隄岸。有鹽倉街。及典當街。為湖湘一大都會。至今磚石遺址猶存。後因隄毀於賊。水漫隄塞。不能修復。惟湘江之旁。有新開月河一道。經熊姓重開為泊舟之用。曾諭令長沙縣沈維基前往查勘。據稱月河一道。上口寬二十丈。下口寬一十五丈。上首之上半截尚有河形。下半截已經淤塞。繪圖貼說送閱。但既有河形。自是可以開河通流之處。河如月形。則水與大江分流。與江西閘河相似。水有來去可以長流。不致如南湖港之短促受淤。如能將下半截開挖深通。於湖江之旁。有此百丈之月河。與湘江分流間隔。不致有風浪沖激之患。月河兩岸均可泊船。比南湖港氣勢舒展。泊船較多。再月河之旁。現有碧浪湖。四季有水。若從月河開通相連。湖中亦可泊船。長沙省會。有此泊船之地。則商賈雲集。運載百貨。轉移穀米。實為便益。仰布政司會同驛鹽道。專委幹員。會同長沙縣。將北城新開月河。逐段測量。現在長若干里。寬深若干丈尺。現在有水幾尺。其阻塞之處。挑挖幾尺。即可通流泊船。再由月河開通。達於大河。俾船隻由此出入。可以泊船。以避風浪。據實估計。需費若干。作何動修。妥議通詳核奪。毋違。